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一、试卷基本情况(一)试卷内容分析本试卷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试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从试卷题型上看,本次考试试卷包括四大块: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三)从难易程度上说,试卷难易程度适中,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兼顾优差生。
从分值分布上看,体现出了母语教学的重点是读和写。
总之,这次考试试卷题型设置比较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学生失分较多,第5小题由于错别字导致失分,在这题中仅有一成不到的学生能够得满分,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课后不认真复习,还有就是学生不够细心,大部分学生的字写得不规范,甚至模糊不清,难认辨认;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够深刻,造成丢分;第7小题试题的设置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考查了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学生此部分丢分的原因在于叙述时表意不够清晰,审题时不够细心(三)阅读理解题:总体来说,学生答题情况基本可以,但在答题的细节方面又显露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
对于课外的现代文阅读,试题难度适中,总体上的感觉就是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文中的主题,在考场上阅读的程度不深、不细,这就使得答题的时候很不全面,或者答不到点子上,学生心中所想没有准确说出,言不达意,是不会得分的。
说明文阅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问题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在重要的文言实词的理解上,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则是关键词解释不出来。
(四)作文二选一。
《别与美擦肩而过》或难忘那的眼神为题,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对中心的确立、文体的选择,写法的运用,都有较大选择自由,倡导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的、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个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有较深的联系,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但考查下来,学生还是存在许多问题:1.行文格式不对,极少数学生标点符号位置错误(顶格)。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分析一、试卷评价本次语文期末试卷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教材的准确审视,凸显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同时,试卷力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题注重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富有时代气息,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给学生以人文薰陶,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对本期语文研究的总体要求。
二、答题情况分析这次我校参加考试总人数613人,最高分117分,优秀人数272,平均分95。
试题的题量适中,难易适中,有较强的区分度,准确的考查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
(一)基础知识及实践活动整体得分情况不太好。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语文双基知识不牢固,前五个选择题中标点符号、病句、成语等失分严重。
(二)阅读题包括浅层次阅读和深层次阅读。
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语言感悟能力、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浅层次阅读中,古诗词《望岳》中诗歌体现的人生哲理学生普遍掌握的不够好,答案不全失分较严重,我想这与平时学生只知死记硬背,不知理解归纳,老师只知引导而忽视让学生归纳总结,并及时巩固练有关。
文言文阅读出自课内,除极个别学生外整体得分率较高。
深层次阅读文质兼美,文学性、思想性都很强,这部分题目量分稍宽泛一些,关键是读懂读透原文,擅于结合上下文答题,恰当的组织语言,准确圆满的组织答案。
例如题目中有让学生赏析文章的优美语言,这无疑能在较宽阔的视野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语文基础薄弱、答题技巧欠缺,在考场上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三)作文整体情况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语言生动,言辞流畅,富有情感,字迹也漂亮、工整;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材陈旧,无新意,也缺乏迷人的文采,缺少对细节的精妙刻画,语言枯燥,叙事平直;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
大港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AnKUwK

大港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这次期末试卷,从整体上看是秉承了09年天津市中考命题趋势的理念来拟题的,针对性很强,坚持了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并逐步梯度性向能力型测试转化的命题原则,整份试卷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唤醒了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下面就试题,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点分析。
一、命题的内容及形式本卷分为五大板块,共27小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卷考查的五大板块和知识点及分1、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出新。
与以往几年期末卷相比,今年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①整体保持稳定。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背诵和默写”、“现代文、文言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导读”、“写作”等大的板块稳定不变。
除“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部分题量、分值有所增加,阅读部分内容稍微减少外,其他部分分值基本保持不变。
②注重发展和创新。
首先,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分析运用能力,将“语言运用”的多种类型题恢复到期末检测中,作为一块活水加以凸现;其次,将“名著阅读”的考查由以往的硬性提炼转化为情境性的分析理解,有效的避免了单摆浮搁式的检测形式,使师生都能充分的体味到名著阅读的“必读性”,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导向作用,体现了试卷的创新性;再有,今年的试卷也巧妙地将小作文所承载的能力检测放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部分,有效地将对信息的提炼与小型的写作相结合,拓宽了考查的面,这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创新点。
2、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①强调文化积累。
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积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新课标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重,说明了文化积累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如“语文知识积累”这一大块的“背诵和默写”部分要求学生写出课外毛泽东的经典诗句,使得命题进一步开放,体现了较好的导向性,指引着“文化积累”的重要性。
