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微生物肥料在甜瓜栽培中的应用试验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实验王毓洪,李林章,黄芸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315040)适宜地基肥水平能够改善网纹甜瓜地营养风味品质,肥料施用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作物地生育障碍,进而使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本实验在粘土中比较不同基肥对网纹甜瓜品质与产量地影响.b5E2RGbCAP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品种为拿玻里网纹甜瓜;供试基肥为鸭泥、香菇菌渣、日本有机肥、国产有机无机肥和复合肥,其中鸭泥和香菇菌渣由鄞州区下应镇天宫庄园提供;日本有机肥,由日本大和农园株式会社提供;国产有机无机肥由宁波江北绿源有机肥公司提供,复合肥为挪威产硫酸钾型.p1EanqFDPw1.2土壤及肥料成分检测为保证施用各肥料后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及含量相对一致,施肥做畦前委托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土壤、鸭泥及菌渣地成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DXDiTa9E3d表1 土壤及基肥检测结果注:网纹等级:0级不发生、1级较差、2级中等、3级较好、4级好、5级优.复合肥总养分》40%,氮<含硝态氮):磷<P2O5):钾<K2O) =21 : 6 : 13 ;日本有机肥氮含量为20%,磷含量为20%,钾含量为10%;国产有机无机肥氮磷钾总含量》8%,有机质含量》30%.RTCrpUDGiT1.3实验方法实验于2004年春在下应湾底村天宫庄园进行,大棚电热温床育苗,接穗于2月20日播种,砧木于2月26日播种,3月9日嫁接,4月15日定植于大棚中,行距1.5m,株距40cm,每小区面积45m2,未设重复.采用立体搭架栽培,单蔓整枝.实验根据氮、磷、钾比例及含量相对一致地原则,定植前基肥用量共设5个处理:<A )鸭泥2000kg<指667m2用量,下同),含硫三元复合肥65kg,过磷酸钙60kg,石灰50kg;<B)香菇菌渣2000kg,含硫三元复合肥7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50kg,石灰100kg ;<C)日本有机肥50kg,含硫三元复合肥35kg,过磷酸钙20kg, 硫酸钾80kg,石灰100kg ;<D )含硫三元复合肥100kg,过磷酸钙25,硫酸钾70kg,石灰100kg ;<E)国产有机无机肥300kg,含硫三元复合肥40kg,过磷酸钙25kg,硫酸钾75kg,石灰100kg .生长期间考查植物学性状,收获后考查果实经济性状、产量等.5PCzVD7HxA2结果与分析2.1植株生长势比较植株长成期田间考查结果表明<表2) ,D处理相对于其它处理叶片稍大、茎杆粗壮、节间短生长势表现略微旺盛,而处理B和处理E地节间较长,茎杆较细,最大叶面积较小,可见复合肥比有机肥和农家肥地肥效更快,更利于植株地营养生长.但中后期D处理植株衰老较快.jLBHrnAlLg表2植物学性状比较注:在植株长成期考查,茎粗和节间长均考查第8节位.22不同基肥果实产量比较由表3可见,D处理地单果质量明显小于其他4个处理,D处理地667m2产量仅为1534.1kg,低于其他处理;而E处理由于单果质量高达2.08kg,667m2产量为2312.3kg,相对其他处理增产11.8%〜50.7%.可见,复合肥虽然肥效发挥快,但肥力持续时间短,影响植株地生殖生长,不利于产量地提高.XHAQX74J0X表3产量比较基肥处理单果质量<kg)单株产量<kg)小区产厶量<kg)产量<kg/6672)A<鸭泥)1. 85 1. 85 138. 6 2054. 4B<菌渣)1. 80 1. 80 135. 0 2001 . 0C<日本有机肥)1. 86 1. 86 139. 5 2067. 7D<三元复合肥)1. 38 1. 28 103. 5 1534. 1E<有机无机肥)2. 08 2. 08 156. 0 2312 . 32.3不同基肥果实性状比较果实性状考查和成分测定结果分别见表4、表5•由表4可见,处理D地中心糖度、边缘糖度和还原糖均为最高,分别为14.02%、13.37%和4.6%,其次为处理E和处理A,处理B最低.从表5发现,处理D地果实灰分、钙、铁、锌、锰地含量都高出其他处理,而水分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却低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A地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居各处理之首,灰分、铁、锌含量仅次于处理 D.LDAYtRyKfE表4果实性状考查表基肥处理单果质量果横径果纵横网纹底肉色肉厚网纹中心糖边缘糖还原糖<kg) <cm) <cm) 色<cm) 等级度度<%)<%) <%)A<鸭泥) 1. 85 14. 6 15. 9 灰白黄绿 4. 2 5 13. 2 11. 2 4. 1B<菌渣) 1. 80 14. 5 16. 8 灰白黄绿 2. 8 5 11. 5 9. 9 4. 1c<日本有机肥) 1. 86 14. 4 16. 7 灰白黄绿 3. 9 5 11. 9 10. 1 4. 2D<三元复合肥) 1. 38 13. 2 14. 4 灰白黄绿 3. 7 5 14. 0 13. 4 4. 6E<有机无机肥) 2. 08 15. 0 17. 3 灰白黄绿 4. 0 5 13. 3 12. 4 3. 7表5果实成分比较处理水分<%)灰分<%)钙 <mg/kg) 铁 <mg/kg) 镁锌锰Vc<mg/kg )<mg/kg) <mg/kg) <mg/kg)A<鸭泥)88.53 0.633 43.74 3.54 8.78 2.03 0.498 176.89B<菌渣)91.41 0.530 41.44 2.48 7.18 1.29 0.337 139.47C<日本有机肥)90.01 0.563 45.51 1.85 8.43 1.73 0.534 174.29D<一元复合肥)82.50 0.680 54.62 3.73 7.93 2.19 0.679 120.78D<—兀复口肥)89.91 0.616 42.03 3.44 8.72 1.79 0.381 128.09E<有机无机肥)3小结基肥处理D<三元复合肥),其植株前期生长旺盛,后期易早衰,果实地总矿物质含量高,中心糖度、边缘糖度和还原糖含量最高,但维生素C含量和产量最低•就矿物质含量而言,处理A<鸭泥)和处理E<国产有机无机肥)居第二位,并且糖度也较高,处理E产量高,但维生素C含量较低,而处理A,维生素C含量最高.Zzz6ZB2Ltk秀珍菇、平菇、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与培养方式实验周信华1,王扬军2,陈若霞2,杨勇3<1.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农办315809;2.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315040;3.宁波市蔬菜公司315000 ) dvzfvkwMI1随着食用菌市场需求地日益高标准和多样化,传统地一家一户分散土法栽培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消费需要,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正在逐步得到发展.工厂化生产除大规模和人为控制栽培条件外,还需以连续地接种保证连续地出菇,较之传统地固体培养基制种方式,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菌丝体菌龄一致、生命力旺盛,接种方便、用种量少,接种后恢复生产迅速等优点,十分适宜作为配套技术应用于工厂化生产.本实验以加快发菌速度、提高制种效率、改善菌种质量为目地,进行了秀珍菇、平菇、香菇地液体菌种培养液配方与培养方式实验.结果如下.rqyn14ZNXI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供试菌种:秀珍菇为秀珍菇1 号,平菇为白平菇,香菇为申香8 号.