科学家首次获取球形闪电光谱 破解其起源之谜
球状闪电中的物理知识

球状闪电中的物理知识球状闪电是一种罕见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其形成机制和物理原理的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球状闪电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一、球状闪电的定义和特征球状闪电是一种呈现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电放电现象,在空中或地面上以球形闪光体的形式存在。
它的特点是较长的持续时间,通常持续数秒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还伴随着低音隆隆的声音和明亮的光芒。
二、球状闪电的形成原因尽管球状闪电依然是一个谜团,但科学家们提出了若干可能的形成原因,并试图通过实验来解释其现象。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解释:1. 等离子体云假设球状闪电很可能是由等离子体云形成的,当电荷在空气中移动时,它们可能引起周围空气激发并产生等离子体云。
这种云可能进一步沿电场线形成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结构。
2. 离子化的颗粒另一种解释是球状闪电是由离子化的颗粒形成的,这些颗粒可能是由大气中的颗粒物质(如尘埃、水滴、颗粒等)与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3. 电磁辐射场球状闪电还可能与电磁辐射场相关,其产生可能是由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种场的存在可能导致电离和激发,并最终引发球状闪电的出现。
三、球状闪电的能量来源球状闪电持续时间长,且拥有较高的亮度和温度,这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
以下是可能提供球状闪电能源的几种物理理论:1. 化学能某些实验表明,球状闪电可能与氧气和水蒸气之间的化学反应有关。
这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从而提供球状闪电所需的能量。
2. 电场能球状闪电的形成可能与强电场有关,电场能在闪电发生时被释放,为球状闪电提供能量。
3. 引力能引力能可能是球状闪电维持稳定运行所需的能源之一。
引力能的释放可能通过等离子体云的组织和排布来完成。
四、球状闪电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球状闪电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实验证据,以深入探索其奥秘。
目前,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被应用于球状闪电的研究中,如使用高速摄影和精密的电学设备来捕捉球状闪电的形成和消失过程,以及对其物理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球形闪电忽悠科学家

硅 和碳 的 比例 为 l : 2 的表面 时 , 闪 电中的
极 度高热就
会将
和 纳 米 硅 , 并 且 喷射 出来 , 形 成 一 个 球 形 表
面 ;而 硅在空气 中氧化 时会产生 热和光 , 从
而导致这 个
球 “
”
发光 ,
这便很 好地解释 了
球形 闪电的主要 特征。 不过 , 对 于球形闪电 为什么 会登 堂入 室 , 则至今仍无很 好的解释 。 看 来 , 球 形 闪 电仍是 一 个 未解之 谜 。
( 实习生 王林怡 编泽 )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 每晚 7 小时的睡眠可 以帮你维
持优美 的身材 , 而过多或过少 的睡 眠都会使体 内的脂肪
堆积 , 在数年后 导致 肥 胖 。
研 究发现 , 平均每晚睡 眠时间不 到 7 小时 的人 , 在
6 年里 , 体重平均增加 180 0 克 , 而平均每晚睡 眠 时 间多于 7 小 时 的人 , 在相 同时间 内 ,
维普资讯
长期以来, 科学家一 直未能对球形闪电
做出透彻 的解释 , 甚 至 还 有人 把球形 闪 电 当
作 UF O ( 不 明飞 行物 ,
也称
幽 浮 “
”
或
飞 “
碟 ) ” 。
而澳大利亚 学者鲍勃
科 洛普敦近 日
指 m , 有 两种理论或许能够最终解释球形 闪
电一 。
种 是放 电物理 学 理 论 。 它认 为 , 普通
闪 电缓 慢 通 过 地 面 的导 电通 道 , 在 此 过 程 中
于空 中形 成一 个强 电场 , 球形 闪 电就足 住这
一 电场 的放 电过程 巾形 成 的。 另一 种 是 纯 化
来去如幽灵:球形闪电形成之谜

熄灭了 。当德米特 耶夫清醒 过来 什么球 形闪 电的 发光时间很长 从 ( 以后 , 只觉得 火球 经过白 地方 , 勺 空气 几秒到 几分钟 ) ?火球 的发 光机理是 中有 股少有的清新气 味。职业 的本 什么?它 为什 么能保持球形并且能
能驱使 他立即取来烧瓶 采取 空气 够移动?为什 么它有时发出轻微的
f1 或炉 子烟 囱及 各种缝隙钻进室 下_个桔红色 的火球 ,首先在一棵 在 1 0 7' 2 0米高空飞行 ,遇 到雷 一
