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章节题库】(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圣才出品】
《社会保障》 郑功成 复习重点(根据不同老师有差异)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制度的萌芽产生于17世纪初,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二、各国之最1美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安全网2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目的使之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3英国: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4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三、社会保障的概念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目的),由国家和社会(责任主体)以立法(依据)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补偿。
(社保内容:经济和服务)四、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2福利性3强制性4互济性五、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1维持劳动力再生产2促进资金市场发展(2)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1体现社会公平2维持社会稳定六、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个方面1社会救助对象: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来源:国家财政或社会救助内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自然灾害救济活动2社会保险对象:全体劳动者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筹集内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象:全体社会成员来源: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各个组织单位的专项基金、社会团体的资助和捐献以及福利服务的收费等4优抚安置对象:军人来源:国家财政拨款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功能一、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1经济因素----重要影响因素2社会因素-----基础影响因素3政治因素4道德伦理因素二、构成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1宗教慈善事业2官办慈善事业3民办慈善事业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1性质:居高临下的施舍型2根本目的: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3保障项目:极端有限型4保障水平:极端低下型5保障效果:不良型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一、社会保障立法的主体政府、社会、个人二、社会保障立法中的社保关系1政府与公民之间:给付与被给付2政府与社保实施机构:管理与被管理3社保实施机构与公民:服务与被服务4不同社保实施机构之间:分工协作5政府和社保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保障金的收缴三、社会保障法的必要性1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属性2一种不同主体间的连带责任关系3权利与义务具有非对等性四、社保法的特张1广泛的社会性2明显的强制性3严格的占用性4制定的技术性5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五、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1社保立法严重滞后2社保现行法律的立法层次偏低3社保立法不统一4社保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第四章社会救助一、社会救助含义解析(1)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2)社会救助对象----弱势群体:指依靠自身能力而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1贫困人口2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3遭遇天灾人祸难以自拔者4因身体原因、年龄原因乃至政策歧视原因在生活及就业处于显著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3)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二、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的区别1社会救助比社会救济的覆盖面广2社会救济有不平等色彩在内,而社会救助可看作较中性的词,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3社会救济是以衣食为主,社会救助面广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1最低保障性2按需分配3权利与义务的单向性四、社会救助的功能1缓解贫困问题是社会救助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2推动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文明进步3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五、社会救助体系划分依据1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划分生活救助、灾难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扶贫开发2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六、社会救助对象1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成员2灾民3贫困人口七、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最低生活标准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2一定时期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3消费品价格指数4贫困人口数量八、决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方法1市场菜篮子法2恩格尔系数法3国际贫困标准法4生活形态法九、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十、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1各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负担2各方出力财政保底十一、农村五保制度的含义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镇和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的制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十二章 补充保障)【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补充保障一、名词解释1.补充保障答: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等。
2.员工福利答:员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机构福利),是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专门面向内部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
①广义的员工福利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国家规定实施的各类基本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及其他商业团体保险计划、股权、期权计划、其他自主建立的福利计划等,它本质上属于职工激励机制范畴,是职工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狭义的员工福利是指为满足职工的生活或工作需要,企业自主建立的、非法定的、在工资收入之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3.补充健康保险答:补充健康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除了参加法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通过保险的方式对被保险人因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或收入损失提供额外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一般有商业健康保险、企业自我保险、健康维持组织、优先服务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等多项计划形式。
