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挖掘
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感情,描绘画面,传达思想和理念的文艺形式。
它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可以深入了解和探究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人类思想和情感。
然而,诗歌的语言魅力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第一部分:诗歌语言的美学特性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艺术表现美感的文化活动,在其语言魅力的体现层面,首要的表现在其美学特性上。
其美学特性主要包括韵律、节奏和意象。
韵律是一种通过词语音节和音韵组织形成的音乐美。
在传统诗歌中,韵律通常是一种精准的技巧,使用不同的音律和音节组合出几种不同的韵脚形式,从而创造节奏和音乐感。
例如,“嘻嘻哈哈如春灯,眼看横刀倚天行”中的双音节和单音节,使得整个句子在发声和读起来都有一种节奏感,增加了韵律美。
节奏是另一种体现诗歌语言魅力的美学方面,它是根据艺术创作需要所形成的音韵规律和音乐节奏。
它是一种以音韵、音调、音色、音量和语调等为组成元素的整体表现形式。
从音韵和音律两个层次上,节奏美集中于构成监规范、平衡、工整、有规律和生动的节奏美,其主要应用于传统诗歌的创作中。
例如,“沁园春.雪”,整诗的语调音量、语气渲染和情感抒发都是在节奏和韵律上体现出来的。
意象是诗歌中的视觉艺术,它依托于想象力和意象化语言的实现。
它通过物象的描绘、抽象概念的表示和比喻修辞进行表达。
意象的美学效果是通过将意象与文本情感相结合来达到的。
例如,“庐山谷中重峦叠嶂,千丈渐入长江滨。
”中的“重峦叠嶂”和“千丈渐入长江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想象力,使得整个句子更具有生动性和张力。
第二部分:诗歌语言的修辞手法诗歌的语言魅力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这些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来创造视觉意象的修辞手法。
它使得语言更加生动且富有魅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与艺术手法分析技巧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与艺术手法分析技巧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
要深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就需要掌握对其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技巧。
语言风格是古诗词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诗人的个性特点和创作背景。
有的诗词语言简洁明快,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寂静的月夜场景;有的则含蓄婉约,像“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在细腻的描绘中感受诗人的愁绪。
还有的诗词语言豪放洒脱,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尽显诗人的自信与豁达。
对于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的意象和词汇,理解其直接表达的意思。
这类诗词往往不拐弯抹角,直抒胸臆,所以分析时要注重体会诗人瞬间的情感迸发。
含蓄婉约的风格则需要我们细心揣摩,通过对意象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去探寻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通常象征着相思,我们要从这简单的问句中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豪放洒脱的语言风格常常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诗人会用夸张、豪迈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胸怀。
在分析时,要感受其磅礴的气势和坚定的信念。
艺术手法则是诗人用来增强诗词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风的灵巧和神奇。
拟人赋予非人类的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诗词更加富有生气。
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仿佛也能感受到人的悲伤和痛苦。
夸张则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的效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对偶使得诗词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动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画面优美,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浅谈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浅谈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
随着分值的增加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也是难点,学生丢分比较突出。
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又有学生缺乏鉴赏方法的问题。
下面就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鉴赏语言语言鉴赏就是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炼、精妙,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其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个句子往往因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准确运用,而使意境全出。
如韩琮的《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绮霞,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诗中的“青”字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全诗灵动起来,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给人们带来了盎然春意。
他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就是从精炼传神的字词角度设题。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二字就是从全诗的关键词设题。
1.1 鉴赏语言要能准确品出“诗眼”一首诗中精炼传神的,能点染或笼罩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通常称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
⑴精炼传神的字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种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诗中的“唤”字,堪称这首诗的“诗眼”。
这首诗是写初春之夜在途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那凄厉的羌笛“唤”来春归大地,可它不但没有春暖人间,相反都“唤”起了士卒及迁客的乡愁,“唤”醒了大雁一夜“尽北飞”了。
人留雁归,不尽而的怨望,难尽而惆怅,尽是这“唤”字惹出。
(2)能点染或笼罩全句或全篇的词。
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
也是本诗的“诗眼”。
“乱烟”、“飞月”、“寂寞”都注入了离情,可只有这“寒”字使境界全出,它不是因夜深感觉到肌肤寒冷,是诗人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
诗歌中的语言与表达技巧

诗歌中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诗歌作为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情感、思想和意象。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
