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盐济楚始末看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

”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3、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4、“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5、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

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

从1928年到1937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l:4。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1928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7、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问题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问题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问题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重要问题。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是一个关键问题。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

这不仅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使得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还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

外国资本在华设立工厂、银行、商船队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次,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纷纷破产。

这导致了大量人口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发展是畸形和不充分的。

再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然而,它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本国封建势力则通过各种手段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限制和盘剥,如苛捐杂税、高额地租等。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严重束缚。

例如,《南京条约》中的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财富。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进一步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无法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

此外,工业发展滞后也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在工业结构上,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摘要:转型期是社会进行破旧立新、分化整合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多发时期。

分析转型时期社会危机频发的原因,探索和完善政府应对危机的管理,加强政府防范和克服社会危机的能力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转型期危机应急管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危机频发阶段,一些突发性事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性的、负面的事件、事故、消息越来越多,在整个社会形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而这一切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政府如何处理社会危机事件将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存亡关系。

因此,客观冷静地分析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的对策,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一、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急剧转型的时期。

按照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

从“非典”到甲流传播,从汶川大地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从世界金融危机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危机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已经验证了这条规律。

而转型期是危机的高危频发期,是由这一时期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社会转型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制度的缺失。

即由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在某些问题或某些领域,政府职能缺位,政府和市场共同失灵,出现管理真空,从而带来或加剧社会危机。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利益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社会阶层的分化重组,带来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不均衡性;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利益救济机制的缺失,激化了利益失衡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 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

《考纲要求》: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认知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案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看图、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 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2、教学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学案辅助教时:1课时导入新课:请将下列史实用一段话联系起来(通过图片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

引入新课)西方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

补充:什么是近代化?现代化:(又叫近代化)表现为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过度:中国是如何开启近代化的呢?其冲击表现为新课讲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变动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板书)合作探究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解体的原因表现或影响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自给自足;③以家庭为单位;变动二:自然经济的解体解体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破坏性和建设性)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展示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黄金押题0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黄金押题Word版含解析

黄金押题0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黄金押题Word版含解析

【高考考纲】【真题感悟】例1.(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正确。

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

【答案】A【名师点睛】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地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

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变式探究】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

明清盐业专卖制度演变的“寻租”经济学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兴衰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

明清盐业专卖制度演变的“寻租”经济学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兴衰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

千七百万有奇 , 他物称是” 。这样的山、 陕巨商当时大约不下 1 6家③ 。另一支资本雄厚 的盐商
中图分类号: 0 2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90 5 (0 6 0 —0 40 F9. A 1 0 —1 0 20 )60 8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清 盐 业 专卖 制度 演 变 的 “ 租 " 济 学分 析 寻 经
1 世 纪 中 国经济 兴 衰 和社 会转 型 的影 响 因素探 讨 8
张 薇
维普资讯
2 年2 嘉6 1 O O 月
Jr Sna海e大fncn coc o afahU财i a oms u l g上 is F aEni noh i v t 学 n d r 经学报 e nr o i y 0 n
V.26 oc . D 0 1N eo 80 .
入 的 主要 来 源 之一 , 系着 国 家政 治 、 济 命 脉 。 明清 时期 食 盐 税 收 占财 富 总 收 入 的一 半 以 关 经
上, 因而 被政府 以专卖 形式 牢牢 控制 。清 代前 期 , 盐课 岁入 已经 被视 为仅 次 于 田赋 收入 的第 二
大 收入 。据《 清实 录 》 载 , 治 朝除 元年 、 记 顺 二年 ( 6 4 1 4 ) 量 力行 盐” 课 收入较 少 外 , 般 14 、6 5“ 盐 一
欧则逐 渐 赶上并 超过 东方 , 先实 现 由农 业 向工业 社 会 的转变 。在 这一 历史 发展 进程 中 , 国 首 中
未能 牢牢把 握住 历史 转轨 的契机 , 没有 实现 从封建 农 本经 济形 态 向近代 工商 经济 形态 的转 型 ,
以至 于到 1 世 纪开 始演 变 为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会 。 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㈣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行业、地域发展不平衡;
3.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发展。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五)影响: 1、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自 然 经 济 的 解 体
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阻碍社会进步 原因: 解体 表现 影响: 背景:内忧外患 洋务派代表: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 主张: 口号: 实践活动: 结果: 作用: 条件: 时间: 地点: 代表企业: 特点: 本课小结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㈠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㈡主要表现 ★手工业者破产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体
㈢主要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
1853年
10122
62896
材料三:洋纱、洋布、洋花边、洋巾入中国, 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 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钉入中 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其小 者,不胜枚举。 材料四: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 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 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 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 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 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 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创办者 李鸿章 张之洞 地点 上海 天津 湖北汉阳 湖北 名称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川盐济楚”评析

