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考察11-新城

合集下载

houten荷兰新城建设的背景与理念

houten荷兰新城建设的背景与理念

1荷兰新城建设的背景与理念荷兰的新城建设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心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荷兰人对独户住宅的偏爱所导致的大量住房需求催生了荷兰的第一代新城(见表1)。

结合荷兰自身的规划传统与欧洲尤其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荷兰的规划师们希望新城的建设能够减轻中心城区的负担, 形成由许多中小规模城镇组成的“集中式分散(Concentrated deconcentration)”的城市布局模式,以解决大都市区的拥挤问题(AndresaFaludi, Arnold van der valk,1994)。

基于此,规划每座新城的人口大约在5万至8万,并主要分布于兰斯塔德外边缘地带,以保护“绿心”(见图1),新城具有相对独立性, 并通过铁路和新的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连接(杜宁睿,2000)。

上述规划理念最终塑造了荷兰第一代新城的总体发展特征:(1)单向的大城市的卫星城;(2)非常靠近既有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25公里;(3)具有良好的交通联系(火车、有轨电车、地铁),但只与“母城”联系;(4)依然持续成长[1]。

1988年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与环境部(Ministry of VROM)发布的《第四次空间规划报告—特别补充》(Vinex,Vierde Nota RuimtelijkeOrdening Extra)推动了新一轮的新城建设。

这一规划报告是荷兰国家空间规划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件,荷兰的空间政策从这个规划开始发生转折,空间规划的目标变为:一方面要加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考虑消除经济增长带来的负作用,即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长与空间和环境质量的平衡(AndresaFaludi, Arnold van der valk,1994)。

Vinex在荷兰历史上第一次为“绿心”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边界,界定了需要保护的区域。

同时为了保护绿心提出“在城市环上发展(develop on the ring)”的思路,进而直接导致了在大都市外围地区建设大量新的住房的发展政策——Vinex Locations计划(也被称为Vinex郊区计划)的提出。

探秘阿姆斯特丹的魅力

探秘阿姆斯特丹的魅力

探秘阿姆斯特丹的魅力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也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从历史建筑到美丽的运河,以及悠闲宜人的氛围,阿姆斯特丹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景观而闻名。

首先,阿姆斯特丹的建筑风格是其魅力之一。

这座城市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17世纪的独特运河房屋。

这些房屋被认为是荷兰文艺复兴建筑的杰作,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使之与众不同。

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欣赏到这些宏伟建筑的美丽外观,也可以进入其中一座房屋参观室内布局和装饰。

其次,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是其独特魅力的又一体现。

这座城市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因为它有165条运河和1281座桥梁。

这个庞大的运河网络贯穿整个城市,成为阿姆斯特丹的象征之一。

乘坐游船或在运河边漫步,你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另一面。

在春天或夏天,运河两岸的鲜花和绿地使得整个城市处处洋溢着生机和美丽。

除了建筑和运河,阿姆斯特丹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

这座城市拥有多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如著名的凡高博物馆和雷茵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展示了欧洲艺术的重要收藏品,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有许多小型的艺术画廊和工作室,可以欣赏到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并与他们交流。

这种文化氛围使得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和创造者的聚集地。

阿姆斯特丹的魅力还体现在其独特而悠闲的氛围中。

这座城市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元素,既有热闹的商业区,也有宁静的运河边。

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漫步于街头小巷,探索当地的咖啡馆和餐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的魅力。

与其他欧洲城市相比,阿姆斯特丹的氛围更加轻松和友善,这使得游客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

最后,阿姆斯特丹还以其多样的娱乐活动而闻名。

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夜生活和众多的娱乐场所。

无论是参观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还是在运河边的酒吧享受啤酒和音乐,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和活动,如国王日庆祝活动和运河派对。

以新城策略优化“华南板块”的空间布局——基于荷兰阿尔默勒新城建设的经验

以新城策略优化“华南板块”的空间布局——基于荷兰阿尔默勒新城建设的经验

作者: 张宏
作者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华南板块;城郊楼盘集聚区;新城;空间优化
摘要:在中心区功能向外围拓展的过程中,广州市番禺区北部逐渐发展成由多个大型和众多中小型楼盘集聚的地区,人口激增、交通拥堵、配套缺失、功能混杂、用地零散、环境压力等逐渐成为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

借鉴荷兰阿尔默勒(Almere)新城发展中采取的绿色生态策略、空间结构策略、设施配套策略、综合交通策略、创新设计策略等策略,探讨
以“新城策略”来解决番禺区北部地区所面临的空间无序的问题,构建一体化城乡生态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及交通体系,以提升地区特色。

