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脱硝尾气排放烟羽扩散模拟研究
大气污染物烟囱排放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大气污染物烟囱排放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烟囱排放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烟囱排放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大气污染物烟囱排放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值模拟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烟囱排放的物质扩散规律。
通过对烟囱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模拟,可以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过程。
同时,可以分析烟囱高度、风向风速等因素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数值模拟与分析可以评估烟囱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模拟计算,可以得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大气污染浓度分布图,评估烟囱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同时,还可以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污染物吸附、化学反应等过程,探究其对大气光化学反应和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影响。
对烟囱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既可以提供相关规范制定的参考依据,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此外,数值模拟与分析可以指导烟囱排放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模拟计算,可以评估不同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优化减排方案。
同时,还可以模拟预测不同减排措施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数值模拟与分析所涉及的模型和参数选择对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模型选择上,需要考虑污染物输送和扩散的特性,同时考虑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和环境因素等因素。
在参数选择上,需要搜集和分析大量的实测数据,准确地对模拟所需的参数进行确定。
只有准确选择和确定了适当的模型和参数,模拟结果才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另外,数值模拟与分析的结果需要与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通过在实测站点采集数据,并与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场景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只有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模拟结果才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 烧结烟气湿法脱硫脱硝排放烟气拖尾治理分析与问题探讨

二、造成“烟囱雨”现象的原因探讨
l 云南曲靖某制氨厂脱硫烟气拖尾现象(大气环境因素) 环境气象条件主要指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力。这些 因素是形成“烟囱雨”现象的外部原因。 (1)环境温度 由于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处于湿饱和状态,环境温度越低, 烟气中凝结的水汽会越多,更易形成“烟囱雨”现象。对我国而 言,南方地区一般只会在冬天出现“烟囱雨”现象,而在北方地 区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出现的“烟囱雨”现象的几率相对较大。 (2) 相对湿度 环境相对湿度的大小反映了环境空气的饱和程度。相对湿度 越大,空气越接近饱和状态。对于相对湿度越大的地区( 如南方 地区) ,越易形成“烟囱雨”现象,而对于北方地区,空气较干燥, 就较难形成“烟囱雨”现象。 (3)大气压力 环境大气压力越低,烟气越不易扩散,环境大气压力越低, 越易形成“烟囱雨”现象。反之,环境大气压力越高,烟气越易 扩散,就越难形成“烟囱雨”现象。
2017-04-24 10
二、造成“烟囱雨”现象的原因探讨
形成“烟囱雨”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 现有研究对烟囱雨的成因主要归纳为以下4个因素: 1.环境气象因素 2.除雾器因素 3.烟道、烟囱构造设计缺陷 4.脱硫效率因素 1.环境气象因素导致烟囱雨,当烟温与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 烟气来不及扩散,烟气中的饱和态水遇冷变成过饱和态而凝 结沉降; 取消GGH后烟气温度降低为(50±5)℃,低温烟气在烟囱出 口凝结形成水雾,且净烟气中携带的脱硫浆液及酸性可溶物 在烟囱周边沉降,有研究认为湿烟羽引起的污染物落地最大 浓度比80℃的烟羽造成的最大地面浓度高20%左右。
2017-04-24 12
二、造成“烟囱雨”现象的原因探讨
2.除雾器因素 除雾器运行效率降低,导致大量雾滴逃逸,有研 究认为透过除雾器的烟气所携带的液体直径在 100~1000 μm,少数大于2000 μm,直接造成排放 烟气中液滴沉降,而除雾器运行效果下降又往往被 归因于,是进入脱硫系统的实际烟气量超过了设计 值,从而导致进入除雾器的烟气流速超过除雾器的 极限流速,造成烟气携带脱硫浆液增加。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是由于除雾器因结垢而形成 堵塞造成出现局部浆液携带,且有些系统中除雾器 入口处烟气流场不均匀,或是喷淋浆液管距离除雾 器入口过近,则加剧除雾器的堵塞,造成烟气携带 液滴量过高而带出烟囱 。
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各种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气排放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其中,氮氧化物是化学污染物中的一种主要来源,这类有害气体会产生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还会对公众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烟气脱硝技术的定义烟气脱硝技术是指对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使其转化为氮气和水,并将废气排入大气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这项技术是解决氮氧化物污染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
