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赋》:被遮蔽的骚体及其赋学意义
骚体赋的定义 名词解释

骚体赋的定义名词解释骚体赋,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以形象文字和华丽辞藻为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等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1. 骚体赋的起源和演变骚体赋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骚体赋作为一种形式与古文、诗、曲等并列,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在骚体赋的发展中,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骚体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骚体赋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唐代,杜甫、李白等文人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骚体赋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宋代以后文学理论的崛起,骚体赋逐渐衰落,被新的文学体裁所取代。
2. 骚体赋的特点和风格骚体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浓郁的情感和华丽的辞藻。
通过运用形象的文字和丰富的修辞手法,骚体赋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表达自然景物时,骚体赋往往选用夸张、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此外,骚体赋还注重写作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运用辞章和句式时,作者会选用韵脚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词,使整篇赋文能够呈现出一种流畅的韵律感,增强了读者的艺术享受。
3. 骚体赋的影响和价值虽然骚体赋在现代文学中已经逐渐淡出舞台,但它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和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骚体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样式和范例。
其次,骚体赋通过丰富的民俗、历史和文化元素,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此外,骚体赋中所包含的丰富想象力和形象语言,也为后人开拓了文学的新境界和写作的新可能性。
现代诗歌和散文中,仍可以看到骚体赋的影子。
无论是从骚体赋的创作技巧,还是从其中展示的思想内涵来看,骚体赋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骚体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体裁,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骚体赋名词解释

骚体赋名词解释
骚体赋名词解释是:
骚体赋是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的赋作。
此类作品从屈原所创造的楚辞体中吸收艺术营养,将楚辞的奇丽文采引入赋体,又将荀赋的遁词隐意、巧言指事发展成夸张铺排,穷形尽相的正面描写,在结构上采用设为问答的方式。
它是汉大赋的前驱,为汉赋的体制和艺术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后人将这种带有明显骚体特点的赋称为“骚体赋”。
代表作品:
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况第一次以“赋”名篇,写出了《礼》、《知》、《云》、《蚕》、《针》等五篇赋。
但其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
对赋体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战国后期楚国人宋玉,他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多篇赋作。
西汉初,赋家主要追随楚辞体,创作了许多骚体赋。
著名的作家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彪《北征赋》等。
后逐渐为西汉中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散体大赋所取代。
骚体赋的概念

骚体赋的概念骚体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其特点是以骚体的形式写作。
骚体是中国古代乐府文学中一种特殊的体裁,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而著称。
骚体赋是将骚体与赋的结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骚体赋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国风》中的《鄘风》、《邶风》等篇目。
骚体赋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同时还包括押韵、平仄等要素。
这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方式,既充满韵律感,又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内涵。
骚体赋的发展和繁荣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士人崇尚文学艺术,特别是以琴棋书画和诗文赋为主要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这个时期,骚体赋达到了巅峰,不仅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流行修辞方式,也成为社会中流行的艺术形式。
骚体赋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咏史赋和抒怀赋。
