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著作介绍(一)——高句丽研究院出版的文物考古类著作
高句丽研究院研究成果及其特点

高句丽研究院研究成果及其特点耿铁华【摘要】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Gaogouli Research Institute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 policy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both acquiring achievements and training talents, taking the teachers of College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History) as the basic research team, at the same time absorbing the research personnel in various departm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yielded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Gaogouli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has published 35 books and over 360 pape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Gaogouli Research Institute ha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research of Gaogouli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is comprehensive, both academic works and academic papers all showed the trend of all-round research. Secondly, forming and sticking to the Gaogouli mainstream academic point of view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irdly, based on the study of Gaogouli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developing new research field constantly, such as music, dance, sports, painting, calligraphy, sculpture and so on. Fourthly,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Gaogouli Research Institute are new ideas, new perspectives, new materials, new methods, new viewpoints, and ha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Fifthly, the rapid growth of new academic talents is the hope and future of Gaogouli Research Institute.%高句丽研究院成立20年来,一直坚持边学习、边研究,既出成果、又培养人才的办院方针,以历史与地理学院(历史系)的教师作为基本研究队伍,同时吸收校内各院系的研究人员参加调查研究,在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出版著作35部,发表论文360多篇。
高句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高句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吉林通化,134001)
摘 要:高句丽文化是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辽西走廊的陆路及渤海、黄海的海路途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高句丽,高句丽成为中原 文化重要的受容地及中转地。可以说,高句丽国家和民族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中原文 化的碰撞和学习,形成了既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极具汉文化影响的融合特征,这同高句丽与 中原长期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正因为与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高句丽虽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 色的文化变体,但无论怎样变化发展,其都是中原文化为根本基础下的流变和再生。同时,以高句 丽为媒介和中转,中原文化又被其继续东传,影响了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乃至日本列岛,使这 些地区文明得以开化,文化开始昌明,高句丽成为中原文明东传的枢纽。在高句丽亡国之后,高句 丽移民又将其文化回流带回中原地区,使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构成单元。
收稿日期:2021-01-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句丽文化研究”(17VGB009) 作者简介:孙炜冉(1981—),男,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副教授。
读_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_书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Vol.32 №7 Jul. 2011
读《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书后
梁启政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系,吉林 通化 134002)
摘 要: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历史与文化学科组建以来,在高句丽史学研究领域屡有新作出版。 2008 年 3 月,又 出版了学科组成员杨秀祖的《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一书。 该书从选题研究的视角来看,视角新颖,别具匠心;从内 容的构成来看,纵横交错,繁简得当;从写作的笔法来看,语言流畅,蕴含深意。
“国内外治渤海史、东北史者,无不把《渤海国志长 编 》视 为 案 头 必 备 之 作 ”[10],体 现 了 极 高 的 史 学 价 值 , 《渤海国志长编》也将会在今后的渤海史研究中继续 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6] 欧阳修,宋 祁. 新唐书·渤海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欧 阳 修 ,宋 祁. 新 唐 书·地 理 志 引 贾 耽 道 里 记[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75. [8] 浦起龙. 史通通释·曲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 郑 樵. 通志·总序[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 刘晓东. 中国渤海史研究的四次热潮及其代表性成果[J]. 北 方 文 物 ,2005(3).
关键词: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1)07—0015—02 收 稿 日 期 :2010— 06— 08 作 者 简 介 :梁 启 政 (1976-), 山 东 日 照 人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历 史 系 副 教 授 ,硕 士 。
从正史《高句丽传》看高句丽政权的内属性

从正史《高句丽传》看高句丽政权的内属性
李春祥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3)001
【摘要】高句丽政权历史上就是中原中央王朝的藩属,是内属地方政权.本文从中国古代正史<高句丽传>的作者观念,记述手法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句丽政权的内属性问题.
【总页数】4页(P5-8)
【作者】李春祥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试论汉魏时期高句丽政权的统辖区域--以《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事为中心[J], 高福顺
2.驺被杀后的高句丽与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以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和东汉统治秩序的建立为中心 [J], 李大龙
3.文献史学的延拓高句丽学的创新——评张芳《<魏书·高句丽传>研究》 [J], 孙炜冉
4.文献史学的延拓高句丽学的创新——评张芳《(魏书·高句丽传)研究》 [J], 孙炜冉;;
5.中原、南方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及高句丽改称高丽时间考 [J], 魏存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化师范学院学人——耿铁华教授

