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内胆管错构瘤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共50个病灶。

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

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

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

结论: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

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鉴别诊断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Abstract: Objective:On patients with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manifestations.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of 30 case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a total of 50 lesions.Observ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 including shape and edge, density, sig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nforcement, stoveand extra hepatic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Result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30 cases, 18 cases of nodular type, 12 cases of block type.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30 patients as a result, 14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typical sample structure, four patients in low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4 cases of papillary carcinoma.Conclusion: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ess blood supply, but there are few tumor characterized by blood.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emonstrate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s related to its pathological basis.Know more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Keywords: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临床预后不佳。

肝内胆管错构瘤

肝内胆管错构瘤

肝内胆管性错构瘤的形态与分布
• 形态 • 因胆管上皮构成其病变囊壁,并被纤维组织包绕,
不易扩张,大部分病灶难以形成圆形,病灶边界 清晰度不如肝囊肿,边缘不像肝囊肿样光整锐利, 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可见圆形、柱状、菱形、 长条形及多角形,其中又以菱形、多角形多见。 • 分布 • 肝内胆管性错构瘤在肝内的分布同样呈现多样性, 病变可局限在某一肝段,也可涉及多个肝段,其 中最常见为各肝段弥漫性分布。
• 2型:真性胆总管憩室,约占2%; • 3型:胆管囊肿仅累及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仅为4%~5%; • 4型:肝内外胆管均扩张,占19%,其中 4a型为多发肝内外胆管囊
肿,4b型为多发肝外胆管囊肿; • 5型:即Caroli病。 • 其中1 型者最常见, T2序列典型表现为高信号管状、梭形或囊状影,
(E) Axial portal venous phase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CT image
in another patient shows thick, irregular calcifications lining the cyst wall. At surgery, performed because of the suspicion of a cystic neoplasm(赘生 物), a complex hepatic cyst was diagnosed. (G) Coronal portal venous phasecontrast material enhanced CT image in the same patient shows hyperdense
• 胆管囊肿:
• 本病为大胆管先天性扩张,胆管囊肿好发于亚洲人群,其中日本最多, 我国也较常见。女性为男性的3倍,主要见于儿童,60%在10岁内确 诊。可分5型。

胆道疾病影像学

胆道疾病影像学

胆道疾病影像学胆道疾病影像学1:背景1.1 概述胆道疾病是指胆囊、肝胆管和胆总管等胆道系统的疾病。

胆道疾病的确切诊断和评估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等。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胆道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常见病例分析。

2: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2.1.1 原理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得图像。

2.1.2 检查步骤在超声检查中,患者需要空腹,并且医生会在腹部涂上凝胶,然后用探头在腹部进行扫描。

2.2 胆道造影2.2.1 原理胆道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胆道系统的情况。

2.2.2 检查步骤在胆道造影中,医生会在患者的静脉中注射造影剂,然后使用X线摄影机观察造影剂在胆道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3: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3.1 胆结石3.1.1 影像学表现胆结石在超声检查中呈高回声,而在胆道造影中呈现为充盈缺损。

3.1.2 诊断标准胆结石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3.2 胆囊炎3.2.1 影像学表现胆囊炎在超声检查中呈现为胆囊壁增厚和胆囊内液体积聚。

3.2.2 诊断标准胆囊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4:病例分析4.1 病例一、胆结石4.1.1 病史患者,男,岁,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

4.1.2 影像学表现增加胆结石的详细描述和影像学图像。

4.1.3 诊断结果综合病史、影像学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胆结石。

4.2 病例二、胆囊炎4.2.1 病史患者,女,岁,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痛、恶心、呕吐。

4.2.2 影像学表现增加胆囊炎的详细描述和影像学图像。

4.2.3 诊断结果综合病史、影像学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胆囊炎。

附件:本文档不含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超声检查: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得图像。

