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米粉背后别样的故事
子固路拌粉

子固路拌粉粉,是广西南宁宾阳县及周边地区的特色小吃。
它以米粉为原料制成各种各样风味独具、口感细腻爽滑、营养丰富全面且价格低廉的菜肴和点心。
宾阳米粉在中国享有很高声誉,与柳州螺蛳粉并称“广西两大米粉”。
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韦氏和张氏两家。
韦家以制作油炸米粉驰名,每日上市者达千人之众;而张家则以肉馅米粉闻名,远近皆知。
当时宾阳出产粳米,用这种米做成的米粉晶莹剔透,柔韧性好,久煮不糊。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记载:“邑人贵粉食”。
可见宾阳米粉已经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了。
清末民初,宾阳城内开设有多家专门加工米粉的店铺,如“刘三姐”、“陈阿婆”等,均供应干切米粉或湿切米粉。
由于宾阳米粉质量优良,故深受顾客欢迎,销售十分兴旺。
后因战乱影响,外地商贩纷至沓来,竞相购买宾阳米粉,使得宾阳米粉身价倍增,许多商户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牟取暴利。
此举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迫使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整顿。
新中国建立前夕,宾阳米粉业又遭浩劫,被迫停止生产。
直到1956年春,才逐步恢复正常生产。
1958年秋,宾阳县委派员组织力量,重新研究试制米粉,改变落后的手工操作方式,创造半机械化生产线,终于使宾阳米粉走向工厂化生产道路。
从此,宾阳米粉更加畅销省内外,饮誉海内外。
子固路拌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古时候,在今天的宾阳县城里住着一位姓韦的老板,他经营的米粉店非常红火,生意兴隆。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韦老板渐渐衰老下去,眼看儿孙们都长大成人,却没有一个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
一天晚上,韦老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忽然想起白天的情景,猛然惊醒,连忙叫来儿女们问话。
儿女们听父亲发问,便争先恐后回答说:“我们都愿接替您的事业!”老爷子摇头叹息道:“唉……你们哪懂得做生意呀?再说,咱们祖辈留下的基业也不能轻易放弃啊!”第二天,老爷子把儿女们召集拢来,郑重宣布:“我决定将米粉店交给你们兄弟俩经管,希望你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把米粉店办得越来越好。
馋味论嗦粉的功力,广西人服过谁

馋味论嗦粉的功力,广西人服过谁小时候读杂书,近代史部分讲到白崇禧的夫人为了拉拢桂系军阀,空运了一台米粉机到自己家的公馆,宴请招待时总是要做上一份地道的桂林米粉。
铁骨铮铮的沙场硬汉真的会被一碗米粉打动吗?书里写的煞有介事,长大了回想起来当作笑谈,可是当年,我可是对这段描述深信不疑,还哭着闹着要吃一碗桂林米粉。
信息流通还未发达的年代,爸爸妈妈也都还不知道桂林米粉是什么样子,经不住我的闹腾,爸爸上街给我买了份清汤的米线,哄着说:“这就是桂林米粉,快吃吧”。
后来我到了很多地方,吃到了桂林米粉,还吃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粉,在粉类流行的地区,哪怕口音不同,大家也都会说同一个词——嗦粉。
粉呀,还是要嗦着才最好吃。
∨南宁生榨米粉“馊”就对了生榨米粉又称生榨粉,最传统的生榨米粉来自蒲庙镇,以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微酸而闻名。
这种微酸的形成是因为加工米粉过程中由于产生了酵母菌,吃生榨米粉就要吃这种'馊味’,这才正宗。
吃米粉时,则是现吃现榨。
把米粉团放入一个底部有数十个小孔的压榨机内,将米粉团从小孔榨出,形成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米粉直接掉入下面一口大锅的开水里,烫上十数秒即可。
将烫好的米粉放入碗中,浇上一大勺碎肉末,再加进自制的卤汁、熟豆芽、酸菜,再由食客随自己所好加入葱、蒜、香菜、紫苏、酸辣椒等其它配料,可以不加汤水直接干拌,也可以倒入滚热的骨头汤,做成汤粉食用;∨梧州岑溪米粉“三磨一汤“岑溪米粉是历史悠久是汉族名小吃。
相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年进入农历五月的第一天(即农历五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做米粉、吃米粉。