母种均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养基主要成分马铃薯、葡萄糖、玉M 粉、麦麸、杂木屑等, 均为市售品.EmxvxOtOco1.2实验设计<1)培养方式比较对照<CK ):接种后立即进行振荡培养;处理1:接种后静置培养24小时后进行振荡培养;处理2:接种后静置培养48小时后进行振荡培养;处理3:接种后静置培养72小时后进行振荡培养.SixE2yXPq5培养液配方为基本培养液,即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3g、MgSO41.5g、蛋白胨1.5g,水1000ml. 6ewMyirQFL<2)培养液配方比较对照<CK) :基本培养液配方<同培养方式比较实验);处理1: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麦麸50g,减少马铃薯100g;处理2: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玉M粉50g,减少马铃薯100g;处理3: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木屑10g ;处理4 :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棉籽壳10g.kavU42VRUs接种后静置培养48小时,振荡培养240小时.1.3实验方法采用PDA 培养基进行母种扩繁,然后使用HS80A 恒温水浴摇床,500ml 三角瓶中加入300ml 培养液,接入6块6mm x 6mm地母种块,每处理接种12瓶,在25 C下静置或振荡培养<转速150r/min) .接种后12 天,滤纸过滤各处理培养液,考查不同处理地发菌情况、菌丝体量和不同直径菌球组成.y6v3ALoS892结果与分析2.1培养方式对发菌地影响3种菇类液体菌种接种后设置一段静置培养期地均比立即进行振荡培养地对照发菌效果好.具体表现在:母种块始发菌时间比对照提早了48小时左右;菌球形成期延长1〜2天,菌球干重平菇增加18.41%〜60.90%、香菇增加13.31%〜48.84%、秀珍菇增加9.37%〜71.82%;静置培养处理时间以48小时为最佳<表1) .M2ub6vSTnP当培养液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3g、MgSO41.5g、蛋白胨1.5g、水1000ml时,秀珍菇地发菌状况最好,接种后12天菌球湿重为15.26〜26.25g/L,干重0.39〜0.67g/L ;平菇略次,菌球湿重为14.75〜24.64g/L,干重0.38〜0.61g/L ;香菇最差,菌球湿重为4.32〜6.51g/L,干重0.13〜0.19g/L. 0YujCfmUCw2.2培养液配方对发菌地影响采用不同培养液配方后3 类食用菌地总体发菌情况仍是秀珍菇最好,平菇次之,香菇最差.在对照地纯液体培养液中添加适量固体成分对3 类食用菌液体菌种地菌球形成与发育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菇类对培养液配方地适应性表现不同•秀珍菇和平菇最适应添加木屑地处理 3配方,培养后菌球总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03和22.83倍,菌球湿重增加了2.67和2.86倍,干重增加3.32和3.53倍;处理2次之•香菇则最适应添加玉M粉地处理2配方,培养后菌球总量增加了19倍,菌球湿重增加了1.18倍,干重增加1.68倍;处理3次之<表2) .eUts8ZQVRd 3小结与讨论<1)秀珍菇、平菇、香菇地液体菌种培养方式以接种后先静置培养48小时,再振荡培养为宜.因静置培养可减少母种块与培养液地表面摩擦,加快种块菌丝萌发,从而表现出母种块始发菌时间比对照提早,菌球形成期延长.sQsAEJkW5T<2 )在纯液体地对照培养液中添加适量固体成分,一方面可完善培养液地营养成分,另一方面还可为菌种地菌球形成提供“寄生核”,对3类食用菌液体菌种地菌球形成与发育均有明显地促进作用.GMslasNXkA<3)秀珍菇和平菇地液体菌培养液最适宜每升添加10g木屑;其次为每升添加50g玉M粉,同时减少100g马铃薯.香菇地液体菌培养液最适宜每升添加50g玉M粉,同时减少100g马铃薯;其次为每升添加10g木屑.TIrRGchYzg表1不同培养方式地发菌情况种类处理始发菌时间(h> 菌球形成期(d>菌球湿重(g/L>比CK+-<%)菌球干重(g/L>比CK+-<%)秀珍菇CK 72 4~12 15.26 0.391 24 2~12 17.13 12.25 0.43 9.732 24 2~12 26.25 72.02 0.67 71.823 24 3~12 22.42 46.92 0.52 34.24 平菇CK 72 4~12 14.75 0.381 24 2~12 17.36 17.69 0.45 18.412 24 2~12 24.64 67.05 0.61 60.903 24 3~12 21.75 47.46 0.55 43.85 香菇CK 96 5~12 4.32 0.131 48 3~12 4.87 12.73 0.15 13.312 48 3~12 6.51 50.69 0.19 48.943 48 4~12 6.21 43.75 0.18 38.03 表2不同菌种在不同培养液条件下地培养结果种类处理不同直径菌球量万< 个/L) 比CK+-<% 菌球湿重(g/L>比CK+-<%菌球干重(g/L>比CK+-<%<1mm 1-5mm >5mm 总计CK 5.00 0.0422 0.0086 5.05 24.00 0.62秀珍 1 36.00 0.3260 0.0346 36.36 619.90 68.00 183.33 1.70 174.00 菇 2 36.00 0.3588 0.0283 36.39 620.42 78.00 225.00 1.99 221.163 70.00 0.8840 0.0078 70.89 1303.58 88.00 266.67 2.68 332.404 1.00 0.2155 0.0224 1.24 -75.49 37.50 56.25 0.85 37.52CK 2.50 0.0400 0.0070 2.55 22.00 0.571 30.00 0.2295 0.0305 30.26 1088.06 64.00 190.91 1.59 178.61 平菇2 25.00 0.2982 0.0248 25.32 894.23 75.00 240.91 1.88 230.693 60.00 0.6922 0.0080 60.70 2283.20 85.00 286.36 2.59 353.684 1.00 0.1880 0.0197 1.21 -52.58 37.00 68.18 0.86 50.74CK 1.00 0.0 0.0028 1.00 5.50 0.141 10.00 0.0 0.0300 10.03 900.20 9.00 63.64 0.28 100.00 香菇2 20.00 0.02 0.0300 20.02 1896.71 12.00 118.18 0.38 168.783 30.00 0.0 0.0120 30.01 2892.82 10.00 81.82 0.37 164.654 1.00 0.0 0.0320 1.03 2.91 11.00 100.00 0.28 100.00水葫芦象甲地安全性及其对水葫芦地控制效果古斌权1,应霞玲2,陈若霞1,王扬军1,张春芬3,沈健3<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315040; 2•宁波市北仑区农业局315800; 