②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
2008-200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新课程2008-200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语 文 试 题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无动于忠. zh ōng 不省.人世 x ǐng 参.差 c ān B 、分道扬镳. bi āo 泰然处.之 ch ǔ 斑斓. l án C 、弄巧成拙. zhu ō 矢.志不移 sh ǐ 倔.强 ju é D 、风度翩.翩 pi ān 悲天悯.人 m ǐn 谛.听 d ì 2、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
B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与日俱增....。
C 、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D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 明星。
3、下句正确..的选项是…………………………………………………( )(2分)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________。
A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B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C 、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D 、一幅浓淡适宜的素描画4、下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
B 、《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小说 家吴承恩。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C、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提出了“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人生最快乐的事是责任完了。
”的论点。
D、《水浒》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聚义梁山水泊、杀富济贫,抗拒官府,造反起义的故事。
5、默写(1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2)四面边声连角起。
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我认真地做了试卷并进行了分析,从而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为下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改进做好准备,分析结果如下:一、试卷整体概况:本次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难度适度,且不乏灵活性,整体来说质量非常高。
考卷依据新课标精神,突出检查学生一个学期以来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等,题目立足基础,富有创新,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试卷结构特点、具体题型分析:(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25分,由古诗文默写、小语段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类构成。
第1题是古诗文默写,共8句,8分。
本册古诗词共有18首,这道题共考察了6首,其中,第六个空是出自于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
本题的八个空全部都是直接性默写,难度系数不大。
除了考察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还考察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一般改卷时,字迹潦草、笔画不清,都会直接算错。
一般古诗文默写都会考察一题理解性默写的,今年却没有考察到,似乎有点不合适。
第2题是小语段阅读,包含4个小题,共9分。
语段是出自于《昆虫记》中萤火虫捕食蜗牛的选段。
第(1)小题是填空题,考察了《昆虫记》这本书的作者,以及语段当中捕食蜗牛的是哪个昆虫?这题难度不大,主要检测同学们对《昆虫记》这本书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书中所介绍的一些重点昆虫的精彩片段了解程度。
第(2)小题是考察字词的字音、字形。
这题看似简单,其实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题目,因为学生最容易混淆,比如“有条不紊”中的“紊”字,学生容易写成“稳”,“恰如其分”的“分”读音是第四声,学生容易误解成第一声。
第(3)题考察了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第(4)小题考察了陈述句改反问句,这类题型平时训练比较多,对学生而言,问题不大。
第3题是综合性学习,有3小题,共8分。
题中提供了两则材料,第(1)题则是拟宣传标语题,这类题目也很常见。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做这类题最好采取“上半句+下半句”的形式,且宣传标语一定要紧扣活动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一、总体分析这一份期末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一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在试卷的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读音、书写、词语的运用、文学常识、修辞、名著积累、古诗文名句默写综合活动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现代文阅读本次考试现代文阅读全部是课外的。
这与学业考试全部考课外的一致,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醒老师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课外的题目的设计难度把握较好,材料也很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古诗文阅读主要考的是课内,没有给学生设置理解的障碍,与中考考试的古诗文阅读题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对语文教学很有指导性。
(四)作文:成长是一首歌。
富有情趣、诗意,又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话可写。
二、抽样分析情况(1)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满分不多,大多在30—35分之间。
语音、改错与古诗文填空题得分较好,综合活动错得较多。
看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是难点,应加强训练当然,其它也不可忽视。
(2)文言文阅读考查(15分):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得分在12分以上。
(3)现代文阅读考查(35分):这部分得分相对较低。
主要问题:一是整体感悟与概括能力较差,抓不住要点;二是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弄不清作者或命题者的意图;三是答题不严谨周密,顾此失彼。
语言赏析品味题相对较好。
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技巧与规则外,更重要的是加大阅读的量与训练的力度。
(4)作文部分(30分):作文题内容是以“成长是一首歌”为题。
没有满分作文出现。
存在的问题是:对题中关键词缺乏深入理解,思路不够开阔,语言表达平淡;还有少数结构不完整、写不完作文、书写潦草、错别字多等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不容忽视;多读、多写、多积累始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学情分析教研室戴弘一、命题思路本套试题满分为100分,共26个小题。
分为“课内阅读、语言积累、表达运用、课外阅读理解、课外文言、写作”六大版块,在2009年市教研室中考展望会后,根据最新考试要求,命制了本套试题。
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中考前沿信息、促使七八年级教师尽早接触中考,力争做到符合本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能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知识覆盖面广,难易适度,特别是针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贴近中考,考查能力,是考试的目的。