0厘米 的球形 闪电 闻人 内, 有时它还停止不动 , 悬挂在人们 六树顶上跳来跳去, 最后落到地面, 个直 径为 1 一声 前头顶上。 当碰到障碍物时, 它常会 赣 向牛棚, 像烧红了的钢水似的, 不 飞机驾驶舱 , 巨响后爆炸 可
速度非常缓慢 ,有 时与人们跑步 的 家们无法做出准确 解释 ,成 为历 史 球形闪电从窗户飘进屋内,然后钻
速度差不多 。它有时发 出轻微的呼 上的一个悬案 人电冰 箱里 ,刹那间把冰箱变成 了
哨声、 嘁嘁声或咝咝声 , 人们的眼睛
弗兰克 t 莱思在他的著名作品 电炉, 烤熟了冰箱内的食 品。 有趣的
可是她记得清清楚楚 , 这些东 时很小 , 有时却 比足球还大 , 它的颜 * , 化 其汁流到地上 , 质极坚 硬的宝 苣莱 , 钢 色 多变 , 时而呈鲜红色或淡玫瑰色 刀竞熔化成汁水。 人费解的是 , 令 用 西放进冰箱 时全 部都 是生的 ,怎 时而呈蓝色或青 色,时而呈刺 眼的 竹木、 革制作 的刀鞘却完好无损 : 会变成熟的 了呢?原来这个 家庭 主 皮 银 白色 , 时竟然是黑色 。 有 它韵运行 上述奇异现象 ,令沈括及历代科 学 妇离家外 出时 , 忘记关上窗户 , 一仑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92球形闪电之谜素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92 球形闪电之谜苏联著名领航员瓦连京·阿库拉托夫述说:“1946年2月的一个冬日,我们这架四引擎飞机从遥远的北极地带完成冰上侦察任务后返回。
飞机在1200米的高空平稳地飞行.突然,驾驶舱中出现一个耀眼的白色球体。
它沿左壁向我飘浮过来,离我面部约30~40厘米处晃动着,并停滞了一下。
我没有产生热的感觉,但头的上部有明显轻微的刺痛感。
接着,球变成绿色,低落下来,朝无线电飘去。
它在报务员坐位下滚动之后,发生爆炸,发出巨响.坐位的金属脚被烧红起火.幸好报务员没有受伤.“在我们灭了火后,我仔细观察四周,驾驶舱中所有舱窗都紧闭着,舱壁无一裂缝。
报务员报告说,天空晴朗,耳机中无任何劈啪作响的声音,这声音往往是雷雨临近时的先兆。
”令人奇怪的是球形闪电是怎样进入飞机密封舱的呢?早在50年代,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彼得·卡皮扎曾提出这样的看法:球形闪电是由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等离子体凝结块.这一点现在已经谁也不怀疑了,它的能量由电磁波提供。
电磁波产生于一般线形闪电中。
卡皮扎的设想在实验室中也得到了证实。
今天,最接近解开这个谜的人要算莫斯科力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亚·哈津.试想,闪电形成等离子体凝结块,根据物理定律,它应该在刹那间分裂,可是球形闪电能“生存”十几分钟。
亚·哈津作了如下的解释:与等离子体凝结块产生的同时,在凝结块内部产生另一过程——产生雷达波带的电磁波。
在某一时刻,这些波可能“被封闭"在等离子体凝结块中,因此,在凝结块中贮存有一定数量的波,同时有可变磁场存在。
有了这种形成结构,球形闪电从充满电的大气中“补充”能量.雷雨时,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十分巨大,高达几亿瓦。
对球形闪电的奇异特性以及它的奇特行径,这位科学家作了如下解释:产生强烈的爆炸是因为等离子体凝结块在分裂时已从大气中吸收了大量能量。
至于它的颜色,则取决于空气中存在的各种物质。
譬如,缺氧和负粒子就呈天蓝色,缺氮呈粉红色,缺水蒸气和尘埃呈黄色。
球形闪电

球形闪电作者:唐冬梅舒华兵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04期球形闪电极其罕见,它的一些特性似乎也与人们所认可的物理规律不相一致.结果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包括开尔文都觉得它是一种错觉而怀疑它的存在性;法拉第虽客观地对待关于该现象的一些证据资料,仍否认它是一个电现象.但是在最近二十年里已获得超过一万次关于球形闪电的证据,因此科学家现在深信球形闪电的存在.对球形闪电的研究历史,目前普遍认为以F.Arago于1838年首次发表的论文算起,至今约174年.其实大气火球现象的记载及研究探讨在我国的古书中,如《山海经》、《史记》等历代史书中都有记载.换句话说,从中国的古史记载看,大气火球即球形闪电的研究历史至少有2000年之久.即便有如此漫长的研究史,球形闪电对人们来讲依旧是一个谜.虽冠以“闪电”之名,但与普通闪电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它的神秘性亦在于此.1球形闪电与普通闪电的区别普通闪电通常分为无声放电和闪电两类.闪电本身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片状闪电、线状闪电、链形闪电和球形闪电等.1.1无声放电最常出现的一种无声放电是被叫做“爱尔马圣火”的.由于暴风雨等原因,大气中的电场强度大大地增强起来,在地球表面的突出物体附近,电场强度很容易达到30 kV/cm的强度,导致在突出部分发生静寂放电.这是一种非雷云与大地间放电和没有雷声的闪光现象,实际上就是尖端电晕放电.放电时,突出物周围会呈冒烟状或光膜状的放电现象.