3•余姚市农业信息中心315400)7EqZcWLZNX摘要水葫芦象甲对宁波地区10科12种作物地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该象甲地幼虫在植株间地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天后死亡,成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天,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寄生与产卵•象甲地成虫取食水葫芦叶片地正面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形成取食斑,产卵于叶柄上中部;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地寄生通道,并自叶柄基部钻出在根表面纠集根毛化蛹;高龄幼虫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象甲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地增加而逐步提高,成虫总量15头/m2、幼虫60头/m2以下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不明显;成虫总量25头/m2、幼虫190头/m2以上时,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成虫总量130头/m2、幼虫450头/m2以上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达到顶峰,最终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41.33%,生物量减少64.82%,外观上可见大量叶片枯黄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lzq7IGfO2E关键词水葫芦象甲;寄主专一性;控制作用;水葫芦;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ius ) Solms-Laubach又名凤眼莲、水浮莲、水荷花等,是原产于南美地多年生水生植物,世界十大害草之一.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并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目前其生长范围已遍及我国17省,成为近年来危害最严重地灾害性水生杂草.近年来宁波地区河流水葫芦也大量发生,造成地危害日益严重.为了长效安全地控制水葫芦地危害,我们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引进了原产南美地水葫芦地专食性天敌一水葫芦象甲<Neo?鄄chetina eichhorniae和Neochetina bruchi),用于水葫芦地综合治理.关于水葫芦象甲地安全性,1970年以来国外已就其对世界200多种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作过实验[1-4],我国地丁建清、陈志群等也研究过其对中国24科46种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5],均得到了安全地肯定结果.为了明确其对宁波特有农作物地安全性,本文选择了10科12种宁波特有、未经寄主专一性测定地农作物,进行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寄主专一性测定,同时观察比较了水葫芦象甲不同虫龄和不同群体量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结果如下.zvpgeqJ1hk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水葫芦象甲系饲养于露地水池地Neo?鄄chetina eichhorniae和Neochetina bruchi地混合群体水葫芦植株系宁波地区河流中自然生长地水葫芦植株.NrpoJac3v1参试作物为宁波特有地、未经寄主专一性测定地10科12种作物< 表1).表1参试作物名录科名种名学名Oryza sativa L.Ziza nia caduciflorora Han d.Mazz(Z .l atifolia Turez> Jun cuseffuses L.var.decipie ns Buche n Colocasia escule nta (L.>SchootNelumbo n ucifera Gaert nEichhor nia crassipes (Martius> Solms-Laubach 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Bbrassica chinen sis L. Basella rubra (L.> Schoot Trapa taiwa nen sis L. Ipomoea batatas LamIpomoea aquatica ForsskalSpin acia oleracea L.1.2方法<1)寄主专一性实验选择性实验 将上述各种作物盆栽成活后作为测食植物 ,和水葫芦同置于 3m x 2m x 1.5m 网罩 中,每处理于植株心叶部位叶面接水葫芦象甲成虫 10头,幼虫5头,不同植物随机排列,重复3次.接虫后每天一次观察成虫与幼虫地趋性、取食、产卵及存活情况 .1nowfTG4KI非选择性实验将各种测试植物单独栽培于直径15cm 地塑料花盆中,并单独罩上直径 80cm,高60cm 地网罩 海处理于植株心叶部位叶面接水葫芦象甲成虫10头,幼虫5头,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接虫后每天一次观察成虫与幼虫地趋性、取食、产卵及存活情况.fjnFLDa5Zo<2)对水葫芦控制作用实验在宁波市农科院实验场自然河道内 ,拦一段面积为13m x 45m 长满水葫芦地河道,于2002年 4月5日和6月5日均匀多点释放经大棚繁殖带有大量不同虫态象甲地水葫芦植株<表2).释放后,每周一次取均匀分布地 6点,每点面积1m2,调查水葫芦地群体密度与象甲群体发展动态;每点取10株水葫芦植株调查水葫芦个体发育情况和象甲对水葫芦地寄生情况;每点 取30株水葫芦调查成虫取食情况.tfnNhnE6e5表2实验区水葫芦象甲混合群体释放密度及其虫态结构2.1寄主专一性实验在选择性实验条件下,被测植物与水葫芦同时存在,水葫芦象甲幼虫在被测植物上存活 2〜5天后全部死亡,未发现有幼虫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和寄生 ,及在不同植株间转移.成虫则可因气候条件不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天,但同样不在被测植物上取食、寄生和产 卵.HbmVN777sL在非选择性实验条件下,只有被测植物没有水葫芦存在,水葫芦象甲幼虫也只能在被测植物上 存活2〜5天,不取食或极微量试探性试食 < 仅在木耳菜上发现一个小型斑点 ,但不能存活).成虫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天,不能正常取食与产卵 <仅在长期饥饿后在茭白、青菜各发现过1个小型取食斑).V7l4jRB8Hs可见,水葫芦象甲地幼虫和成虫地取食范围仅限于水葫芦植株 ,且只能在水葫芦植株上寄生与繁殖 <表3),不能在参试地10科12种作物上寄生繁殖.83ICPA59W9表3水葫芦象甲对宁波地区主要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测试禾本科 水稻 茭白莎草科 蔺草 大南星科 芋艿睡莲科 莲藕 雨久花科 水葫芦 葫芦科 西瓜 十字花科 小白菜 落葵科 木耳菜 菱科 菱角 旋花科 甘薯 空心菜 藜科菠菜科名植物种非选择性实验选择性实验36C )进行,*指实验在10〜12月份<5〜20C )进行;水葫芦象甲成虫最长寿命取两次实验中观察到地最长寿命 .mZkklkzaaP2.2象甲不同龄期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水葫芦象甲成虫喜取食水葫芦嫩叶正面地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形成大量取食斑,使植株光合面积减少并造成伤口 ,植株发育迟缓,叶柄变细,叶片变小;成虫一般产卵于水葫芦成长叶地叶柄中部 <离水面10〜20cm ),并留下针头状产卵孔,一个叶柄上可出现多个 产卵孔,每孔产卵1〜6粒.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随虫龄增加不断向下取食形成虫道,于4龄期到达叶柄基部后钻出叶柄,并在植株表面纠集根毛化蛹.当幼虫密度高时,同一叶柄可寄 生多头幼虫,形成多条虫道.这样,易进水而导致植株腐烂,进而使水葫芦植株地无性繁殖能力 大大降低,甚至停止产生分枝,叶柄腐烂,叶片干枯,植株逐步下沉.