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的文明就诞生在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里

合集下载

熟背王阳明四句口诀,悟透心学

熟背王阳明四句口诀,悟透心学

熟背王阳明四句口诀,悟透心学
文|芊芊
什么是立德,立言,立功?
什么是哲学?立言成功了,就说明开创了一门哲学。

而王阳明的立言成功的哲学就是心学。

学会了王阳明的四句口诀,你将受益匪浅。

01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理解为,世间的伦理道德,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我们天生就具有,而不是要去外面去求取获得。

这是整个心学系统的核心。

02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理解为,我的心,我的良知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什么呢?我已知足了!
这是王阳明临终时说的,这样潇洒的话,是他实事求是说的。

王阳明说: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原本什么都具足,可是因为环境,因为各种原因,这面镜子堆满了灰尘,所以擦去灰尘,就是致良知,就是让心重新光明的过程。

心光明了,再通过勤学实践,自然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03 无善无恶心之体
意思是,心的本体是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的。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都证明,人跟人之间会有智商上的区别,道德上的善恶是受后天影响才生成的。

悟透这一点,我们面对自己的缺点时会更自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它们改掉。

04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思是:善恶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人有了意念,思想才有了善恶。

所以当思想有了负面情绪后,第一时间克服掉它,尤其注意不要跟随它。

这样就能保持内心光明,头脑清醒,做人做事更顺利了,人生之路自然也会越走越顺。

王阳明4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4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4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400句心学语录
1. 心即理
2. 知行合一
3. 致良知
4. 无善无恶心之体
5.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8.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9. 默验来复,胸中渐会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 良知即是心,心即是理
1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 人贵自立,不贵求诸人
14. 君子之于禽兽,犹伯夷之饿死首阳,仲连之蹈东海也
15. 爱能遮蔽一切过错
1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7.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8. 致知在格物,格物在诚意
19.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20. 以诚意为主,万物皆由此而见
2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2. 做功夫寻求良知要超脱才可获得真知
23. 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善恶由心所生
24. 知行合一的功夫是成为圣人的必要途径
25. 心即理,道即良知,致良知即是道
26. 无我之心即是圣人之心
27. 为学大病在好名
28. 无私心即是道
29. 事上磨练得力,才是真学问
30. 知行合一的功夫是锻炼心性的关键。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镜,映照万物,以行求知,探索真我。

他,就是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世心田。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王阳明的世界,聆听那跨越时空的经典语录,感受那份直击心灵的智慧之光。

一、知行合一,心即理也。

王阳明告诉我们,知与行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心有所悟,行必随之。

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都是自己心灵的舵手,唯有知行合一,方能驶向心灵的彼岸。

二、致良知,万物一体。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粹的光芒,它超越了善恶,连接着万物。

当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便能与世界和谐共融,感受到那份“万物与我为一”的宁静与喜悦。

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世间万物,皆由心生,理亦在其中。

不必向外求索,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四、事上磨炼,方能立得住。

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在每一次挑战中磨砺自己。

如同磨砺宝剑,唯有经过风雨,方能锋利无比,屹立不倒。

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纷扰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物所动。

当机遇来临时,便能从容应对,顺势而为,成就一番事业。

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在的敌人易除,内心的障碍难消。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战胜那些无形的“贼”,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成为圣人的潜能,不必向外寻求,只需唤醒内心的力量,便能成就一番伟业。

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之本体,如明镜般清澈,无善无恶。

但当意念一动,便有了善恶之分。

保持内心的纯净,是修行的关键。

九、知行并进,方能至善。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验证。

二者并进,相辅相成,方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实现人生的圆满。

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如同人生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没有志向,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无法成就任何事业。

王阳明的这些经典语录,如同智慧的灯塔,穿越时空的迷雾,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王阳明心学四句话,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王阳明心学四句话,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王阳明心学四句话,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曾国藩也曾感慨:“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毋庸置疑,他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

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

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

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即使朋友间的互相帮衬时,帮衬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朋友,才能让彼此心无隔阂。

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2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人但凡能够做到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

阳明先生告诉弟子,人只要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

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罢了。

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

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

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4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

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

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在这里放松,就会在他处放松,“千里之堤,溃于一穴”。

王阳明精髓语录

王阳明精髓语录

王阳明精髓语录
1.万古一心,万物一体。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4.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

5.恒定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

动静变化只是源于本体的现象在不同时空里
的表现。

6.天地万物都有个主宰,变化时才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然千变万化,但主
宰恒定不变。