当电场强度很强时,就会形成单独束状放电,由物体周围放射出来.这种放电现象对电讯系统有干扰.1.2闪电自然闪电的物理过程是这样的: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了两种电性不同的电荷,使云的内部以及云与地面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可达每厘米几千伏甚至上万伏.如此强的电场足以使云内外的大气发生击穿电离,形成一条狭窄的放电通道.通道内电流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温度高达两万度以上,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于体,并发出刺眼的亮光,这就是闪电.由于自然闪电同时伴随惊天动地的雷声,所以又叫雷电.与自然雷电一样,人工雷电也是由于人为造成强大电场而在大气中进行的快速,集中的发光、发声的放电现象.1.2.1片状闪电片状闪电是出现在云的表面上的闪光,它有时可能是被云块遮没的火花闪电的延光,也可能是在云的上部发出来的丛集的、若隐若现的一种特殊的放电作用的光.这种闪电,表示云中电场的能量虽然已经足够产生放电作用,但是新加入的电量却太少,以致在闪烁放电尚未转变到火花(线状)放电以前,原有的储电量已经用完了.仅仅伴随有片状闪电的雷暴是属于弱的一类,对电力系统一般只会引进不大的感应电压.1.2.2线状闪电线状闪电是最常见的雷电形式,其形状犹如倒悬于空中的纵横树杈,又像是地图上一条交流众多的河流.线状闪电一般都是一种蜿蜒曲折枝杈纵横的巨型电气火花,长2 km~3 km,也有长达10 km的,是闪电中最强烈的一种,对电力、电讯系统及人畜和建筑物等威胁最大.当雷云与大地间或雷云相互间的电场强度由于游离电荷的逐渐累积而增长到足以使空气绝缘层破坏的强度(最高时可达100 kV/m)时,就会产生种强烈的放电现象,在放电的瞬间具有极大的能量,电压可以积累到1,000~100,000 kV以上,放电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而放电时间只不过千分之几秒.线状闪电大多是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但也有的是雷云之间的放电.这种闪电可以同时击在不同的地方,一般分为前导放电和主放电等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约50%~70%以上),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说由若干个先后在同一通道上发展的单一的放电所组成.重复放电的数目一般为1~27次,单次放电的延续时间一般为0.001 s~0.02 s,各次放电的间隔时间为0.01 s~0.05 s.1.2.3链形闪电链形闪电比较罕见,是一条发光的虚线,像一条链子一样,在云与大地间放电或云与云间放电时均可能出现.似乎是介于线状闪电与球形闪电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1.2.4球形闪电球形闪电是最奇妙、最罕见和最神秘莫测的一种闪电.球形闪电是独立存在的有一定稳定性的发光体,它不是高压放电现象,内部没有电流的存在,其光亮柔和而不刺眼,在运动过程中无声无息,只是在消失时往往伴随着爆裂.并产生刺鼻的臭氧和亚硝酸气味.球形闪电存在的时间可由几秒到几分钟,它能在一个地方停留一些时候,一面冒烟,一面发出火花.而这爆裂有时看来是在别的地方发生的(例如,球形闪电发现在房子里,爆炸却发生在房子外面).此外,球形闪电还具有明显的受控特征.它看起来很“喜欢”钻洞,往往从烟囱、窗户、门缝进入屋内.在屋里转一圈后又会溜出去.球形闪电与闪电相比显得非常之变化无常.有的比一粒豌豆还小,有的大到可以和一所房子相匹敌;有的只存在几秒钟,有的却可存在数分钟;有的在空中上下游荡,有的随风慢慢飘动;有的出现在雷雨天,有的则出现在晴天,有的出现在野外,有的出现在门窗关闭的房屋内和金属飞行器内.球形闪电既有红色的,也有紫色的,黄色的及其它颜色以及变色的;既有球形的,也有杆状、哑铃状、钉球状及其它形状以及变形的.球形闪电可以不停地跳动穿越建筑物,可以掉到水里把水烧开.科学家们经目击者所描述的性状,并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球形闪电有如下一些特征.序号参数参数值1球形几率(%)89±12直径(cm)28±43寿命(s)100.95±0.254速度(m/s)4±15能量(kJ)101.3±0.26能量密度(J/cm3)100.7±0.5HJ*4]7颜色几率白(24±2%),黄(24±2%),红(18±2%),橙色(14±2%),蓝色和紫色(12±1%)以及其它颜色8光通量(lumen)1400+800-6009光效率(lumen/W)10-0.2±0.610发生季节约80%发生在夏天(6月-8月)11与电现象的联系70±10%的球形闪电在雷雨天气观察到12消失50±20%以爆炸结束,其它的或者慢慢消失,或者分裂成碎片13发生几率(km-2min-1)10-8±0.5HJ3mm]2球形闪电的理论解释对于球形闪电的成因,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各自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美国密苏里大学P.H.