“川盐济楚”评析

“川盐济楚”评析中国行盐制度,某产区之盐限定行销某区域,不许越雷池一步。

楚岸是湖北湖南及其相邻的一些州县,地广人多,素不产盐,历来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之一,在清代前中期,楚岸一直由实力雄厚的淮盐独占。

但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江南北,阻碍了淮盐通道,使食盐供应短缺,盐课收入锐减,军饷困难。

为解决困难,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销。

”于是川盐源源不断地运销湖广市场,这就是“川盐济楚”。

“川盐济楚”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具体探究。

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困难古代盐赋一直是国库收入大宗,直到清代,仍居天下财赋四分之一,其中两淮(淮南、淮北)最多,淮盐引岸中又以两湖市场最大。

作为国库收入重要来源的淮盐,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在两湖“片引不行”,这严重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此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期,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白银外流、银贵钱贱问题更加严重。

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对国库本已虚弱的清王朝更是雪上加霜。

为解决财政困难,户部提出,“此后湖南、湖北需盐接济,应饬令仿明王守仁立厂抽税之法,凡川粤盐斤人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

惟择楚省堵私隘口,专驻道府大员,设点抽税,或将本色抽收,或全折色输纳,均十取一二,以为定制,一税之后,给照放行”①。

于是在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省首先在长江进入湖北的人口,即巴东县的万户沱设立了川盐分局卡,实行对四川盐的和征税。

咸丰五年(1855年)在宜昌设立了湖北川盐总局,同治六年(1867年)在沙市设立了稽查分局,咸丰七年(1857年)还在巴东县的平善坝设立了调查食盐量和盐税缴纳与否的掣验厂。

