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作业
分子生物学作业(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作业第一次1、Promoter:(启动子)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能活化RNA聚合酶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区,其结构直接关系转录的特异性与效率。
2、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组成基因转录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一、简述基因转录的基本特征。
(作业)P35二、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延长过程。
P58肽链的延伸由于核糖体沿mRNA5 ′端向3′端移动,开始了从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
起始复合物,延伸AA-tRNA,延伸因子,GTP,Mg 2+,肽基转移酶每加一个氨基酸完成一个循环,包括:进位:后续AA-tRNA与核糖体A位点的结合起始复合物形成以后,第二个AA-tRNA在EF-Tu作用下,结合到核糖体A位上。
通过延伸因子EF-Ts再生GTP,形成EF-Tu·GTP复合物,参与下一轮循环。
需要消耗GTP,并需EF-Tu、EF-Ts两种延伸因子。
转位:P位tRNA的AA转给A位的tRNA,生成肽键;移位:tRNA和mRNA相对核糖体的移动;核糖体向mRNA3’端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二肽酰-tRNA2进入P位,去氨酰-tRNA 被挤入E位,空出A位给下一个氨酰-tRNA。
移位需EF-G并消耗GTP。
三、真核细胞mRNA分子的加工过程有哪些?P401、5’端加帽加帽指在mRNA前体刚转录出来或转录尚未完成时,mRNA前体5’端在鸟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加G,然后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进行甲基化。
帽子的类型0号帽子(cap1)1号帽子(cap1)2号帽子(cap2)2、3’端的产生和多聚腺苷酸花除组蛋白基因外,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都有poly(A)序列,其长度因mRNA种类不同而变化,一般为40~200个A 。
大部分真核mRNA有poly(A)尾巴,1/3没有。
带有poly(A)的mRNA称为poly(A)+,不带poly(A)的mRNA称为poly(A)-。
分子生物学作业及答案

分子生物学作业及答案《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一、名词释义1.增色效应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转变为单链不规则卷曲状态时,其在260nm处的吸收增加,这被称为“着色效应”。
2.核酶答:指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其底物是RNA,主要参与RNA的加工和成熟。
3.dna半不连续复制答:复制DNA时,前导链上的DNA合成是连续的,后继链上的DNA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4.操纵子A: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元,包括启动子(P)和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
5.增强子A:指真核生物的DNA序列,它没有方向性,可以远或近结构基因(非常短)至可以位于内含子)。
它与某些蛋白质因子结合后,通常能够增强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有时也可以抑制转录。
6.核小体答:是贪色提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7.核糖体答: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由一大一小两个亚基结合形成[2],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交织在一起。
8.启动子答:指结构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一段dna序列,它结合rna聚合酶(真核生物还需要能够在与其他蛋白质因子结合后打开基因转录)。
9.终止子答:它是基因或操纵组末端的DNA片段,可以中断转录。
10.dna克隆答:在体外将DNA插入载体分子,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其分子导入原载体没有这类分子的宿主细胞内并能够持续稳定的繁殖。
二、请选择正确的选项1.以下哪个是核蛋白(c)a、角蛋白B.染色质C.组蛋白D.蛋白多糖2。
DNA中的5'-agtctgact-3'序列的哪个片段与RNA中的片段相同(AA.5'-agucugacu-3'B.5'-ugtctgutc-3'C.5'-ucaguca-3'd.5'-agucagacu-3'3.dna解链温度是指(b)a.a260nm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b.a260nm达到最大值50%的温度c.dna开始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d.dna完全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4.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a.多核苷酸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b、 DNA复制是半保留的,通常形成双亲-后代双螺旋杂交链。