久而久之,五月初一日就演变成岑溪米粉节。
岑溪米粉的制作非常讲究,关健在于其传统工艺及对于原料的严格。
选水首选岑山溪水、选米首选晚稻米,而制作过程则讲究“三磨一汤“,即泡好的米,要经粗磨,细磨,精磨才能上锅蒸,这样蒸出来的粉用手拿着扭抟都不会断。
做好的米粉要配以猪骨熬制的卤汁并且搭配一些卤味,如烧鸭、隔山肉,卤猪头等。
关于米粉的神话故事

关于米粉的神话故事米粉,作为中国特色的美食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大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米粉神话故事将我们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讲述了米粉在中国文化中的种种传奇。
第一章:米粉的成因在古代,米粉是由大米研磨而成的一种食物。
据说,古人发现了研磨大米的方法后,尝试了各种方式后终于制作出了米粉。
最初的米粉是手工研磨而成,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磨粉逐渐取代了手工工艺,使得米粉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
第二章:米粉的传说米粉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然与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紧密相连。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粉仙传说”。
传说中,有一位叫做“米粉仙子”的仙女,她是米粉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每年春天,她会化身为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穿着一身白色的绸衫,手持一双金色的筷子,为人间凡俗带来米粉的滋味。
人们为了迎接她的到来,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祈求她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这个传说中,米粉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神奇的力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食物。
第三章:米粉的传统米粉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农历新年期间,米粉被广泛用于炖汤、烹饪和制作各种美食。
尤其是在汤圆中,米粉成为了填充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人们相信食用米粉汤圆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此外,在寿庆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米粉也是必不可少的菜肴。
第四章:米粉的文化象征米粉除了在传统习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外,还具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粉”类食物,它象征着纯洁和美好的意义。
米粉的白色外观代表着纯洁无暇,而其滑嫩的口感又令人想起柔软细腻的感觉。
因此,米粉经常被用来形容善良、纯真和婉约的女性。
在诗歌和歌曲中,米粉经常被用作丰富的意象,赋予了这种美食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米粉的今天如今,米粉已经成为了中国餐桌上的一道经典美食。
它不仅有丰富的口感和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的凝聚。
从北方的炸酱面到南方的米粉干,不同地区的米粉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于桂林米粉的历史故事

关于桂林⽶粉的历史故事 桂林⽶粉是⼴西桂林⼀道很有名的⾷物,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它的历史久远啊。
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桂林⽶粉的历史故事,希望⼤家喜欢。
桂林⽶粉的传说: 有关⽶粉的最早传说,讲的是灵渠修通以后,秦始皇来游灵渠,他有个嗜好,喜欢⽤鲤鱼的鱼须和鱼肚来送酒,⼀看灵渠⾥的鲤鱼多得⽤⼿都能抓到,就饕餮般⼤吃鱼须、鱼肚,⼀餐要吃掉九万九千九百九⼗九条鲤鱼,这下可急坏了鲤鱼王,赶紧⽤⼤⽶制出代替鱼须,切粉代替鱼肚,于是世上就有了⽶粉。