4.员工住房福利答:住房福利可以分为法定住房福利和补充性住房福利,其中,补充性住房福利即为员工住房福利,它作为员工福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愿建立、自主管理和实施的、额外的住房福利计划。
员工住房福利计划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补充住房公积金、现金津贴、房屋贷款、个人储蓄计划等。
5.企业年金答:企业年金又称职业年金,它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实力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实质上是对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补充。
6.慈善事业答: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营社会化保障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在实践中,慈善机构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从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社会学:社会保障学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社会学:社会保障学题库知识点(题库版)1、填空题()被称为“福利国家橱窗”。
正确答案:瑞典2、多选下列说法中,与企业年金含义相符的有:()。
A、比较普遍的员工福利计划之一B、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C(江南博哥)、是政府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D、员工退休后可以获得的养老收入E、是一笔延期支付的工资收入正确答案:A, B, D, E3、名词解释社会保障管理正确答案:社会保障管理是指社会保障责任机构和人员通过规划、组织、领导、人事和控制等活动经济有效地完成社会保障任务的过程。
4、单选1998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建立了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A.《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B.《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C.《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D.《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意见》正确答案:C5、多选郑功成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包括了如下必备要素:()。
A、依法建立;B、突出以人为本;C、具有经济福利性;D、属于社会化行为;E、属于企业化行为。
正确答案:A, B, C, D6、单选1993年6月1日,()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A、北京B、上海C、广州D、天津正确答案:B7、多选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颁布过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有:()。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C、《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D、《老年人权益保障法》;E、《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正确答案:A, B, C, E8、填空题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有()。
正确答案:中国9、多选现代工伤保险的三大支柱是:()。
A、工伤解释B、工伤预防C、工伤鉴定D、工伤救治与补偿E、工伤康复正确答案:B, D, E10、判断题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
社会保障第二章

1 2 2 2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3
4 5 6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本 章 学 习 重 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 础
20世纪初
凯恩斯主义
19世纪末
福利经济学理论
国家干预主义
2.3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
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
构建社会保障 制度的因素
商业保险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1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世 纪80 年代 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
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
2.5.1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特 点
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 强化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 原则 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 理,也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
这是一种主要靠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 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 在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 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不调剂互助。
公积金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自我保障的积极性。
2.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6.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1948年12月2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 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 1949年7月1日扩大到东北解放区所有公营企业。这是人民 政权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市场菜篮法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3.互助保障4.慈善事业5.贝弗里奇计划6.福利国家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50分)1.简述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
2.简述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意义。
3.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的原因之所在?4.简述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异同。
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1.试述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效应。
2.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福利之间的关系?四、案例分析题(每个30分,共30分)材料: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发展历程:①1993年6月至1995年5月,试点阶段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拉开了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②1995年5月至1997年8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民政部召开了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工作座谈会,号召将这项制度推向全国。
截至1997年5月,全国有206个城市建立了这项制度,约占全国建制市的1/3。
在这一阶段,制度的创建和推行已成为民政部门的有组织行为;③1997年8月至1999年年底,普及阶段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把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城市低保已经建立起来。
截至1999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低保制度;④1999年年底至2003年年底,扩面阶段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推开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应保尽保”问题,即应该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是否都享受到了低保,也就是说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是否有了基本依靠。