2:胆道造影: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胆道系统的情况。

胆管错构瘤的病理特征及MRI表现

胆管错构瘤的病理特征及MRI表现

【 关键 词】 胆 管错构 瘤 ; 病理 学研 究; 磁 共振成像
M RI in f d i n g s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 mu l t i p l e b i l i a r y h a ma r t o ma GU O Xi — c h e n g G A O F e n g,
h a ma r t o ma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MRI d i a g n o s t i c l e v e l a n d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d e in f i t e d i a g - n o s i s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M e t ho d s Th e MRI in f d i n g s a nd p a t h o l o g i c l a s t u d y o f mu l t i p l e bi l i a r y h a ma r t o ma i n 4 c a s e s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a l y z e d.Re s ul t s L e s i o n s we r e l o w s i g n a l i n t e ns i t y o n T1 WI a nd h i g h s i g - n a l i n t e n s i t y o n T2W I . De l a y i n Gd — DTPA d y n a mi c e n h a n c e d s c a n,p a r t l e s i o n s a p p e a r e d a l i t t l e h i g he r

肝内胆管弥漫性错构瘤

肝内胆管弥漫性错构瘤

肝内胆管弥漫性错构瘤胆管错构瘤[1]:Biliary hamartomas (also called von Meyenburg complexes)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板向胆管的转化发生障碍,吸收不充分所导致的错构性病变。

该病又称为von Meyenburg综合征,特点是多发的、大小均一的囊性病变,并被多少不等的纤维基质所包绕。

胆道错构瘤的发病率约为1%~3%,一般无临床症状,偶然被发现,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已有关于采用患胆道错构瘤的肝脏作为供肝,行肝移植术成功的报道。

有文献报告,该病可导致定位不清的腹痛和恶变。

鉴别诊断:包括肝转移瘤和肝小脓肿。

腹部MRI如证实病变为囊状、大小均一、信号强度均等、边界清楚,则可排除上述病变胆管性错构瘤于1918 年由V on Meyeburg 首先描述,故又称为V on Meyenbury Complex(VMC),系紊乱、畸形的胆管形成不同大小的囊状结构。

该病多发于2 岁以下儿童,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一)发病机制胆管性错构瘤起源于内胚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多发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和肝管之间,或胆管的分支部,与先天性发育障碍有关。

VMC 在形成初期可直接与肝细胞索连接,也可与细胆管相交通,当胆管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则与肝实质的连续性中断,肝实质及胆管双方成为不具交通的迷路样管道,以后上皮细胞的不断分泌和周围组织漏出液的滞留,随着不规则管腔的滞留液增多,最后渐渐成为球形以致发展为囊肿。

本病临床少见,查阅文献多为个案报道。

其与肝脏间叶性错构瘤不是同一种病变。

后者位列儿童肝脏良性肿瘤的第二位,生物学和发病机制不明。

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该病变可能是一种肿瘤而非错构瘤,其典型表现为肝脏肿大的良性多囊肿瘤。

(二)病理学特点肉眼观可发现较小、多灶性和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呈灰白色或暗绿色。

镜下,病变多位于汇管区,见胶原间质中有较多的小到中等大小的胆管增生,胆管常扩张,形态不规则,管腔中常含有胆汁或嗜酸性物质,胆管由单一的低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组成。

肝内胆管错构瘤与Caroli

肝内胆管错构瘤与Caroli
• 肝内散在多发小囊肿和散在的彗星尾征常常是本病具有鉴别意义的特 殊征象。
鉴别诊断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性肝病 • 更大,更多的肝囊肿 • 肾和其他器官通常也可见囊肿 • 多发单纯性肝囊肿 • 不像胆道错构瘤样表现为数量众多且体积小 • 超声:穿透性增加时病灶为无回声区;无壁结节 • Caroli病 • 多发,小圆形,低密度/低信号(T1WI),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 增强CT和MR上见中央点征 • ERCP和MRCP:胆管交通异常 • 多发性/孤立性小转移性病变 • ·转移灶的大小和分布更加多样,壁结节多见,影像表现更为复杂 • 机遇性感染(微小脓肿) • ·发热的免疫抑制患者必须考虑感染的可能 • ·仅通过影像学很难区分;需要针吸活检
• 注:“中心点征”:扩张胆管包绕门静脉小分支,为Caroli病 特征性表现
• “蝌蚪征”:囊状扩张的胆管与不扩张胆管相连
鉴别诊断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 • 多发肝囊肿(>10,通常数百个) • 不伴胆管扩张,且囊与胆道树无交通 • 胆管造影时囊不显影 • 常合并肾囊肿 • 胆管错构瘤 • 肝内小胆管胆管板畸形(纤维多囊病的变异) • 肝内无数的厘米以下的小结节,囊性或囊实混杂,实性成分强化与肝实质呈等密度 • 胆管错构瘤不与胆道树相通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肝内、肝外胆管狭窄;狭窄、正常胆管、扩张胆管交替 • 胆管扩张程度较Caroli病轻,扩张的胆管不会呈囊状 • 经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 上行性胆管炎 • 由胆道梗阻所致的感染(胆总管结石最常见) • 可引起肝内胆道脓肿,脓肿与胆管相通 • 不同于Caroli病,脓肿壁厚并且形态不规则,周围肝实质水肿 • 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 • 以胆道系统充满胆色素结石为特点,导致胆道梗阻和胆管炎反复发作 • 结石可呈铸型伴胆管腔扩张 • 肝内、肝外胆管同时扩张,常呈柱状(而非囊状) • 常见于东南亚人群,可能与寄生虫性和细菌性胆管炎有关