分子生物学作业(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作业第一次1、Promoter:(启动子)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能活化RNA聚合酶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区,其结构直接关系转录的特异性与效率。
2、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组成基因转录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一、简述基因转录的基本特征。
(作业)P35二、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延长过程。
P58肽链的延伸由于核糖体沿mRNA5 ′端向3′端移动,开始了从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
起始复合物,延伸AA-tRNA,延伸因子,GTP,Mg 2+,肽基转移酶每加一个氨基酸完成一个循环,包括:进位:后续AA-tRNA与核糖体A位点的结合起始复合物形成以后,第二个AA-tRNA在EF-Tu作用下,结合到核糖体A位上。
通过延伸因子EF-Ts再生GTP,形成EF-Tu·GTP复合物,参与下一轮循环。
需要消耗GTP,并需EF-Tu、EF-Ts两种延伸因子。
转位:P位tRNA的AA转给A位的tRNA,生成肽键;移位:tRNA和mRNA相对核糖体的移动;核糖体向mRNA3’端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二肽酰-tRNA2进入P位,去氨酰-tRNA 被挤入E位,空出A位给下一个氨酰-tRNA。
移位需EF-G并消耗GTP。
三、真核细胞mRNA分子的加工过程有哪些?P401、5’端加帽加帽指在mRNA前体刚转录出来或转录尚未完成时,mRNA前体5’端在鸟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加G,然后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进行甲基化。
帽子的类型0号帽子(cap1)1号帽子(cap1)2号帽子(cap2)2、3’端的产生和多聚腺苷酸花除组蛋白基因外,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都有poly(A)序列,其长度因mRNA种类不同而变化,一般为40~200个A 。
大部分真核mRNA有poly(A)尾巴,1/3没有。
带有poly(A)的mRNA称为poly(A)+,不带poly(A)的mRNA称为poly(A)-。
分子生物学2-7章作业及答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DNA的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直线或环状多聚体,即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DNA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4、DNA超螺旋: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是DNA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
按DNA双螺旋的相反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成为负超螺旋,反之,则称为正超螺旋。
所有天然的超螺旋DNA均为负超螺旋。
5、DNA拓扑异构体:核苷酸数目相同,但连接数不同的核酸,称拓扑异构体6、DNA的变性与复性:变性(双链→单链)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氢键断裂,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复性(单链→双链)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想的现象。
7、DNA的熔链温度(Tm值):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
Tm值计算公式:Tm=69.3+0.41(G+C)%;<18bp的寡核苷酸的Tm计算:Tm=4(G+C)+2(A+T)。
8、DNA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9、基因:编码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
10、基因组: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所有DNA,包括核DNA和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DNA11、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12、C值矛盾: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13、基因家族: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
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14、假基因:假基因是原始的、有活性的基因经突变而形成的、稳定的无活性的拷贝。
表示方法:Ψα1表示与α1相似的假基因15、转座:遗传可移动因子介导的物质的重排现象。
分子生物学作业

分子生物学作业1.ORF:(open reading frame)即开放阅读框架或开放读码框架。
在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列,叫做开放阅读框架。
2.结构基因:可被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或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或激素。
3.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te gene)。
