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入阴治失眠
陈新宇教授从“阴平阳秘”论治失眠经验

陈新宇教授从“阴平阳秘”论治失眠经验罗云涛; 蔡虎志; 邓旭; 曾昭文; 蒋谦谦; 陈青扬; 陈新宇【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9)009【总页数】3页(P1094-1096)【关键词】失眠; 阴平阳秘;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潜阳入阴; 陈新宇【作者】罗云涛; 蔡虎志; 邓旭; 曾昭文; 蒋谦谦; 陈青扬; 陈新宇【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陈新宇教授,湖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
陈教授临证数十年,深谙经典,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杂症。
在分析病因病机之时,陈教授常言,治病辨证宜注重中医之整体观,自阴阳角度析疾病之性,治病者宜和阴阳,调脏腑,以达“阴平阳秘”之境。
于处方用药之际,陈教授擅用经方,常以仲景之方加减化裁,在经方治疑难、起沉疴、救危重等方面更是匠心独运。
失眠,指患者本人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因此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睡眠障碍[1]。
长期的失眠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2]。
陈教授精研阴阳学说,认为其病机本质为阳虚所致的“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在“谨熟阴阳”的辨证基础上,提出“温扶阳气、潜阳入阴、调和阴阳”的治疗大法以达到阴平阳秘。
笔者有幸跟从陈教授学习,并潜心侍诊,现将陈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陈教授认为人体睡眠机制的形成是“天人相应”的必然结果。
天地自然有阴阳消长、昼夜晨昏的周期和节律,人之阴阳亦随之变化。
人体卫阳之气,昼行于体表,夜行于内,与自然节律相应,方能入眠。
《类证治裁·不寐》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
”故陈教授认为不寐的关键病机为阳不入阴所致的阴阳失交。
毛丽军教授根据失眠的不同表现诊治失眠证的经验总结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 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睡眠起始及维持 困难、早醒等,日间功能障碍则表现为 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能力减 退 , 学 习 、 工 作 和/或 社 交 能 力 下 降 等 [1]。失眠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生活质量和工 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诱发交通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 个体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2]。作为 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工作学员,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毛丽军老师学习,观 察到毛丽军老师对失眠症有独到见解, 对失眠症的疗效显著,故将其辨证思 路、治疗经验进行分享。
寐而多梦:临床证见入睡后梦纷纭 而至,多责与肝胆,中医证候常分为肝 血不足和心胆气虚两种,根据伴随症状 可进行证候分型。①肝血不足;症见入 睡可,但眠而多梦,兼见头晕或痛、眼 干涩,或迎风流泪,烦躁易怒,或神情 郁郁不乐,面白不华,或甲枯不润,舌
淡或红而苔薄少或无,脉弦细沉或数。 《血证论》 中云“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 目,寐则魂返于肝。”《症因脉治·不得卧 论》 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 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 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 不宁矣。”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 不能摄魂,魂不守舍,则寐而多梦。治 则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 汤加减。