成人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

成人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

成人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标签:胆管;错构瘤;X线计算机(CT);磁共振成像(MRI)肝内胆管错构瘤[1](Bile duct hamartomas in liver,LBDH)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板向胆管的转化发生障碍,吸收不充分所导致的错构性病变。

特点是多发的、大小均一的囊性病变,周围有纤维基质包绕。

一般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临床不多见,发现时患者常合并胆系其它病变,为了减少误诊,笔者收集20例LBDH患者的CT及MRI病例,了解此病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与肝内其它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1 资料与方法1.1 收集资料收集2010年—2012年间20例LBDH 病人(男12 例,女8例,年龄35~63 岁,平均49岁)的CT 和MRI 影像资料,其中9 例行CT 检查(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11例行MRI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及MRCP 检查。

进一步观察病变分布、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及注射造影剂后的强化表现。

1.2 检查方法CT扫描采用GE ct/e 螺旋CT机,行肝脏平扫和两期增强扫描,层厚3mm,层间距3mm。

MRI检查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用标准腹部线圈,扫描序列:FSE、Dark-fluid。

扫描参数:轴位T1WI,TR 197ms,TE 4.8s,FOV24cmx18cm,矩阵256x256;轴位T2WI,TR 4000ms,TE 91s,FOV 24cmx18cm,矩阵256x256。

FS序列:TR 800ms ,TE 82s,FOV24cmx18cm,矩阵256x256;层厚6mm,层间距2mm;平扫包括正反相位成像、FSE、T1WI、T2WI、FIESTA,增强剂为Gd-DTPA、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层厚5mm,层间距5mm。

2 结果2.1 病变的形态、大小、分布本组20例LBDH病灶各个肝段均有,多发病灶、较密集,边缘光整,呈卵圆形或圆形;病灶大小不等,直径约在1mm—4mm。

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背景介绍胆道疾病是指胆囊、胆管等胆道系统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等。

影像学诊断是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胆道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二、胆道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⒈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胆道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高频声波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异常情况,如胆结石、胆囊壁增厚等。

⒉胆道造影胆道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入对比剂来显示胆道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见的胆道造影方法包括经口胆道造影和经静脉胆道造影。

通过观察对比剂在胆道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评估胆道的通畅性及有无病变。

⒊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胆道系统的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胆管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胆道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⒋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评估胆道功能和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核医学检查包括胆囊机能检查和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核医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胆囊功能、排空时间等参数,对于一些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三、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⒈胆结石胆结石是胆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通过超声、CT扫描、胆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胆结石的存在和位置。

对于复杂的胆结石病例,可以使用ERCP(内镜下逆行性胆管造影)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⒉胆囊炎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内梗阻、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胆囊炎症,通过超声、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胆囊壁增厚、腔内液体积增大等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胆囊炎和其他疾病。

⒊胆管炎胆管炎是胆道系统的炎症性疾病,通过超声、CT扫描、胆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胆管的扩张、壁增厚等异常情况,可以帮助鉴别胆管炎和其他疾病。

⒋胆道肿瘤胆道肿瘤包括胆囊癌、胆管癌等,通过超声、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胆道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范围等特征,对于胆道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很高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7
188·医学影像·
浅析肝内胆管错构瘤影像学诊断
李霞,李冬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博爱医院 彩超室,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4400)
摘 要: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错构瘤超声及MRI 影像学诊断特点。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及MRI 影像学检查,通过分析患者的超声及MRI 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理组织的分布特点。

