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思考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思考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思考总体看,宏观经济转型和再平衡下,货币政策面临的矛盾或制约增多,去杠杆、保增长、控风险这几件大事,要求货币当局在稳健偏松的大基调下,需要不停创设调控工具,向市场补充流动性,并以利率走廊锚定预期、宏观审慎控制风险。
5月份以来,除了经济金融数据有点超预期外,导致市场预期矛盾化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权威人士重回供给侧改革的讲话和经济“L”型预期、但随后高层的短期经济刺激与供给侧改革不矛盾的表示,以及随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放超额基础货币的动作,又让宏观调控基调雾里看花。
“不因浮云遮望眼”,如何看待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是市场参与者的重中之重。
“形势比人强”,“我们都是历史某个理论的奴隶”,这意味着只要从更高、更广层面看待大势,就不会拘泥于短期的舆论或政策的扰动。
总体看,宏观经济转型和再平衡下,货币政策面临的矛盾或制约增多,去杠杆、保增长、控风险这几件大事,要求货币当局在稳健偏松的大基调下,不停创设调控工具,向市场补充流动性,并以利率走廊锚定预期、宏观审慎控制风险。
一、宏观经济金融的关键词是转型和再平衡全球经济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结束了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时代,全球经济进入深刻的再平衡调整阶段。
调整阶段。
IMF IMF 数据显示,数据显示,19801980至1993年,全球经济呈高通胀、低增长发展状况,年均经济增速 3.08%3.08%,,CPI 年均涨幅8.3%8.3%;;1994至2007年,全球经济呈通胀下行、增速提高发展状况,年均经济增速4.06%4.06%,,CPI 年均涨幅5.5%5.5%;危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和物价涨幅双双走低,全球经济和物价涨幅双双走低,年均经济增速年均经济增速3.27%3.27%,,CPI 年均涨幅3.63%3.63%。
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过程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
美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正处于稳步复苏过程中,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下半年加息操作也在讨论中。
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甚微的原因

联 系 , 从 内部 控 制 升值 的压 力 , 要 就要 适 度 控 制
总需求 。利 率政 策是 调节 总需 求 的重 要 工具 , 如
Hale Waihona Puke 果 通过 调节 利 率 可 以 控 制 总需 求 并 同 时 消解 升
值预期 的话 , 么 , 可 以选择 利 率 政 策作 为调 那 就
锯 碍 考 0i 5期 一 …8期 宪 考2 8- 4 ( 第2 2 ) 所 0f 一第 总 1
批 ~ … 一 一 ~ ¨ 一 l l ¨ 川
…
金
融
率 政策搭 配 的关 键 是 时机 的选 择 —— 必 须 在 汇 率 调整 完成 后 新一 轮升 值 预期 产 生 之 前 调 整 利
率升值 预期 的作 用 , 它就应 该 具 有前 瞻 性 。 当汇
率 升值 预期 已经 形成 时 , 率 政 策就 很难 再 发挥 利
调节 总需求 的作 用 , 因为利 率 的微 调 会 降低 套 汇 的成本 , 励 套 汇 行 为 。 由此 可 见 , 鼓 开放 经 济 下
利 率政 策具 有两 轮效 应 : 率 对 总需 求 的作 用是 利
是 第二 轮效 应 。正是 由于利率 存 在第 二 轮效 应 ,
存 在汇 率 升值 预期 的前提 下 , 利率 政 策具 有 自我
削弱 的 内在 机制 。
构成 了我 国经 济 的 基本 特 征 , 之对 应 的 是 , 与 货 币政 策在 对市 场 主体行 为进 行调 控 时 , 必然 要 受
向 , 中央银行 加 息 敏 感 度 低 。 ( ) 行 业 “ 对 3银 脱
竞 争力 分解 成为 相互 联系 的三 个 层次 , 即竞争 力
货币政策“从紧”将怎样影响民生