除设卡收税外,清政府为解决军饷问题,咸丰三年(1853年)还规定军需供给由地方督抚或统兵将领自行筹集。

从此,设卡抽收厘金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而厘金中,盐厘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川盐济楚”中,通过设卡征收税厘,四川税额大量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严控食盐流动来实现 “ 按引征课” ,最大限
度 地 避 免 因运 盐 带 来 的人 口流 动 冲击 其 统 治 秩 序 ;而 地 方 各 级 官 吏 亦 可 从 食 盐运 销 中 中 饱 私 囊 。但 这 种落 后 的引岸 制度 却违 背 了商 品流通 规 律 ,抑制 了盐 业 活力 ,不 少百 姓购 盐时被 迫舍 近
加 强 。它还 打 破 了淮盐 对楚 地市 场 的垄 断 ,在很 大 程度 上 推动 了跨 区域 商 品营 销 ,客观 上有 利 于 推 动统 一 的 国 内市 场形 成 。
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不少商船和行商在运送货物
途 中经 常夹 带私 盐 。私盐 盛行 导致 盐 引滞销 现象 严 重 ,盐课 积欠 愈 积愈 多 。两淮 盐业 至 陶澍 改 行 票盐 之前 ,滞 销盐 引均 在三 分之 一 以上 ,不少 盐
济 转型 视野 中进行 研究 的论 著 问世 。笔 者 透过川
云南 、贵州边岸和湖北邻近四川的八州县计岸 ,
而 淮 盐 引地 则囊 括 了江 苏 、河 南 、安 徽 、江 西 、
湖北 、湖南等 6省的全部和大部分 ,淮盐几乎
垄 断 了 大半 个 楚 地 市 场 。在 这 种 僵 化 的引 岸 制 度 下 , 出现 了 “ 近 淮 者 返 食 浙 盐 ,近 川 者 必 行
私盐 的盛行 反 映 了盐 业运 销要求 打破 引 岸桎梏 ,
清初盐政沿袭 明制 ,对食盐运 销实行 专商
引岸制度 ,各产盐 区盐场所产食 盐分区销售 ,
其销 售 地 域 皆 以盐 引 方 式划 定 。被 签 选 并 认 引
的盐 商只可在政府 指定的盐 场购 盐 ,在指定 的 引地范 围内售盐 ;如若越界销售 ,即为违法私
国 内经济 活 力培 育的 困难
在 重农 抑商 的治 国理 念 指导下 ,清政府 不顾 时代 的发展 变化 ,坚持 沿用 引岸制 度 。政府 试 图
之计 ,但 在客观上却赋予Fra bibliotek了川盐广 阔的市场 空
间 。这 一 时期 川盐 的销售 地域 有 四川 1 4 6县 ,湖 北4 0县 ,湖南 6县 ,云南 1 0县 ,贵州 7 6县 ,陕 西 3 0县 。 这使 川盐 暂 时 冲破 了僵化 的引岸 制度 藩
① 吕调元 , 刘承恩修, 张仲I 所, 杨承禧, 等纂. ( 宣统) 湖北通志: 卷五十一 ・ 政经九 ・ 盐法[ Z 】 . 湖北省长公署 刻本, l 9 2 1 ( 民国十年)
② 饶玉成. 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 四十九 ・ 户政二十四 ・ 盐课 上[ z ] .
陈开 江 :从 川 盐 济楚始 末 看近代 中 国经济 转型 的制 约 因素 政 府 被迫 于咸 丰六 年 ( 1 8 5 6)在 四川巫 山 、湖 北 巴东 设关 收税 ,允许 “ 川 粤盐 斤 入楚 ,无 论商 民 均许 自行 贩 鬻 ” 。川 盐 由此 而实 现 在 楚 地运 销 的合 法 化 ,楚岸 遍销 川 盐 。 川 盐 济 楚 虽 是 清 政 府 应 对 太 平 军 兴 的权 宜 二 、清 政府对 盐 业 的苛刻 管控 与
但川盐在楚地 的畅销却好景不长 ,随着湘军 攻陷金陵和长江航道的恢复 ,两江总督 曾国藩等
人 积 极 奏 请 清廷 “ 禁川复淮” ,几 经 反 复 ,楚 岸 引地 在法 律 上 复归淮 盐 。清政 府 的 “ 禁川 复淮 ”
盐 。按 清 之 盐 法 规 定 ,川 盐 引 地 为 四川 计 岸 ,
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趋势 。但 自 太平军定都金陵
以后 , 长 江下游 航道阻塞 , “ 淮盐 片引不抵楚 岸者 ,
三年于兹矣,……而盐价 日昂 ,四民重困” 。清
作者简介 :陈开江 ( 1 9 7 7 一) ,男,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思想政治部讲师,硕士。
篱 ,在长江中上游初步建立了食盐流通的跨区域 市场 ;盐商盐贩在返川时也会大量采购棉花 、棉
纱及 各 色百 货 ,长 江 中游商 品 由此 而大量 进 入西
南 市场 ,四川 与长 江 中游 的经济 联 系得 到进 一步
求远 ,舍贱买贵 ,这就为私盐畅销提供了广泛空
间。
随着 晚清商 品经 济 的发展 ,政 府 的私盐 管控
《 盐业史研究》2 O l 5 年 1期
从 川 盐 济楚 始 末看 近代 中国
经济转型 的制约 因素
陈 开 江
摘 要 : 本文透过川盐济楚, 从川盐破岸行楚的艰辛、 清政府对盐业的苛刻管控、 地方政府对人楚食盐的
厘课 博弈 、清中央政府盐政改革的被动和迟滞 等视觉解析 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国内统一市 场形成艰难 ;经济活力培育 困难;商品跨 区域运销阻力重重 ;中央政府经济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失效 。
关键 词 :川盐济楚; 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制约因素 文献标 识码 :A
中图分类 号 :K 2 5
文章 编号 :1 0 0 3 m9 8 6 4( 2 0 1 5) 0 1 —0 0 1 0 _ - 0 6
长期 以来 ,川盐济楚作为清代盐业史中的重 大事件 ,引起盐业学界的高度重视 , 但学人对它 的研究主要着墨于川盐济楚的意义 、 影 响和清政 府的盐业政策变迁,鲜有将其投放在近代 中国经
盐济楚始末 ,就清政府 的政策调整管 中窥豹 , 发
掘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中面I 临的制约因素 ,以期
对 川盐 济楚 作 出新 的解读 。

淮 引”的畸形市场供销体系 ,其纵然不合理 , 朝廷也不会轻易改变 。由于引岸制度 的限制 ,
川 盐 不 能 在 邻 近 的楚 地 市 场 畅 销 ,大 部 分 只能
以私 盐 方式 渗 入 楚地 市 场 。

川 盐破岸 行 楚的艰 辛 与国 内
随着盐业 生 产技术 的进 步 ,四川 私盐 产量 大
统一 市场 形成 的艰难
幅提升 ,“ 私集 ”盛行 ,以致 “ 不独宜郡受其浸 灌 ,蔓延于襄 、郧等府……荆 、宜两府及郧阳所 属各州县额销淮 盐七百引 ,已被川私全 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