一、象征与隐喻的运用诗歌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递深层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通过运用象征与隐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形象的意象,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当一位诗人用“夜”来象征黑暗、孤独或者无尽的思考时,读者可以通过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韵律与节奏的运用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音节和音韵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旋律感,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种旋律感能够引导读者的情感体验,让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古典诗歌中,通过运用平仄和韵律的变化,诗人可以达到感情的高潮,使作品更具张力与感染力。
三、意象的描绘与运用意象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对触、听、闻、美等感知方式的描绘和运用,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意象的描绘往往是通过形象、色彩、声音、气味和触感等细节的刻画,将抽象的感情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通过描绘鲜花盛开的美景,诗人可以传递对生命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四、重复与对比的对立运用重复和对比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们通过对相同或相反的词、短句或意象的重复与对比,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
重复可以使作品更加紧凑、引人注目,对比则可以凸显事物的差异和矛盾,增加作品的冲突与张力。
这种对立运用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意义。
五、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诗歌常常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和解读空间,这是由于诗歌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
诗歌的文字常常具有含糊性和模糊性,允许读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这种多义性使得诗歌成为一种可以反复品味和思考的艺术形式,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琢磨的空间。
从诗歌中学习语言艺术

从诗歌中学习语言艺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一直被誉为最古老、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
诗歌以其高度浓缩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语言美感,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
事实上,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从诗歌中学习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一、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诗歌以其高度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著称。
诗人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令人产生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表达自己清静的心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静谧宁静的夜晚画面。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了读者的联想和情感体验,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节奏感与韵律美诗歌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是学习语言艺术所能得到的重要收获。
通过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押韵规律,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节奏感。
诗歌中的音乐性语言,引领着读者进入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无论是自由诗的轻盈与随性,还是古体诗的庄重与雄浑,都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三、精确而简练的表达由于诗歌的表达空间有限,诗人必须通过精确而简练的表达方式捕捉瞬间的感觉和情绪。
他们经过精心斟酌,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出最深沉的情感。
例如,在玛雅·安吉略的《凤凰涅槃》中,她用“我即是我自己的复活”一句话,简洁而又有力地表达了自我觉醒的主题。
这种精确而简练的表达方式,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益。
四、隐喻和象征的运用诗歌在语言艺术中广泛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比喻和符号的运用,使抽象的概念和意象具象化,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度。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用“天阶夜色凉如水”隐喻舍弟的离去,表达了他心中的思念和忧伤。
通过学习诗歌中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张力和审美价值。
五、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诗歌是一种渗透着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充满情感的共鸣。
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的.

诗歌赏析的题目的解答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成为一种特意的语言形式。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化的语言,更值得反复咀嚼品味,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绝大数初中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考点的难点。
以往诗歌教学一直比较严重存在的两种弊端:一、片面强调思想品格、情感价值之类“人文”内容,以致脱离具体语言,游离文本之外,陷入架空分析的无效境地。
二、无视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行“抽筋剥骨”式的训诂诠释,看似溯本求源,实则缘木求鱼。
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存在的问题:(1)浮躁,无从入手,古文字词理解不够,不知道怎么进行赏析。
(2)意象连贯,整诗意境不能体会,赏析诗句看不懂,更看不出诗句的言外之意。
(3)回答问题不规范或语句不通顺(基础较差的学生)。
近年来,诗歌题的命制与考查在矫正弊端同时,还有力启示并引领教师注意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咀华嚼英,要高度重视品味诗中关键文句的精妙表现力;二、整体意识,个别文句的赏析与诗的整体意境有机结合;三、鉴赏诗景与情感结合起来。
命制试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1、诗中第一、二句各有“绕”,含义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测试点:1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释能力。
通过此题课检验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组织语言表述能力。
2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延伸发散能力,学生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比较,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新的感悟。
解题指导:1、品味诗中关键文句的精妙。
两个“绕”,“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绕”显然是各句的关键词。