咏史赋是指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赋诗的方式展现出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抒怀赋则是以个人情感和心情为主题,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来吐故纳新、宣泄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骚体赋的精髓在于它独特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骚体赋的诗句通常含有隐喻和象征,能够通过形象的描绘和表达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它追求的是诗歌的美感和声音的和谐,通过运用押韵、平仄、韵脚等技巧来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
在骚体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和代表性的诗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谢灵运,他的赋以多变的抒情描绘著称。
他的作品《鹧鸪天·瑶台变态圣猷破》以其抒情和音乐性而被广泛传颂。
此外,还有吴均、枚乘、王粲等诗人的作品也都是骚体赋中的经典之作。
骚体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在古代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崇,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现代文学家和诗人也受到骚体赋的影响,将其技巧和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骚体赋的音韵美和情感共鸣,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当今仍然具备一定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骚体赋是一种以骚体为基础,结合赋的形式写作的文学体裁。
黄文仲《大都赋》

黄文仲《大都赋》有客以风云为气,江海为量,一蹈万里,顾盼伊壮,尝掉鞅金陵,鼓枻钱塘,浮汴入洛,西游咸阳,临残城之余景,黯烟草其悲涼,悲哉!败国之迹,何必于此乎。
彷徨方今,天廓一宇,地合八埏,皇居帝阙,新宅于燕,万方臣妾,罔不后先。
犹北辰之朝列,宿东海之会百川。
今也不往,白首何年。
道齐、鲁以前迈,历赵、魏而北辕,亦既至止,观于都內,非雷而喧,非电而奔,傥兮怳兮,殆失所存。
大都主人目而招之曰:“子岂出蛙坎而望沧渤,脱蚁封而睹瑶琨者耶?何神志不定,四顾市人,若将袭而问之也。
”客曰:“唯唯。
予行天下多矣,独此大都,足不及履,城阙之雄,风物之异,幸子告我,毋以为鄙。
窃闻燕之为壤,古曰幽州,召公拓其规,昭王阐其犹,慕容据之以争中夏,完颜临之以朝诸侯。
名踪胜跡,万岁千秋,子能举之否乎?”主人抚掌而笑曰:“固哉,客之问也,彼小国一君,偏方一主,朝盛夕衰,何足以语。
维昔之燕,城南废郛;维今之燕,天下大都。
宇宙千龄而启运,帝王一出而应符。
山川改观,民物易居,开天拓地,自作制度,岂辙人之轨而蹑人之跗。
我太祖皇帝之龙兴也,乘乾位、王水德、耀玄武,抚璿极。
铁骑长驱,金烬奄熄,控扼南邦,于焉驻跸。
列圣相承,有事疆场。
顾宫室其未遑,日饬厉乎兵革。
世祖皇帝,神圣武文,既传国以建号,复纪元而书春。
操辔策而御群雄,临水火而救兆民,授阃钺者如靖如绩,运庙谟者如张如陈。
有角皆崩,无扰弗驯,雨露所被知其泽,风霆所至知其神,是宅是图,以取以守。
恢皇基于亿载,隆畿制于九有,因沧海以为池,即琼岛而为囿。
近则东有潞河之饶,西有香山之阜,南有柳林之区,北有居庸之口。
远则易河、滹水带其前,龙门、狐岭屏其后,混同、鸭绿浮其左,五台、常山阻其右,所谓子孙万世、帝王之业,与海岳相为长久者也。
乃树厥墉,乃鸠厥功,尽万址以效地,连万雉而横空。
高谓山兮何平,长谓堤兮何崇。
辟十一门,四达幢幢。
盖体元而立像,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
前则五门,骈启双阙对耸,灵兽翔题而若飞,怒猊负柱而欲动。
一大庵赋第二段赏析【元代】戴表元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一大庵赋
第二段
元代 戴表元
作品赏析
• 一大庵即元朝(1271—1368年)释宅侁室名。“一大”指佛教以长者之一大 宅,喻三界生死火宅(见《法华经·譬喻品》)。
•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居其一焉。”汉许慎《说文解字·天》:“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南 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佛经云:人用四大成人身,一大辄有一百一 病。”元戴表元为作《一大庵赋》:“宅侁师与水晶宫道人游,道人问其居,曰: ‘无居’。既而有居,问其名,曰:‘吾之居姑为“一大庵”焉,而无以为之名。’‘庵 之大若何?’曰:‘吾之庵以鸿濛浑沌为盘缘,昆仑、蓬莱为枕托,羲和光景为 启闭,山川烟云为联络。春秋花木为游观,江湖鱼鸟为宾客,出无扃锁,入无 住著,聚无守束,散无部落,若是何如?’道人曰:‘异哉庵乎!吾无以名之, 名之“一大庵”。’”(见《剡源文集》卷二一)
作品赏析
• 释慧峙。未详氏族。始兴人也。少而道素。勤于听习。诵法华经。 凡三千余遍。年二十三。正听律。忽染时患。经涉数旬。乃梦有人 将峙。到一所墙院。赤白一如官舍。入门即见贵人。形长八九尺。 身着绛绀袍。戴乌纱帽。云。是阎罗 王。王问。师作何德业。峙答云。少来诵法华经。王云。可诵。峙 即觉升一高座面向西。诵法华经第二卷。到譬喻品中譬如长者有一 大宅便住。王即起云。法师还去。命二人送。一人姓陈。一人不记。 送出到路侧。将峙入一棘林中。断峙身为两段。人各捉一段。到河 水边洗之。竟仍掷过傍岸。因即醒悟。疾亦轻损。数日平复。即能 听诵。又年五十五时。身又染患。忽梦见在始兴果心寺浮图上立。 有人推下云。乞汝八十余年命。因即痊愈。到大业十三年。年 八十二岁。后不知所终 。
骚体赋的名词解释

骚体赋的名词解释骚体赋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学问游戏。
它结合了骚体和赋的特点,在形式上独树一帜,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骚体赋与传统的骚体和赋具有一定的区别。