为了确保“应保尽保”,我国扩大了城市低保制度的覆盖面,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⑤2003年年底至今,完善阶段。
社会保障学2

社会保障学一1.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和主持下,193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
A.《社会保险法》B.《保险法》C.《社会保障法》D.《社会救助法》2.英国1601年颁发的()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
A.《国民救助法》B.《济贫法》C.《补充救助法》D.《国民保险法》3.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1889年颁布的《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为标志的。
A.德国B.法国C.奥地利D.比利时4.早期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
A.真正解决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B.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C.保障社会公平D.防止被统治者反抗5.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B.加强政治统治C.防止被统治者反抗D.实现社会的绝对公平6.()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道德因素D.社会因素7.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
A.柏拉图B.欧文C.莫尔D.傅立叶8.《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A.柏拉图B.莫尔C.欧文D.傅立叶9.正是基于()的思想,中国历代创设了不少平仓、义仓等。
A.大同社会论B.社会互助论C.仓储后备论D.社会救济论10.()是结构功能论的创立者。
A.帕森斯B.庇古C.亚当.斯密D.卡尔多1.郑功成教授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包括了以下必备要素()。
A.依法建立B.突出以人为本C.具有经济福利性D.属于社会化行为2.社会保障法的特征包括()。
A.安全性B.强制性C.普遍性D.平等性E.鼓励性3.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为()。
A.调节公平与效率B.调节国民收入分配C.调节国民经济发展D.调节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E.调节市场体系4.以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把社会保障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A.社会救助型B.社会保险型C.社会福利型D.商业保险型5.影响社会保障进程发展的因素有()。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道德因素D.社会因素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是()。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九章社会保险)【圣才出品】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九章社会保险)【圣才出品】第九章社会保险⼀、名词解释1.社会保险答: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种⽣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式,⽬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2.养⽼保险答:养⽼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符合法定退休条件)⽽退出社会劳动后,使其能够获得满⾜其基本⽣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年风险的能⼒,同时弥补家庭养⽼的不⾜,⼿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保障。
3.医疗保险答:医疗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因⼯伤害时提供的社会保险项⽬,既包括医疗费⽤的给付,也包括医疗服务。
医疗保险⽬的是恢复劳动者的劳动能⼒和补偿劳动者在病假期间的⽣活开销,在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医疗保险是仅次于养⽼保险的⼜⼀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4.失业保险答:失业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丧失经济来源时,按照法定时限和标准给予其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险项⽬。
失业者获得失业保险也必须满⾜⼀定的条件,如⼀定的⼯作年、参与失业保险并承担缴费义务、有再就业愿望并在失业保险部门登记、接受⼯作介绍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就业通常由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失业现象不可避免。
5.⼯伤保险答:⼯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种社会保险制度。
6.⽣育保险答:⽣育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性劳动者因⽣育⽽导致收⼊暂时丧失⽽对其提供⽣活保障的社会保险项⽬,是⼀项维护⼥性劳动者权益的社会保险。
⼥性劳动者在怀孕、⽣育和护理婴⼉期间,必须离开⼯作岗位,因⽽会⾯临⼯资收⼊暂时丧失的风险,⽣育保险的实施便可保证⼥性劳动者在⽣育期间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使⾃⼰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 笔记整理

目录【上篇基本理论篇】 (2)第1章绪论 (2)1.1 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7)1.3考研真题详解 (12)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14)2.1复习笔记 (14)2.2课后习题详解 (22)2.3考研真题详解 (28)第3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36)3.1复习笔记 (36)3.2课后习题详解 (40)3.3考研真题详解 (46)第4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47)4.1复习笔记 (47)4.2课后习题详解 (55)4.3考研真题详解 (59)第5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66)5.1复习笔记 (66)5.2课后习题详解 (72)5.3考研真题详解 (77)第6章社会保障基金 (82)6.1复习笔记 (82)6.2课后习题详解 (89)6.3考研真题详解 (94)第7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101)7.1复习笔记 (101)7.2课后习题详解 (107)7.3考研真题详解 (111)【下篇制度实践篇】 (116)第8章社会救助 (116)8.1复习笔记 (116)8.2课后习题详解 (122)8.3考研真题详解 (127)第9章社会保险制度 (135)9.1复习笔记 (135)9.2课后习题详解 (148)9.3考研真题详解 (155)第10章社会福利 (177)10.1复习笔i己 (177)10.2课后习题详解 (185)10.3考研真题详解 (192)第11章军人保障 (193)11.1复习笔记 (193)11.2课后习题详解 (199)11.3考研真题详解 (202)第12章补充保障 (203)12.1复习笔记 (203)12.2课后习题详解 (211)12.3考研真题详解 (216)【上篇基本理论篇】导图链接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即将社会保障界定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是社会保险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2005、2004年研]
A.垄断资本主义
B.社会化大生产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
二、多项选择题
贝弗里奇报告在英国被称为“贝弗里奇革命”,他提出的六条原则包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2005年研)
A.保险费标准一致
B.不能区别对待
C.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
D.管理责任统一
【答案】ABCD
【解析】贝弗里奇报告的“六原则”,在有些文献中又被说成“四原则”,是指: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保障基本生活原则,即
社会保障只能确保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即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
这些原则的提出和实施使社会保障理论更加丰富和趋于成熟。
三、判断说明题
1.从历史上看,商业保险的产生历史要远远早于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发源于商业保险。
