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
a d g v r me ti c n o e n n n omei c e s d gr d al . e i a a c h it i u i n o a i n li c mel d t mb ln e b t e n e t e t n n r a e a u ly Th mb l n eof ed srb t fn to a n o e o i a a c e we n i v sm n d i t o a mbaa c f ln eo
20 08年 1 2月
开放 导 报
De e 0 em F 0 c b 2 8
N 6 o. To a1 N t o. 41 1
第6 期 总第 1 1 4 期
【 国民收入 与分配研究】
我 国 收 入 分 配 问 题 研 究 述 评
任 重
(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 7 ) 00 1
t e i t r a i n l a a c a me t n t n l c n mi i d r d t e ta s o m ai n o h d fe o o c g o h Th r f r . h sp p rp t b wa d h n e n t a l n eof y n s a i a o o c h n e e h r n f r to ft e mo e o c n mi r wt . e e o e t i a e u sf r r o b p o e
te o nemesrs f dut n o ain ln o ir uins utr ) rmoigtessanda dhatyd v lp n f ainl c n mi. h u tr aue js c oa me t f t a ic meds i t t cuefr o t utie n el eeo me t t a eo o c n o tb o r 1 p n h h on o

浅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两极化趋势愈加明显。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达,是推动科学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开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开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那么,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效劳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问题对策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第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配是最重要的宏观收入分配关系。

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4.81%下降至2008年的57.11%,十年间下降了15.38个百分点。

同期,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均呈波动上升,其中企业占比由2000年的15.65%上升至2008年的21.60%;2004年,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骤然下降,分别较2003年下降2.91和2.51个百分点,同期企业收入占比增加了5.43个百分点。

第二、劳动报酬在居民初次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

初次分配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由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总额和财产性净收入组成;再分配那么是生产环节之后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收入的分配。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实例,出现在统计数据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此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所谓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一)差距拉大,贫富分化。

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二)财产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

在中国的行业之中,房地产、矿产、证券行业成为暴力行业,财产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富人的手中。

(三)收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社会财富集中到了房地产、矿产、证券这种暴利行业之中,但是我国的收入结构却呈现出了一种“倒丁字型”——高收入到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形成一条竖线,而低收入阶层下面是一条长横线。

(四)收入分配不规范。

1.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

2.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的现象较普遍。

3.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4%的标准进入,变相提高收入。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①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问题愈发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1.1 收入差距的加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财富。

然而,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

少数人拥有了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种极端的收入分配不平衡,不仅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还会加剧贫富差距。

1.2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收入群体往往是最脆弱的群体。

他们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少、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使得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更加突出。

1.3 资本收入占比增加资本收入的不断增加是收入分配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财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收益。

而这些收益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不是被公平地分配给广大民众。

这导致资本拥有者的财富不断增长,而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

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措施2.1 完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免小微企业的税收,鼓励创业和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化。

2.2 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长久之计。

政府应该大力投资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共供给水平。

同时,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起公正的选拔和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低收入群体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全民参保的机会,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收入分配问题与解决方案

收入分配问题与解决方案

收入分配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收入分配问题却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收入分配问题如何解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收入分配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如何解决。

一、收入分配的现状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仍然不够公平。

贫富差距大、城乡差别大、行业差别大、性别差别大等各种分化现象突出,相当一部分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程度。

1.贫富差距大我国收入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扩大,至今这个差距已经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要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公民收入差距比较显著。

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日益突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2.城乡收入差距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巨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个原因。

农民在收入、基本权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书法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他们的工资和社会保险收入较低。

(注: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该答案里的部分内容和表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和不准确之处,建议读者自行斟酌。

)3.行业差别大我国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的现象。

通常来说,从事农业和服务业的人群收入较低,而从事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人收入较高。

4.性别差异大目前,女性的收入仍然明显落后于男性,而这种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农村地区和服务业中,也存在于高端行业或企业中。