4.选择性剪接:DNA转录后形成hnRNA,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切除内含子转录的部分,生成mRNA,这个过程称为选择性剪切。
5.C值(c value):即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总量。
6.生物大分子:主要指蛋白质、核酸和糖复合物(主要为糖蛋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们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7.酚抽提法:是核酸分离的一种经典方法,即酚:氯仿抽提法。
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裂解缓冲液破碎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屉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8.凝胶过滤层析:又称分子筛方法,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9.多重PCR:又称多重引物PCR或复合PCR,它是在同一PCR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PCR反应,其反应原理,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PCR相同.10.荧光域值:荧光域值是PCR3—15个循环荧光信号标准差的10倍,荧光域值设定在 PCR扩增的指数期.11.退火:PCR扩增过程中,经过94℃的变性后,温度突然降至55℃时,变性的DNA单链在碱基互补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氢键开始复性。
分子生物学专题训练(含答案)

分子生物学专题训练(含答案)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分子生物学的专题训练题目及其答案。
1. DNA复制问题:DNA复制是指什么?在细胞中是如何进行的?答案: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将一个DNA分子复制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过程。
在细胞中,DNA复制通过酶的作用,在DNA双链上建立一个新的互补链,生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2. 基因转录问题:基因转录是什么过程?主要酶有哪些?简要描述转录的过程。
答案:基因转录是指将DNA中的基因信息转录成mRNA的过程。
主要酶有RNA聚合酶和辅助因子。
转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
起始阶段是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延伸阶段是RNA聚合酶沿DNA模板链合成mRNA链;终止阶段是mRNA链与RNA聚合酶和DNA分离,形成终止转录复合物。
3. 翻译过程问题:翻译是指什么过程?主要的遗传密码是什么?简要描述翻译的过程。
答案:翻译是指将mRNA中的核酸序列转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主要的遗传密码是以三个核苷酸为一个密码子,共有64种可能的密码子,编码了20种氨基酸和一个终止信号。
翻译的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是在起始密码子AUG的指导下,启动翻译过程;延伸阶段是tRNA带着相应的氨基酸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合成蛋白质链;终止阶段是遇到终止密码子时,翻译终止,释放蛋白质。
4. DNA重组问题:DNA重组是指什么过程?主要的DNA重组方式有哪些?简要描述DNA重组的过程。
答案:DNA重组是指在细胞中不同DNA分子之间交换DNA片段的过程。
主要的DNA重组方式有两个: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是指两个同源染色体或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两个同源DNA片段之间的重组;非同源重组是指不同染色体或同一染色体上的非同源DNA片段之间的重组。
DNA重组的过程包括DNA切割、DNA片段交换和DNA连接三个步骤。
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业

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业1.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相互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3.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其主要特征是由小分子的构件分子(如:核苷酸,氨基酸,单糖等)组成,具有较复杂的空间结构,而且结构于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4.酚抽提法:提取DNA的一种常用方法。
利用高浓度的阴离子去垢剂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使DNA 与蛋白质分离,在高温(55~65℃)条件下裂解细胞,使染色体离析,蛋白变性,释放出核酸,然后采用提高盐浓度及降低温度的方法使蛋白质及多糖杂质沉淀,离心后除去沉淀,上清液中的DNA用酚/氯仿抽提,反复抽提后用乙醇沉淀水相中的DNA。
5.凝胶过滤层析:又称排阻层析或分子筛方法,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
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6.巢式PCR:一种变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两对(而非一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