[华中农大2007年研]
答:这种说明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从历史上看,商业保险的产生历史要远远早于社会保险。
没有商业保险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保险的产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技术基础。
(2)但是商业保险并非社会保险的起源。
社会保险以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思想理论为基础,经历了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等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保险的建立借助了商业保险提供的原则和技术。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93条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目标”。
[华中农大2007年研]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954年《宪法》第93条的内容实为:“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
四、概念题
1.英国新《济贫法》[河北大学2005年研]
答:英国新《济贫法》是指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它确立了“劣等处置”与“济贫院”规则,实现了减少济贫税的目标,从而赢得了社会上层与中产阶级的欢迎,却因缺乏人道而遭到了下层民众的诅咒。
尽管依据《济贫法》确定的济贫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论,尽管这种立法极不平等并事实上亦未使济贫活动成为一项固定的、经常性的制度,但它毕竟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社会保障制度[天津财大2008年研]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其要点如下: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贝弗里奇[人大2004年研]
答:贝弗里奇是指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勋爵。
1942年,英国以贝弗里奇为主席的内阁不管部大臣属下的一个社会保险和联合失业委员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计划提出了一个《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该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因其影响了英国、欧洲乃
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而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并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4.贝弗利奇计划[华中农大2010、2008年研]
答:“贝弗利奇计划”是指由英国伦敦学院院长贝弗利奇受政府委托起草、原则上被政府批准的《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主张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受保者按统一标准缴费;按统一标准领取津贴和救济;发放津贴或救济以保证正常生活的需要为标准等等。
贝弗利奇计划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贝弗利奇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①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②社会救济,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③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人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
二战后,英国在贝弗利奇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内容广泛的高福利制度。
5.福利国家[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10、2008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研]
答:福利国家是指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让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以英国、瑞典为典型代表。
它是由英国最早建立的,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的社会保障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英国政府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成为当时拥有最先进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并于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经过此后20年的改进完善,英国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成为面向全体社会
成员、高福利化、统一管理体制、为公民提供“一揽子”预防性保障的,由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6.新历史学派[人大2006年研]
答:新历史学派是指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历史学派演变而来的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
其主要代表有:史泰因、谢夫勒、阿道夫·瓦格纳等。
新历史学派反对传统古典学派关于“中性税收”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推行积极的社会政策税收。
他们主张扩张政府职能,不再仅仅是把税收作为筹集国家经费的纯财政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赋予税收广泛的经济调节和社会职能,使一般财富的分配职能从属于社会政策的目的。
新历史学派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7.福利经济学[华中农大2011年研;天津财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福利经济学分为新福利经济和旧福利经济,是指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直接的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8.公积金[人大2003年研]
答:公积金是指与福利国家模式下和传统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它产生于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有以下四个特色:
①以雇主与雇员自己为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与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照规定缴纳;
②政府在收缴公积金过程中只充当一般监督角色,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公积金;
③公积金的征缴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即雇主与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账户,逐年积累下来,到受保人退休时再行给付并用于养老等方面的开支;
④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互济性,每个劳动者均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并适用于本人。
公积金的用途可由养老扩展到医疗﹑住房开支等。
9.劳动保险条例[人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劳动保险条例是指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正式颁布的适用于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险条例》,成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后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办法,同时规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
该条例开始时只在部分企业实行。
1953年1月2日,政务院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修订,扩大了实施范围,并提高了部分待遇标准。
以后的补充修改都是以《劳动保险条例》为基础的。
10.互助组织
答:互助组织是指多种多样的群众自发、自愿建立起来互助合作的组织。
组织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按规定缴费的方式聚集资金,以使参加者在遭遇各种风险处于危难时得到救助。
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