这个主宰,就是本体良知。

人是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的。

7.一就是天理。

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

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
就是天理,那么有事时就变成了追求物欲,无事时就变成了凭空臆想。

8.不识私欲,便不识天理。

识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现。

功夫只有一个,
念念去私欲存天理,无须外求。

9.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需在事上
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天理是固定不动的,动就是私欲。

11.无私心就是符合天理,不符合天理就是有私心。

12.人天地民物同,儒、佛、老、皆我之用,是之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小
道。

13.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阳明心学心学“四句教”

阳明心学心学“四句教”

阳明心学心学“四句教”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浮世之中,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之气,无瞬息中断。

但有了内心的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后世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明朝中期,一位哲学家横空出世,他高举心学的旗帜,反对程朱理学,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阳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英才,武能平等宁王叛乱,可谓文武双全。

王阳明晚年用四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也就是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四句教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第一句就在他弟子中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历史上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之乱。

临行前夕,王阳明的弟子王畿和钱德洪产生了一场辩论。

王畿是个比较激进的人,他说,老师的四句教可能说得不彻底,因为一切都是从心之体来的,既然心之体无善无恶,那么意之动也应该无善无恶,良知也应该无善无恶,格物也应该无善无恶,也就是说一切都无善无恶。

而钱德洪却是个老实人,他说,老师这么说肯定是对的,心体本来没有善恶,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体也就有了善恶,正要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让心体回复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

”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

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

”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

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

”(《王阳明年谱》)由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便相约第二天去请教老师。

第二天,弟子们在天泉桥畔为老师践行,王畿与钱德洪趁此机会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阳明说,我就等着你们来问我呢。

你们俩都偏于一端了,要相互学习才能互补。

钱德洪说心体沾染了私欲,就有了善恶,这是不对的。

心体就像是太虚,虽然太虚中有日月星辰等一切事物,但太虚是无形的,不会被这些东西障蔽。

南怀瑾老师: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转世故事)

南怀瑾老师: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转世故事)

南怀瑾老师: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转世故事)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

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

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

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

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

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

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

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

王阳明的著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

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

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

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人类的文明就诞生在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里仁,可以取天下?抑或可以守天下?回顾中华民族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明无疑发端于无极、太极、阴阳二爻等天道思想,而在文化层次上是主宗阴阳二爻的,概而括之,中华民族文明发端于阴阳二性文化、性文化比较合适。

然而,无极、太极、阴阳文化、二性文化因为其玄妙而难懂或者似乎关于色情、羞耻,似乎并没有被一般世人广泛接受,或者是虽然接受了却没有在世人的主导意识形态中大行其道甚至被剔除出主导意识而只能在潜意识中萌动、发芽。

倒是从阴阳文化延伸出来的仁文化、崇阳抑阴的文化占据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统治地位,而将那发端于阴阳的文化渐次过度到“仁”文化的一个轨道上。

于是,在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范畴内,仁,似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就成了中国古今相传、绵绵不绝的思想,甚至有人断言“仁”治思想可能其与中华民族文明共存始终的文化。

正是在这种“仁”治思想影响下,我们的历史上产生了大量不实的英雄、仁人、伟人、贤人和混蛋、小人、卑鄙者,而说起来也十分奇怪,几乎每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竟然全部都不是什么不杀生而爱众生生命的仁义之士所担承大业的,即使出现一个爱民如子的刘备最后还是蜀汉王朝为无耻而用收买魏国人心、弑君篡位的司马氏所灭,而在中国历史上,更多的开创王朝的君主则普遍是偏重于杀伐武力(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偏重于阴谋诡计(如刘邦之与项羽)、偏重于权衡势利(如朱元璋)而甚至不要什么仁义廉耻(如宋太祖、宋太宗、唐太宗),而正因为偏重于杀伐武力、偏重于阴谋诡计、偏重于权衡势利而甚至不要什么仁义廉耻,于是保存了实力、壮大了自己,最后取得了天下,是为中华文明之一大奇观。

当然,这些“无仁”而有势者也一定因为势力强大而能吸引许多知识分子附庸进入他们的体系,而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为这些“非仁”的人找到很多仁的借口和名义。

于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几乎就是“非仁”者披着“仁义”的外衣而举行什么“奉天讨罪”、“商汤革命”、“周道维新”等完成的进程更替。