本套试题预估值为:平均分:70分及格率:80%优秀率:20%全区实际考试分数:平均分:76.6分及格率:92.9%优秀率:27.1%二、答题情况试卷第一版块“语言积累”共12个小题,满分24分。
学生答题错误多集中在“标点”和“语句逻辑关系”上,标点符号看似简单但学生答起来有困难,近义词区分及内容理解出错较多。
第二版块,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学生习惯于直接填写上下句,而忽视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只做到重积累却忽略了“运用”,孰不知不理解诗句意思就是背下来了也记不长久。
第三版块文言文课外阅读有待提高,不少学生阅读仍然较为困难,不能准确抓住文章提供的信息,因此答题仍存在较明显失误。
例:18、19题集中在单字解释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的能力差。
第四版块“现代文阅读理解”,抒情散文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失分较多主要集中在22、23题上,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
好学生得分的优势在于感悟能力强,语感到位,答题语言组织较精炼。
第五版块包括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共10分。
学生习惯答死记硬背的题目,一旦出现了比较阅读、提炼感悟的能力题,则显出了词汇匮乏、表述不准的缺陷。
综合性学习中关于“桥的课外知识”积累不够,与桥有关的故事理解太少。
第六版块“写作”,40分,以“你,来到我们中间”命题,此次出题就是瞄准了09中考写作部分要设置一些写法和审题要求而命制的,初二的学生要能够善于叙事后插入抒情议论的语段,意图就是平时教学中就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一些可行的写作技巧,还要锻炼学生会用这些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一试卷剖析一、整体剖析这一份期末考卷,整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要点检查了学生一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拥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观察,突出对学生语文修养的观察。
对此后的教课拥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切合对全体同学的观察。
在试卷的构造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第一部分累积与运用(30 分),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5 分),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 20 分),第四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5 分)第五部分写作( 40 分),试卷满分 120 分, 120 分钟达成。
二、详细剖析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累积与运用。
主要观察了汉字的书写,音、形、义 , 病句,关系词使用,标点符号,仿写句子,文学知识及古诗文填空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采纳课外阅读的形式。
说明文阅读,题目的设计难度掌握较好,观察了说明方法,说明内容和说明文语言特色,都是说明文一定要知道的知识点 ; 记述文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题目很典型,资料也很富裕教育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课内的名篇《黄生借书说》和课外的诗歌赏析《从军行》,文言文出自课本第四单元,没有给学生设置理解的阻碍,侧重于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观察,诗歌赏析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对初二的教课很有指导性。
第四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试卷设计了一个“书香满校园” 活动,题目要求设计活动标题和对此项活动提三条建议。
这是重视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巧运用,这也是我们平常教课时较少波及到的,对我们的教课也拥有很强的指导性。
第五部分:作文作文是资料作文,基本没有审题阻碍,并且体裁范围开放。
有利于学生更充足的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
三、定性剖析(答题状况剖析)(一)语文知识累积与运用这一大题主要观察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主要波及到“汉字的书写”、“拼音”、“含义”、“语言运用”和“综合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港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这次期末试卷,从整体上看是秉承了09年天津市中考命题趋势的理念来拟题的,针对性很强,坚持了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并逐步梯度性向能力型测试转化的命题原则,整份试卷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唤醒了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下面就试题,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点分析。
一、命题的内容及形式
本卷分为五大板块,共27小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卷考查的五大板块和知识点及分数分布见下
二、综观这份期末试卷,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出新。
与以往几年期末卷相比,今年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①整体保持稳定。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背诵和默写”、“现代文、文言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导读”、“写作”等大的板块稳定不变。
除“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部分题量、分值有所增加,阅读部分内容稍微减少外,其他部分分值基本保持不变。
②注重发展和创新。
首先,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分析运用能力,将“语言运用”的多种类型题恢复到期末检测中,作为一块活水加以凸现;其次,将“名著阅读”的考查由以往的硬性提炼转化为情境性的分析理解,有效的避免了单摆浮搁式的检测形式,使师生都能充分的体味到名著阅读的“必读性”,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导向作用,体现了试卷的创新性;再有,今年的试卷也巧妙地将小作文所承载的能力检测放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部分,有效地将对信息的提炼与小型的写作相结合,拓宽了考查的面,这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创新点。
2、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①强调文化积累。
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积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新课标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重,说明了文化积累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如“语文知识积累”这一大块的“背诵和默写”部分要求学生写出课外毛泽东的经典诗句,使得命题进一步开放,体现了较好的导向性,指引着“文化积累”的重要性。
②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
如第8题创设情境,紧扣时代的脉搏,提出“如果你想在CCTV网站论坛上发表看法,你会怎么说?”。
这些题目将生活实际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给了学生极大的张扬个性的空间,体现了命题发展的趋势。
另外,课外阅读中,说明性语段是有关科学的前沿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3、本次作文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命题的意图是让学生“自选角度”“填充题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材料的哲理性较强,内涵较深,需要学生在自己平实的生活经历中进行提升性的思考,从而达到挖掘学生成长中理性的感悟能力的目的,深刻提醒着学生,不仅要用心的去捕捉生活的瞬间,进行描述性的写作,还要用心的去感悟生活的内涵,进行深刻而又理性的写作训练。