故象甲地高龄幼虫对水葫芦 地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 .AVktR43bpw2.3象甲不同群体量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象甲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地增加而逐步提高.首次释放后8周内,成虫总量15头/m2、幼虫60头/m2以下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不明显;处理区水葫芦密度、株型、绿叶 数和分枝量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 ,成虫取食造成地虫斑叶比例也在 25%以下,且斑点密度较低<表4).第二次释放后第 6周<7月18日)开始,成虫总量发展到 25头/m2、幼虫190头 /m2以上时,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水葫芦株高比对照下降23.76%<表5),单株绿叶数下降22.58%,成虫取食地叶片比例也增加到55.0%以上,虫斑密度同时增加;第 14周,成虫总量130头/m2、幼虫450头/m2以上,可发现大量高龄幼虫聚集叶柄基部,象甲对水葫芦地控制作 用逐渐到达顶峰;最终 <11月18日)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 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 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 41.33%,生物量减少64.82%,外观上可见大量叶片 枯黄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此后 ,随着黄叶和死株腐烂下沉原来密布水葫芦地水面出现有50%左右地空间;第 20周以后,天敌群体随气温降低而下降,水葫芦地生长速度也逐 步减慢,处理区地空白水面未出现新水葫芦侵占,已被寄生地水葫芦植株上仅出现少量畸形地芽状分枝,未长出新地匍匐枝和分枝 .ORjBnOwcEd 表4实验区水葫芦象甲群体释放后其密度与虫态结构幼虫 取食禾本科 水稻 一 茭白 一 莎草科 蔺草 -一- 大南星科 芋艿 -一- 睡莲科 莲藕 -一- 菱科 菱角 -一- 旋花科甘薯-一-雨久花科 空心菜 水葫芦 十十 葫芦科 西瓜小 -一- 十字花科 白菜 -一- 落葵科 木耳菜 十 藜科 菠菜 -一-注:“ +++” 表示“正常取食、 产卵” 成虫最长寿取食 命 < 天)Y22 4 2 5 4 4 323 5 5 5表示“不取食、产卵产卵幼虫最长寿取食 命 < 天)12 一-12 一 10 一 10 一 11 22 一 24 一 22 一 67 一 12 十十 47 一 62 一42成虫 取食产卵” ,“ + ”表示“极微量试探性取食”; #指实验在8月份<25〜8-18 32.60 ± 1.6 26.45 ± 1.1 198.99 ± 2.4 343.10 ± 2.9 176.66 ± 2.2 40.17 ± 3.3 86.30 ± 5.0 高9-18 26.65 ± 1.4 23.97 ± 2.8 185.94 ± 0.8 474.58 ± 1.4 193.02 ± 1.1 132.5 ± 6.3 98.88 ± 6.7 高10-18 1118 23.20 ± 1.4 18.80 ± 0.4 104.04 ± 1.1 252.92 ± 1.7 75.34 ± 1.0 81.75 ± 3.5 100.0 ± 0.0 高14.15 ± 1.4 14.13 ± 1.7 43.94 ± 0.7 94.81 ± 0.7 34.69 ± 0.9 65.17 ± 3.7 100.0 ± 0.0 高表5水葫芦象甲不同群体量对水葫芦地控制效果日期<气温<0C) 平均水温象甲密度(头/m2> 成虫取食情况日日>月日>< C) 卵幼虫蛹成虫虫斑叶<%) 虫斑密度5-18 34.50± 3.8 36.67± 5.3 12.33 ± 0.5 36.06 ± 1.7 1.72 ± 0.2 2.33 ± 1.0 13.74± 9.5 低6-18 61.00± 2.9 57.33 ± 4.6 20.83 ± 1.4 42.77 ± 2.9 5.00 ± 0.3 12.38 ± 2.8 21.30± 1.9 低7-18 119.67 ± 20.9 84.00 ± 4.4 53.13 ± 2.0 69.67 ± 4.4 6.17 ± 0.2 26.83 ± 3.3 55.32 ± 3.3 中8-18 121.83 ± 9.1 97.25 ± 3.5 62.20 ± 5.4 96.70 ± 1.8 6.00 ± 0.4 40.17 ± 3.3 86.30 ± 5.0 高9-18 10-18 106.25 ± 5.0 120.0 ± 11.1 69.52 ± 3.4 112.13± 4.5 6.93 ± 0.1 132.5 ± 6.3 98.88 ± 6.7 高1 1 O 1118 54.75 ± 6.2 98.00 ± 8.0 45.96 ± 1.6 106.77 ± 2.6 6.53 ± 0.4 81.75 ± 3.5 100.0 ± 0.0 高46.25 ± 4.0 97.75 ± 7.1 34.04 ± 0.8 103.75 ± 5.5 5.47 ± 0.3 65.17 ± 3.7 100.0 ± 0.0 高3讨论<1) 1970年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埃及、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先后利用200多种植物测定水葫芦象甲地寄主范围,发现它仅在水葫芦上完成发育,属专食性昆虫[1〜4].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和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国内有代表性地24个科46种粮食和经济植物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发现该象甲只为害水葫芦,可安全用于水葫芦地生物防治[6〜7].本研究利用10科12种宁波特有、未经寄主专一性测定地农作物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寄主专一性测定,再次证明水葫芦象甲是一种高度寄主专一性地天敌昆虫,幼虫和成虫地取食、寄生范围仅限于水葫芦植株,只能在水葫芦上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2MiJTy0dTT<2)象甲寄生后,水葫芦植株主要表现出株高、叶宽逐渐下降[6].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象甲成虫主要取食水葫芦叶片、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表面并形成取食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造成伤口;引起叶片和植株变小,直至大量叶片死亡、植株腐烂下沉地主要原因是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地寄生通道,寄生通道进水导致叶柄腐烂和植株生长点死亡,故水葫芦象甲高龄幼虫对水葫芦植株地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gliSpiue7A<3)采用成虫释放,从释放水葫芦象甲到获得80%地控制效果一般需3〜6年,最短时间为12个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地一个放虫点) [3].浙江温州地释放点采用0.73头/m2地成虫释放量进行实验,经3年达到了90%地防效[6].可见,象甲只有在发展到一定地群体量后才能对水葫芦产生控制作用,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地增加而逐步提高.采用26.52头/m2不同虫态象甲连同其繁殖用地水葫芦植株分两次一同释放地方式,于首次释放后第4个月,象甲群体扩大到成虫130头/m2、幼虫450头/m2以上,第6个月达到明显地防治效果: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大叶直径减少41.33%, 生物量减少64.82%,外观上可见大量叶片枯黄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象甲群体发展速度快,控制效果产生时间明显提前.uEh0U1Yfmh参考文献[1]J ayath KP,Nagarkatti S. Host specificity of Noecheti?