“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极形象精炼写出了菊花满园盛开的景象;“遍绕篱边日渐斜”的“绕”写出了诗人的菊花的喜爱迷恋,流连忘返。
秋色满园抱菊花,姹紫嫣红展绚烂,芬芳满园醉金秋。
解析诗词的语言艺术

解析诗词的语言艺术1. 介绍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诗词的解析,我们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语言艺术。
2. 音韵美诗词在构建上注重音韵的和谐美。
通过对平仄、声调、韵律等元素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旋律悠扬、韵律流转的作品。
这一点在《离骚》这首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屈原巧妙地运用辞章的音韵变化,将内心的壮志与怀抱尽情地抒发了出来。
3. 形象意境诗词通过形象的描绘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中,王之涣运用了简洁明快的字句,将美丽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川秀丽的壮丽景色。
4. 感情表达诗词是诗人表达自己感情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和表达,诗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
在《静夜思》这首诗中,李白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思乡之情,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5. 意境的变化诗词的意境变化可以让读者产生高潮起伏的阅读感受。
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诗人能够打破单一的意境,创造出多变多样的情境。
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写秋天的景象,将诗人的心情由激昂转为悲凉,让读者在跟随诗人的情感起伏中享受文学的魅力。
6.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技巧,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通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猎人与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紧张氛围。
7. 相关技巧与训练解析诗词的语言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训练。
首先,了解古代汉字及其意义,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诗词的内涵。
其次,学习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含义。
最后,多读诗词,多感悟,通过不断积累和理解,能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语言艺术。
8. 结语解析诗词的语言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鉴赏体验,通过对音韵美、形象意境、感情表达、意境的变化以及修辞手法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
诗歌的表现力:言语的艺术

诗歌的表现力:言语的艺术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言语的艺术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它独特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人们表达内心世界和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意象、音韵、节奏以及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对比等方面,探讨诗歌中言语的艺术,以及它所具备的独特的表达能力。
一、形式的表达力诗歌的表现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上。
与散文相比,诗歌有明显的韵律、押韵和格式要求。
这些形式上的限制并不是对作者的束缚,相反,它们赋予了诗歌以更高的自由度,使诗人能够通过特定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情感。
首先,诗歌通过押韵和韵律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动听而富有韵律感的读者体验。
例如,古代诗歌常常通过平仄押韵和律诗的规则,使整首诗在发音上有规律可循。
这种规律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诗歌更易于被人们记诵,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次,诗歌在格式上的要求,如诗的行数、诗的节奏等,也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五言绝句的形式要求每句五个字,限制了作者的字数,进而使得诗歌更加凝练。
而诗的节奏也决定了诗歌的快慢和节奏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运用,使诗歌给人以生动有力的艺术感受。
二、意象的表现力诗歌的表现力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意象上。
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化的手段。
通过精心挑选和巧妙运用的意象,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等多种形式。
视觉意象是通过丰富的形象和色彩来描绘场景和人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觉意象则通过声音、节奏、押韵等手法,使读者产生听觉上的享受和共鸣。
嗅觉意象则通过描述气味和香味,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意象的灵活运用使诗歌具备了丰富的色彩和张力,使其比其他文学形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的激发。
三、音韵的表现力诗歌中的音韵运用也是其独特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是指诗歌中各种声音元素的有机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
25
㊀2019
2
浅析诗歌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挖掘
汤寅颖
㊀㊀诗歌是一项优美的语言ꎬ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之一ꎮ诗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ꎬ有着多种艺术表现形式ꎬ展现着作者的精神思想ꎮ将诗歌纳入到教育中ꎬ可以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ꎬ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多种艺术思想ꎬ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理解ꎮ语文教师应该在诗歌教育中重视对内容的挖掘ꎬ运用高质量的教学语言开展诗歌讲解ꎬ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内容的艺术性ꎬ对诗歌内容以及精神进行探索ꎬ逐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ꎮ
一㊁通过朗读形式变化ꎬ展示诗歌美丽诗歌与其他文章类型有着诸多区别ꎬ它更加重视对意境的展示ꎬ也重视对韵律和汉字的合理使用ꎮ为此ꎬ语文教师实施诗歌教学的时候ꎬ需要考虑到语言节奏的特点ꎬ运用朗读形式的变化来展示诗歌的美丽ꎬ以此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ꎮ诵读和情感阅读能让初中生感受到不同的诗歌语言ꎬ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特点ꎬ深度感受诗歌的情感ꎮ为此ꎬ语文教师要重视艺术语言的运用ꎬ让学生用情感去朗读诗歌ꎮ
例如ꎬ在开展«再别康桥»教学时ꎬ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朗诵音频ꎬ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诵读的节奏ꎮ然后语文教师让学生诵读一遍诗歌内容ꎬ指出学生在韵律上的不足ꎮ如在 轻轻的 和 我走了 之间要有情感停顿ꎬ展现出诗歌的情感节奏ꎮ然后指导学生去分析诗歌的情感ꎬ运用停顿以及准确发音的方式展现不同的情感ꎬ感受到不同的诗歌美感ꎮ这不单是一项心理活动ꎬ也能通过发音停顿以及准确发音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诗歌情感ꎬ增加学生对韵律美感的体会ꎮ语文教师通过开展这样的诗歌教学ꎬ能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了解诗歌
