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急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摘要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对于患者的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常见影像检查流程,包括CT、MR I、D SA等,以及其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一、引言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各种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影像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脑血管病影像检查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二、C T扫描C T(C om pu te dT om og r ap 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CT机,保持头部定位。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层厚等。
3.CT机开始旋转,进行扫描。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C 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可显示骨骼和血管影像,对于急诊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大。
三、M R I检查M R I(Ma gn et ic Re so n an ce Im ag in g)检查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MR I机,保持头部平稳。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3.MR I机开始工作,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来获取影像信号。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M R I检查的优点是分辨率高、无辐射,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对于病人的耐心和合作度要求较高。
四、D S A检查D S A(Di gi ta lS ub tr a ct io nA ng io gr aph y)检查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流程如下:1.医生在患者的动脉中引入导管。
2.导管经过血管进入到感兴趣的部位。
3.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轮廓。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桥脑梗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T1WI
桥脑梗死
T2WI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为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提供实用方法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为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提供实用方法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第19期医学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6》。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临床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多,2016年版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修订并于日前正式发布《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简称“《指南201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科主任徐运教授是《指南2019》的执笔人之一。
徐运教授介绍说,《指南2019》对临床医生熟悉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精简,重点从脑成像技术、脑灌注成像技术、脑血管成像技术和其他成像技术4个方面,介绍了CT和MRI应用的新领域和一些新技术及其后处理新方法,旨在为临床和科研应用提供实用的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方法。
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徐运教授首先介绍说,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都可以通过密度或信号强度用于脑实质以及解剖结构的成像,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时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脑出血、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CT目前仍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
CT影像检查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其中NCCT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临床公认的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与急性出血性卒中,以及溶栓前排除脑出血的最常规筛查方法。
徐运教授介绍,临床上将早期血肿扩大定义为24小时内血肿体积比基线CT血肿体积增加33%或超过12.5毫升,19%~38%的脑出血患者可出现早期血肿扩大。
血肿扩大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扩大的早期预测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NCCT是预测早期血肿扩大最便捷的手段。
影像诊断习题库(含答案)

影像诊断一.单选题(共368题,每题1分)1.骨质增生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不正确的是:( )A.骨密度增高 B.骨骼增大变形C.骨刺、骨桥、骨骼缘唇样改变 D.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E.MRIT1和T2WI呈低信号影2.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称为:( )A.关节肿胀 B.关节破坏C.关节退行性变 D.关节强直E.关节脱位3.鼻咽常见良性肿瘤是:( )A.纤维血管瘤 B.出血坏死性息肉C.乳头状瘤 D.多形性腺瘤E.神经鞘膜瘤4.女,25岁,癫痫,CT侧脑室旁多发低密度灶,结节样或块状增强。
最大可能是:( ) A.转移瘤 B.脑囊虫C.脑脓肿 D.多发性硬化E.髓鞘形成异常5.神经胶质瘤又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不包括:( )A.星形细胞瘤 B.脑膜瘤C.少突胶质细胞瘤 D.室管膜瘤E.髓母细胞瘤6.常见的占位征象有以下病变:( )A.中线结构移位 B.脑室移位C.脑室变形 D.脑沟变化E.以上都是7.脑血管畸形最常见的是:( )A.静脉畸形 B.烟雾病C.动静脉畸形 D.海绵状血管瘤E.毛细血管扩症8.下列关于病变空洞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气囊:薄壁空洞 B.肺脓肿:均匀厚壁空洞C.浸润性肺结核:薄壁空洞,有卫星灶 D.肺癌:偏心空洞,有壁结节E.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纤维厚壁空洞岁男性,上腹隐痛半年就诊,ERCP示主胰管粗细不均,扭曲,僵硬,胆总管下端向移位。