而我们所说的“仁者无敌于天下”,看来更是仁者思想无敌于天下,而非仁者势、位而能无敌于天下,似乎也很清楚明白。

这不能不说是“仁”的笑话或对“仁”学思想的历史的极大的嘲讽。

正如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要等到楚国军队全部度过河后再攻击,实行仁义之战,于是就只能在我们民族文化历史上留下千古笑柄。

可见,仁并不是那么好用的,而不仁确实古代社会、现实社会似乎永久的生存规律和竞争规律。

那么,反思历史,我们不仅要问,仁是可以取天下之道?抑或可以守天下之道?或者既不是取天下之道,也不是守天下之道也?可以这么说:单有仁,不可以取天下,必须仁与不仁并用而可以取天下;单有仁,不可以守天下,必须仁与不仁并用而可以守天下;单有仁,不可以以治理天下;必须仁与不仁并用而可以治理天下。

这也许就是中国几千年儒法斗争所忽略而陷入无原则争论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凡欲民族文明、人类文明精进发展者,自然就不能不高度重视仁文化的内核,而要取得文明的进展,迎接新文明的到来,我们就必须破解“仁文化”的短板和漏洞,而为新文明的到来打开一扇窗户。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世人、俗人的眼睛中只有“仁义”一个标准,我们在评论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人的时间也往往以是否“仁义”作为评价标准,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仁义之人都是全部光鲜的汇集,必然其心也好、其行也正、其必然内外兼修,其必然“生也伟大而死也光荣”,甚至到死的时候也是“托体同山峨”而永垂不朽……似乎仁义之人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恨不得把所有溢美的词汇都加到某一个人身上,更有就是,即使不是那个被“标榜”的仁义之人的所行所言,我们也一定要把很多高尚的事情、高尚的词语都安在这个人身上。

所以,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托古而言事的习惯,自古就有把不是“子曰”说成“子曰”的习惯,把人民大众及其里面的优秀知识分子总结的养生理论精华托给黄帝而成就《黄帝内经》的传统……而对于这些仁人,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去否定他的,那怕是小小的错误,也要报着“为尊者讳”的思想而小心删除。

至于大错误,则是伟人、仁人绝对自己不会犯的错误,如果违反,那么也必然是奸臣当道、昏君当道而强加给这些伟人、仁人的,更多则是“情格势禁”而不得不为。

我们就是这么原谅、包容仁人、伟人、贤人,历史上中国人几千年所为、所思大约如此。

比如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明明是看不起女人的话语,并且这句话说的特别符合天道、符合人性、符合人性事故,能有什么不对吗?好了,偏偏有很多好事者或者儒家传人以及新儒家知识分子认为在孔子思想中是尊敬女性、爱护女性的而为这句话尽力辩护、粉饰,于是我们整个社会就不敢坦率承认我们儒学宗师对于女人的不尊重和歧视,也就不敢承认人性的两面性,那么最终结果是:我们的至圣先师是正确的,后人理解有错误,但是几千年、数十亿人难道都有错误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实际上孔子也没有错误,世人也没有错误,而是人性本身就是阴阳相生的,站在崇阳的角度,自然的“阴”就是错误,这已经是谬种流传了几千年。

实际上,孔子在仁学上的思想就是崇阳抑阴的,而阳为男,阴为女,阳为公,阴为私,而女人一般都是比较自私自利的,说女人难养在古代社会乃至今天、未来都是十分正确的话语,错误的就在于我们几乎全族人都抱以偏执(胼胝)的思想而不觉悟而已。

类似的例子更加不新鲜。

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说岳飞吧,在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歌颂之声,历史记载的岳飞是“岳飞,字鹏举,20岁投军抗金。

绍兴十一年(也就是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其事莫须有”(难道没有这样的事吗)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也有人说是赐毒酒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

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

六年,赐岳飞庙曰忠烈。

淳熙六年(1180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定谥号忠武。

据传,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1142年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死,终年39岁”。

岳飞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这自然是无可争辩的历史外相的事实,但是既然如此好的英雄,为什么他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那?我们一般人自然理解不清,于是就责怪在奸臣秦烩身上、昏君身上,而研究历史,我们知道,岳飞实际死在敢于以民族大义为基调而“挑战”王权身上。

这里面既有岳飞上书干预或指导康宗赵构废立谁当太子的事情上,这几乎触犯了宋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立下的“武将不得干涉朝政”的流行几百年的皇朝更替规矩,深让当时的皇帝康宗赵构感到了类似唐朝末年军阀朱温掌握废立的警惕;更有岳飞要迎回宋徽宗、宋钦宗,而不知道假如迎接回来徽钦二帝,则现在的朝廷当家人---康宗赵构该放置到什么位置?我们今天的人尚且很多相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设想处在封建专制时期的岳飞能没有想到类似的政治后果?我们以岳飞的聪明劲,大家不相信岳飞就那么不动脑子而是完全的政治白痴。