目前,烟气脱硝技术已经成为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一个热点。
二、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历程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当时,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最早应用的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催化剂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烟气脱硝技术也逐渐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目前,烟气脱硝技术主要分为非催化脱硝和催化脱硝两类。
非催化脱硝是指利用适当的还原剂或氨水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于小型和中型锅炉。
但相对的,它有不稳定、运行受环境温度、氧含量等条件影响大等缺点。
而催化脱硝则是通过催化剂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具有高效、稳定等特点,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
三、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烟气脱硝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
一方面,科研人员对脱硝技术的催化剂进行了不断优化和改良,使其具有更高效、更稳定的特性。
例如,将V2O5–WO3/TiO2催化剂改进后能够更好地抑制SO2对NOx的影响;将Mn-Mo-Al催化剂改良后,可以提高催化剂对NO 的选择性。
这些改进和优化可以让烟气脱硝技术适用于更多的工业场景,解决更为复杂的污染问题。
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脱硫脱硝一体化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烟气脱硫脱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放的nox和so2也不断增长。
由煤炭燃烧所释放的so2占总排放量的85%,nox占总排放量的60%,二者所引起的酸雨量占总酸雨量的82%。
据有关研究指出,我国每年排放 so2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亿万元,现在每年我国和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其中每年由nox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多年烟气so2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工业烟气中so2和nox同时脱除的研究。
目前,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多处于研究阶段,都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开发技术简单,运行成本低,具有良好运行性能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将是未来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当今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主要是wet-fgd+scr/sncr组合技术,就是湿式烟气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脱硝组合。
湿式烟气脱硫常用的是采用石灰或石灰石的钙法,脱硫效率大于90%,其缺点是工程庞大,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高,且容易形成二次污染[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反应温度为250~450℃时,脱硝率可达70%~90%。
该技术成熟可靠,目前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发达国家应用广泛,但该工艺设备投资大,需预热处理烟气,催化剂昂贵且使用寿命短,同时存在氨泄漏、设备易腐蚀等问题。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温度区域为870~1200℃,脱硝率小于50%。
缺点是工艺设备投资大,需预热处理烟气,设备易腐蚀等问题。
二、干法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干法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包括四个方面:固相吸收/再生法、气/固催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吸收剂喷射法以及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半干法脱硫除尘降雾霾超净排放研发总结

半干法脱硫除尘降雾霾超净排放研发总结一、研发背景和目标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大国,大量的工业排放物已经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研发的目标是利用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实现烟气超净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
二、研发方法与过程本次研发主要采用了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结合了脱硫和除尘的工艺,通过将含硫烟气喷入干燥剂中进行反应,吸附和脱硫除尘的同时进行,实现了烟气超净排放。
1. 实验设备的建立:在实验室中建立了完善的实验设备,包括烟气发生器、干燥剂喷射系统、脱硫除尘设备等。
2. 实验条件的确定: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参数进行尝试和测试,确定了最佳的操作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干燥剂喷射速度、含硫烟气流量等。
