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政治:物质与意识及运动与规律(典例精析)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考点突破1.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2.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3.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4.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重难点提示1.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2.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点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1. 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要点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核心突破】1.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例:分析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犯罪原因,首先是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初中毕业的不足17%,大多数是小学毕业,还有近20%连小学都没毕业。
而且他们中近40%是辍学或被学校开除、劝退人员,绝大部分初进看守所时不会写信,甚至连明信片都不会写。
除此之外,大部分未成年在押人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崇尚金钱,奉行拜金主义。
【易错警示】正确认识“两个修养”(1)不能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谁更重要,因为二者同等重要,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
(2)不能认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不一定就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反之亦然。
(3)不能静止地看待两个修养。
两个修养的具体要求具有时代性,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应当不断提高两个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政治: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典例精析)

考点1: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例题 1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
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
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
”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思路分析】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对成绩与错误的评判是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④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关键,②是不科学的;③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技巧点拨】正确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做此类题既要分析选项,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领会材料的主旨,才能确定出正确的答案。
例题2 如图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思路分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
根据漫画中的《学习先进经验》可以看出,一些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混淆了表面联系和本质联系,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技巧点拨】做漫画题要读懂漫画的信息。
漫画的标题往往是诠释漫画主旨的点睛之笔,对漫画主旨有提示、启发作用。
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对漫画的主旨理解也很有帮助,只要弄懂漫画的主旨,再结合排除法,就很容易选出答案了。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政治: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考点突破1. 辩证否定观;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二、重难点提示1. 辩证否定观的特点、实质;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要点1:辩证否定观【核心突破】(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例:种子发芽。
【误区点拨】辩证否定的主体是自身,而不是外力,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则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例:我把虫子踩死,大风摧折了庄稼,写上一个“A”然后又把它涂掉,这些都是外力的否定,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
(2)特点:①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例:鸡蛋孵化为小鸡;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例:鸡蛋孵化为小鸡,抛弃了外壳,保留了胚胎。
社会主义社会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抛弃了私有制、生产关系、腐朽的上层建筑,保留了先进的生产力、科技、生产经验、管理方法。
(3)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又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
例:【核心归纳】原理: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
要点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核心突破】(1)内涵:①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去理解,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永恒与暂时的关系)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核心归纳】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破);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绳与杆的受力分析技巧

A. 竖直向上,大小为 mg B. 沿 CB 方向,大小为 mgsin α C. 垂直斜面向上,大小为 mgcos α D. 等于零 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整体加速度 a=gsinα,对小球进行受力 分析,重力沿斜面分力为小球所受合外力,垂直斜面的分力 mgcosα 与杆对球的弹力平衡。 答案:C
力二力合力为 ma,如图可得:由勾股定理可得其大小 (mg)2 (ma)2 ,方向如图所示:
答案:(1)mg、竖直向上
(2) (mg)2 (ma)2
方向:与竖直夹角的正切值 tanθ= a g
1. 轻绳 (1)轻绳模型的特点
2
“绳”在物理学上是个绝对柔软的物体,它只产生拉力(张力),绳的拉力沿着绳的方 向并指向绳的收缩方向。它不能产生支持作用。
变式一:当小车匀速运动时弹力的大小及方向? 答案:大小等于重力方向,方向竖直向上 变式二:当斜面有摩擦力且小车匀加速运动时弹力的方向? 答案:大小介于 mgcos α—mg 之间的某个值,方向介于垂直 BC 向上到竖直向上之间。
3
1. 如图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则小球受到的力是 ( )
1
答案:A 思考:若车厢向右加速运动呢?
二、杆模型 例题 2 如图所示,轻杆 AB 下端通过光滑的转轴固定在竖直墙上,上端有一光滑的轻
质小滑轮,一根细绳一端 C 系在墙上,绕过滑轮另一端系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当 C 端在缓 慢地上移过程中,则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将( )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政治:认识论难点精讲(考点梳理)

(备注:★★★为最高,★★为较高,★为高)考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概念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活动的科学实验活动。
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1.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2.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的原因(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易错点拨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点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可以被称为实践。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考点突破1. 培育“四有”公民;2.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重难点提示1. 培育“四有”公民;2.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要点1:培育“四有”公民【核心突破】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重点提示】(1)怎样正确理解“四有”公民的内涵?“有理想”就是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有文化”是指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智力和技术水平等;“有纪律”是指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2)“四有”的关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有”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
要点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核心突破】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易错警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
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例:•山东省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上半年,全省文化下乡演出3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900场,配送图书到村70000册。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发行。
报告认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考点突破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重难点提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核心突破】
1.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重要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吸取而不是机械相加。
要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核心突破】
1.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又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就坚持了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往往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辩证法则常常被唯心主义所窒息(参见要点1—核心突破3)。
在古代虽然有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但那是朴素的、没有科学基础的结合。
后来,朴素唯物主义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朴素辩证法被唯心辩证法所代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使两者的发展都受到束缚和限制。
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这种分离,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点梳理)

(备注:★★★为最高,★★为较高,★为高)考点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一、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1. 文化市场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 文化生活有“喜”有“忧”。
(1)可喜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级趣味;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3. 文化市场色彩斑斓的原因、文化生活产生令人忧虑的现象的原因(1)文化市场色彩斑斓的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2)文化生活令人忧虑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易错点拨:1. 文化表演应该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点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表演应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使得文化市场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大众传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点拨: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及逐利性使它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但传媒本身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其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1)为什么我国当前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现实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市场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例题1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
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思路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材料中,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②④正确;而①③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不同,意识内容的反映还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本题选C。
【答案】C
【易错点拨】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注意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而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是不能产生意识。
意识则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又有正确和错误(歪曲事实)之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题2俗话说:“人闲百病生。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
这说明()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 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思路分析】“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项说法正确;ABD的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
【技巧点拨】正选法
例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思路分析】本题是以抗战胜利七十年为背景材料,第一问,考查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结合材料,联系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可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考虑,如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精神动力、增强信心等等。
【答案】(1)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技巧点拨】本题是时政热点与重点知识结合的题目,注意小知识点切入,如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做题时,一定要围绕这个内容来阐述,同时还要注意审题认真,考查二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如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还要注意设问的问法,对于评析观点,一定要表明正确的观点与态度。
考点2:运动与规律
例题 1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思路分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理解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选,故选D。
【答案】D
【易错点拨】本题体现了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了成功。
这里需要明确: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中,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不可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做是第一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