促进城市和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上海浦东高桥新城荷兰风情小镇作文

上海浦东高桥新城荷兰风情小镇作文

上海浦东高桥新城荷兰风情小镇作文朋友们!今天啊,我就跟你们聊聊咱上海浦东高桥新城的荷兰风情小镇。

哎哟,我跟你们说,那地儿可是个宝藏地方,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荷兰。

那风情小镇,远远看过去就一片风车啊,小桥流水,还有那大大的绿地。

你能想象吗?在上海这么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居然藏着这么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小角落!我记得第一次到那儿,正赶上一阵微风吹过,风车转得轻悠悠的,真是让人恍若置身欧洲田园。

那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不就是电影里常看到的场景吗?你说到荷兰风情,首先就是风车对不对?那里的风车不光是好看,还特别适合拍照。

我那天看见一对小情侣在风车前摆各种姿势自拍,男生还拿了一束小雏菊,真是浪漫得让人嫉妒。

要不是我手上正拿着一根热乎乎的奶酪烤肠,我都想去抢个风车背景拍几张呢!对了,那奶酪烤肠,香得不行啊,咬一口,奶香味和肉香味在嘴里混合,简直让人幸福得眯起眼睛。

还有啊,小镇里那些小桥流水,真是让人觉得神奇。

桥不大,但精致得很,就像是微缩版的江南水乡和荷兰小村结合在了一起。

我站在桥上,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鸭子,那悠闲的样子啊,真是让人羡慕。

你知道吗?那鸭子还挺机灵,看到有游客喂食,立马扑腾着游过来,挤在一起抢吃的,那小眼神儿别提多逗了。

再说说那些房子吧,全是荷兰风格的彩色小楼,一个个红的黄的蓝的,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是打翻了颜料盘一样鲜艳。

我当时还忍不住问旁边的大爷:“哎,大爷,这房子是不是都能住人啊?”那大爷笑得特别爽朗,说:“住倒不一定住,不过你进去喝个下午茶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我就真的找了一家小咖啡馆坐下了,点了一杯咖啡和一块苹果派。

朋友们,那苹果派的味道,绝了!酥脆的饼皮加上酸甜的苹果馅儿,我差点把盘子都舔干净。

那天傍晚,夕阳洒在小镇的风车和房子上,整个小镇都像镀了一层金光。

旁边有一位老爷爷在吹着手风琴,那旋律轻柔得像风一样,把整片夕阳下的小镇染得有点梦幻。

我坐在草地上,听着那音乐,看着远处的风车,心里特别平静。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

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

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

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

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

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

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

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

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

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

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

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

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 历史虚无主义和胜利者狂热激情---阶段性发展 ● 罗马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
总体规划---另建新城 为保护目的而调整规划建设 实事求是的保护态度---发现一片保护一片 保护现状而不恢复原样、考古公园 分级分区保护、立法保护 ● 欧美---成区成片保护---整体保护模式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 目标: 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 带动后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大城市及周边的重新开发 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 中心地学说与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域化规划思路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50’s的居住区
Courseware template
● 解决房荒、规模发展居住 ● 改变街坊模式、优化居住环境的尝试 ● 现代设计理念、重视人的生活需要
●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扩大的居住小区、居住 区、社区、新村等基本概念
● 问题的简单化与多样性
Courseware template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瑞典、日本和苏联的新城建设
● 瑞典新城---魏林比
规模较小、几个新城组成一个新区、设置集中的一个中心服务区
● 日本千里新城
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 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1. 荷兰是一个小而狭长的国家,地势低洼,地理条件非常特殊。

自古以来,荷兰人民就面临着频繁的水患威胁,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荷兰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通过建设堤坝、开展排水工程等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

2.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不仅在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在于科学的规划和国家层面的整体协调工作。

在荷兰,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土地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严苛的审查和规范的使用计划。

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荷兰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在荷兰,土地整理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更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

对于沼泽地的利用,荷兰人通过开展排水工程,将湖泊和河流的水排至海外,并修建起一系列可靠的堤坝和水库来解决水患问题。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原本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变得适宜,并在保护土地资源的满足了人们对住宅、农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4. 荷兰的土地整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对水患地区的改造,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和保护。

荷兰城市的发展规划通常非常严格,城市规划师会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考虑,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开发新的居住区域时,荷兰城市规划师通常会选择既符合人们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的土地。

5. 荷兰人民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们普遍关心土地保护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荷兰的市政府通常会举办公民参与的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开放和民主的方式使得土地整理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总结回顾: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国家层面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经验。

荷兰人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水患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