鄄na bruchi hustache (Coleoptera : Curculionidae> introduced into India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water hyacinth [J].En? Wtomon,1987,12:385-390. IAg9qLsgBX[2]D ecloach CJ. Cordo HA. Life cycle and biology of Neochetina bruchi, a weevil attacking water hyacinth in Argentina,with notes on N.eichhorniae[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76,69(4>:643-652. WwghWvVhPE[3]H arley KLS. The role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hyacinth,Eichhornia crassipes[J]. Bio? 鄄control News and Information,1990,11(1>:11-22. asfpsfpi4k[4]Ogwang JA,Molo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water hy? 鄄acinth in Uganda [A]. In :proceedings ofthe 16th East A frican Biennal Weed Science Conference [C].1997,287-293. ooeyYZTjj1⑸丁建清,陈志群,付卫东等.水葫芦象甲地生物学及其寄生专一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2,18<4):153-157 . BkeGuInkxI[6]丁建清,陈志群,付卫东等•水葫芦象甲对外来杂草水葫芦地控制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3):97-100.PgdO0sRlMo[7]刘嘉麒,邓加忠,王红等.利用天敌控制水葫芦疯长研究[J] .云南环境科学,1996,16<4):11- 14.3cdXwckm15 表1 参试作物名录表2 实验区水葫芦象甲混合群体释放密度及其虫态结构表3 水葫芦象甲对宁波地区主要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测试注:“ +++”表示“正常取食、产卵” ,“-”表示“不取食、产卵” ,“+”表示“极微量试探性取食”;#指实验在8月份<25〜36C)进行,*指实验在10〜12月份<5〜20C)进行;水葫芦象甲成虫最长寿命取两次实验中观察到地最长寿命.h8c52WOngM表4 实验区水葫芦象甲群体释放后其密度与虫态结构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表5 水葫芦象甲不同群体量对水葫芦地控制效果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差.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大白菜、苹果中残留检测技术*朱勇,杨挺,赵健,陈国<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15040)拟除虫菊酯类<Pyrethroids)农药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成功地一类仿生杀虫剂,具有使用浓度低、触杀作用强、杀虫谱广、速效性好等优点,在多种农作物上广泛使用,在害虫地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 .本文采用乙腈浸提,固相萃取净化,建立了对5 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定性定量多残留分析检测技术.v4bdyGious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大白菜、苹果购自超市.1.2仪器与试剂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90N-ECD ),匀浆机,氮吹仪. 乙腈,丙酮,乙酸乙酯,正己烷,氯化钠,均为分析纯.弗罗里硅土柱<1g/6mL).1.3样品前处理分别取不少于1000g 蔬菜水果样品,取可食部分,用干净纱布轻轻擦去样品表面地附着物,切碎后放入食品加工器粉碎,混匀,制成待测样,备用.J0bm4qMpJ9准确称取25.00g试料放入打浆瓶中加入50.00mL乙腈,高速匀浆1min后用滤纸过滤,滤液收集到装有5〜7g氯化钠地100mL具塞量筒中,盖上塞子,剧烈震荡1min,室温下静置10min,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XVauA9grYP吸取10.00mL乙腈相溶液,放入200mL烧杯中置于70C水浴锅上加热,杯内缓缓通入氮气,蒸发近干,加入2.0mL 正己烷溶解.转移至用5.0mL 淋洗液<乙酸乙酯/正己烷:5/95)和5.0mL 正己烷预淋过地弗罗里硅土柱上,将10mL 淋洗液分2 次洗涤烧杯后再转移至弗罗里硅土柱,用10mL 刻度试管接收洗脱液.将盛有淋洗液地刻度试管置于氮吹仪上,水浴温度50C氮吹蒸发至小于5mL,用正己烷准确定容至5.00mL,旋涡混合器混匀,移入样品瓶中,待测.bR9C6TJscw1.4色谱操作条件色谱柱:HP-5<30m x 0.32mm x 0.25 卩m).进样口温度:220C .检测器温度:300 C .柱温:100C <保持1min),15C /min 上升至230C <保持15min).载气:氮气流速2.0mL/min,恒流模式.。
金禾山牌生物有机肥在甜瓜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 了农产品的 品质。以东北黑土区为例,土
壤 有 机 质 已 由开垦 时 的 8 1%%下 降 到 2 .0 . 3 %%,从 富含 有 机 质 的土 壤 转 变 为 有 机 质 贫瘠土壤 ,其他地 区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则 更 为严 重 。 专 家 指 出 ,化 学 肥料 污 染 已成 为 当今 世 界一 大 公 害 ,我 国 目前 土 壤 资源 现 状 迫 切 需要 通 过 人 为措 施 补 充 土 壤 有机 质 ,确 保农业种植水平和农作物 产品品质。 保护 生 态 环境 和 农 田土 壤 ,推 动无 公 害健 康 食 品 的生 产 ,保 证 有 足 够数 量 有 机 质 返 回土 壤 , 以 促 进 生 态 系 统 中 生 物 循
于纯有机的微生物肥料 。它是从 自然界中 采集 活性 菌( 口微生物群) 进 ,经科学方法 提纯 、复壮 、组 合而成 。运 用土壤微 生 物技 术 、根 瘤菌 、自生固氮 菌 、联 合固 氮 菌 、解 磷 解 钾微 生物 ,这 些 微 生物 能 提 供 农 作物 必 需 的 三要 素 、 中量 元 素 和微 量 元素 。它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微生物在土壤 有 机 质 中繁 殖 与 分解 ,将 自然 界 ( 气 和 空 土壤 ) 中的 氮 固 定下 来 为 作物 利 用 ,将 土 壤 中不溶性的磷、钾等元素分解为可溶性
路。
多年来,化学肥料 的施用对农业增收 起 到 了关 键作 用 。农 业 生产 需 要 土 壤提 供 作物 生长 繁殖 的 营 养物 质和 生 存 环 境 。 然 而 ,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 ,有机肥供应 不足 ,各 类养 分 比 例 失 调 ,致 使 农 田生 态 环 境 、土 壤 理 化 性 状 和土 壤 微 生 物 区 系受