桂林⽶粉的发展经历: 1、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207年):兴安县部分学者经多年研究,认为名满天下的桂林⽶粉最早是从兴安发源的,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兵统⼀岭南时,在兴安修筑灵渠,北⽅将⼠⽔⼟不服,粮⾷从北⽅转输⼜困难重重,所以试将⼤⽶磨成粉或浆,再经加⼯就成了后来的⽶粉。
卤⽔也是在修渠的秦军中最先发明的,以治病为⽬的出现。
2、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粉在桂林地域得到长⾜的发展,不仅制作的粉、糕等⾷品名⽬繁多,不少⾷品加⼯和制作⽅法还⼤量输出到⽇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开创了饮⾷⽂化⾛出国门,⾛向世界的先河。
3、宋代(960年—1279年):⽶粉在汉代到宋代数百年间,得到了进⼀步丰富和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的“⽂君当垆”的故事,说明当时市⾯上酒馆和粉馆已相当普遍,加⼯制作⽶粉等⾷品的有关⽶粉作坊、酿酒作坊、油盐作⾷杂店等样样俱全。
4、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桂林⽶粉在整个桂林地域发展得相当普遍,明代《宋⽒养⽣部》中就有专门介绍⽶粉制作⾷⽤⽅法的章节“粉⾷制”。
卤⽔的制法直到明代《农书图纂》、《便民图纂》中才记载有四种制作⽅法。
清代⼤诗⼈兼学者袁枚到过兴安、溶江等地,在他写的《随园⾷单》中,介绍了3326种流⾏⾷品的制作⾷⽤⽅法,其中⾃然也提到桂林⽶粉。
5、现代:在经过了两千多年悠悠岁⽉长河的洗礼,桂林⽶粉发展⾄今,已经经过了⼯业化进程,机器制作,⼤街⼩巷也难见到⼿⼯作坊,仅有的那么⼏家,还在坚守着这⼀份匠⼈⼿艺的传承,⽤⼼来守护着古法、地道的桂林⽶粉制作⼯艺。
特别的节日想说一碗米粉的故事

特别的节日想说一碗米粉的故事 2021年的最后一天,南国早报在跨年策划《请回答2022》中,请身处世界各个角落的广西人谈了谈他们的新年愿望。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很多人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个回答:“回家吃一碗米粉”。 走过千山万水最想回广西嗦粉 在这些故事中,身在英国曼城的金融精英丹丹,因疫情打乱了每年8月回国的节奏,两年没回南宁的她迫不及待想要回到家乡,吃一碗加量加料的老友粉,“牛肉加两份,粉肠加一份”。 在柬埔寨金边做生意的李震,念念不忘的是一碗红红火火的螺蛳粉,怀念和朋友在柳州街边螺蛳粉店大快朵颐的舒畅;在美国亚特兰大经营寿司店的老板唐崇秋,游历东南亚多年的民俗研究者韦晶、在非洲捣鼓手机生意的彭昌国……人人都有一碗心心念念且求之不得的家乡米粉。 米粉是广西人的最爱,走过千山万水,心里想的永远是要回来嗦一碗米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卤菜粉、百色的烧鸭粉、崇左的鸡肉粉、钦州的猪脚粉、梧州的牛腩粉、玉林的牛巴粉、河池的吊烧粉、柳州的螺蛳粉、北海的海鲜粉……广西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座城市都把自己最惊艳的食材、最自豪的风味和最浓厚的乡情,以奇妙的配比融入了米粉里,日复一日地在餐桌上呈现,提供四季三餐的陪伴,就是这份深情让人魂牵梦萦,天涯海角都无法割舍。 广西人“用生命”热爱米粉 到了广西,到了南宁,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广西人对米粉的热爱,不是单单用“痴迷”二字就可以形容的。 2020年疫情期间餐饮业遇冷,但“三品王”逆势新开了35家餐厅。美团数据显示,在2021年,南宁一名美团用户最高纪录是一共下单“三品王”303次,几乎是每天一碗牛肉粉的节奏。 从山东来南宁工作、生活多年的陈先生,他曾坚持在自己朋友圈记录“我吃过的广西米粉系列”,居然连续30天不重样,包括最早出圈的桂林米粉、红遍全球的柳州螺蛳粉、地位尊崇的南宁老友粉等等。甚至同样的鸭肉米粉,百色的田阳烧鸭粉清甜爽口,贵港的桥圩鸭肉粉酸甜开胃,桂林的全州醋血鸭粉香辣浓郁,每一款都各有特色,让他流连忘返。 因为广西人是“拿生命”在吃米粉,所以在广西,卖米粉的人对米粉有一种近似偏执的挑剔。“三品王”一碗牛肉粉卖了23年,不管是一碗牛肉汤,免费提供的花椒粉,还是后来研发的螺蛳粉、牛腩粉,都坚持地道配方,天然原料,才能坚持23年口味如一。这看似平常,却底蕴深厚。 广西的米粉有几十种吃法,每一碗看似简单的米粉都需耐心配齐几十种调料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关于桂林米粉的故事与传说

关于桂林米粉的故事与传说