足程度下降 , 另一方面 , 续的货 币政策从 紧 , 持 也会影 响到
投 资者 的信心, 股市“ 鸡犬升天” 的时代或许 己经过去。
列行之有效 的措施 。 革建 立 离退休 制度 , 改 解决党政不分 , 完善人 大制度 , 实行公务 员制度等 。但在 一些党组织 内领
的 意见符合 民心 民意 , 中央也 有人 支持 , 引起 毛泽 东 在 会 重视 ; 六是 中央各位 常委 当时由于种 种原 因, 不便 说话 , 都
他 给毛 泽 东写信 。 供 毛泽 东参 考的 , 是 即使 不妥 , 无 大 也 碍 。也有 学者提 出了另外 的原 因。 为与庐 山会议之前 的 认 上 海会议 上毛泽 东要 求学 习海瑞的号 召对 彭德 怀的触动 、 甚 至毛泽 东的鼓励有 关。
容否认 , 目前 司法机关查处的贪 污腐败案 , 多都源 自群众 很 举报 。 像郑筱萸这样的大贪 , 就是群众举报揭露的。 但在一些
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几点思考

供应总量足以支撑 8 %的经济增长,银行的 信贷扩 张仍没有实质性约束。 一旦民间需求 恢复 , 市场交易活跃 ,资金使用效率就会提 高, 这些货 币供给将构成巨大的需求, 包括
几点思 考 孟博东师大经学 12 繁 北范学济院 4 O 3 0
【 章摘 要 】 文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针 对 不 同 时 期 ,不 同情况制 定和 实施 了不 同的货 币政 策,对保持 货币币值 的稳定,并以 此促进 经济增 长发挥 了重要作 用。 当 前的货 币政 策宜在保持 “ 适度 宽松”基 调 的前提 下及时进行微 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证 分 析 . 经研 究,2 0 财 0 4年 第 ∞ 期 2 蒲春 峰 . 行 金 融体 制 下 的 货 币政 策 现 与 金 融 监 管 关 系研 究 . 济界 2O 年 经 09 第0 期 i
、
【 作者 简介】 一 孟 繁 博 ,男 ,f8 年 出生 ,东北 师 范大 g5 学 经 济 学 院金 融 专 业 研 究 生 获 得 2 0 - 0 9 度 优 秀 奖 学金 08 2 0 年
坝 代 商 业 MOD R U IE S E NB SN S
20 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 币政策. 07 国内 措施, 使经济运行急刹车或软着陆, 造成经济
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也 是众多的 ,所以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应该灵 活, 适时 变化 , 与时 俱进 。 从货 币政 策的变化 过程 中可 以看到 ,中央银 行在 不断探 索货 币 的严约束实现信 贷 投放适度平稳增长。 圃 政策 如何与 经济发展 相适应 。 【 参考 文献】 t 孙明华. 国贷 币政 策传导机制 的实 我 三 对货币政策未来走势的 思考
浅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

浅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相对于微观经济而言的。
所谓宏观经济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总体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经济总体、城市经济总体、县、区经济总体以及乡、镇经济总体等。
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国家直接插手经营企业,企业是国家的附属物,全国实际就是一个大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国家政府也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经营,而是在市场调节基础上担负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才真正形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二、当前宏观调控的特点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在“投资热消费不热”的局部过热、“物价温和可控”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继而导致“大落”的“预调”。
因而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宏观调控重点明确,措施有力,主要解决部分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和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两个问题。
看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抑制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其他由此所引发的侵占土地严重、贷款投放过多、部分上游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等问题,相应地就会迎刃而解。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也十分明显。
(2)、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重点是结构性的调整。
“有保有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抑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二是在过热行内部,压的是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保的是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
宏观调控松紧适度,不搞“急刹车”和“一刀切”,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强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新形势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