进而也对日常的作文教学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次语文卷符合中考命题改革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试卷除了对双基的检测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在情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路,有利于我们老师转变观念,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三、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一)、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词语的积累较为扎实;第5题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考查,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导致丢分较为突出;第7题古诗文的默写共10分,绝大部分学生普遍丢掉4分,学生对课外拓展性的默写考查表现茫然,无以应对;第9题对课外古诗词的诗意把握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
(二)、第二板块——文言文阅读
最突出的失分原因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不足,对文言虚词的分析把握不够变通,而且在考场上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缺乏足够的信心与耐心,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茫然感。
(三)、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
课内现代文阅读得分率较高;课外现代文阅读:第18题,失分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没有把握住问题的要旨所在,所以进行了盲目的选择。
19题失分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深入不够,不能较为全面地提炼文本信息。
(四)、第四板块——综合性学习与名著导读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23题失分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缺乏对多组材料的整体驾驭能力,陷于材料之中,不能跳出来看问题,另外还有部分同学是由于欠缺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混乱而丢分。
24题失分在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是介绍一位“抵御外侮”的名族英雄,部分学生没有抓住这个题眼。
名著阅读的考查: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这两部名著;再有就是因为解答不够充分,思考不够全面而丢分。
(五)、第五板块——写作
这次写作的命题虽然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但只要用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内核哲理性很强,学生的取材和构思不能是一个单一的平面性的描述,而是一个过程性的感悟,以及要有理性而又深刻的提升,切实增加了考场作文构思和写作的难度。
所以,这次作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写作不能扣准文题的要求,审题意识淡薄,盲目泛泛者居多,致使作文很难出新,点亮。
高分作文不多,班级平均分平均在32——35分左右。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本次语文卷的命题特点及所体现的命题导向,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有鲜明的指导意义,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则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漏洞要填补。
1、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这个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和中考命题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性试题、个性化试题和创新试题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法,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要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能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课外阅读,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札记。
同时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开展诸如办报竞赛、辩论、讲演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3、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的阅读,除了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外,重在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
主要包括:①揣摩语言,即能理解文中关键性词句的意义。
②理清思路,即能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指出过渡句或段的作用。
③概括要点,即能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层意。
④鉴赏评价,即鉴赏人物对象、写作特色、评价思想内容。
⑤感悟思想,即纯感受,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从本质上说是获取信息。
因为信息有主要、重要、次要之分,所以需要有筛选、辨别、分析、整合的能力,需要有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明扼
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4、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必要的解题技巧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
从学生的卷面看,许多学生由于平时缺少这方面的指导,本来该得的分也失掉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巧训练与指导是应该的,是必要的。
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品质。
在学习训练中,可选取一些时文、美文认真研读,由师生共同设计题逐渐过渡到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设计题目。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文体特征从多角度设计题目,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题目。
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素养低的学生,自拟一些知识性的题,自己肯定能作答的题目;对语文素养高的同学,可鼓励其张扬个性,放飞思维,大胆创新。
6、要制定科学的写作训练策略。
首先,要进一步重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与指导。
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写作不是纯技巧、纯技术的操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要注意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及时记载下有关事件和自己的感悟,以便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并使文章洋溢真情实感。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感,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所以任何格式化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
初中阶段是打好写作基础的阶段,我们应当让学生对各种文体有清晰的认识,应当力求达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求。
最后,要鼓励学生在作文题目拟定、立意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