二、收入分配的原因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分配不合理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分配和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税收政策有所偏差税收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施行地方税收征收政策,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税负,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税制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协调的生态系统,存在多样性和不协调性。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回顾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诸多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极端不平等的现象。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有企业逐渐失去垄断地位,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城乡、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城市,高薪阶层收入较高,而农民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城乡差距明显。

更甚者,在不同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造成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城乡、地区差距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愈发凸显,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者收入占比不足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足40%,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占比则超过60%。

这种情况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劳动者创造了大部分的财富,而其所得却相对较低,这无疑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不公平对待。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财富们所得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在过去十年间,财富们所得收入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种情况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我国应该加大城乡、地区差距的调整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应该加大对劳动者的收入保护,促进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逐步增加,缩小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

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还应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而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改革力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最终定稿)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最终定稿)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最终定稿)第一篇: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当然还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第二方面,我不同意您有些人不用做事情的说法.但不展开。

第一方面,我简单化地说说.强调效率,就需要一定的分配差距来刺激;强调公平,就要缩小分配的差距.一般来说,社会在初始发展时期,重视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重视公平---有了财力基础,防止社会矛盾的加剧。

好象在15大,提出的口号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两年,我国相对过去,比较重视民生问题。

十七大,会有更加明确的表述.这方面会逐步改善,虽然很不够,虽然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需要指出,重视公平缩小分配差距,不是第一次分配来实现的.在现阶段和以后较长的时期,一次分配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大.换句话说,两极分化会加大.体现公平的重视,主要在二次分配.一方面,加强税收,特别对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加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工作(低保,医保...) 自己有好的生活,就得提升自己,参与竞争.对于当前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应辨证地看,既要看到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性因素以及一定的收入差距的激励作用,也要看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的观念。

存在收入差距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如果简单地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步富裕,就会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基础上的问题,只是有的提高得快,有的提高得慢。

