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精选】广西专用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2陈太丘与友期
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二)

19.桃花源记一、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乐观,畅快3.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各种运输事业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性的配偶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7.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9.便扶向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10.寻向所志⎩⎪⎨⎪⎧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向前) 2.名词活用为动词(1)处处志之(做记号) (2)未果(实现) (3)此中人语云(告诉)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林尽水源(尽头) (2)欲穷其林(尽)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1.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的记号 2.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3.舍⎩⎪⎨⎪⎧便舍船丢弃,舍弃屋舍俨然房屋4.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5.遂⎩⎪⎨⎪⎧ 遂迷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6.得⎩⎪⎨⎪⎧便得一山出现得其船找到7.闻⎩⎪⎨⎪⎧鸡犬相闻听见村中闻有此人听说8.复⎩⎪⎨⎪⎧复前行副词,又不复出焉副词,再五、重点实词1.缘溪行(沿着、顺着) 2.初极狭,才通人(仅仅、只)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6.并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8.咸来问讯(都) 9.停数日(停留,引申为居住)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1.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12.诣太守(拜访) 13.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4.后遂无问津者(问路。
【初中记叙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中考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中考阅读答案04恩施陈泰秋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天当中的一段时间里进行定期的旅行。
如果你不到达中间,你会去Taiqiu,甚至在你离开之后。
袁芳当时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
客人问袁芳:“你在吗?”答案是:“我等了你很长时间,所以一直不在家。
”朋友很生气,说:“这不是人!跟人一起去,让他们去。
”袁芳说:“你和你的家人都在一天当中。
如果你不在一天中到达,你就无话可说;如果你责骂你的儿子和父亲,你是无礼的。
”朋友们感到羞耻,赶紧走开,带领他们。
袁芳简介。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18.请按要求写下故事的以下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故事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正确的:①②错: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参考答案: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原因:陈太秋、尤奇出行;发展:朋友们不是到达日本而是离开;高潮:袁方按道理驳斥朋友;结尾:朋友们感到羞愧并道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省略《陈太丘与友期》中考阅读答案05厦门陈泰秋中午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
如果他不在中午到达,他就去Taiqiu的房子,甚至在他走后。
袁芳当时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
客人问袁芳:“你在吗?”答案是:“我等了你很长时间,所以一直不在家。
”这位朋友很生气:“这不是人类!和人们一起去,让他们去。
”袁芳说:“你和你的家人都在一天当中。
如果你不在一天中到达,你就没有信仰;如果你责骂你的儿子和父亲,你是无礼的。
”朋友是羞耻的。
他下了车,领着他。
袁芳不理他。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

A.熊掌,亦我所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跃跃欲试
B.所恶有甚于死者可爱者甚蕃不求甚解
C.万钟于欲何加焉弗敢加也添枝加叶
D.此之谓失其欲心太守自谓也不知所谓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选自《世说新语》)
[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1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
(3)尝暂寄人空宅住( )(4)子欲居九夷(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暂住何烦尔?
(2)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①而不接。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3)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朋党论》节选
(4)管宁、华散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7.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zòu)B.差可拟(chà)C.尊君在不(fǒu)D.友人惭(jiàn)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4)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明帝在西堂”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明帝在西堂”(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二)明帝在西堂,会①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②仆射③,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④!”帝大怒,遂付廷尉⑤令收,因欲杀之。
后数日,诏出周。
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有删减)【注释】①会:聚集,召集。
②为:担任。
③仆射:官名,是尚书省的副职。
④圣治:太平时代,和帝王有关的事物都加“圣”字来称颂。
⑤廷尉:古代官职名,主管司法。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拂袖而去.B.元方入门不顾./奋不顾.身C.友人惭,下车引.之/穿针引.线D.君与家君期.日中/不期.而遇2.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小说集,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古人称谓分尊称和谦称,“尊君”和“子”是尊称,“家君”和“鄙人”是谦称。
C.材料二中“帝大怒”的原因是周伯仁在群臣面前回答明帝之治等于尧舜之治。
D.文言文朗读要“停连”,材料二中划线句子停顿如下:“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4.以上两则文言材料均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谈一谈陈元方和周伯仁的“方正”体现在哪里。
【答案】1。
B【解析】A.相同,离开;B.不同,回头看/顾及;C.相同,拉,牵;D.相同,约定;故选B。
2.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
②恣:任凭。
③孤:王侯自称。
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分)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2)弱者抚之以仁。
(2分)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
(3分)答案: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02《陈太丘与友期行》(原卷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02《陈太丘与友期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天津蓟州·七年级期中)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B.太丘舍去.去:离开C.相委.而去委:舍弃D.元方入门不顾.顾:顾忌2.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B.尊君在不C.与人期行D.下车引之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的运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B.文章的结尾部分中“惭”“下”“引”等词,描写了友人知错的心态及行为。
C.文章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当时粗鲁无礼的一面。
D.文章中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友人无信时舍友人而去,为不方正的体现。
元方辩驳有力,维护父亲和他自己尊严的行为,是方正的体现。
二、对比阅读(2020·湖南怀化·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比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耳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五,谏父曰:“祖有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典,捐祖于野,谷随,收舆③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舆:手推的小车。
④凶:不吉利的。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离开)B.尊君在不(对自己父亲的尊称)C.谏父曰(规劝)D.无需更做此具(再,又)4、下列加粗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捐之下车引之B.捐祖于野于我如浮云C.尊君在不父不从D.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与《蒸饭成粥》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与《蒸饭成粥》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蒸饭成粥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
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②饭落釜中。
太丘问:" 炊何不馏③?"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④。
" 太丘曰:" 尔⑤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志之。
" 二子长跪俱说,更⑥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慧》)【注释】①诣:拜访。
②箅(bi):蒸饭的竹垫。
③馏:把食物蒸熟。
④糜:粥。
⑤尔:你,你们。
⑥更:互相。
易夺:改正补充。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B.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使.元方、季方炊(《蒸饭成粥》) 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D.乃.俱窃听(《蒸饭成粥》) 屠乃.奔倚其下(《狼》)2.猜读,是读文言文的一种策略,就是根据上下文对字词句的意思进行推测。
例如,《蒸饭成粥》中的“识”和“”意思相同,都是“”的意思。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B.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C.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算箅/饭落釜中D.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算箅/饭落釜中4.文言虚词不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与友期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甲地到乙地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游戏 3.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或量词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常有委派、委任之意
三、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四、一词多义
1.不⎩⎪⎨⎪⎧ 尊君在不同“否”,表询问
过中不至没有
2.日⎩⎪⎨⎪⎧
日中不至太阳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天 五、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正午时分)
3.去后乃至(才)
4.下车引之(拉,牵拉)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六、重点句子翻译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七、问题探究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陈元方、友人。
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2.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写出来。
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
错:入门不顾。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同时要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