桂林米粉是中国桂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始创于清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关于桂林米粉的故事与传说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一些。
传说一:水绕两江四湖
相传在很久以前,桂林地区经常遭受洪水侵袭,农田被淹,百姓生活艰难。
有一年,洪水突然退去了,而且土地上留下了粘稠的白色物质。
有一位农民发现这种物质可以制成美食,于是开始制作米粉。
由于这种米粉是在丰富的水资源环绕的地区制作的,因此被称为"水绕两江四湖"的米粉,后来就演变成了桂林米粉。
传说二:刘三姐的故事
相传桂林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少女刘三姐,她嫁给了一个渔民。
一天,她在河边遇到了一位穷画家,画家对她一见钟情,决定画她的美丽。
画家因为没有钱买颜料,于是用桂林米粉的汤汁来代替颜料,刘三姐被画得栩栩如生。
从此以后,桂林米粉也因此享誉天下。
传说三:桂林米粉的神奇力量
相传桂林米粉有神奇的力量,能带来好运和康健。
有一位年轻的农民,他生活贫困,一直没有能够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
有一天,他吃了一碗桂林米粉,竟然在随后的日子里逢凶化吉,
事业顺利,最终成功追到了心上人。
从此以后,桂林米粉就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
这些故事和传说,给了桂林米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桂林地区的骄傲和代表之一。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能通过品尝桂林米粉,感受到这些故事所传递的美味和神奇。
广西米粉知识

广西米粉知识走在广西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美食店应该就是米粉店!仔细数一数,大广西竟然有24种粉!你们都吃过吗?南宁老友粉如今老友粉已经成为南宁的标志性特色小吃,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纷纷品尝。
老友粉是到南宁必吃的美食之一,由百年名小吃老友面演化而来,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她开胃,冬天吃她驱寒,深受食客欢迎。
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
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
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柳州螺蛳粉柳州螺蛳粉,就是米粉配上螺汤的一种风味食品。
柳州螺蛳粉主要以圆条线粉为主,用的是干粉,在煮之前需要浸泡。
早在1983年以前,螺蛳粉这个米粉的品种已经出现在柳州人的家里。
之后,在解放南路、青云菜市、谷埠街三处柳州当时的重要小吃市场慢慢兴起螺蛳粉,其中以解放南路的螺蛳摊档最多。
地道的螺蛳粉里应该找不到一粒螺蛳或者螺蛳肉,这点让很多第一次接触螺蛳粉的朋友大为困惑。
其实所谓螺蛳粉是指用螺蛳熬制的汤煮粉,取其鲜味,而弃食螺肉。
虽然螺蛳粉里没有螺蛳,却往往有炸豆腐皮,炸酥起泡的豆腐皮吸味能力很强,在汤里打两个滚后,吸饱了鲜辣味,带着一点酥脆感,吃起来非常过瘾。
在广西的各路米粉中,螺蛳粉是辣度最高的。
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
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
桂林卤菜粉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香味浓郁。
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食客先选定锅烧(皮经油炸至起泡酥脆的猪肉),牛肉,马肉等主料后,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在调料区选用调配料,常见的有酸豆角、酸笋、酸菜、葱花、香菜、鲜辣椒、油辣椒......待你吃的口舌生香时留点碗底,再舀一勺热乎乎的骨头汤,晃匀下肚,定会吃得全身毛孔打开,酣畅淋漓。
广西特色美食老友粉鉴赏与推广

广西特色美食老友粉鉴赏与推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宁人,说到吃,第一时间让我想到的肯定是去我最钟爱且引以为豪的老友粉了。
老友粉又叫酸辣粉,这种粉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酸和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宁小吃的独特风味之一。