应首先考虑为:( )A.急性胰腺炎 B.慢性胰腺炎C.胰腺假性囊肿 D.胰腺癌E.先天性胆总管囊样扩症扫描,包膜征最常见于( )A.原发性肝癌 B.肝腺瘤C.肝血管瘤 D.转移性肝癌E.炎性假瘤11.化脓性关节炎关节面骨质破坏发生在发病后:( )A.1个月 B.2个月C.3个月 D.4个月E.5个月12.下列征象提示骨软骨瘤恶变的是:( )A.软骨帽钙化 B.肿瘤较大,压迫邻近骨骼C.瘤体出现骨皮质或边缘部骨质破坏 D.瘤体有宽基底蒂与骨相连E.病灶呈分叶状13.肝脏局灶性增生影像表现,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病变多位于肝包膜下,密度均匀,呈等密度或低密度 B.病变较大时,其中心可见放射状分布的纤维瘢痕C.增强早期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中心部位可以不强化 D.静脉期或延期扫描,病变密度降低,最后呈相对低密度和肝脏密度相一致E.MR表现和CT扫描相似,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4.目前,诊断肺动脉瓣狭窄首选的无创影像技术是:( )A.X线平片 B.CTC.PET D.MRIE.超声心动图15.在远达片上,心尖下移、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此征象表示:( )A.右心房增大 B.左心房增大C.右心室增大 D.左心室增大E.右心增大16.下列为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所致骨质破坏的鉴别要点是:( )A.筛孔状骨质破坏 B.斑片状骨质破坏C.虫蚀样骨质破坏 D.承重关节面及非承重关节面的骨质破坏E.不规则溶骨性破坏17.诊断缩窄性心包炎较可靠的X线征象是:( )A.心脏搏动减弱 B.心缘僵直,正常弧形消失C.心包钙化 D.间质性肺水肿E.上腔静脉影增宽18.胸片上所示的密度减低阴影是指病变密度低于:( )A.肺组织 B.胸大肌C.胸壁软组织 D.肋骨E.心脏19.肺部肿块有-90~50HU密度区,常见于:( )A.结核球 B.外围型肺癌伴坏死C.炎性假瘤 D.错构瘤E.肺囊肿平扫时,正常肝实质平均CT值为:( )A.0~30HU B.30~40HUC.50~70HU D.75~100HUE.100~130HU21.关于泌尿系统结石,叙述错误的是:( )A.尿路结石多位于肾脏、输尿管或尿道的生理性狭窄处 B.肾脏结石表现为肾区形态多变的高密度影,侧位片高密度影多位于脊柱的前方C.输尿管结石表现为输尿管行径上高密度影,其纵轴与输尿管的走行常常相一致D.输尿管下端结石尿路造影可以有肾积水、肾脏延迟显影、不显影,也可以表现正常E.尿路造影时肾盂、膀胱结石可表现为充盈缺损22.下列关于CT值的概念,正确的是:( )A.根据CT值可以对病变做出定性诊断 B.CT值反映了物质的成分C.CT值是物质密度的绝对值 D.不同机器产生的CT值不同E.CT值反映了物质的密度23.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最佳方法是:( )A.腹膜后充气造影检查 B.腹部平片检查C.腹部薄层CT检查 D.肾上腺血管造影检查E.静脉肾盂造影检查24.下列关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位于后纵隔,以良性肿瘤为主 B.MRI对显示伴椎管的肿瘤更好C.CT呈边缘清楚光滑的肿块,有寸可见椎间孔扩大 D.MRI上信号复杂,可有不同信号强度E.有明显钙化25.关于胆管细胞癌,错误的是:( )A.好发于肝门部,通常可引起梗阻性黄疸 B.MRI能较好地显示肝门区的肿块C.MRCP可以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 D.MRI能显示扩的胆管E.MRI分辨肝门区肿大的淋巴结不如CT清楚26.下列选项中,不是关节结核的表现:( )A.最常累及髋关节和膝关节 B.邻近骨骼骨质疏松C.周围组织形成冷性脓肿 D.关节面的破坏开始于关节的承重面E.病变愈合后可有关节强直27.中年男性,上腹隐痛四月余就诊。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2014

CBF:脑血流量 CBV:脑血容量 PS: 渗透系数 TTP:达峰时间 MTT:平均通过时间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ml/100mL/min ml/100mL ml/100mL/min s s
CT灌注技术的评价方法
CT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
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 血管狭窄性病变脑缺血状态评估 脑血流储备能力的评价 肿瘤恶性程度分级
2014-4-15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um,MRS)
NAA Cho
DTI 、脑功能成像
ROI
每一个峰代表一种化合物,峰下面积代表这种化合物的含量。 是目前唯一的活体观察组织细胞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无创性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目前唯 一在活体上追踪神经纤维束走 形、方向的技术。
1பைடு நூலகம்
CBV
1 1
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TTP
Schramm P1, Xyda A, Klotz E, Tronnier V,et al.Eur Radiol. 2010 ,20(10): 2482– 2490.
CTA和灌注技术进展
MRI成像技术
North
receive 全脑CTP 4D CTA
Hartkamp M J et al. Stroke 1999;30:2671-2678
Copyright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Umansky F et al. J Neurosurg. 1984 Sep;61(3):458-67
9
2014-4-15
双侧后交通未显示
MR灌注成像示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灌注异常
脑血管解剖及影像学PPT课件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01
CT扫描可见脑部高密度病灶,MRI可显示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价值
02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出血部位、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提供依
据,并评估预后。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03
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避免误诊和
漏诊。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
1 2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学表现
详细描述
MRI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 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优点在于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损伤,而且 不需要使用造影剂。然而,MRI血管成像操作时间较长,且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血
管成像。
超声血管成像
总结词
超声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高频超声波来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形态。
CTA或MRA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DSA可显示动 脉痉挛。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为治疗 提供依据,并评估预后。
3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避免误诊和漏诊。
05
脑血管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 目的。
血管疾病。
病因
脑梗塞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 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 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脑出血
定义
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 脑组织受压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 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CT征象分析

先行CT平扫 CT平扫—WW80 WL35
CT平扫—WW30 WL35
CT平扫后立即行MRI检查 T2WI正常
T1WI正常
DWI清晰显示病灶
MRA示左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
有限病例结果显示
•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平扫CT征象可能早于 常规MRI。
•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早期CT征象主要为动脉 致密征和岛带征。
发病当天CT片
发病后2周CT片
左侧基底节区血肿 吸收过程影像表现
发病当天CT片
血肿的吸收从周边开 始,吸收期血肿周围 低密度包括吸收的血 肿及周边水肿带。
为何血肿吸收从 周边开始??