第一对PCR引物扩增片段和普通PCR相似。
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因为他们在第一次PCR扩增片段的内部)结合在第一次PCR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PCR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
7.Real-time PCR:又称实时定量荧光PCR,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总量分析或通过Ct值对模板进行相对定量。
分子生物学习题及答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分子生物学1.插入或缺失碱基对会引起移码突变,下列哪种化合物最容易造成这种突变()。
A. 吖啶衍生物B. 5-溴尿嘧啶C. 咪唑硫嘌呤D. 乙基乙磺酸正确答案: A2.产生移码突变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A. 转换B. 颠换C. 水解D. 插入正确答案: D3.碱基切除修复中不需要的酶是()A. DNA聚合酶B. 磷酸二酯酶C. 核酸外切酶D. 连接酶正确答案: B4.关于DNA的修复,下列描述中,哪些是不正确的?()A. UV照射可以引起相邻胸腺嘧啶间的交联B. DNA聚合酶III参与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行程的单链缺口C. DNA的修复的过程中需要DNA连接酶D. 哺乳动物细胞可以用不同的糖基化酶来除去特异性的损伤碱基正确答案: B5.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异常血红蛋白纯合子基因的临床表现。
β-链变异是由下列哪种突变造成的():A. 染色体臂交换B. 单核苷酸插入C. 染色体不分离D. 碱基替换正确答案: D6.在细胞对DNA损伤做出的响应中,哪一种方式可能导致高的变异率?()A. 光复活修复B. 碱基切除修复C. 重组修复D. 跨越合成正确答案: D7.下列哪种修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DNA的结构损伤?()A. 核苷酸切除修复B. 错配修复C. 光复活修复D. 重组修复正确答案: D8.紫外线照射对DNA分子的损伤主要是():A. 形成共价连接的嘧啶二聚体B. 碱基替换C. 磷酸酯键的断裂D. 碱基丢失正确答案: A9.紫外线照射引起DNA最常见的损伤形式是生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在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这种变化的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是相对的两条互补核苷酸链间胸腺嘧啶之间的共价连接B. 可由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在内的有关酶系统进行修复C. 是由胸腺嘧啶二聚体酶催化生成的D. 不会影响DNA复制正确答案: B10.光复活修复过程中,以下哪种酶与嘧啶二聚体结合?()A. 光解酶B. 核酸外切酶C. 核酸内切酶D. 连接酶正确答案: A11.在大多数DNA修复中,牵涉到四步序列反应,这四步序列反应的次序是()A. 识别、切除、再合成、再连接B. 再连接、再合成、切除、识别C. 切除、再合成、再连接、识别D. 识别、再合成、再连接、切除正确答案: A12.下列碱基的改变不属于颠换的是():A. A →GB. T →GC. A →TD. C →G正确答案: A13.E. coli中的MutH能识别():A. 扭曲的DNA双链B. 半甲基化的GATCC. 插层剂插入位点D. 冈崎片段间的缺口正确答案: B14.哪一类型的突变最不可逆?()A. 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B. 水解脱氨基C. 八氧代鸟嘌呤D. 嘧啶二聚体正确答案: A15.下列何者属于DNA自发性损伤():A. DNA复制时的碱基错配B. 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C. 胞嘧啶脱氧D. DNA交联正确答案: A16.错配修复系统中MutS通过检测子代链序列识别子代链上的错配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作业一、名词解释1.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相互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成为断裂基因。
2.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由基因组DNA上的单个碱基的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
是人群中个体差异最具代表性的DNA多态性,相当一部分还直接或间接与个体的表型差异、对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能力、对药物的反应性等相关。
单核苷酸多态性被认为是一种能稳定遗传的早期突变。
一、简答题1.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①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储存于细胞核内,除配子细胞外,体细胞内基因组是双份的(即双倍体),有两份同源的基因组。
②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即一个结构基因经过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再翻译生成一条多肽链。
③真核生物基因组存在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可达百万次以上。
④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编码的区域多于编码的区域。
