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

合集下载

《诗大序》--课件

《诗大序》--课件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 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 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 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 《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 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 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郑伯与公宴于棐。 • 子家赋《鸿雁》。 • 季文子曰: • “寡君未免于此。” • 文子赋《四月》。 • 子家赋《载驰》之四章。 • 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 郑伯拜。公答拜。
第八讲 《诗大序》选读
• 子家诵《鸿雁》取义于, • 子之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
寡。 • 季文子诵《四月》取义于, •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 子家诵《载驰》取义于, •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 季文子诵《采薇》取义于, •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就《诗大序》的内容来看,它保存了先秦儒 家诗学某些观点,但整体而言反映了汉代的 文艺理论观念,因而将其视为汉代文艺思想 的代表是可行的。

诗大序 情的起源

诗大序 情的起源

诗大序情的起源
《诗大序》一般指《毛诗序》,是汉代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序,一说是孔丘门人所撰。

《毛诗序》是汉代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序,一说是孔丘门人所撰。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毛亨的作品。

其中提到“情”的部分如下:
1.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2. 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中可以看出,《毛诗序》认为“情”是民之性,即人性的自然表达。

同时,“情”需要遵循礼义,即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这种对“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特色。

总之,《毛诗序》认为“情”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但也需要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特点。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即《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文字、诗歌、音律、意义等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诗大序是经过历代文献繁衍所形成的产物,是封建文学思想和现代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重要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昔者,启发禹之洪水,黄帝尚民之疾苦,召伯弃商,唐虞兴国,周公祭祀,召公宁旧,皆以《诗》经受之。

自是以迄于汉,礼乐既尚,而《诗》尤重。

有司于是始详其义,观其文,考其德音,以为六艺之一焉。

东汉桓譚以《诗》受命,咏史推其意,而巷子深猥,内儿独晓,其咏无所成。

然自郑玄说成版本,虽瑕疵不少,而足以启迪神明,运化尘俗。

至于颜习斋总车《毛诗》,旁及诸韵,通六艺之精华,贯中西之要义,乃大成之圣典,文之至也,矣哉!
【翻译】古时候,启发禹治理洪水,黄帝体察民生疾苦,召伯放弃商朝,唐虞建立了国家,周公维护祭祀,召公宁护旧,这些都是以《诗》作为经典启迪人民。

从此之后,礼仪音乐崇尚,而《诗》尤为重要。

有关部门开始详细解析其内涵,观察其文字,分析其美学和音乐元素,将其作为六艺之一。

东汉桓谭奉命用《诗》进行教导,但诠释不够深刻,只是在一些深僻小巷子里有一些人理解一些原意。

直到郑玄将其解说后,虽然
版本中仍然存在不少错误,但足以启迪人类的思维,影响平凡百姓。

而到了颜习斋撰写《毛诗》并且涉及众多韵律,通晓六艺之精髓,将中西文化的要义串联起来的时候,终于形成了经典,成为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诗言志 诗大序

诗言志 诗大序

诗言志诗大序
《诗大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汉代。

它系统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表现手法等问题,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大序》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可以抒发人的志向、抱负、情感等。

同时,它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可以教化人民、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情怀等。

《诗大序》还对诗歌的体裁进行了分类,将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并对每一类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了阐述。

它认为,风诗是民间歌谣,雅诗是朝廷乐章,颂诗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每一类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诗大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诗大序》的内容,建议你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专业书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诗大序原文注释

诗大序原文注释

(1)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 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

《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2)《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4]。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注释】[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诗大序》的文学思想【摘要】《诗大序》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诗大序》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

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提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并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本文试就这些思想,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诗经毛诗大序小序子夏毛公卫宏六义一、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

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

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

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

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

齐文化与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

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

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

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

这一思想体系给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当国家从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候,这套思想体系,是与它相适应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影响于学术领域,就是经学的高度发达。

经学的发达,又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

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

经学给文学以约束,给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二、《诗经》的流传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

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

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

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

《诗》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

从文学的角度说,初期出自民间的诗,或有非功利之目的;但是删定而用于教育、用于政治外交场合之后,它的非功利的目的也就消失,而赋予了功利的目的。

这就是说,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主要是以其实用的功能存在的。

诗的创作是一回事,诗的解读是另一回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诗经》”是后起之名。

从“诗”或“诗三百”,到尊之为“经”,称呼的变化与《诗经》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关。

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而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在外交场合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情形,《左传》中多有记载。

而作为教本,大约由孔子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人焉。

”《论语》载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阳货》),可证司马迁之言不诬。

这个时期,《诗》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经典”。

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

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

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

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三、《诗大序》的内容《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据清代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但三家已失传,而《毛诗序》独存。

前人认为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汉代郑玄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

至刘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初的卫宏所作。

唐人所修《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作增益润色。

韩愈以为“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以自重”。

宋代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

自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持卫宏作《诗序》之说,因为《后汉书·儒林列传》明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但也有人认为《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小序”首句为毛亨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序》提要及清代崔述《通论诗序》可资参考。

诗小序:是《毛诗》中列于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文字。

往往先列教义,从美刺立言,以见诗人之情;随附史事以明之,材料则多取自《左传》。

其论各篇之主旨,除《颂》之外,《国风》一百六十篇中,美诗仅十六篇,刺诗七十八篇;《小雅》七十四篇中,美诗仅四篇,刺诗四十五篇;《大雅》三十一篇中,美诗七篇,刺诗六篇,故后人有“强分美刺”之评。

朱熹云“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

”(《朱子语类》)然《诗序》的讽刺之说于后人作诗多寄托、言于此而意在彼不无影响。

诗大序:《毛诗》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大序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

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揭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些思想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序》中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

“六义”之说承《周礼》的“六诗”而来,其中的“风”、“雅”、“颂”一般认为是诗的类型,“赋、比、兴”被认为是诗的表现方法。

“六义”的提出,把《诗经》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了一步。

“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段话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并涉及诗歌和时代以及政治的关系,肯定了吟咏性情的诗歌,有很大的教化作用,丰富了所谓“诗教”的内容。

而后代儒家对《诗经》的附会曲解,也往往从这里生发出来。

“大序”又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认为天下大乱就会产生怨刺的诗歌,政治的清明与黑暗,决定诗歌的“美”“刺”内容。

这种说法有它的合理性,美刺精神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比兴传统的确立,对后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诗序》作者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赋以“美”、“刺”的意义,而其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的标准,往往自相□牾。

后来郑玄按《诗序》的说法,将《国风》、二《雅》265篇划分为“正”诗59篇,“变”诗206篇,并无确切依据,以致造成了很多附会。

《诗序》对《诗》305篇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致使许多诗篇的本义被掩盖了,这是它的缺点;但《诗序》毕竟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说的总结,有一部分解说和其他先秦古籍有关记载可以互相印证,确有依据,应当区别对待。

后来郑樵作《诗辨妄》,朱熹作《诗序辨说》,对《诗序》的解说多所诘难。

《诗》大、小“序”附载于《毛诗》,单行本甚少,仅见几种。

《诗序》,不分卷,4册,旧题周代卜商撰,明刊古文本。

《小序》1卷,题卜商述,明钟惺辑,《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

《诗序》1卷,附《诗集传音释札记》1卷,元庐陵罗复辑,刊本。

另外,清象山姜炳章撰有《诗序广义》24卷,嘉庆遵行堂刊本(以上二种均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旧藏)。

清武威张澍撰有《小序翼》27卷,原稿本。

四、《诗大序》的文学思想(1)《毛诗大序》对诗歌的抒情性质的认识首先,明确提出了“情志统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