结果 胆管错构瘤在超声扫描中主要特征为肝增大,肝内出现数量不一实质性低回声肿物,肿物边界清晰,轮廓规整,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肿物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胆管错构瘤在MRI 检测主要特征为T1WI 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 呈现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未发现明显强化,部分患者出现边缘及结节状强化。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检测为肝内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连,未见明显肝内胆管异常。

结论 虽然超声及MRI 在胆管错构瘤中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够辅助该病的诊断与鉴别,但最终仍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够确诊。

关键词:肝内胆管错构瘤;超声检查;MRI 检查
中图分类号:R575.7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77.157
0 引言
胆管错构瘤主要是由于胎儿在宫内发育过程中胆管板向胆管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异常,主要是由于营养吸收不充分造成的错构性病变。

该病最早于1918年被Von Meyenburg 学者在医学界描述,因此也被称为Von Meyenburg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1]。

文章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肝内胆管错构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0例患者中有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为14~42岁,平均为(23.6±
2.6)岁。

患者均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伴随出现腹疼、高热或其他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及MRI 影像学检查,通过分析患者的超声及MRI 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理组织的分布特点。

超声检测采用国产超声检测仪,行常规肝部扫描。

MRI 平扫采用西门子1.5T 磁核共振机,包括T1WI、T2WI、稳态进动梯度回波成像,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并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图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 值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 ,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胆管错构瘤在超声扫描中主要特征为肝增大,肝内出现数
量不一实质性低回声肿物,肿物边界清晰,轮廓规整,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肿物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胆管错构瘤在MRI 检测主要特征为T1WI 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 呈现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未发现明显强化,部分患者出现边缘及结节状强化。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测为肝内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连,未见明显肝内胆管异常。

3 讨论
胆管错构瘤是一种先天性胆管畸形,该病的特点为多发性且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部分患者的胆管被大小及数量不等的纤维基质所包围。

胆道错构瘤的发病率较低,病理学特征为局部胆管样结构聚集,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在结缔组织间隙可见内衬胆管上皮,从而导致密纤维间隔被包围。

该病的病变部位较多,直径均<15mm,大小相似,分布均匀,围绕肝
部分布,部分患者为单发病变。

胆管错构瘤可根据胆管扩张程度分为三种类型:①实性病变并伴随胆管狭窄;②囊实性病变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③严重囊性病变并伴随胆管重度扩张。

胆管错构瘤一般无明显体征症状,病变进展速度较慢,部分患者出现上腹进行性肿块,且肿块对周围脏器造成压迫,引发消化道症状。

部分成年患者由于出现反复肝功能异常被误诊为肝脏占位性病变[2]。

多数患者经由外科手术或影像学检测被发现患有该病。

实验室检测无敏感性,部分患者伴随出现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但血沉及癌胚抗原水平正常。

影像学诊断在胆管错构瘤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由于该病在肝内呈多发病变,同时分布范围无典型特征,常见为均匀分布全肝,边界模糊。

胆管错构瘤的形态各异,圆形、长条形、三角形等形状均有报道,其中以菱形和多角形比较常见[3]。

这主要是由于错构瘤的囊壁为胆管上皮,并且围绕纤维组织分布,虽然具有一定的张力,但扩张困难。

胆管错构瘤在超声扫描中主要特征为肝增大,肝内出现数量不一实质性低回声肿物,肿物边界清晰,轮廓规整,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肿物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胆管错构瘤在MRI 检测主要特征为T1WI 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 呈现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未发现明显强化,部分患者出现边缘及结节状强化。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测为肝内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连,未见明显肝内胆管异常。

提示为病灶压迫肝组织或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的。

综上所述,超声与MRI 诊断在肝内胆管错构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仍以病理组织检查为金标准。

参考文献
[1] 郝玉喜,陈清威.肝内胆管错构瘤5例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
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23(1):47-50.
[2] 石怀银,韦立新.肝内胆管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病理
学杂志,2013,40(1):56-59.
[3] 李晶,聂红昉,肖润等.肝内胆管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J].现代诊
断与治疗
,2013,5(12):2819-2820.
图5 为超声影像学图片
图1~4为MRI
影像学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