07年南宁公布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友粉入选其中。
“老友粉”可以是南宁最受欢迎的独特地方风味小吃之一,酸、辣、咸、香兼备,据说食之具有驱风散寒、通窍醒味之功效。
老友粉历史由来:虽然老友粉现在大行其道,而其原版则是老友面。
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
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
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而“老友粉”的由来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南宁码头有家由一位老翁开的米粉食肆,因实惠、便宜,每天都吸引很多码头工人光顾。
一日老人得知往日常来的工人阿三因重病卧床,于是用精制米粉佐以爆香的酸笋、蒜末、肉末、豆豉、辣椒、胡椒粉等,煮成热米粉一碗,送到阿三的床边。
阿三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竟然不药而愈了。
他对老翁感激不尽,于是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老翁。
南宁一带流传这碗米粉的佳话,渐渐传遍广西八桂,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南宁“老友粉”。
因为佐料丰富,老友粉又酸又辣,但酸辣得绝不过分,刚好是勾起了食欲又不会太过刺激的地步,米粉滑爽筋道、弹性极强,与脆笋丝和肉末搭配起来吃,是一种非常酣畅过瘾的享受。
老友粉制作工艺:一、首先,老友粉必须是切粉。
从来就没有过圆粉的版本。
圆粉做的绝对是冒牌的。
二、老友粉必须放蒜。
外地很多人吃不惯老友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有蒜,有呛味。
其实有点蒜的呛味是很正常的,也是正宗老友粉应该有的味道,但是如果是煮得很生,那也是很不地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米粉背后别样的故事
对于南宁人来讲,提起米粉,脑海里便会想起那又白又滑又嫩,又薄又有劲,吃起来齿颊留香的美味小吃。
南宁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吃米粉的,现在还真不好说,反正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米粉已经名符其实的成为南宁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瞅一眼遍布大街小巷的知名或不知名的米粉店,你就会领略到米粉在南宁人心目中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如果你是外地人慕名想吃南宁米粉的话,随便找个南宁人,他准会热情地给你介绍出“三品王、粉之都、罗秀米粉、花溪王、尝不忘”等一大推米粉店来。
许多人认为只有桂林人偏爱米粉,其实南宁人对米粉的情有独钟一点也不亚于桂林人,因为南宁米粉的悠久历史,使南宁人很容易通过米粉找到自己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南宁人相信,正是由于南宁祖先对生活和大自然的不屈不挠,才创造出了虽细却有劲道的米粉,南宁人的品性其实就如米粉那般韧劲,所以才会在自古称为南蛮之地的邕州创造出自己的文化,所以对南宁人来讲,每次吃米粉,就当又一次品味古老邕州的文化,南宁人也很希望外地人能够领略到古老邕州文化的魅力。
于是,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你就可以一边品尝米粉,一边聆听南宁人向你娓娓道来南宁米粉后面的动人故事……
最值得南宁人引以自豪的当属称之为“米粉鼻祖”的老友粉,它可以称之为南宁最本土的小吃了。
做老友粉是很讲究的,要先将酸笋、豆鼓、辣椒放到起火的油锅里爆,然后再放汤水和米粉一起煮。
做出来的那种独特香味可以飘散到很远的地方,在老友粉店里,不论你是高官还是布衣,都会一样吃得横流鼻涕竖流汗的,没了贵贱、内外之分,如同久违的老友相聚。
“老友粉”的由来,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南宁周记茶馆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没有去茶馆,周记老板便以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给这位老友吃。
老翁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
由于南方人喜好米粉,则又有人以米粉取代面条而烹制,便产生了现在的老友粉。