⑤真核生物的大部分基因都含有内含子,因此,基因是不连续的(断裂基因)。
⑥真核生物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具有多复制起始点,而每个复制子的长度较小。
2.试述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指第一向的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与第二向SDS-PAGE组成的分离系统,也称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2-DE。
等电聚焦电泳是基于蛋白质等电点(pI)的差异进行分离,SDS-PAGE则是根据蛋白质分子量(Mw)的不同进行分离。
其中等电聚焦指:在电场中电泳基质形成一个从正极到负极不断增大的PH梯度,由于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向正极移动,待正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向负极移动,当蛋白质分子运动到各自的PI处时,所带净电荷变为零,于是停止迁移而留在该位置上,这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别聚焦在各自的PI处,形成一条狭窄稳定的区带而彼此分开的现象就称为等电点聚焦。
SDS-PAGE是在PAGE系统中加入SDS和还原剂后所组成的电泳系统。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疏水端能插入蛋白质分子内,破坏蛋白质分子内的氢键及疏水作用,改变蛋白质分子的三级和四级结构;还原剂则断裂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使蛋白质分子去折叠,结构变得舒展。
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后,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所带负电荷大大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消除了不同分子间原有电荷的差异。
蛋白质-SDS复合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中的迁移率不再与电荷相关,而主要取决于椭圆棒的长轴长度,及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
1.分子克隆技术包括哪些基本步骤?包括: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载体的选择;③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④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⑤重组体的筛选。
2.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主要有哪些方法?①粘性末端DNA分子的连接②平末端连接法③通过同聚尾连接3.简述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及其作用。
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根据需要在特定的位点上精确切割双链DNA 分子。
②DNA聚合酶:1. DNA聚合酶Ⅰ和Klenow片段 DNA聚合酶Ⅰ5'→3' DNA聚合酶活性3'→5'核酸外切酶活性 5'→3'核酸外切酶。
Klenow 片段作用活性补齐双链DNA的3'末端,同时可使3'末端DNA标记上同位素。
cDNA克隆中,合成cDNA第二链。
DNA序列分析。
2.Taq DNA 聚合酶Taq酶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依赖于聚合作用的5'→3'外切酶活性。
3.逆转录酶反转录作用核酸酶H的水解作用依赖DNA的DNA聚合酶作用。
4.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在载体或目的基因 3'末端加上互补的同质多聚尾,形成人工粘性末端,便于DNA重组连接。
用于DNA 3'末端的同位素探针标记。
③DNA连接酶:能催化两个互补粘性末端双链DNA分子的5’磷酸基团与3’羟基形成磷酸二酯键,将具有相同粘性末端或平末端的DNA 连接起来。
④碱性磷酸酶:能除去DNA片段上的5’磷酸以防自身连接;在使用T4多核苷酸激酶和32P同位素标记前,从RNA或DNA上出去5’端的磷酸。
⑤T4多核苷酸激酶:既能连接粘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
⑥核酸酶S1:可除去粘性末端以产生平末端,除去cDNA合成时形成的发夹结构,分析RNA的茎环结构和DNA-RNA分子的杂交情况。
4.举例说明载体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①能自我复制并具较高的拷贝数②分子量一般<10Kb③带有遗传筛选标记④有适当的限制酶酶切位点,便于外源DNA的插入和筛选如pBR322质粒克隆载体,它是由一系列大肠杆菌质粒DNA通过DNA 重组技术构建而成的双链克隆载体,长为 4.36Kb。
它含有一个能保证高拷贝自我复制的复制起始点(Ori),并装有四环素抗性(Tetr)基因和氨苄青霉素抗性(Ampr)基因供菌落筛选。
在这两个抗性基因中分别含有BamH I和Pst I等限制酶的单一酶切位点,用于插入外源DNA片段。
如有外源基因的插入,会导致这些标志性基因的失活。
5.简述双抗生素筛选和蓝白斑筛选的原理。
双抗生素筛选:某些质粒载体如 pBR322质粒中有Ampr和Tetr 抗性基因,在这两个基因中装有几个常用的MCS,如将外源DNA片段插入BamHⅠ识别序列时,则此质粒由Tetr变为对四环素敏感(Tets )。
这种重组子导入宿主菌后,宿主菌在含四环素琼脂糖平皿上不能生长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平皿上能够生长。