3. 效果评价:通过对烟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采样和分析,评价了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的脱硫和除尘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发成果和效果通过对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以下成果:1. 脱硫效果显著: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能够有效地吸附和脱除烟气中的硫化物,使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2. 除尘效果优良: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能够将烟尘过滤和捕集,实现了烟气的净化和超净排放。
3. 环境效益显著: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能够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了环境质量,为减少雾霾天气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在研发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1. 干燥剂选择:干燥剂的选择不当会影响脱硫除尘的效果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2. 能耗问题: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虽然有效,但耗能较大,需要进一步改进设备和工艺,降低能源消耗。
3. 应用推广问题:半干法脱硫除尘技术虽然在实验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难题和限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单位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模拟与控制

单位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模拟与控制火力发电厂是我国主要的电力供应单位之一,然而其燃烧过程会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科学模拟和有效控制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单位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模拟方法和控制措施。
一、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模拟方法1. 排放源识别与量化为了准确模拟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首先需要对排放源进行识别和量化。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统计和排放因子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包括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等。
2. 燃烧过程模拟燃烧过程是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包括燃料燃烧效率、气流分布、温度分布等,从而评估不同燃烧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3. 大气输运模拟火力发电厂排放的污染物会受到大气输运的影响,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大气输运模拟,可以预测污染物在空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路径,进而评估周围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和影响范围。
二、单位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1. 燃料选择与燃烧优化单位火力发电厂可以选择低污染燃料,如天然气和清洁煤,以降低污染物排放。
同时,通过燃烧优化技术,如调整燃料供给、改变燃烧参数等,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沉积物清除技术火力发电厂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会影响热交换效果和污染物的排放。
采用适当的沉积物清除技术,如在线清洗装置和定期清洗,可以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3. 烟气脱硫与脱硝技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
采用烟气脱硫和脱硝技术,如石膏脱硫、SCR脱硝等,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
4. 烟气除尘技术烟气除尘技术用于去除火力发电厂烟气中的颗粒物,减少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排放。
常见的烟气除尘技术包括静电沉降、布袋除尘器等,可以有效控制颗粒物的排放浓度。
5. 监测与管理单位火力发电厂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与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排放浓度和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以确保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和环境保护效果。
火灾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火灾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引言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生命财产安全事故,其爆发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成为了火灾应对和扑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烟气扩散模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火灾预防、控制和扑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火灾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概述1.1 烟气特性火灾爆发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不仅影响人员逃生和搜救,还会对燃烧物质、建筑物结构等产生严重的损害。