生物肥料“宁盾”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生物肥料“宁盾”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作者:邢卫峰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3期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生物肥料“宁盾”能够有效防治甜瓜枯萎病,提高甜瓜的出苗率,促进甜瓜的生长,并显著提高甜瓜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在甜瓜连作田中,“宁盾”处理组枯萎病严重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生防效果高达8155%。
育苗10 d后,“宁盾”处理组出苗率较对照组高20.66%~61.54%。
在甜瓜“新景甜1号”移栽25 d后,“宁盾”处理组甜瓜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分别增加57.50%、8.18%、47.16%,处理组增产达21.02%;甜瓜“圣姑”移栽到大田45 d后,与对照组比较,“宁盾”处理组甜瓜株高、茎粗分别增加14.88%、15.15%,增产率高达57.61%。
另外,“宁盾”处理组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宁盾”对甜瓜的品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生物防治;枯萎病;甜瓜;促生长作用;生物肥料中图分类号: S43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78-03甜瓜(Cueumis melon)别名香瓜,市场需求量大,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反季节甜瓜的市场需求,保护地栽培甜瓜应运而生,但多年连续栽培极易产生连作障碍。
连作障碍是甜瓜生产中常见的难题之一,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土传病菌积累、植物自毒作用、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等[1]。
连作障碍会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连作障碍产生的因素非常复杂,生产上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甜瓜连作田中通常伴随枯萎病的发生。
温玲连续统计了5年甜瓜连作田枯萎病的发病情况,5年后甜瓜枯萎病发病率达90%,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2]。
生产上常用的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有轮作和间套作[3]、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4-5]、无土栽培、合理的土壤管理和生物防治[6-8]等。
其中较为有效可行的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或嫁接和生物防治,但选育抗病品种费时费力,和嫁接一样都会导致甜瓜口感和品质下降[9],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生物防治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并将逐步成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盐碱地增施生物菌剂在甜瓜上的应用效果

设施农业2023-0840全氮0.83 g/kg、水解氮89.2 mg/kg、有效磷18.5 mg/kg、速效钾195 mg/kg,属中度盐渍化土壤,肥力均匀,地块整齐,利用黄河水灌溉。
1.2 供试作物与肥料供试材料:甜瓜,品种为‘骄雪’。
供试肥料:基肥氮肥为尿素,过磷酸钙作磷肥,钾肥为硫酸钾。
追肥为尿素。
液体微生物菌剂及微生物灭活液体由景泰青青生态生物科技有限提供。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①C1空白对照;②C2常规施肥(农户施肥量,具体根据调查确定);③C3常规施肥减量20%+微生物菌剂灭活体10 kg(CF-20%+M10灭);④C4常规施肥减量20%+微生物菌剂10 kg(CF-20%+M10);⑤C5常规施肥减量30%+微生物菌剂10 kg(CF-30%+M10);⑥C6常规施肥减量10%+微生物菌剂10 kg (CF-10%+M10)。
试验重复2次,小区面积2.6 m×8.7 m=22.6 m 2,其他田间管理一致。
1.4 试验方法1.4.1移栽定植2022年8月17日采集基础土样,8月18日整地施肥起垄,8月21日移栽,种植密度为2279株/667 m 2,总带幅130 cm,株距45 cm,行距40 cm。
1.4.2施肥常规施肥量为亩施氮肥(纯N)20.5 kg,磷肥(P 2O 5)33.4 kg,钾肥(K 2O)17.2 kg,施肥方法为,30%的氮肥及全部磷、钾肥基施,其余70%氮肥分两次追施,在现蕾期至开花期追施30%,盛花期至坐果期后追施40%。
微生物菌剂结合灌水分两次(微生物菌剂每次50%)随滴水管和常规施肥的两次追肥同期施入。
具体施肥量见表1。
1.4.3田间管理甜瓜生长期灌水6次,大水漫灌2次,每次80方/亩:8月22日定植水、10月3日膨果水,其余4次水为滴管,每次每亩20方,2次追肥分别在花期和坐果后随滴水管施入;甜瓜生长期主要防治红蜘蛛、蓟马、蚜虫、白粉病、叶斑病、叶霉病等,使用药物为阿维菌素、快螨特、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马拉松”缓释肥在甜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667 1Tt 施纯 氮 6.75 kg;(2)常规施 肥对 照 (以下
由表 1可 知 ,施用 缓释 肥的甜 瓜前 期 (团 棵期 、
简称 常规 ),每 667 nq 施 狮马牌 复 合肥 (15—15-15) 伸 蔓 前期 、伸蔓 中期 )在蔓 长 、蔓 粗 、叶片大 小 、节
50 kg、坤 之 缘蚯 蚓 固体肥 700 kg作 基肥 ,折 每 667 数等 指 标上 均 低于 常规 处 理 ,生 长 偏慢 ,但植 株 生
行距 4 m,每 667 ITI 种植 460株 。棚 内东 西两 畦 , 效 释放 量 及释 放 速度 低 于狮 马牌 复 合肥 。据 田问 目
每重 复 间开 一条 隔离沟 ,小 区面积 均 为 82 m (宽 测 ,在 甜 瓜座 果 后至 果 实成 熟 阶段 ,缓释 肥 与 常规
4 m、长 20.5 iTI),具体 排列 见 图 1。 1.3 试 验 过 程
上海农业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l8 l
“马拉松 " 缓 释肥在甜瓜 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孙菊华 (上 海市浦 东新 区农业服务 中心 201201) 倪 秀红 陈建才 陈春雷 蔡 琪 (上海市浦 东新 区农 业技 术推 广中心 201201)
摘 要 :为验证 “马拉松”缓释肥在 甜瓜生产上 的应用效果 ,减少经济作物 上化肥使用量 ,在用 氮量 比 常规施肥减 10%的前提下 ,观察了甜 瓜植 株生长、产量 与品质等指标 。结果表明 ,在甜瓜上施用 “马拉松”缓 释肥 作基肥 ,甜瓜 前期生 长稳健 ,后 期不早衰 ;与常规施肥对 照相 比,果实产量增 加 3.8%,中心和边缘糖度 分 别 提 高 0.34%、0.51%。
由表 2可知 ,施 用缓释肥 的甜 瓜 比常规 处理 的甜
生物有机肥在甜瓜上的肥效试验小结

生物有机肥在甜瓜上的肥效试验小结
张昀;宋志君;郭锐
【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3(000)0z1
【摘要】@@ 一、材料与方法rn1、甜瓜品种.华西密2号.2、试验设计.(1)处理A:磷酸二铵25公斤/667米2+钾肥12.5公斤/667米2.(2)处理B:磷酸二铵25公斤/667米2+钾肥12.5公斤/667米2+播种前用海沃生物肥拌种.(3)处理C:阿姆斯生物有机肥25公斤/667米2,播种前用海沃生物肥拌种.