自然,岳飞也一定是清楚考虑过这些的。

那么,如果岳飞考虑过这些而执意去非要实现“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那么他就是在心里面已经不把康宗赵构放在尊重的地位,那么自然被十二道金牌催回并处死也是其自作自受的结局,似乎不在那么一个时代、那么一个局面下的人的思考之外吧,至少岳飞是知道自己必然要死或难而身陷囹圄的。

这么说来,岳飞的举动背后的心理是爱国吗?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需要知道,当时的皇帝就是国家的总秩序的代表,而敢于因抗金之事为幌子而挑战皇权,则说明岳飞也是仁义与不仁义的一个矛盾体和牺牲品。

不独对于伟人、仁人、贤者我们民族观念抱一偏执(骈枝)而不能正确认识,对于坏人、流氓、土匪、奸臣等我们也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民族传统思想中所理解的奸佞小人,似乎其天生就是撒旦附体的魔鬼,天生就是头顶长疮、足底流脓的坏人,自小就怀有偷天换月的不良用心,自小就是挤、钻、势利、拍马迎逢的厚颜无耻之徒,自小就是走在道德和法律的钢丝边上而随时准备袭击善良人类、逞欲欺压人民的混蛋。

但是,当我们研究一个个奸臣、一个个小人、一个个历史有名的“混蛋”时间,我们发现,在其成为奸臣、成为小人、成为混蛋之前,这些人中很多人竟然都是纤尘不染的“君子”或“仁人”志士,如秦烩痛斥金之不能礼待宋国时间、王莽未曾篡夺汉权时间、周文王谦恭伺候商帝辛时……所有这些时间,几个人不是循规蹈矩而尽心尽力去辅佐他的皇帝和取悦他的子民那?于是我们不能不慨叹人性,正如白居易的诗也是这看法,“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么看来,我们必须重新解构儒家的“仁”的概念,而要知道内心的标准和外在的标准并不是一个标准,而只有当时当事人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必须知道,历史上虽然一再标榜“仁者虽然爱人”,但是,真实的标准是:仁者不但爱人,仁者也必然恨了人,否则怎么解释那么多仁者何以敢于指挥千军万马去杀人那?----否则,仁者就是千篇一律的好人,那么怎么指望仁者能在乱世之中立足而成就仁者的统治那?仁、不仁,不过是两把刀,那么这么说来,仁就是圣人(孔子)交给统治者的两把刀而已,统治人的时间必然是两把刀并用而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把的,只用仁,就是人人耻笑的宋襄公;只用不仁,就是噬血成性的人类屠夫黄巢、朱温、洪秀全……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普通人,那就是既有仁的要素的人,也有不仁要素在自己内心、身上的人,这才是世界的正律和普遍性意义上的人。

这个世界巨大多数的人就全部是:仁义之心和非仁之举、内心有胆和外表怯弱、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斗、内心渺小和外观伟大、内心自私而外观大公、内心邪恶和外观正义、内心卑贱而外表高尚、内心爱人和外表杀人,甚至相反:具有非仁之心而有仁义之举、内心怯弱而外表有胆、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斗、内心伟大而外观渺小、内心大公而外观大私、内心正义而外观邪恶、内心高尚而外表卑贱、内心杀人而外表爱人至于内外一致、言行一致的高尚、仁义、高贵、爱人则是人间几乎难觅的圣人,而圣人几乎无功;至于内外一致、言行一致的卑贱、不仁、下流、不爱人,那几乎也是人间绝品呀,哈哈这么看来,还是无极、太极、阴阳二爻天道思想是比较符合自然、人类的本质规律,那就是,不能全依靠“仁义”思想而活着,也要正视“不仁”的思想的存在,世界不仅仅有万有引力而存在,世界也必然存在万有排斥力假设以器掩道,则器为道之贼;假设以下犯上,则下为上之贼;假设以小掩大,则小为大之贼;假设以局部而掩整体,则局部为整体之贼。

凡以器掩道、以下犯上、以小掩大、以局部而掩整体则统统归结为“凌”而辱之。

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最终归结,那么孔孟所倡导的“仁”可以休也,可以停止了,因为孔孟倡导的仁几乎鲜有用“仁”的理论而成功达到目的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