汉多教授提出了微波放大——孤立子理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邹有所提出了旋转等离子体——孤立子理论;荷兰的G.C.戴杰候斯博士提出的超导——核聚变理论;苏联科学院B.M.斯米诺夫教授与G.P.格拉底雪夫教授的物理化学——蜡烛灯理论;匈牙利的G.艾格里的相对论——多维空间理论;前苏联科学家Plkapisa提出的电磁驻波理论;日本学者的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理论等等.目前各种理论总体上可归结为五大类模型:①等离子体,②受激原子或分子构成的气体,③电性的,④化学性的,⑤外来的.而其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比较倾向于硅燃烧发光与等离子体这两种模型.2.1硅燃烧发光模型据英国《自然》和巴西《今日科学》杂志报道,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科学家伯拉翰森和戴尼斯及巴西圣保罗大学物理学家特曼均认为球形闪电是硅燃烧发光所致.当土壤被雷电袭击后,会向大气释放含有硅的纳米微粒,来自雷电袭击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藏在这些纳米微粒中,当达到一定高温时,这些微粒就会氧化并释放能量.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当普通闪电击中地面,温度足够高(大于3000 K),同时地面土壤中Si-C比例适当(大于2),则土壤中就会发生类似工业上提取纯硅的化学反应.自由硅迅速冷却能压缩成纳米粒子,它们在闪电作用下进入大气.这个过程就像抽烟者吐烟圈一样,进入大气后他们会联结成链,然后组成随气流运动的球状细丝网.原始条件的不同可以构成不同大小的网络物.这些由Si/SiO/SiC构成的球状网络物有很大的表面积,能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并发出燃烧的嘶嘶声.从外部到内部的氧化有一个过程,使其寿命进入了球状闪电的范围.而初始温度决定了它的燃烧寿命和发光强度、发光颜色.另外,这种纳米球相当的轻,密度和空气差不多,可以说,这种模型体现了球状闪电的许多性质.研究人员将土壤样品暴露于同闪电过程一样的条件下,便会产生含有硅的纳米微粒,其被氧化的速率与球形闪电平均10s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2.2等离子体模型2.2.1电磁结解释对于等离子体这种解释,亦有多种不同说法.1999年1月,两名西班牙物理学家认为,在普通闪电发生后,有巨大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线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会产生强电磁结,从而形成一团发光的等离子体——球形闪电.两位科学家说,球形闪电之所以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内部电流,是由于球形闪电起源于普通闪电,后者将空气加热至53500华氏度以上,在此高温下,球形闪电中的等离子没有任何电子阻力,因此,电流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是,当球形闪电膨胀以后,它迅速冷却,失去了原本无限的导电性和电磁结(网),从而将自己毁灭.但该解释有两个漏洞:其一是:如果球形闪电是由高温等离子体组成的,它就应该发出很眩目的白光,然而人们描述的球形闪电却呈多种颜色,并且亮度不高;其二是:如果球形闪电如此高温,那么它将上升而冲出周围的冷空气层,然而人们见到的球形闪电却经常水平飘浮,而非上升.2.2.2水合作用解释由D.J.TURNER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针对球形闪电结构及稳定性的模型似乎能够定性的解释所有已发现的一般的球形性状,并在不违反目前已知的定律的基础上.它提供了一个热力学体系,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该现象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理解一些显示了其它特征的过程.图2显示了由普通支流电场(由雷电云产生)包围的理想球体模型结构.潮湿空气中化学制冷的预言导致对空气流入球形闪电之中并在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有了一个直接的解释.由图可见,中心等离子体外有三个同心区域.在外面两个区域,中心等离子体内形成的离子及亚稳态分子逃逸出来,并经历水合过程,便放出大量的热.这就使得水合区域温度非常高.如果离子没有中和,而被水合,便在最外面一区域产生这样的反应:H3O+·nH2O+NO-2·nH2OFY=]HNO2+(2n+1)H2O其中,n是和每个离子结合的水分子数.该过程是吸热反应使得水分蒸发,并引起周围的气体冷却.2.2.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解释及实验验证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了球形闪电.