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与皇后
历朝历代后宫制度

历朝历代后宫制度【原创实用版3篇】《历朝历代后宫制度》篇1历朝历代后宫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皇帝的后宫管理制度。
由于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朝代的后宫制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典型朝代的后宫制度:1. 秦朝:秦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单,皇帝的妻子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夫人。
皇后和夫人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2. 汉朝:汉朝的后宫制度相对复杂,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嫔妃。
皇后和嫔妃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十二人。
此外,汉朝还设有宫廷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3. 唐朝:唐朝的后宫制度较为丰富,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唐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和服侍皇帝。
4. 宋朝:宋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化,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贵妃。
皇后和贵妃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四人。
此外,宋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5. 明朝:明朝的后宫制度较为复杂,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九人。
此外,明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6. 清朝:清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化,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四人。
此外,清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历朝历代后宫制度》篇2历朝历代后宫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宫廷中皇后、嫔妃、宫女等女官的选拔、管理、待遇和职责等方面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朝代的后宫制度概述:1. 秦朝:秦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单,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则称夫人,此外还有宫女等。
2. 汉朝:汉朝的后宫制度较为复杂,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则有贵妃、淑妃、昭仪、婕妤、娙娥等称号,此外还有宫女、才人等。
3. 三国:三国时期的后宫制度与汉朝相似,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有贵妃、淑妃、昭仪等称号,此外还有宫女等。
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

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
宋朝的宫廷等级制度相对较为简化,相比之前的唐朝和后来的明清两代,宋朝的后宫等级制度相对较为松散。
宋朝的后宫分为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丫鬟等等等多个等级,具体的等级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时期和宫廷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比较平均,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严格划分。
在宋朝后宫中,皇后最高,贵妃次之,妃、嫔和贵人等是按照顺位排列的。
并不是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人数限制,根据皇帝的配偶数量和喜好,后宫中的妃、嫔和贵人等等可能会有所增减。
此外,在宋朝后宫中还有一些其他职位和制度,如太监的管理、宦官的权力等等。
总体而言,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相对较为简单,相较于其他朝代,在后宫中的地位可能相对较为平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后宫中丫鬟的地位也较为特殊。
丫鬟是宫中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她们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后宫中的各个角落,负责皇帝和后妃的起居、服侍等各方面。
而且在宋朝后宫中,丫鬟的地位较其他朝代高,不仅有机会成为嫔妃,而且她们还有晋升宫女、出嫁等多种途径,而不是局限于在后宫生活一辈子。
总体来说,宋朝的后宫等级制度相对简单,但是宫廷政策和皇帝的偏好都可能对宫廷等级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宋朝丫鬟的地位也相对较高,他们作为宫廷中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宫廷日常事务和政治决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后宫体系

古代后宫体系
古代中国的后宫体系是一个严格分级和复杂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帝王制度下。
这个体系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以下是古代后宫体系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1. 皇后:皇后是后宫的最高位,通常是皇帝的正妻,负责管理后宫事务,有时还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皇后的地位通常是由皇帝的家族和政治需要决定的。
2. 妃嫔:这是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女性。
根据不同的朝代,她们的称号可能有所不同,如贵妃、嫔妃等。
这些女性通常是皇帝的侧室,有时会因为生育皇子或得到皇帝的宠爱而提升地位。
3. 宫女和侍女:宫女和侍女是后宫中地位较低的女性,主要负责日常的杂务、服务皇帝和高级妃嫔。
她们通常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侧室,除非特别受宠。
4. 后宫的规则和仪式:后宫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仪式,包括女性的服饰、行为习惯、与皇帝相见的规定等。
这些规则旨在维持后宫的秩序和皇帝的威严。
5. 政治角色:后宫的女性有时会参与到朝廷政治中,尤其是皇后和部分有权势的妃嫔。
她们可能通过影响皇帝或者参与朝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6. 后宫的生活:后宫的生活虽然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充满了竞争和孤独。
女性们为了获得皇帝的宠爱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斗争。
古代后宫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宋朝妃嫔位分表

宋朝妃嫔位分表
在宋朝时期,妃嫔的位分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
下面是一份详细的宋朝妃嫔位分表:
1.一品皇后:
皇后是宋朝宫廷中的最高女性统治者,位分一品。
她是皇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地位尊崇。
皇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可以参与朝政,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影响。
同时,皇后还负责主持宫廷礼仪,确保宫廷秩序井然。
2.二品贵妃:
贵妃是宋朝宫廷中的重要妃嫔,位分二品。
她们通常是皇帝的宠妃或亲近的宗室女。
贵妃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地位,可以在皇后不在时主持宫廷事务。
她们通常住在宫中的豪华宫殿,享受着较高的生活待遇。
3.三品嫔妃:
嫔妃是宋朝宫廷中的中级妃嫔,位分三品。
她们通常是地方官员或皇亲国戚的女儿。
嫔妃的数量较多,负责协助皇后和贵妃处理宫廷事务。
她们住在宫中的专门宫殿,享受着一定的权力和待遇。
4.四品世妇:
世妇是宋朝宫廷中的低级妃嫔,位分四品。
她们通常是出身较低的官员或士人家庭的女儿。
世妇在宫廷中负责日常事务和杂役,如侍奉皇后、贵妃和嫔妃等。
她们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地位,但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表现获得提升。
5.五品才人:
才人是宋朝宫廷中的最底层妃嫔,位分五品。
她们通常是出身贫寒的百姓家庭或宫女出身。
才人在宫廷中从事各种劳作和服务工作,如侍奉皇帝、打扫卫生和制作宫廷用品等。
虽然她们的位分较低,但仍然有机会通过得到皇帝的宠幸而获得提升。
以上是宋朝妃嫔位分表的主要内容。
这份表格展示了当时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宋代宫廷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如下: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官女子不限人数(官女子是宫女晋封)
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官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
皇贵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和皇后有哪些区别?