随着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每年举办,主办方都会向明星们推荐老友粉,于是,我们常常会在民歌节的舞台上听到明星们嗲声嗲气地说:“南宁的老友粉好好吃啊,我爱老友粉”,于是,老友粉的名声也随之传到了全国。
如果你要想一品老友粉美味的话,建议你去中山路,那里的老友粉最正宗了。
最能体现出南宁人温婉厚道的南方性格的当属“宾阳酸粉”。
酸粉是一种凉拌粉,它作为爽口消暑的夏日食品,以其特有的嫩滑、酸甜可口、香脆诱人而闻名遐迩。
做法是把酸甜的酱水拌到蒸粉托里,
加以红烧肉、腊牛肉巴、油炸肉、酸豆芽、花生米、蒜末、生辣椒等佐料,令人垂涎欲滴。
宾阳酸粉的传说就如其美味一样,同样令人回味无穷:传说有一孝顺的媳妇对家婆特别好,家婆生病了,不能吃硬的食物,没有胃口,媳妇看着家婆日渐消瘦,心里着急,就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
可是炎炎夏日,家婆又吃不下油腻的东西,媳妇就把米磨成粉,和着水蒸得酥软酥软的,加以糖醋、佐料,使家婆的胃口大开。
经过媳妇的精心侍候,家婆的病很快好了,酸粉也就随着媳妇孝顺的佳话传了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宾阳酸粉现在南宁各粤菜酒楼菜单都有“宾阳酸粉”,其中南宁小嘟来食街的“宾阳酸粉”是非常有名的,当然,如果你要吃最地道的,当然是要去宾阳县了。
最能体现壮家淳朴和热情的当属“邕宁生榨粉”。
“邕宁生榨粉”源自于邕宁区蒲庙镇(原邕宁县城),蒲庙镇是邕江河畔一个小小的古镇,据说是这个小镇的先人于数百年前创造出了生榨米粉这可口美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五,是附近各壮族乡村的大节,各家各户除了准备大鱼大肉,大摆筵席外,做生榨粉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米浆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会客当天,支起大锅烧热水,榨粉,另一头熬上一大锅的骨头汤,半肥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榨好米粉,装碗,浇上一大勺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浇上一勺汤,开吃!乖乖,光听这些工序,你就会对这米粉充满期待,因为这绝没有各种添加剂,绝对纯天然,韩剧《大长今》里长今说过一句话:“做饭食的人必须要有一个美好的心情,这样做出来的饭食才会美味可口”,因此,这也许是天性爽朗的壮家人能做出美味米粉的原因吧。
虽然生榨米粉源自蒲庙,不过如果你想吃生榨米粉的话,也不用跑到蒲庙去,你只有留意大街小巷那些挂有生榨米粉牌匾的店,就可以一饱口福了。
另外,民间的还有如卷筒粉、八仙粉等等,几乎每种米粉后面都有一段能打动食客的故事。
随着南宁的日益开放,南宁的米粉店也日益多起来,如代表南宁新生代米粉的“三品王”、“粉之都”,外地米粉来南宁安营扎寨的“尝不忘”、“罗秀米粉”等。
这些品牌米粉店以优雅洁净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迎合了现代南宁人吃米粉越来越讲究的需求,相比之下,不注意包装的南宁传统米粉似乎受到了冷落,但不管怎样,传统米粉在南宁人的心中是扎下了根的,在吃腻了各种品牌米粉后,南宁人又总要找个机会去老店尝一下传统米粉,以寻找一份久远的记忆。
世事沧桑,几多轮回,许多南宁的历史痕迹在岁月的变迁中消失了,而唯独米粉这一小吃,在经意或不经意间,随着一代又一代南宁人得以传承下来。
南宁人通过小小的米粉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而外地人通过米粉了解了南宁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了解了南宁人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到了古老邕州文化的魅力。
许多人因为吃了南宁的米粉,聆听了南宁米粉后面的动人故事,从而喜欢上了这个城市,从而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南宁工作、定居。
当然我们也看到,由于文化多元的影响,许多80、90后的南宁人虽然也与他们的父辈一样喜欢上了米粉,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米粉的味道,许多有关米粉背后的一切一切似乎被他们忽视了。
但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每年举办,随着南宁的不断发展,有关南宁米粉的一切一切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南宁人生活中永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