《好 太 王 碑 一 千 五 百 八 十 年 祭 》 、
《高 句 丽 史 论 稿 》 、
《高 句 丽 考 古 研 究 》 、
《高
句丽瓦 当研究》 、
《高 句 丽 史简编 》 、
《高句 丽 古 墓壁 画 研 究 》 、
《中国 高句 丽 王 城 王 陵
及贵族墓葬》 、 《桓州集》等2 0 多部论著 。 发表学术论 文1 2 0 多篇 。 主持 国家东北工 程项 目
《高 句 丽 研 究 概
述》 、
《好 太 王 碑 研 究 》 、
《高 句 丽 古 墓 壁 画 研 究 》 、
《高 句 丽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概 述 》 、
《高 句 丽 文 物 研 究 》 、
《博 物 馆 学概 论 》 等 课 程 。
出版 《中 国 高句 丽 史 》 、
《好 太 王 碑 新
考》 、
及省 部级科 研 项 目多 项 , 获省 级 以 上 科 研 教 学奖励 多 项 。 《中国 高句 丽 史 》 获吉林省 政 府
图书 出版 一
等奖 、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 ,
《好 太 王 碑
一 千 五 百 八 十年祭 》 、 《高 句 丽 考 古 研 究 》 获 吉 林 省 社科 联 优 秀 著 作 奖 , 《高 句 丽 史 简
耿 铁 华教授 , 男 , 汉 族 , 吉 林 省扶 余 县 人 。 1 9 8 1 年东北 师范大 学 先 秦史研 究 生毕业 ,
19 8 2 年获历 史学硕士 学位 。
现 任通 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 , 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高句丽文化研 究基地主
任 , 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 学基 地 高句丽 与东北 民族研 究中心 主任 , 历 史 地理 系教授 。 东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耿铁华【摘要】<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2009年出版的第二版共32卷.其中第7卷关于高句丽的条目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有资料与常识性的错误,也有将存在争议没有取得共识的某些意见误当成定论的问题.同时也遗漏了申报世界遗产以来所公布的考古新成果.【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7【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作者】耿铁华【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12009年3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第七卷292页“高句丽”,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以下引用此书条目只标明页和条)篇幅不是很大,却存在明显的错误和误释。
由于此书发行量大,影响面广,亟需作出正确的说明。
1.第293页“高句丽遗迹”词条写道:“前1世纪,朱蒙在辽宁桓仁一带建立高句丽政权。
公元3年,琉璃明王伊夷模移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427年迁都平壤。
”此段文字史实与时间是准确的,琉璃明王的名字是错误的,《三国史记·卷十三》《高句丽本纪第一》记载:琉璃明王“讳类利,或云孺留,朱蒙元子,母礼氏”。
很明显,琉璃明王的名字不是“伊夷模”。
《三国志·东夷传·高句丽》记载:“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
……宫死,子伯固立。
……伯固死,有儿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模。
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
……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
伊夷模死,立以为王,今句丽王宫是也。
”①由此可知,伊夷模是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的名字,其在位时间为公元197~227年。
而琉璃明王是高句丽第二代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9年~公元18年。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评《高句丽研究史》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评《高句丽研究史》作者:蒋泽枫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3期高句丽是三千多年前就出现的,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一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高句丽的存在历史主要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其周边的国家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古代政权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联系。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断,高句丽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古代国家。
在今天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北部还保留着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在考古和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和朝鲜也分别把这些重要的高句丽文物古迹申报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和考古两个方面。
随着高句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高句丽研究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
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虽然这些专著数量上不少,但是其研究对象都是比较雷同的,即大体上涵盖梁启超提倡的史学研究的四个方面: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
相对于其他著作,《高句丽研究史》(耿铁华、李乐营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对高句丽研究史做了更为全面的论述。
本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对高句丽的研究史做了详细综述。
史学史以历史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而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史学史在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史学史的创始人是梁启超。
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一文中,对中国古代史学中存在的“四蔽”、“二病”等现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学史的四个组成部分: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
《高句丽研究史》一书对高句丽的研究史进行了更为全面地综述。
该著首先介绍了高句丽研究的肇端:晚清时期,高句丽好太王碑被人发现,其拓本被传往京师,得到了重视,开启了中国对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第一步。
“中朝学者高句丽·渤海历史与考古学术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遗迹 发掘 中值 得注 目的 问题 》 总 结 了2 0 1 6 年 朝 鲜 地 区 历 史
遗 迹 考 古 发 掘 的 显 著 成 果 。 金
光赫 研 究 员的 《 高 句丽 的首 都
防 御 体 系 及 其 特 征 》 提 出 , 高
句丽 首都 防御 体 系是 自初 期 至 后期经 过 数次 迁都 创造 和 发展 而来 的 ,在保 卫 国家和 首都 的
安 全 上 发 挥 了 巨 大 作 用 。 金 成
哲研 究 员 的 《 黄 海 北道凤 山郡
国的 纪年 以中 原王 朝 帝王 纪年 为准 ,采 用 千支 纪 年 ,纪 日采 用 干 支纪 E l : 《 三 国史 记 》 中干 支 纪 日共 有
7 6 条 ,多 用来 记 录 日食 等天 文 现 象 : 《 三 国史记 》 中千 支 纪 日 多数是 准 确 的 ,但也 有 少部 分 干 支纪 日出
考古 研 究 所所 长孙 秀 浩研 究员 分 别致 辞 ,对 此 次大 会 能顺 利 召开 表 示祝 贺 ,并 对 双 方 的友谊 及 召 开此 次 座谈 会 的意义 给 予 了高度 肯定 。
开 幕 式 后 大会 进 行 了 学术 交 流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朝 鲜 社会 科 学 院 共派 出7 名 代 表进 行 发 言 。其 中关
为 加 强 中朝 学 术 机 构 及 学 者 间的 交 流 与 互 动 ,推 动 中朝 学 者 高 句 丽 ・渤 海 历 史
与考 古研究 的深入开 展 , 2 0 1 7 年4 月5日至 4 月7 日在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