【总页数】1页(P85)
【作者】张昀;宋志君;郭锐
【作者单位】库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库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库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生物有机肥在甜瓜上的肥效田间试验效果研究 [J], 张海燕;常永辉
2.金禾山牌生物有机肥在甜瓜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J], 张清友
3.生物有机肥在大白菜上的肥效试验报告 [J], 李文伟
4.生物有机肥在晚稻上的肥效试验报告 [J], 姚易根;裴润根;袁建民;彭建彬;杨慧娟
5.生物有机肥在蔬菜上的肥效试验报告 [J], 姚易根;裴润根;袁建民;彭建彬;杨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菌糠西瓜、甜瓜育苗试验

菌糠西瓜、甜瓜育苗试验作者:薛婷婷韩梅琳孙晓红王继华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4期摘要:以北京市郊区腐熟的平菇香菇菌糠、土、蛭石、草炭、有机肥为原料,进行西瓜、甜瓜育苗试验,筛选出适合西瓜、甜瓜育苗的基质配方。
结果表明,菌糠复合基质在土壤密度、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方面均优于传统有机肥基质,菌糠复合基质的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速效钾、交换性钙含量均高于传统有机肥基质。
菌糠复合基质可以替代传统的有机肥,作为西瓜、甜瓜育苗基质。
关键词:菌渣基质;育苗;西瓜;甜瓜中图分类号: S651.04+3;S652.04+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91-02收稿日期:2014-06-03基金项目: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编号:PXM 2013-036204-00153)。
作者简介:薛婷婷(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遗传学。
E-mail:xtt0617@。
通信作者:王继华,教授,从事微生物遗传学研究。
E-mail:wangjihua333@。
现代化育苗基质以草炭作为主要原料,草炭理化性能稳定,是优良基质原材料[1]。
草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会导致其资源枯竭,并破坏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在探索其他材料的育苗基质以减少草炭使用量,如蛭石、珍珠岩、草炭、锯末、稻壳、酒糟等形成的混合基质[2-3]。
陈恩波等研究表明,腐熟的蘑菇基质的物理、化学、养分性状均较好,可用成本较低的炉渣、珍珠岩配合自然腐熟的蘑菇基质,制成更好的育苗基质,替代成本较高的漂浮育苗基质[4]。
添加菌糠的花土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水平,增强花卉的抗病能力。
熊永生等研究表明,菇渣复合型育苗基质理化性质完全符合工厂化育苗基质的要求[5]。
2011年,全国产生废菌糠近1 600万t,约为食用菌总产量的60%,这些废菌糠大部分被随意丢弃或者燃烧,不仅影响出菇的质量、产量,还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生物菌肥在甜瓜上防病

生物菌肥在甜瓜上防病、抗病、增产效果的实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种植中大、小弓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越来越多,作物种植向着“三高一优”迅猛发展,但是由于重茬种植,以及不合理、不科学的、过量的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致使土壤质地恶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板结,土壤中的有益菌越来越少,土传病害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济南澳利新型肥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制了有机生物菌肥在作物上实验推广,旨在探讨生物菌肥通过以菌抑菌在各种作物上的防病、抗病、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证据。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点:章丘市高官寨镇姜家大队刘家村,刘继文三个大棚。
(二)生物菌肥由澳利集团济南澳利新型肥料有限公司供给。
(其菌种为巨大芽孢杆菌)(三)供试验地为常年种植小麦、玉米。
砂壤土,弱碱性。
0~20cm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平均)有机质11.7g/kg,全氮0.89g/kg,碱解氮62g/kg,有效磷14.3g/kg,速效钾51g/kg。
(四)共设三个大棚试验(编号1、2、3号棚),1、2号棚面积各1.2亩,3号棚1.4亩,1、2号棚不施用生物菌肥,3号棚施用了70市斤生物菌肥。
种植作物品种甜瓜每亩株数2000株。
其它施肥、浇水、喷药等管理措施相同。
3号棚在种植甜瓜时,在沟内均匀撒施70市斤生物菌肥(1.4亩),撒后在沟内用小锄划了一遍,从种到收对比观察长势抗病性能产量等。
二、结果与分析:截止2010年5月28日,1、2号大棚感病非常严重,基本面临拔秧,产量4500斤左右,糖度(16.0度),3号大棚瓜秧茂盛,叶片浓密,基本无病害,做瓜率高,瓜色纯正,口感香甜,产量以达到7000余斤,糖度(17.2度),看来还可以再结一个瓜。
从以上甜瓜生长和感病情况产量来看,1、2号大棚感病严重,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病源菌多导致,3号大棚未感病产量高,主要是生物菌肥消灭了有害病源菌,起到了防病、抗病、增产的效能,达到了以菌抑菌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微 生 物 肥 料 对 甜 瓜 “玉 菇 ” 产 量 的 影 响
3 2 增施微生物肥可 降低 甜瓜枯萎病发生 , . 缓解连作障碍 。 通过优 势菌群对病原微生 物的抑制和拮抗作用 , 可以明显降 低甜瓜枯萎病 的发生率 , 进而提高甜瓜 的单位产量 。而在枯 萎病发生较轻 时 , 增施 微生物肥对甜瓜产量没有 明显增产作
质 的 能 力 ;而 Z h r b s 和 Y a o k n的研 究 也 表 a ea Ab ss acrO o
采用小 区对 比试 验 ,每处理小 区面积 4 2。共设 5 8 I1 2 个
收 稿 日期 :2 l 一0 —0 0 l 9 4
通讯 作 者 。
一
明微生物可产 生植物激 素类物质 , 能刺 激和调节植物生长 ,
1 3 试验 设 计 .
2 15 结 论 。 从 表 1 知 ,在 同 等 施 肥 水 平 下增 加微 生 物 .. 可
肥料 ,可提 高甜瓜前期 长势 ,其 中以亚联 和 sp处理的效果 s
最为 显著 , 其余 E M菌 和拮抗菌 处理对甜瓜 前期长势虽有促
进作用但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微 生物肥料 中含有的活体菌
处理 :( )亚联微 生物肥 ( 1 下称亚联 ) 2 s 土壤益菌 发 ;( )sp 酵促进剂 ( 下称 sp ;( )E 菌肥 ;( )拮抗菌肥 ;( ) s) 3 M 4 5 ( K)空 白对 照。 C
1 4 调 查 方法 .
分 别于4 5E和 5 4日对甜瓜植 株性 状进行考查 , 月2 l l f 考 查 项 目为株高 、叶面积 、茎粗及叶片 数 , 其中株高为子 叶节 至植株顶端高度 , 叶面积 以5 节 叶片最 大长宽计 , ~7 茎粗为 子叶节 以上第 3 节直径 ,均定株调 查 5 株取平均值 。产量性 状按小 区实 收产量计 ,并按小 区面积折成每 6 7 m 6 实产进
定的增强甜瓜抗病性 的作 用 , 其原 因可能是 施用微生物肥
【】 杨春林 ,席亚东 ,刘波微 ,等 . 5 哈茨木霉 T h 3 — 一 0对几种蔬菜 的促 生作用及病害 防治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2 0 ,2 ( ) J. 0 8 16 :
】 3~ l 7. 60 60
后, 有益菌在一段 时间内成为作 物根 际的 优势菌 , 减少 了病 ( 上接第 9 ) 9页 m 增幅为 4 7 , .%、4 8 .%。 由此可 见 ,测土配方施肥 与常规 施肥相 比具有 明显的增产 效果 ( 见表 4 。 )
12 试 验 地 概 况 .
2 12 叶面积 。第 1 . . 次调查各处 理叶面积差 异不大 , 次 第2
调查 以施 亚联处理 的 l2 7 C I 8 . l T 为最大 , 其次分别为sp 拮 s、
抗 菌 肥 、E 菌 肥 和 C M K。 2 1 3 茎 粗 。 以 施 亚 联 和 sp处 理 最 大 且 较 接 近 ,两 组 数 . . s 据 为 0 7 、1 5 m 和 0 7 、1 6 m ,C 茎 粗 最 小 ,但 .8 . 7 c .7 . 3c K 各 施菌 肥 处 理 间 茎 粗 差 异 较 小 。 2 1 4 叶 片 数 。 以 施 亚 联 和 sp处 理 较 多 ,其 余 3 处 理 .. s 个
5 /20 5 /28 l 0 33. 6
使植 物生 长健 壮 ,营养状况得 到改善…。
表 1 微 生物肥 料对 甜瓜 “ 玉菇 ”长 势的 影响
sp s
8. 2 39. 1
EM 菌肥 拮 抗 菌 肥 C K
l 9 0. 55. 5 5. 5 1 5 4. 1 6 3. 5 6 3.