I绣 ×
骇
新形势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
瀚 阑
一 何怡 萍 电子 科技 大 学 中山学 院
[ 要] “ 紧货 币政 策” 在我 国 中央 经 济工 作会 议 中提 出 摘 从
名投 资银 行 贝 尔斯 登 、 雷 曼 兄 弟 、美 林 证券 先后 被 收 购 或破 产 清 盘 . 两房 ” 、美 国 国 际集 团先 后被 政 府 接管 。 金融 风 暴 席卷 全球 , 导致 全 球 大 部 分 国 家股 市 暴 跌 ,各 国 金 融机 构及 政 府 所持 美元 资
2 国 内方面 。2 0 0 8年 人 民币持 续 升值 对 出 I仍有 一定 抑 制 Z I 作 用 :1月份 南 方 重大 冰 雪 灾害 、 5・ 1 2汶 川大 地 震 、9月 “ 奶 毒
粉 事 件 等 对 经 济 增 长 产 生 一定 负面 影 响 。
但 从宏 观经 济数 据 来看 .2 0 年 1 ~8月份 ,我 国 C I 08 月 P 明显
策” 的 前 景如 何 成 为 目前 宏观 调 控 的 一 个疑 问 。 本 文 将从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形 势 的最 新 进展 入 手 , 尝 试对 从 紧 货 币政 策进 行 更 深入 的 分析 ,对 未来 一 段 时 间我 国 的 贷 币政 策 的走 向做 出合理 的 预 测 。 [ 关键 词】 货 币政 策 从紧 危机 经 济增 长
币政 策 ” 的 方 向产 生 了疑 问 。 明显 ,预计 2 0 0 8年 经济 增 长速 度 受 负面 影 响较 小 ,仍 可保 持 9 %
左 右 的增 幅 。
解读 “ 紧 货 币政 策 ” 从 2 0 年 中央 经济 工作 会议 提 出 . 为完 善和 落实 宏观 调控 政策 , 07
2022年行业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分析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为银行业的经营供应了一些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不行忽视的压力和挑战。
商业银行应从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进展综合经营、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乐观应对近年来,货币政策主要是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用,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其内容主要是三项:调整存款预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信贷规模管理。
而从2022年年底以来,其特点则明显地表现为数量型工具占主导地位,利率工具基本不用。
在这样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经营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有些什么机遇,受到哪些负面影响,有哪些压力,2022年银行业的运行态势如何,这些问题引人关注。
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形成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良好环境首先,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健康运营的经济环境。
过去商业银行之所以积累了许多不良资产,与经济的大起大落有很大关系。
国民经济过热时对贷款的需求大,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特别快;经济运行下滑时,运转不良的公司破产倒闭,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
所以,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就在于经营稳健,而经营稳健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平稳运行的经济环境。
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避开经济消失过热。
一方面要避开经济过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避开物价上涨得太快。
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这样的一个良好环境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都对银行业大有裨益。
其次,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尽快强化或者是坚固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和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家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深化股份制改革之后,获得了快速的进展,2022年和2022年银行业的规模扩张和贷款增长都比较明显,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规模扩张冲动情结下的资产不合理增长,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稳健经营的理念,避开追求规模的过度扩张。
再次,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促成商业银行加快调整经营策略。
前几年,商业银行已经开头经营策略的调整,加快进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以改善其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国际金融形势也面临许多新变化。
本文将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走向。
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2.9%,并且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加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
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
美国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全球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全球主要宏观经济体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宽松性。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降息等政策,中国也适度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以降低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推动全球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但同时也加剧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三、贸易保护主义崛起在美国的推动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崛起。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单边主义、关税战以及禁止出口技术等举措,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秩序,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美国还试图削弱多边贸易规则,采用双边贸易方式加强对外贸易关系的控制,这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
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导致全球贸易的回落,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全球金融体系面临挑战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表现在资产泡沫、信贷规制和外汇储备等领域。
资产泡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股市、楼市、债市等价格整体畸高。
信贷规制的变化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疫情暴发加速了各国的债务危机。
外汇储备也呈现出剧烈变动的趋势,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减少到过去数年来的低点。
五、未来走向未来,国际金融形势可能呈现出以下趋势:1. 全球经济仍将逐渐放缓,但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态势仍较为乐观,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较好的拉动作用。
2. 全球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的趋势,将推动全球信贷、资产和消费需求等进一步扩大,然而,其副作用和风险同时也将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形势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
摘要
货币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主权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
但是,货币主权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权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主权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1 引言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2 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3 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
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
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4 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
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
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5结语
因此,大规模的国际游资得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不但大大加深国际金融动荡的严重程度,而且从LTCM(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事件来看,其自身可能也孕育着很大的危机。
这些因素是造成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1] 金昱,货币主权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 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 张鸿午,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货币主权[J].北华大学学报,2009(2):26-29.
[4] Steil,Benn. “The End of National Currency,”(Foreign Affairs,May/June2007).
[5] 周小川,用“超主权货币”重构国际货币体系[J].经济财经,20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