他们认为球形闪电是由呈阳性的氢离子和呈阴性的氢氧基离子构成,球状闪电中的这些离子被水汽包裹着,水分子能够阻止两种离子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得球状闪电能够存在一些时间.根据这种特点,他们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球状闪电..实验所用装置由一个连在一起的电容器组和两个电极组成,其中一个电极是铜线圈,放置在聚乙烯容器的底部,并在容器中盛放了自来水;另一个由碳棒组成的中心电极放在容器水面以上的地方.当中心电极的碳棒被滴上水滴时,两个电极之间会有电流通过,其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在电路的短暂接通和关闭过程中,中心电极会释放出等离子束,并且分离出发光的等离子粒团,大小从10 cm到18 cm不等,温度不超过60摄氏度,一般在0.2 s到0.5 s后消失.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合适,等离子粒团会呈现圆球状,成为球状闪电.此外,中心电极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这种人工球状闪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使用碳做中心电极,闪电中心会呈现淡紫色,外面呈淡黄色;用铁做中心电极,闪电呈淡白色.专家还发现,等离子粒团的存在时间受中心电极尺寸大小和几何形状、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电流强度和持续时间、水的温度和导电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2.4漩涡解释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尼古拉·史洛,对种种事实进行了分析和理论研究后,创立了“等离子体漩涡”说.他认为,球状闪电的本质是具有电性的等离子体团,是一种无论在纯净的空气中还是在混有杂质的空气中都能自我馈能的发光体.在雷暴过程中条状闪电先导在电磁力线的引导下,变成了被拉长的带电粒子束,在搅动的大气中不能呈直线运动,只能左逃右窜、而后的闪电先导携带着不同能量和不同质量的粒子,和前面的闪电先导相碰撞,导致一部分速度非常大的粒子束便开始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绕成螺旋形球状凝团,这就是等离子体漩涡.它有一个核心和从这个核心向外伸展的多条旋臂.由于粒子巨大的向心力,90%~98%的等离子体物质被压缩到高密度的核心,旋臂中只剩下很少的物质.旋臂中由于等离子体稀薄,相当于稀薄等离子体发光,温度不会高(类似于霓虹灯等冷光源发光),而中心温度则可以达到很高.而稀薄等离子体很容易满足条件,形成非常不稳定的湍流状态.漩涡状态下的悬臂也对等离子体球的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漩涡核心和旋臂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真空区,形成亚稳结构.真空区又把漩涡体外层的悬臂同其核心部分分隔,使其外膜呈冷状态,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急剧变化,其亚稳结构被破坏,核心发生爆炸,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伴随着产生巨大的热效应.虽然同为等离子体解释,但有的存在明显漏洞,有的是纯粹理论性的,有的似乎已被实验证实.但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愈加显示了“等离子体”解释的可信度.其中,俄罗斯科学家的看法与D·J·TURNER的解释有着非常相似的一面.一个是因离子被水气包围而存在,一个是由于离子的水合作用而存在,最后都因中和反应而湮灭.虽然我们比较倾向于“等离子体”解释,但并不能完全否认“硅燃烧发光”及其它种种解释.“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我们不能犯“一叶蔽目”的错误.其中一些理论在某些方面解释,还不尽如人意.但不能排除球形闪电形成机制的复杂性.目击者所观察到的球形闪电,不一定从表象到本质都完全一致,或许由于不同机制产生的差异性还未被人们发现.3球形闪电的防护看了上面的论述有人可能会认为球形闪电没什么大不了,反而会认为球形闪电挺好玩.其实球形闪电虽然很少出现,但是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相当大的伤害.目前能有效预防球形闪电的方法不多.一般认为可以通过静电屏蔽的方法来避免球形闪电.在出现过球形闪电的地区,门窗应安装金HJ2.1mm]属网罩(网眼不大于4平方厘米),以防球形闪电入室.上面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普通家庭,在一些重要的仪器和设备附近如何预防球形闪电,根据球形闪电的一些性质,有以下的方法:使用避雷网防雷电.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明网防雷电是将金属线制成的网,架在建(构)筑物顶部空间,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而防雷电.