在骚体方面,它使用了骚体的格律和风格,以七言或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表达,注重对美的描绘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赋方面,它则采用了赋的特定结构,以议论或描写的方式展开。
骚体赋的形式极富变化,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模板或格式可遵循。
它可以是一篇长文,也可以是一组短文。
在东晋时期,文人常以骚体和赋的形式写作,形成了独特的骚体赋风格。
骚体赋的内容多样化,从抒情、叙事、议论到描写都有涉及。
它可以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描绘山水之美;也可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颂或对时事的议论,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无论是抒发内心的感情,还是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骚体赋都能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呈现出来。
骚体赋的创作与欣赏对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作者,他们需要运用丰富的词藻和修辞手法,以表达奇特之处或感人之处;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以提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之具有普遍性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对于读者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素养,以理解和欣赏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骚体赋的经典作品有许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曹操的《短歌行》。
《短歌行》以短小精悍的词句,描述了曹操在暗中作战的英勇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现代,骚体赋的影响依然存在。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传承,骚体赋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天的文人学者依然对骚体赋进行研究和创作,希望将其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为维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骚体赋是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学体裁,它以骚体的抒情和赋的议论结合,形成了一种兼具诗意和感召力的文学形式。
通过骚体赋的创作与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关怀以及对人生的反思。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参照,对我们的思想和审美追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哀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丁未,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 监国称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由于消息隔绝,朱聿键监国后四十天鲁王 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 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 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 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清军 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
朱锡鬯彝尊云存古南陽,知二江,夏無燮束髮焂 軍死,为彀魄其大哀一赋。
………………………………………………………
………………………………………………………
顺治二年(1645年)秋,夏完淳与父夏允彝联络吴淞、太湖一带明军起义抗清,兵败苏州,蔽身 于昆山县北曹溪。次年,他参加南明鲁王属下的吴易军队,为军事参谋,转战江浙,兵败后只身 逃往民间。此赋即两次兵败后所作。夏完淳是明末最值得称道的辞赋大家。《大哀赋》指斥统治 者的腐朽,惓念故国的沦亡,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 经历,抒发了“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抱负,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 复国志向,慷慨悲歌,凄楚激昂,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完淳(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骚体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骚体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骚体赋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骚体诗”或“离骚体”。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学形式之一。
骚体赋的特点是语言华丽、富有诗意,常常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音乐性,常常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写作。
骚体赋的文体结构也比较复杂,通常包括标题、正文、赋赞三个部分。
其中,标题是直接表达作品主题的文字,正文则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和思想的文字,赋赞则是对正文进行赞颂和评价的文字。