上海农业科技
2 1 一l 02
几种微 生物肥料在甜瓜栽培中的应用试验
林 林 张琪 晓 范海 芬 吴 国泉 ( 江省 舟 山市农 业 科 学研 究所 浙 360 ) 10 0
摘 要 :为 验 证微 生物 肥 料 对 甜 瓜 生 长 的 影响 及 防枯 萎病 效 果 , 在 甜 瓜 春 季大 棚 栽 培 中特 进 行 了微 生物 肥 料对 比试 验 , 结 果 显示 ,增 施 微 生 物 肥 可 增 强甜 瓜 植 株 耐 低 温 、弱 光 能 力 , 降 低甜 瓜 枯 萎 病 发 生 , 缓解 连 作 障 碍 ,从 而 提 高 甜 瓜 的 单 位 产 量 。 关键 词 :微 生 物 肥 料 ;甜 瓜 ; 应用 ;效 果 比较
差异不明显。
试验 设在市 农科所 农业示 范 园区 ,园区土壤 为黄泥 土
类 , 耕层 土壤 有 机 质 含 量 1 . / g 8 7 g k 、碱 解 氮 8 g k 、 5 m / g 速 效 磷 8 . / g、 效 钾 l 2 mg k p 5 7 mg k 速 9 / g, H值 6 6 。前 .3
群, 能释放土壤 中的无效矿物 养料 , 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 使迟 效养 分速效化 , 从而改善 甜瓜植株的营养 。一些试验 也 证明, 当土壤 中有 益微生物 占绝对优 势时 , 微生物的活动可
促进 各种维生 素的合成 ,以利于作 物生长。如 Al mae等 t r o 发现 , . , 啪 菌株 T 2 T 日Z 力 2 具有溶解 可溶性或微溶性矿物
1 0 一 0
上海农业 科技
2 1一 02 l
原微生物的繁殖机会 , 有些微生物还能分泌抗菌代谢 产物( 抗 生 素、 水解酶类等 )抑 制致病真菌和 细菌的生长 , , 从而降低 了甜瓜枯 萎病 的发生率t。
表 3 施微生物肥 料后枯萎 病发生情 况对 比 ( 单位 :%) 亚 联
南方农业 ,2 0 ( ) 6~3 0 9,1 :3 8. [】 马春浩 . 3 解磷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综述[】安徽农学通报 ,2 0 , J. 0 7 1 ( :3 4) 4~3 3 6.
由于试验地块有较 长的瓜类作物栽培 史 , 萎病发生较 枯 严重 ,从表 3 可看出 ,坐瓜 中期 C K区的枯 萎病 发生率 已达 5 .%, 3 6 对产量造成严 重影响 。抗性表现最 好的是拮抗菌肥
作为番茄 , 该地块有较 长的瓜类栽培 史, 萎病 发生 较重 。基 枯 肥均为腐熟 的兔 粪 1 0 g 6 7 m s 50 k / 6 ,sp土壤 益菌发酵促 进剂 、E 菌肥在 施基肥前 2 M 0 d按 比例 与兔粪 充分混匀堆 腐 ,亚联微生 物肥经启动 4 8h后于定植前 7 d浇施 ,拮抗 菌肥 于定植前 7 d按 4 0 k / 6 撒施 。基肥均撒施复 0 g 6 7 m 合肥 (7 7 7 0 k / 6 ,定瓜后追 施复合肥 2 1 —1 —1 )3 g 6 7 m! 0 k / 6 、磷酸二 氢钾 7 k / 6 。于 2 1 年 3月 5 g 6 7 m g 6 7 m 01 日播种 , 月 1 4 日定植 , 采用 吊株 单蔓整枝 栽培 , 区 10 , 每 l株 其他按常规栽培措施管理 。
微生物肥料是 以特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作物获得特 定 肥料效 应的一种制品 ,又称 为菌肥 、 生物肥 料 、 接种剂等I。 I 它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及代谢产物来增加作物养分 的供 应
量 ,为 农 作 物 提 供 营 养 元 素 、生 长 物 质 ,从 而调 控 生 长 、增 强 抗 逆 性 ,达 到 提 高 产量 、改 善 品 质 、减 少 化 肥 使 用 、 高 提
处理 , 枯萎病发生率 为 1 .%, 4 5 其余处理枯 萎病 发生率均在
3 .%~5 .%,属发病严 重 。可见 ,施用 微生物肥 能起 到 36 55
一
[ 】 赵海红 . 4 微生物肥料作用及其在 蔬菜生产 中的应用【】 黑龙江 J.
农业科学 ,2 l ,1 :5 ~5 0 1 ( ) l 3.
供试甜 瓜品种为“ 玉菇” 种子 由浙江省 农科院园艺所提 ,
别为 6 . 、19 5 c 5 3 2 . m;其次是 sp s 处理 ,分别为 5 、10 4 8 2 . c m,以 C K为最低 ,但施 E 菌 、拮抗 菌处理 与 C M K间差 异
不 显著 。
供;微生物肥料为 台湾 产 Sp土壤 益菌发酵促进 剂 、美国亚 S 联微生物肥 、上海阿妮优公 司生产 的 E 菌肥 、 M 浙江省农科 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提 供的瓜类枯萎病拈 抗菌肥。
用 ,因此 , 善 种 植 环 境 、改 进 栽 培 技 术 才 是 促 进 产 量 的关 改 键 因素 。
参考 文献
【 】 程铭 ,臧壮望 . 1 浅谈微 生物肥 料类型 及其在蔬 菜生产中的应
2 3 抗 病 性 比较 .
用[ . J 农技 服务 ,2 0 ,2 ( ) 5 7 】 0 7 4 3 :5 ~5 . 【】 何永梅 , 肖建桥 . 2 几种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生产上 的正确应用[】 J.
壤 板结 、肥 力下降、农产 品品质降低 等 问题 。
甜瓜是夏秋季节深 受} 费者喜爱 的消夏水 果 , 舟山市 肖 在 有一定的栽培 面积 。近 几年 , 由于 栽培 技术 落后 , 加之枯萎 病发生较重 , 重影响 了甜瓜 的产量和 品质 , 严 降低 了瓜农 的
种 植 积 极 陛 。为 研 究 微 生 物 肥 料 对 甜 瓜 生 长 的影 响 及 防枯 萎 病 效 果 , 择 了 几 个 有 代 表性 的 微 生 物 肥 料 , 春 季 棚 栽 进 选 在
分别于 5 2 月 0日和 5 2 月 8日调查枯 萎病 发生情 况 , 发病
率 ( %)= ( 病 株 数 /l0 X 10 发 1) 0。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植 株 性 状 .
行 比较试验 , 将试验结果 报道如 下。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