暗网是利用建(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进行雷电防护.只要每层楼的楼板内的钢筋与梁、柱、墙内的钢筋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层台和地桩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形成可靠的暗网,则这种方法要比其他防护设施更为有效.无论是明网还是暗网,网格越密,防雷的可靠性越好.这种方法也是利用了静电屏蔽的手段.另外球形闪电的一大特点就是会钻狭缝,我们可以在避雷针的侧面留一些细缝,当球形闪电碰到避雷针时就会钻入细缝并被引入地下,从而消除了隐患.在某些球形闪电可能发生的地区,我们也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方式,如激光引雷,火箭引雷,放射性避雷针等将球形闪电直接引入地下.尽管人类目前还有对球形闪电的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但我相信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球形闪电之谜

球形闪电之谜大自然常常会出现各种奇异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候既是一种美丽的景观,同时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灾难。
比如当我们在家门口看到一个亮晶晶的球状物体飘过来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接,因为它绝不是魔法师给我们送来的魔法球,而很可能是能够让人丧命的球形闪电。
球形闪电俗称“滚地雷”,是一种正常但并不常见的自然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伤害。
对于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人类很早便对其进行了记载。
最早对此有明文记载的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他其所著《梦溪笔谈》中,对一次球形闪电现象进行了记录。
书中写道这个球形闪电从天而降,进入家里的西厢房后,又从窗间檐下飞了出去,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
沈括记录的这次闪电球事件,还算是比较“和善”的。
实际上,球形闪电具有很强的破坏力,至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多起球形闪电致人死亡或者破坏房屋损坏财产的事件。
20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三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一枚球形闪电击中,但他们仍然站着,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用手去碰一下他们的身体时,三具尸体纷纷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前苏联某个集体农庄,天空电闪雷鸣,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
突然,一个橙黄色的火球从牛棚前的白杨树上滚落而下,向他们飞过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炸死了牛棚里的11头牛,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200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浙江省一家农户的庭院里,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雨幕,一个篮球般大小的火球从天而降,砸在地上,瞬间点着了院子里的柴草。
火势蔓延开来,烧毁了3间房屋。
球状闪电除了能破坏建筑,伤害人、畜生命外,由于它携带电压,还会导致电器设备烧毁。
2007年,在河南省许昌市某家属院内,一个红色的火球从家属院西南方的水塔上滚到树上,接着十几户居民家里的电视机“吱吱”作响,然后就没了图像。
《自然之谜》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自然之谜》读后感
今天,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人类的本领已经超越了古代神话中的仙人。
“上天入地”也已成为平常事。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揭开了无数个千古之谜:
现在,我们来看看“神秘的球形闪电”吧!球形闪电是诡异的大自然现象之一,俗称“滚地雷”,是一呈圆球形的闪电球。
它有时爆炸,有时无声,有时跳跃,有时在近地上空悬浮……科学家们多年以前就发誓要破解关于球形闪电的所有奥秘。
听说,一年夏天的傍晚,苏联的一位物理学家意外观察到了球形闪电。