因此,了解烟气的特性对于火灾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烟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和一些有毒有害气体。
随着火灾的发展,烟气将越来越浓密,温度和压力会不断升高,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也会逐渐增加。
此外,烟气的流动状况和扩散规律也影响着火灾的蔓延和控制。
1.2 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作用烟气扩散模拟技术是利用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知识对火灾烟气的扩散规律进行预测和模拟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作用有:1)预测火灾烟气的扩散范围和扩散速度,为火灾应对和扑救提供可靠的依据;2)优化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避免火灾发生和发展;3)评估火灾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后果,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指导火灾的控制和扑救,减小人员和财产损失。
1.3 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烟气扩散模拟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模拟方法主要是基于物理模型和经验公式的手工计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成为了烟气扩散预测的主要手段。
目前,烟气扩散模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主要特点有:1)模型精度不断提高,包括大气边界层模型、气流跨越障碍物的模型、烟气的传热模型、污染物输运模型等;2)计算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计算烟气扩散和输运机理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3)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分析功能越来越强,可以直观地展示烟气扩散效果和预测结果,便于分析和研判。
湿法脱硫有色烟羽治理技术研究

湿法脱硫有色烟羽治理技术研究1.湿法脱硫烟羽治理背景——烟羽介绍烟羽的定义烟囱排出的饱和湿烟气与温度较低的环境空气接触时,在烟气扩散过程中,饱和或近饱和湿烟气由于温度降低产生冷凝及凝结,烟气中形成的大量凝结水滴对光线产生折射、散射,从而呈现出白色或者灰色,称其为“烟羽”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各级政府对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上海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963-2016】,明确要求,燃煤发电锅炉应采取烟温控制及其他有效措施消除石膏雨、有色烟羽等现象。
浙江省的《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燃煤发电厂应采取烟温控制及其他有效措施消除石膏雨、有色烟羽等现象。
对有色烟羽测试技术要求与上海市要求一致。
天津市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自2019年7月1日起,现有火电厂燃煤发电锅炉应采取相应技术降低烟气排放温度和含湿量,1)采取相应技术后,燃煤发电锅炉在非采暖季(4月至10月)烟气排放温度不高于48℃,烟气含湿量不高于9.5%;采暖季(11月至次年3月)烟气排放温度不高于45℃,烟气含湿量不高于8.5%。
2)鼓励燃煤发电企业利用回收余热或其他方式对烟气进行再加热。
同时烟羽治理可有效提高环境效益,消除烟囱出口的有色烟羽,消除公众反感的视觉污染,树立积极的企业社会形象。
以300MW机组为例,净烟气冷凝6℃,可回收冷凝水约30~40t,可代替脱硫补水,减少工艺水耗量。
饱和烟气冷凝后析出大量细小的液滴,液滴可吸附少量粉尘、SO2等污染物颗粒及可溶性盐,起到进一步脱除污染物的作用。
2.有色烟羽的形成及消除机理——形成机理烟气含湿量是指湿烟气中与一千克干烟气同时并存的水蒸气的质量(克),单位g/kg 干空气。
在一定温度下,烟气容纳水蒸气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烟气经吸收塔净化后为低温饱和湿烟气(或近似于饱和),其状态如点B,烟气从烟囱出口排放后,因环境温度较低,饱和湿烟气中水蒸气发生相变冷凝成液态,此时白色烟羽产生;烟气温度在不断降低的过程中,其含湿量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冷凝液不断产生,当烟气温度逐渐降至环境温度,含湿量处于非饱和状态时,此时白色烟羽消失,其过程如B点→ E点→F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01月脱硫脱硝尾气排放烟羽扩散模拟研究朱旭东(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8012)摘要:随着全社会对大气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石化企业纷纷加大对石油炼制过程尾气排放的环保治理力度,对各类锅炉烟气、加热炉烟气、催化再生烟气实施脱硫脱硝处理已十分普遍,目前对于脱硫脱硝后排放尾气的烟羽扩散问题研究较少,因环境布点检测手段复杂、费用高,关于烟羽扩散规律方面的研究不易开展,运用CFD建模技术对其这一课题进行数值化模拟分析。
关键词:脱硫脱硝尾气;烟羽扩散;CFD即将于2015年7月1日执行的《GB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现有和新建石油炼制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进行了达标时限和控制指标上的明确规定。
标准中,对于造成大气光化学污染影响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时限排放规定限值,工艺加热炉是150-180mg/m3、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是200mg/m3,同时对于存在国土开发密度高、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大气环境容量较小等问题的地区,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下调为100mg/m3。
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对于石油炼制过程中各类污染物进行治理,在大气光化学污染物控制方面,主要采取烟气脱硫脱硝、原料油深度加氢处理等技术措施,应用普遍的是烟气脱硫脱硝方案。