除了骚体赋外,古代中国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形式,如诗歌、词、曲等。
这些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拓展:
骚体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骚体赋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华丽,富有诗意,常常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离骚之体”。
除了骚体赋外,古代中国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形式,如诗歌、词、曲等。
这些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创作风格,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壮丽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年 9月
烟 台大 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t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于第 八 十章 、 八 十一 章 、 八 十 二章 。由此 不难 推 测, 《 大丹 赋 》 往 往 出 现 于 书 的后 半 部 , 而 较 少 受到 应有 的重 视 。但 事 实 上 , 《 大丹 赋 》 的 内容
[ 收 稿 日期 ]2 0 1 5一O l—O 5
[ 作者简介]田胜利( 1 9 8 2一 ) , 男, 湖南常德人 , 文学博士 ,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先秦文
学与两汉文学。
①盂乃 昌、 季鸿昆 : 《 ( 周易参 同契 ) 的初步研究》 , 《 扬 州师院学报 》 1 9 8 7年第 z 1 期。 ②路永照 : 《 论( 周易参 同契 ) 的文本系统》 , 《 周 易研究 ) 2 0 1 1 年第 3 期。 ③陈元龙 : 《 历代赋汇》 ( 南京 : 江苏古籍 出版社 , 上海 : 上海书店 , 联合影印 出版 , 1 9 8 7年 ) 、 费振 刚等编 : 《 全汉 赋》 ( 广州 : 广东 教育出版社 , 2 0 0 4 年) 、 马积高等编 : 《 历代辞赋总汇》 ( 长 沙: 湖南文艺 出版社 , 2 0 1 4年 ) 均未收录。
《 周易参 同契》 之中 , 由骚体歌辞构成 , 文辞包涵易学 和道 家的思想 , 带有浓厚 的仙 道气息 , 融入汉代 的文
化, 呈现 出较 为独特 的丹 易参 同 、 情理合契 的艺术 价值 , 解读它 需要 明确 其 中的象征 含义 。《 大丹赋 》 产
生于东汉末年 , 是 系列 丹技 类赋开风气之作 , 在 赋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 பைடு நூலகம்
审视 , 《 大丹赋》 缘何会遭遇这样 的尴尬呢?它 的文 体 归 属认 定 以及 思想 性 、 文 学 性 与 同类 赋
作 相 比又 如何 呢?这 些都 是颇 饶有 趣 味 的学 术
议题。
关键 有低 昂兮 , 害气遂奔走。 ’ 说 明它 也 是谶 纬 盛行 的汉 代人 作 品 , 结合《 续汉书 ・ 五行 志 》 等
第5 期
田胜利 : 《 大丹赋》 : 被遮蔽的骚体及其赋 学意义
相 互对 读 , 如:
7 1
骚体歌《 大丹 赋 》 的衍 “ 易” 内涵 与文体功 能效 应
一
、
欲 作服 食 仙 , 宜 用 同类 者 …… 以 类辅
自然 , 物成易陶冶。……类同者相从 , 事乖
不 成 宝。
[ 关键词 ]东汉 ; 大丹赋 ; 衍易 内涵 ; 艺 术特 征 ; 赋学意 义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 0 0 2 — 3 1 9 4 ( 2 0 1 5 ) 0 5 - 0 0 7 0 - 0 8 [ 国际数字对象 唯一标识 符 D O I ]1 0 . 1 3 9 5 1 / j . c n k i . i s s n l O 0 2—3 1 9 4 . 2 0 1 5 . 0 5 . 0 0 8
《 大丹赋》 见于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 , 对于 它 的作 者 , 萧汉 明先 生 推测道 : “ 《 鼎 器歌 》、 《 大 丹赋》 为魏伯 阳之前人所作 。 ” 孟乃 昌先生 、 季
鸿 昆先 生 从 丹 道 之 学 的 传 承 角 度 切 入 , 认 为 “ 淳 于叔通 , 看 来就是 楚 辞 体那 一 段 的作 者 。 ” 路 永 照先 生 进 一 步 指 出 : “ 《 大 丹 赋》 理 论 方 法
然 这样 一首 辞 中见理 、 理 中含 情 的作 品 , 却 为很 多 赋学 作 品集 所 失 收 , 遭 到遗 漏④, 从 赋史 角 度
同契 》 的体 会 之作 。而其 开 端 有 充 满 灾 异 色 彩
的‘ 河 鼓 临 星 际兮 , 人 民 皆惊 骇 。 晷 影 妄 前 却 兮, 九年被 凶 咎 。皇 上 览 视 之 兮 , 王 者 退 自改 。
与 四言 、 五言 经文 大体 一 致 , 应是时人学习《 参
有关 淳 于叔 通 占蛇 的 ‘ 以蛇 有 鳞 甲 , 兵 之应 也 ’
的记 载 , 则 淳 于 叔 通 是 善 于此 道 中人 。 ” ②淳 于 叔 通年 长 于魏伯 阳 , 是 东汉 人 , 三位 先生 的见 解 在 断 代年 限上 是 一致 的 , 从 文 本 切 人都 认 定 为 汉代 作 品 。《 大丹 赋 》 采用 骚 体 歌 辞形 式 写 就 ,
Vo 1 . 2 8 No. 5 S e pt .201 5
《 大丹 赋》: 被 遮 蔽 的骚体 及 其 赋 学 意 义
田胜利
( 南 京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 摘
要 ]《 周易参 同契》 是魏 伯阳的代表作 , 其 中不乏 可供发 掘 的文学艺术 财 富。《 大丹 赋》 列于
《 大丹 赋 》 作 为独 立 的一 篇 赋体 文 , 全 赋 以 骚 体 的形 式 叙 写 炼 丹 之 术 , 陆西 星 《 参 同契 测
鱼 目岂 为珠 , 蓬 蒿不 成 楸 。 类 同 者相
疏》 说: “ 此章备言金丹法象 , 始终条理 , 错落可 观, 盖总括一经之全 旨, 所谓 《 小参 同契》 一 部 是也 。 ” ①就是 这样 的一 篇 赋 文 , 在流传过程中, 宋代朱熹 《 周 易参 同 契考异》 作为 下篇 , 萧汉 明、 郭东升《 周 易参 同契研究 》 作 为附录 , 孟 乃 昌、 孟 庆 轩《 周易参 同契 三 十 四家 注释 集 粹 》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