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二
专题09 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09 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阅读★[考点概述]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
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已成为一个新的考查热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
未来几年的中考,可能出现的新考法是: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或同。
1.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审题时应明确:试题要求我们从哪方面展开对比,是内容、情感,还是意象、意境;是语言赏析,还是手法、技巧。
此外,题目有无其他特殊的规定或限制。
只有审清题意,看清了比较点,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
2.紧扣原作比同析异面对古诗词比较阅读题,在审清题干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还要认认真真细读原作,尤其应遵循试题导引,反复琢磨不同作品中构成比较的那些诗句。
★[设问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专项练习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
高考考察过的比较阅读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课外诗词与课本所学诗词的比较。
(2015·新课标I卷·T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二类:课外不同诗人相关诗词的比较。
(2014·新课标Ⅱ卷·T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比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手法比较与思想情感比较。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
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以及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与课内诗歌进行比较(一)表现手法比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高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

高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
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
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
14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篇

阅读理解——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篇今天这堂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诗歌鉴赏。
今天考点可是重头戏,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儿中都非常热门——比较阅读。
什么叫比较呀?即两两相比,放到诗歌里呢就是两首诗歌让我们比较着看,比较着体会。
它既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又考察我们的比较分析能力。
同学们又要开始喊了:难上加难,简直是强人所难嘛!老师还是想说,不难不难~无论什么样的比较阅读,考点只有两个——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
今天我就要为同学们送上三把解题金钥匙,轻轻松松解决比较阅读。
解题之前同学们先来欣赏三首名篇,分别是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和邓剡的《唐多令》。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首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还附上了注释: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
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第三首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本首诗的注释是: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
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同学们发现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三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按比较阅读题所占比例来看,咏史怀古诗称第二,就没题目敢称第一!因此,这里就隐藏着比较阅读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金钥匙——知人论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体裁类型、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等。
咏史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作者的朝代往往也透露解题的思路。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生于唐宋覆灭时期。
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附随堂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形象比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这两首诗的头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
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人的状态。
“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
风韵嫣然。
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开山中的状态。
“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问题: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答案: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诗歌语言比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题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问题: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直接。
《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高考真题之比较阅读

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高考真题之比较阅读董营涛编者按:高考习题,从来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与其做山寨习题,不如反复做高考习题,从中梳理出命题规律,从中总结失误原因,从中探索出答题技巧。
诗歌复习就是要反复做高考真题,反思错误原因,总结答题规范,摆脱题山题海。
群文阅读是教材改革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更是诗歌命题难点。
高考诗歌命题从比较角度测试学生群文阅读能力,从比较角度提高学生诗歌审美能力。
最近三年,几乎每年都要从比较角度命制诗歌习题,2020年高考习题也不会例外。
先从高考习题中总结比较型诗歌种类以及对策,进而帮助师生把握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命题分为三类:类型一客观选择题比较,类型二主观题比较,类型三组诗比较。
类型一客观选择题比较命题特征就一句诗歌与考纲必背篇目比较手法上的异同。
例如:(2018年全国1卷)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就整首诗艺术特征与必背篇目比较异同。
例如:(2018年全国3卷)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就一句诗的手法与课外诗歌比较相同点。
例如:(2017年北京卷)“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2020年复习对策考纲64篇必背篇目,不但要会背会写,更要在相似诗歌中比较鉴赏全面理解;既要宏观把握全诗艺术特征,更要微观掌握写景用了哪些手法;做到逐句理解,做到同一类型诗歌同一作者诗歌异同分析;鉴赏诗歌手法,学会课外迁移。
高考真题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18年全国1卷)点评:身处逆境,乐观自信,爱国自强;联系《李凭箜篌引》与《雁门太守行》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2)

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2)(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诗人于淳熙九年(1182)秋闲居山阴时写作了此诗。
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骤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
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退启乡畚、久离疆场、壮志未酬的落寞怅惘。
“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象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C.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D.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寂寥,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6.这首诗和陆游《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雨中粉态,更觉其清丽动人。
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注】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
“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
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唐诗宋词-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比较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7分)山雨[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再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答: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在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裴给事宅白牡丹(唐)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宋)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胡!注: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
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
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7分)秋词(刘禹锡)行秋(徐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5分)答:刘诗:手法:分析:徐诗:手法:分析: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7分)江上江上王安石董颖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二)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春雨
杜甫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的理由。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
王昌龄郑谷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王诗前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郑诗分别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离情?
(2)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微之①酬乐天频梦微之
白居易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注]①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信。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
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上看,属于“初关”还是“重关”?为什么?
1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野步
(宋) 周密(清) 赵翼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李益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参考答案:(1)杜诗:春雨下得及时,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春雨有利于农民耕作,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展开想象,寄托感情(“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春雨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15、参考答案:(1)“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里的感受。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郑诗通过杨柳、杨花、风笛等意象体现浓浓离别之愁。
(2)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16参考答案:(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
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是以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2)元诗自然属于“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
17、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18、参考答案:(1)诗的开头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登城时所见景象:远望回乐城外面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秋霜那样令人生寒的月色。
(2)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19、参考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