当时,他发现空中经过一道强烈的闪电。
过了一两分钟,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火星四溅的火球。
火球五彩缤纷,有红的,有紫的……
科学处处都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球状闪电(自然现象)—搜狗百科

球状闪电(自然现象)—搜狗百科1773年,两名神职人员在听到一声巨大雷响后,看到壁炉里闪耀着一颗足球大小的发光球体,这颗球随即爆炸并发出一声巨响。
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3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雷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着,像没事一样。
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去接触他们时,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苏联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
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牛棚里的12头牛炸死了11头,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里曾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
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1981年1月的一天,苏联一架客机在黑海附近遭遇球状闪电。
一个大火球闯入驾驶舱,发出爆炸声。
几秒钟后又穿过密封的金属舱壁,出现在乘客的座舱里,戏剧性的表演一番后,发出不大的声音离开飞机。
事后检查,机头机尾的金属壁各出现一个窟窿,内壁却完好无损。
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球状闪电来去如风,先在纱门上留下了一个篮球大的洞,然后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的毁坏了一个旧轧干机;俄罗斯一位教师的经历更可怕,一个80厘米直径的球状闪电在他头上来回跳动不下20次,然后悄然消失了;此外,前苏联也有报道说,一个球状闪电飞进了一个盛水的大锅里,水立刻沸腾起来,球状闪电在锅里翻滚了10分钟才熄灭;另有一次,一个足球大小的球状闪电沿街滚动、跳跃,接触到地面时,竟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径1米的坑,最后,随着一声轰响,火球钻进地下。
1962年夏,我国山东省济南市解放军106医院。
刚刚下过大雨,手术室护士柴树娣打开窗户准备透透气,窗外忽然出现一个火球,飞入屋内,打灭了屋顶的吊灯,又飞入走廊,在电闸前爆炸,造成停电,无人员伤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首次获取球形闪电光谱破解其起源之谜
目前,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拍摄到神秘的球状闪电。
图为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等科学团体在实验中创造球状闪电。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中国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光谱仪拍摄到球状闪电,这项研究详细内容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证实了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性,并提供球状闪电如何存在的重要线索。
球状闪电是云层至地面的闪电,在持续发光期间水平移动。
很早就有人们目击球状闪电,但是由于其罕见性,没有人拍摄记录到这一现象,目前中国研究人员使用光谱仪拍摄记录了球状闪电
依据视频记录,一个球状闪电出现在镜头前方,它刚从地面弹起,水平移动5米,之后略微升高移动了15米便消失,整个过程仅持续了
1.5秒。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使用光谱设备记录了球状闪电,从而能够识别构成球状闪电的主要元素。
他们发现球状闪电中包含:铁、硅、钙,这与土壤主要成分相同。
2000年,詹姆斯-迪尼斯(James Dinniss)和约翰-亚伯拉罕森(John Abrahamson)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球状闪电很可能是击在地面上的普通闪电,它具有巨大的热量,完全可以将土壤中的二氧化硅蒸发,球状闪电中的冲击波在空气中推动气流,当它在大气层中被氧化时开始发光。
六年之后,弗拉基米尔-迪克亚尔(Vladimir Dikhtyar)和埃利-杰比(Eli Jerby)在实验室创造了“球状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