节奏ꎬ感受文字的魅力ꎮ这样能引导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语言进行思考ꎬ去感知作者在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情感ꎬ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特征以及情感内容ꎮ
二㊁讲解诗歌结构ꎬ感受魅力
语文教师实施诗歌教学时ꎬ不单是让初中生掌握诗歌基本内容ꎬ也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ꎮ为此ꎬ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诗歌结构以及文字等内容ꎬ运用语言艺术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内涵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教师需要根据国内外诗歌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ꎬ增加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ꎮ如讲解«金色花»等国外诗歌的时候ꎬ教师应该重视对诗歌情感的讲解ꎬ掌握诗歌在句式上的结构ꎮ这样能增加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ꎬ促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魅力ꎮ
教师在讲解«使至塞上»等古代诗歌的时候ꎬ教师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结构以及情感等内容ꎬ也需要让学生重视对文字的运用ꎮ基于诗歌类型以及内容ꎬ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思考问题ꎬ 你们是否能通过课文注释以及课程讲解ꎬ对文章标题进行内涵的理解? 标题中的 使 具有什么样的含义?怎样立足标题对古诗内容进行分析? 这首古代诗歌所要表述的情感是什么?你有着怎样的理解? 通过运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思考ꎬ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主动性探索ꎮ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诗歌内容思考ꎬ立足 使 等关键词去理解诗歌内容ꎬ感受作者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ꎬ促使学生以较好的心态参与到知识探索中ꎮ所以ꎬ教师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ꎬ可以让学生对汉字具体用法进行思考以增加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ꎮ
课堂教学
26
㊀
2019 2
㊀㊀三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涵
本文认为教师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时ꎬ需
要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对生实施情感以及审美
情趣的教育ꎮ教师在实施诗歌教学时ꎬ要用语
言艺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涵ꎬ让学生对诗歌
内涵进行思考ꎬ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ꎮ具体
说ꎬ教师需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ꎬ对学生实施美感的培养ꎮ指导学生
对诗歌内容进行多层面的思考ꎬ让学生得到审
美能力以及艺术涵养的培养ꎮ诗歌语言是优
美的ꎬ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思考ꎬ去感受诗歌所
蕴含的情感ꎮ这样可以让学生实现审美能力
的有效培养ꎬ进而让学生实现学科涵养的培
养ꎬ也能让学生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ꎬ为学生
全面成长奠定基础ꎮ
第二ꎬ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
去感受诗歌意境ꎮ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实现想
象空间的拓展ꎬ以及想象力㊁创造力的培养ꎮ
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ꎬ只有让
学生想象力得到培养ꎬ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
力ꎬ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ꎬ以此实
现诗歌教学的目标ꎮ
第三ꎬ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知识进行累
积ꎮ诗歌中蕴含多种艺术文化ꎬ也展示不同的
精神思想和品质ꎮ教师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
言可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内涵ꎬ逐渐丰富学
生的文化知识ꎬ给学生打造比较广阔的文学空
间ꎮ为此教师通过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可以让
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ꎬ从而累积学
科知识ꎬ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ꎮ
语文教师需要运用教学语言有效展示诗
歌的美丽ꎬ向学生讲解诗歌结构以及文字等内
容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ꎮ同时ꎬ教师要用语言
艺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涵ꎬ逐渐提升初中生
的个人素养ꎮ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225009)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探讨
袁婉飞
㊀㊀现代诗歌是用现代化语言进行描述ꎬ表现
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与体会ꎬ现代诗歌的
形式比较自由ꎬ内涵丰富开放ꎬ有着很强的抒
情性和音乐性ꎮ现代诗歌是一种新兴的文体ꎬ
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ꎮ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
入ꎬ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发展ꎬ在初
中语文的教材中ꎬ引入了很多的中外现代诗
歌ꎬ由于初中教师对诗歌不够重视ꎬ加上自身
对现代诗歌知识的匮乏ꎬ导致在语文现代诗歌
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ꎬ如何提高现阶段初中
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重要
课题ꎮ
一㊁反复诵读诗歌ꎬ体会诗歌情感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ꎬ阅读具有重要的作
用和意义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意
境ꎬ去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和魅力ꎬ通过对诗歌
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ꎬ深化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ꎬ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
受ꎮ因此ꎬ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ꎬ教
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ꎬ去把握诗歌
的节奏美感ꎬ体会诗歌中的情感ꎮ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ꎬ教师进行诗歌范
读ꎬ学生跟读ꎬ最后是学生朗读ꎬ在这样的教学
过程中ꎬ学生缺少阅读的情感和思考ꎬ无法把
握诗歌的情感和内涵ꎮ因此ꎬ在新课程时期的
现代诗歌的教学中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诵
读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中的情感ꎮ
例如ꎬ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诗歌何其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