治疗11天后复查片
左基底节区血肿残腔 左颞叶亚急性血肿
特别提醒
• 血肿吸收过程CT表现不断变化。 • 应熟悉不同时期血肿的典型CT表现。 • 诊断时应了解发病至CT检查的准确时间,
CTA,MRA,DSA等,缩短确诊时间。
CVST平扫CT表现
平扫CT直接征象: 静脉窦高密度影。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双侧横窦及右 侧乙状窦栓塞
CVST平扫CT表现
平扫CT间接征象 静脉性水肿 静脉性脑梗死 静脉性脑出血。
右侧额顶叶静 脉性脑出血
紫绀型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高血红蛋白血症
• 诊断脑血管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同 等重要。
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
• 动脉致密征:指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 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
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
• 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早期可表现岛带区(脑 岛、最外囊和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WW80,WL40
WW3,WL40
脑部疾病影像诊断学

理性钙斑的移位等 当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压迹时,应进一
步行头部CT检查
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CT)
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边缘多清 楚锐利,占位表现(邻近皮质受压内移,皮髓质 界面内移,脑室受压等),一般较硬膜下血肿轻
可有相应区域颅骨骨折,开放骨折可出现血肿内 积气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占全身外伤的10%一15%,仅 次于四肢外伤,为全身外伤的第二位,病死率却 占第一位
颅脑外伤致死的病例约70%死于来院之前,另30 %死于入院抢救过程中,其中约88%死于外伤后1 周之内
概述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脑外出 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 血)、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皮质/脑深部 灰质及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络丛出血、颅内血 肿)
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
双额颞顶枕硬膜下血肿(少量)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能出现不甚典型的表现,有时难以区分两 者,两者同时存在的机会并不罕见,往往根据以下特征加以区分
硬膜外血肿边界,一般不跨 - -
越骨缝线(除非矢状窦破裂)
- -
硬膜下血肿的边界则可以 跨越骨缝线,但不会越过 大脑镰向对侧蔓延
海绵窦动静脉瘘 隐匿性血管畸形
缺血性疾病:血管闭塞或栓塞 出血性疾病:脑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感染性疾病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
脑脓肿
特异性感染:结核性脑膜炎
AIDS
寄生虫感染:脑囊虫
脑包虫
慢性硬膜下血 肿
慢性硬膜外血肿
右侧眶壁骨折
颅脑外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意义重要: 一般5~6天即可出现,以2-3周发生率
最高。约80%~93%的病灶可出现强化。 绝大多数病灶为非均一强化(无血管性
凝固坏死和侧枝循环并存)。 有的亦可为均一强化(提示梗塞灶内坏
死不完全和均匀的血流再灌注)。
亚急性期脑梗塞
(两 例) 增强:细条状或带状脑回样强化
亚急性期脑梗塞
(7天) 右小脑半球低密度灶、无占位、未见异常强化
Thank you
第二节 脑梗塞
(Cerebral Infraction)
脑梗塞
脑梗塞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 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塞好发年龄为50~60岁。好发 部位为基底节内囊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 区。其次为桥脑和小脑。
脑梗塞
脑血管阻塞:血管壁粥样硬化
病因
亚急性心肌内膜炎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病
病理 1.坏死期 2. 吞噬期 3.机化期
(2天) 右额颞顶大片扇形低密度灶、中度占位效应
急性期分水岭脑梗塞
(两 例) 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处
梗塞后第二、第三周,灶内和灶缘出 现弧带形或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有时病灶范围变模糊,较小的病灶完 全为等密度,这种情况称为“模糊效应 ”。(大量毛细血管增生、侧支循环形成 和局部充血)
梗塞后4~5周,病灶密度与脑脊 液相似,形成软化灶,由于胶质增 生,软化灶稍小于原梗塞灶。
CT诊断
平扫脑内低密度灶,楔形或三角形, 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动脉供血区相吻合 。
梗塞24小时后开始出现,2-3周后因“ 模糊效应”病灶可缩小或消失。
增强后,灶内和灶周出现脑回状、线 状、团块样和环状强化。
发病6-24小时后,少数出现边界不 清的稍低密度灶;大部分24小时后才 见一边界较清Hale Waihona Puke 的低密度灶(组织坏 死和细胞内水肿)。
无或仅有轻微占位征象。
梗塞灶的部位、形态与闭塞的动脉 有关。
急性期脑梗塞
(10小时及其48小时) 右颞叶隐约见大片稍低密度,及其后明显低密度
梗塞2~15天后,病灶密度降低更 明显,且逐渐均一,边界更清(组织 坏死和细胞内水肿达到顶峰)。
依梗塞灶的范围不同,可有不同程 度的脑水肿和占位征象。
亚急性期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