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重视程度的提高,全社会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排放检测数据达到国家规定限值的企业和设施,企业周边社区也经常从视觉可见性、嗅觉分辨性等感官方面提出更新的苛刻要求,目前对于经脱硫脱硝后排放尾气烟羽扩散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环境布点检测手段复杂、费用高,研究开展的难度大,采取CFD方法,建立排放尾气的模型,可以对脱硫脱硝后烟羽的扩散性和视觉可见性进行分析,简便易行。
1研究对象模型研究对象设定为某重油催化裂解装置的再生烟气脱硫脱硝设施,采用SCR+PTU组合工艺技术,尾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后经仝烟囱排放,有关建立模型的基本参数见表1:表1脱硫脱硝尾气排放烟羽模型基本数据项目尾气排放温度/(℃)脱前尾气成分/(V/V%)脱后尾气NO X浓度/(mg/m3)尾气排放流速/(m/s)尾气排气口尺寸/(m)大气环境平均温度/(℃))大气环境年平均相对湿度/(%)大气环境年平均风速/(m/s)数据55.8CO2:12.884;N2:74.19;O2:3.929;H2O:8.9981008高101、内径4207022建模思路和过程2.1建模思路脱硫脱硝处理后尾气经101m高,内径4m的烟囱排出,与大气接触后随环境气流扩散,建立一400m×400m的模型空间,以满足描述尾气烟羽扩散的包容范围,通过CFD建模研究脱硫脱硝尾气在此空间内的扩散和视觉可见性,计算方式采用组分输运(species transport)模型,建模步骤:①建立2D几何模型;②划分网格;③设置基本模型、能量方程、湍流模型;④定义组份,启动组份输运模型;⑤设置边界条件、算法,进行计算;⑥输出计算云图。
2.22D几何建模图1脱硫脱硝尾气烟羽扩散计算尺度范围和边界设置2062017年01月采用Design Modeler 草图建模工具建立2D 的模型计算范围,并进行边界范围设置,简图如图1所示。
2.3网格划分在2D 几何建模的基础上,用Meshing 工具进行网格划分,本模型计算范围空间尺度较大,模型整体采用“四边形主导网格划分方法(Quadrilateral Dominant )”,单元中间节点设置为“使用选型进行设置(Use Global Setting )”;自由面网格类型采用“四边形/三角形方法(Quad/Tri )”,最大面域尺寸设置(Size=1.0m ),生成计算单元数量159596个。
生成后的网格质量方面,偏斜度(Skewness ):最大0.012692、最小1.3E-10、平均1.45E-06、标准偏差6.11E-05,满足计算本题目的划分质量要求。
烟囱排放口处的网格生成情况如图2所示。
2.4计算方程设置本模型采用Energy Equation 能量方程,设Y 轴Gravity 重力为-9.8(m/s 2),选择标准湍流模型Standard k-epsilon (2eqn )和标准壁面函数Standard Wall Functions ,考虑全浮力影响(Full Buoyancy Effects )。
2.5组分和设定本模型属于气体扩散(SpeciesTransport )问题,应用meth⁃ane-air混合体系与入口扩散和扩散能量来源(Inlet Diffusion)、图2烟囱排放口网格划分结果图3脱硫脱硝尾气烟羽一氧化氮(NO )扩散浓度分布图表2速度入口边界条件设置边界尾气排放口风入口速度方法MagnitudeNormal to Boundary湍流计算方法Intensity and Hydraclic Diameter流速/(m/s)82计算边界/(m)4400湍流强度1%2072017年01月表5捕收剂条件试验结果%捕收剂用量/(g/t)Z-20010丁黄药10Z-2001025#黑药5产品名称铜粗精矿铜粗尾矿原矿铜粗精矿铜粗尾矿原矿产率8.8491.16100.0016.3483.66100.00铜品位8.880.361.115.250.331.14回收率70.5229.48100.0075.4324.57100.002.5水玻璃用量条件试验由表6试验结果可知,磨矿体系下加入水玻璃后,铜精矿回收率变化不大,但铜精矿品位明显升高,由13.09%升至20.16%,表明水玻璃能在不影响铜回收率的情况下,抑制硅酸盐类矿物上浮,显著提高铜精矿品位。
表6水玻璃用量条件试验结果%水玻璃用量/g/t200产品名称铜精矿铜中矿铜扫精矿铜尾矿原矿铜精矿产率5.0912.6116.0266.28100.003.34铜品位13.091.070.660.231.0620.16回收率62.9012.739.9814.39100.0061.14铜中矿铜扫精矿铜尾矿原矿11.4516.8868.33100.001.330.700.231.1113.8410.7314.29100.003结语该铜渣采用选矿方法回收铜,开路试验可获得含铜20.16%,铜回收率61.14%的精矿产品,尾矿铜品位可降至0.23%,说明该铜渣可通过选矿回收,但最终的选矿指标需通过流程试验才能确定。
预计最终铜精矿品位可达到18%,铜回收率为80%左右。
参考文献:[1]汤宏.铜渣选矿试验的探讨[J].有色矿山,2011,30(5):38-40.[2]杨慧芬,袁运波等.铜渣中铁铜组分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J].金属矿山,2012(5):165-168.[3]朱茂兰,熊家春等.铜渣中铜铁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6,37(2):15-17.作者简介:凡永利(1985-),女,陕西省米脂县人,学历:硕士,职称:助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材料、矿冶工程。
(上接第205页)(Diffusion Energy Source)设置;烟囱口排放尾气组份(SpeciesMass Fractions)以及大气湿度、温度条件根据表1的数据设置。
2.6边界和算法设定本模型2个速度入口velocity-inlet边界条件的设置如表2。
其它2个压力出口Pressure Outlet边界,设置为环境大气压力,湍流强度设为0.1%,计算边界分别为400m。
模型建立完毕后,进行全面初始化,首次计算按照1000步迭代,后续各种方案调整计算200步迭代即可满足要求。
3模型研究数据结果模型计算出脱硫脱硝排放尾气烟羽中一氧化氮(NO)扩散分布浓度状况云图见图3。
对于脱硫脱硝尾气排放烟羽的视觉可见性问题,主要是烟气中所夹带的水蒸气与大气接触扩散后,造成扩散区域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超过空气饱和湿度后凝结所致,因此可采用相对湿度云图进行描述,模型生成的在排放口温度为55.8℃条件下的烟羽扩散整体相对湿度情况见图4,其中大气视觉可见部分即相对湿度超过100%以上区域的烟羽尾气见图5.4结语通过本例的实践,运用CFD建模技术对脱硫脱硝尾气烟羽扩散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方便易行和可反复推演性,在生产实践中可利用此模型对有关生产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建模有关基本设置也可利用生产实际进行修正,其效果直观、形象。
作者简介:朱旭东(1977-),男,辽宁人,本科学历,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石油化工图4脱硫脱硝尾气烟羽扩散总体相对湿度分布云图图5视觉可见烟羽尾气扩散部分(相对湿度100%以上区域)云图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