在含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平皿上都能够生长的细菌只含有空载体,此筛选方法称为双抗生素筛选法蓝白班筛选:某些质粒载体带有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lacZ基因,该基因含一段编码-半乳糖苷酶氨基末端145个氨基酸-肽的DNA片段, IPTG可诱导此片段合成,此片段能与宿主细胞所编码的缺陷型-半乳糖苷酶实现基因内-互补,形成完整的-半乳糖苷酶,催化指示剂底物X-gal 形成蓝色产物,结果重组克隆呈蓝色菌落。
当外源基因插入lacZ基因中MCS,lac -肽基因阅读框架被破坏,细菌内将无-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重组克隆呈白色菌落,这是常用的蓝白斑筛选法。
6.有哪些常用的探针标记物?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光敏生物素、生物素化补骨脂素、FITC和罗丹明、地高辛、[α32P]dNTP、[γ32P]dNTP、35S、3H、Bio-ll-dUTP、HRP和ALP。
7.如何进行探针的标记?缺口平移法、随机引物法、末端标记法、聚合酶链式反应。
8.影响核酸分子杂交的因素有那些?如何进行杂交条件的优化?影响因素:1)核酸分子的浓度和长度:核酸浓度越大,复性速度越快。
探针长度应控制在50-300个碱基对为好。
2)温度:温度过高不利于复性,而温度过低,少数碱基配对形成的局部双链不易解离,适宜的温度是较Tm值低25度。
3)离子强度:在低离子强度下,核酸杂交非常缓慢,随着离子强度增加,杂交反应率增加。
高浓度的盐使碱基错配的杂交体更稳定,所以进行序列不完全同源的核酸分子杂交时必须维持杂交反应液中盐浓度和洗膜液中的盐浓度。
4)杂交液中的甲酰胺:甲酰胺能降低核酸杂交的Tm值,它有以下优点:在低温下探针更稳定;能更好地保留非共价结合的核酸。
5)核酸分子的复杂性:是指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的不同顺序的总长度。
两个不同基因组DNA变性后的相对杂交速率取决于样品浓度绝对一致时的相对复杂性(即DNA中的碱基数)。
6)非特异性杂交反应:在杂交前应对非特异性杂交反应位点进行封闭,以减少其对探针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杂交条件的优化:1)探针的选择:检测单个碱基改变选用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链靶序列选用与其互补的DNA单链探针或RNA探针;长的双链DNA探针特异性较强,适宜检测复杂的靶核苷酸序列和病原体;100bp左右的探针适合原位杂交。
2)探针的标记方法:在检测单拷贝基因序列时,应选用标记效率高、显示灵敏的探针标记方法;在对灵敏要求不高时,可采用保存时间长的生物素探针技术和价廉的HRP显示系统等。
3)探针的浓度:随探针浓度增加,杂交率也增加,在较窄的范围内,随探针浓度增加,敏感性增加。
膜杂交中32P标记探针与非放射性标记探针的用量分别为5~10ng/ml和25~1000ng/ml;原位杂交中,一般各种标记探针,其用量均为0.5~5.0μg/ml 。
4)杂交最适温度:若反应温度低于Tm 10~15℃,碱基顺序高度同源的互补链可形成稳定的双链,错配对减少。
一般情况下,在不含变性剂甲酰胺时,大多数杂交反应在65℃进行,当含50%甲酰胺时,在42℃进行。
5)杂交反应时间:杂交时间短了,反应无法完成;长了引起非特异结合增多。
一般杂交20 h左右。
6)洗膜温度:杂交后的最终洗膜温度一般应低于Tm值5~12℃进行。
7)杂交液的优化:通常用于DNA杂交的标准杂交液为5*SSC,1.0%casein,0.1%十二烷基肌氨酸,0.02%十二烷基硫酸钠。
必要时可以加一些杂交促进剂,常用的有硫酸葡聚糖,它能促进DNA链之间的缔合,10%硫酸葡聚糖存在时杂交速度可提高10-100倍,缺点是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大会引起溶液黏度大大增加。
聚乙二醇(PEG)也是常见的杂交促进剂。
聚丙烯酸的钠盐,使用浓度为2%-4%,优点是粘稠度低,价格低廉。
一、名解1.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
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2.酚抽提法:最初于1976年由Stafford及其同事提出,通过改良,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裂解缓冲液破碎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提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3.凝胶过滤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也称分子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利用凝胶分子筛对大小、形状不同的分子进行层析分离,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巢式PCR:巢式PCR是一种变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两对(而非一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
第一对PCR引物扩增片段和普通PCR相似。
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因为他们在第一次PCR扩增片段的内部)结合在第一次PCR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PCR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
巢式PCR的好处在于,如果第一次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断,则第二次能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极低。
因此,巢式PCR的扩增非常特异。
5.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5min聚合酶链式反应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