第三,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有其政策性因素。

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通过更加努力的诚实劳动或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而获得的较高收入是我们党的富民政策所允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national
distribution;residents income;corporate income;government
(收稿日期:2008—10-16责任编辑:垠喜)
30
距测度、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研究等等。
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收入差别的趋势,将公有制经济 条件下收入差别模型扩展为“混合经济”条件下的收入 差别模型。他指出,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作用下, 收入差别的“倒U”形变动轨迹就会呈“阶梯型”,不断 提高和变异。尹恒(2005)运用一个政治经济模型,研 究在财政支出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总生 产函数和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 率呈“倒u”型关系。随着税率增加,经济增长率先升 后降;在政治均衡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实际资本税 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一定 程度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曾国平(2006)基于城 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双 二元递推理论模型,描述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 征和基本趋势。他们发现,巨大的城乡差距决定了中国 收入差距变动总体上的“倒L”趋势,但这一趋势呈现 出动态特征,并要受经济开放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把体制改革作为影响我国收入分 配格局的基本因素,学者们对此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 于以二元结构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对收入差别产生什 么样的影响,是否存在收入差别“倒U”曲线,如何看待 库兹涅茨“倒U”曲线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李实 等(1999、2008)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主 要是制度转型造成的,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制 度和政策,在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驱使下形成的有悖于 市场体制规则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 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 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而他们利用中国分省和分县的横 截面数据对“倒U型”假说进行过验证,得到的结果没 有对该假说给予统计上的支持,因而他们认为城乡二元 结构的变动并没有推动居民收入差距“倒U”的变动, 必须从其他方面来寻求解释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王小鲁 (2005)发现收入差距还有继续上升的明显趋势,其下降 阶段不能确证。黄泰岩(2002)认为库兹涅茨的“倒U”假 设是经济增长型“倒U”假说,而我国是制度变迁型,库
万方数据 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持续上升,目
前至少超过了0.4。 一部分学者利用微观的调查 数据对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进行了测 算,李实等(1999、2008)利用1988、 1995、2002年的全国调查数据测算 了三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但这些调 查只是在个别年份进行的,无法获 得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忽略了中 间年份的时序变动情况①。 大部分学者都利用统计数据 来测算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由于目 前统计部门调查的收入数据都是城 乡分离的,必须采用分解方法测算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因而,基尼系 数的分解分析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 意,出现了不少分解方法,同时也 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学者们对分解 方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和 处理城乡居民收入交叉项上。陈宗 胜(2002)利用“分层加权法”和 “城乡加权法”计算了1988~1998
氏假说只能部分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 势,目前我国的制度变迁型假说在实证检验上只能检验 “倒U”曲线的前半段。周文兴(2005)从动态以及一般均 衡的角度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 长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对于能否直接将“库兹涅茨倒U曲线”应用于中国
①详情见陈宗胜:‘经井发展中的收八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1: 阵宗胜:(经井友展中的两种收^差别理论之区别 u”假说的新比较),‘学术月刊).2008(2)。 一关于套有制“倒u“理论-5库盏涅茨。倒
31
的1青况,陈宗胜(2002、2008)指出,库兹涅茨的经典研 究所依据的是私有经济的条件,在公有制或者以公有经 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的条件下,决定收入差别的基本因 素及其决定机制与私有制经济截然不同。将中国经济中 的收入差别“倒u”趋势也作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 实在是一种缺乏分析的误解。对于能否用现阶段的横截 面数据来检验“倒U”假说,陈宗胜认为“倒U”曲线是 不同发展水平上关于收入差别的变动轨迹。如果只用某 一发展阶段或大致相同收入水平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 其数据基础就是不恰当的。中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中下 收入水平阶段,并且各省市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在近十 几年中都几乎没有例外地呈上升趋势。
P57-58.
On the Imbalance of National Income in China LI Junlin (School of Busines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nd the
Administration,Zhejiang
the of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 1 004,China)
decreased
proportion of
residents income in national income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gradually.and imbalan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rporate
income
government income increased gradually.The imbalanc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national economic
income led tO
between
investment and imbalance of
puts
hinder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Therefore,this paper
[参考文献]
【I】武小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分 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9). 【21z振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在美英国民收八分配中的地位【J】.工 会理论研究,2003.(2):P4I-44. 【3】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 期间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58):P3-10. 【41吴玉霞.宏观税负统计口径分析【J1.中国统计,2007。(5):
论。本文回顾了在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倒U”理论、收入差距测度、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研究等几个方面产生 的理论争论,并做出了简单评述。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倒u”理论
争论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6-0030-05
[中图分类号]F1 24.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07&ZD04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任重(1977一),湖南湘阴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 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引起政府、学者和社会各阶层的 普遍关注。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差异,我国学者 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认为,“国有资 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 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可以所有者 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的收益,并用于社会公共产品 的支出,这将有利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回收流动性的 顺利实行。 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产生了诸多争论。这些争论存在 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研 究、双重过渡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倒u”理论、收入差
0.34974
部分机构和学者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
②李实
(1999、 2008)
④向书坚 (1998)
④国务院 研究宣 (1997)
⑤世界银 行(1995、
2006 J 0.33
⑥董静, 车子奈 (2004)
⑦南大 课题组 (1990)
⑧刘晓东, 卢青 (1991)
⑦饯敏泽 (2002)
structure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djustment
income
of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c.
一、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研究的三次争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就收入分配制度 产生了第一次激烈争论。焦点是要不要按劳分配?按劳 分配是不是物质刺激,物质刺激是不是修正主义(谷书 堂,2003),这次争论带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在理论上 明确了按劳分配的主导地位。随后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按 劳分配的体现形式上,即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还是按劳动 贡献分配。‘ 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后,理论界的争 论焦点转向如何看待其他要素参与分配,如何构建新的 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苏星,1992;谷书堂,1993;何炼 成,1994;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 立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要坚持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 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 配原则。经济学家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上,基本取 得了共识,但究竟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还是按 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经济学界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 点并产生了第二次争论(蔡继明,2004)。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 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拉大,中共十七大提出在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 度”的基础上,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时,理论界关于收入分配制度 的第三次争论主要集中于“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相互关 系(刘国光,2005;谷书堂,2003;卫兴华,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