皇贵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和皇后有哪些区别?本文导读:但是,胡氏是明成祖选的,彼时作为皇太孙的明宣宗根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之后,因为名分早定,明宣宗只得册立胡氏为皇后。
孙氏虽然受宠,却只能屈居贵妃之位。
明宣宗为了彰显孙氏特殊的身份,违背祖制,给本应有册无宝的孙氏也颁发了皇后才配拥有的金宝。
即便如此,明宣宗仍然不满意。
不久之后,又在皇后之下给孙氏特设了一个临时等级,即皇贵妃,一应待遇只象征性地比皇后略低些许而已。
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明英宗,当然,也有一说是孙氏与明宣宗联手以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冒充孙氏亲子,但是并无确实证据,这种说法我们就不采纳了。
次年、也就是宣德三年,明宣宗以“无子”为由,逼皇后胡氏逊位、正式废后,改立生下皇子的孙氏为皇后。
之后,经过一些波折,皇贵妃最终成为了明朝后宫的一个编制等级。
所以说,皇贵妃当初设置时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
因此,皇贵妃无论地位、待遇等等,距皇后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也注定了皇贵妃这一后宫等级的特殊性!清朝同样设置了皇贵妃这一等级,后金时期和清初,由于制度不健全,并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等级设置,直到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清朝首任皇贵妃却不是出现在康熙年间,而是更早的顺治年间,清朝的首任皇贵妃就是著名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彼时董鄂氏的地位实际上和明朝的孝恭皇后孙氏有些类似,多少有那么点儿倒逼皇后的味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规定,皇后在位期间不设皇贵妃!为的就是避免皇贵妃倒逼皇后、威胁皇后的地位。
那么,在后宫中极其特殊的皇贵妃,和皇后有着哪些区别?第一:宗法地位的差别。
皇后的宗法地位是妻,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出。
皇贵妃虽然位居所有妃嫔之上,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皇贵妃所生之子也依然是庶出!虽然皇贵妃号称“副皇后”,却不是皇后的“副职”,只能算皇后的下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将皇后比作现在的省部级正职,那么皇贵妃只能算是享受副省部级待遇的正厅局职,根本不能算作省部级副职。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导语: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仁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六日即位,宣德十年(1435)正月去世,终年38岁,在位十年。
谥号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宣宗聪明、英武,深受祖父成祖的喜爱。
据说,他出生前夕,成祖梦见太祖授之以大圭,上镌“传之子孙,永世其昌”8字,宣宗满月时,成祖见到他,喜出望外,兴奋地说:“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因此宣宗一出生就被成祖视为能实行皇帝梦的祥兆,因而对他另眼相待。
成祖篡位后,因讨厌仁宗,不愿立他为太子,曾密问阁臣解缙,解缙先是回答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不语;解缙又说:“好圣孙”,意指宣宗,成祖颌首。
所以仁宗能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宣宗起了很大作用。
宣宗幼年时期便被视为皇位接班人,是明朝第一个接受嗣君系统训练的皇帝。
成祖在为他慎选经师授帝王之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凡是巡幸征讨都带他在身旁,让他增长见识,加深阅历,熟悉军国大事。
为宣宗后来成为合格的君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六日,宣宗即位。
在母亲张太后和内阁大臣的辅佐下,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
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日亲征,平定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彻底制服这位猖狂一世、自不量力的亲王。
同年,他果断决定从交趾撤兵,放弃交扯,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后妃制度范文

古代后妃制度范文古代后妃制度,是指在古代王朝统治下,皇帝身边的贵妃、嫔妃、妃子、娣妹等等后妃的家族体制和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从西周至清代,皇帝的后妃制度一直是朝廷政务的一部分,也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古代后妃制度各个朝代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与皇权相连,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规范。
在古代后妃制度中,后妃的等级是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皇帝的太后位居最高,其次是皇后,然后是贵妃、嫔妃、妃子,最后是妾室和娣妹等。
太后是皇帝的生母,享有最高的尊贵地位,也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女性。
而皇后则是皇帝的妻子,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才能正式册封为皇后。
贵妃、嫔妃、妃子分别是皇帝的后宫中的高级妃子,并有着各自的职责和权益。
妾室和娣妹则是低级的妃子,地位较为低下。
古代后妃制度中,后妃的选秀和册封也是一个重要的程序。
一般来说,后妃的选拔是由朝廷的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和太监负责。
这些官员会在皇帝身边派遣宫女为皇帝找后妃。
然后,宫女们需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包括仪容、聪明才智、品行等各方面的测试。
最终通过选拔的宫女会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然后由皇帝亲自挑选,并最终决定册封哪些宫女为后妃。
古代后妃制度也涉及到后妃的管理和待遇。
后妃在宫中有专门的宫廷人员负责照料和管理。
她们住在后宫中的各自的住所,有专门的丫鬟、太监负责服侍,还有丰富的礼仪和自己的仪式。
后妃享有特权,拥有丰富的财富,并可以影响朝廷政务。
然而,后妃们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她们不得干预朝政,也不得干预皇帝的其他后妃。
此外,后妃们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礼仪,如遵守服饰、娱乐和居住的规范等等。
古代后妃制度的存在,既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也是朝廷权力的一种体现。
后妃们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能够影响朝廷政务。
她们的存在也是为了保证赞美衣冠禽兽的皇帝的血脉传承,维护皇室的地位。
然而,后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后妃的存在必然导致宫廷内部的斗争和纷争,后妃之间经常存在嫉妒和争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妃与皇后
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
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
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
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
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
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
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