毛丽军老师常换茯苓为茯神, 配以远志来宁心、定梦邪、安神,用生 地、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润燥,白芍用 以滋养肝血,当归以养血活血,诸药同 奏滋阴养血,摄魂安神之功;②心胆气 虚;症见惊悸,多梦并见焦虑紧张,易 受惊吓,胆小,强迫,或疲乏困倦,头 晕目眩,口干咽干,舌胖淡或红,苔薄 白 , 脉 弦 细 或 弱 。《太 平 圣 惠 方》 云 : “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 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 不安,心多惊悸,精神怯弱。盖心气忧 伤 , 肝 胆 虚 冷 , 致 不 得 睡 也 。” 胆 气 亏 虚,决断失司,忧心怵惕,神不归舍, 心胆怯则神魂无所,睡眠时神魂惊扰, 梦多且虚烦。治则为补益心胆,安神定 志,方用 《医学心悟》 中安神定志丸加 减。毛丽军老师加柴胡、香附、郁金用 以疏肝理气,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 阴,加鳖甲或龟板以滋阴养血,加强安 神之力。失眠症见可入睡但梦多纷乱, 毛丽军老师常加用生龙齿、紫石英以镇 惊悸不安,珍珠母以安神定魂,共用以 上金石重镇之品用以镇神魂,定神志, 可安睡无梦。
李凤翔先生治疗不寐用药经验

刘金 花 张 明锐 关键词: 不寐 ; 阴不敛 阳 ; 阳 不入 阴 : 引阳入 阴
中 图分 类号 : R 2 5 6 . 2 3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1 — 0 0 5 2 — 0 l 李凤 翔 先生 , 字仞仟 , 笔名嚣农 , 山 东 成武 人 , 生于 1 9 1 6 年, 润肺化 痰 。 《 金 匮要 略》 之 百合 地黄 汤 ( 配生地 , 泉水 ) , 方 中用百 合 现 已 九十 七岁 高 龄 , 自幼 r 习 曾拜 师 外 科 名 医刘 汉 昭 门下 , 苦 益 气 滋 阴除虚热 , 养 心安 神 而疗 百合 病 。 百合 汤 ( 配 乌药 ) 用之 益 学 十二 年 , 深得 中 医外科 诊 治精 髓 。 成 名后 , 拜 地方 名 医 、 中医世 气 阴 , 除腹 胀 , 治 胃痛 , 治“ 胃不 和 , 则 卧 不安 ” 之入 夜 辗转 不寐 证 。 家赵 点 斋精 研 四部 经 典 , 尽 得 真传 。 [ l 李 凤翔 先 生 精 于 中 辨 证 , 对 于 酸枣 仁 一 药在 方 中 的使 用 , 先 生 有其 独 到 的体 会 , 他 认 屡克 疑 证顽 疾 。1 9 5 9年 , 支边 内蒙 古 , 执教 于 内 蒙古 医 学 院 中医 为本 品 果 肉 昧 酸 , 药 用 其核 , 其昧酸而甘 , 性平 , t : 以人 心 , 酸 味 系。 从 医七 十余 年 , 淡泊名利 , 志存 高 远 , 仁 心济 世 , 德艺 双馨 。 笔 归 肝 , 故 能 宁 心 以定神 志 , 敛 肝 以安 魂 魄 。 凡 心肝 血 虚 , 神魂 不 安 者 近 年 整理 先 生 临证 经 验 、 医案 、 医话 , 近 五 十万 言 。 本 文 就 先 生 之 证 , 常 习用 之 。 敛 汗 固虚 , 亦 取其 酸 收之 性 。 酸枣 { I 汤 之所 以有 诊治 不 寐证 用 药 经验 归 纳如 下 , 以飨 同仁 。 藏 魂 安神 以疗 虚烦 不 寐之 功 ,全 在 此 药 。 前人 曾有 生枣 仁 治 不 1 病 因病机 寤, 熟枣 仁 疗 不 寐 之 说 , 据 先生 临 证 体 会 , 生 熟 枣 仁 功 效 并 非 不寐,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 论》 多以“ 阳不入阴, 阴不敛阳” 立 有 此 天壤 之 别 。 同样 对 于不寐 有效 。 不寤 、 不 寐 皆 自有 其 因 , 当以 论。 《 金匮要略》 则言 : “ 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主之” 。 李凤翔先 “ 审因论治” 为原则 。 又据《 金匮要略》 : “ 酸入肝 , 焦苦人心” 之说 , 生 认 为此证 多 于 内伤劳倦 、 忧 郁 日久 、 思 虑过 度及 忿 怒之 后 而发 。 可 知 生枣 仁 养肝 敛 魂 安寐 较 佳 , 熟枣 仁 养 心安 神 定 悸较 佳 。 酸 枣 五脏之 中 , 肝为将 军之 官 , 主谋虑 。谋则 耗阴 , 怒 则伤肝 , 肝 血不 足 , 仁 为 失 眠不 寐 的要 药 , 具 有滋 补 强壮 之 功 , 养 心 健脑 , 安 五脏 , 强 难 于濡养 肝脏 , 以致肝无 所藏 。 且肝本 藏魂 , 魂 来肝之 阴血涵 养。 若 精神 , 重 用能 克 多 种 虚损 性功 能 性 疾病 。 肝之阴血亏虚 , 魂不归舍 , 抑或魂不守舍 , 则发为不寐 。 方 中常用苏叶配百合疗不寐 , 盖百 合、 苏n t - _ -药如《 侣山堂 2 治 则 治 法 类辨》 中所 言 : “ 百 合 花 昼 开 而夜 合 , 紫 苏 叶 朝 挺 而暮 垂 , 此 草 木 基 于 以上 认 识 , 李 凤 翔 先 生 曾将 本病 比作 “ 家贫断炊 , 人 必 之 性 感 天地 阴 阳气 化 而 为开 阖 者也 。 ” 故 先 生将 此 意 移植 用于 治 外 逃 以谋生 而 久 不欲 归 ;欲 使 之 归 ,先充 其 家 ,家 园富 裕 则 自 疗 不寐 证 之 方 中 , 成 为“ 阴 阳人 阴汤 ” 中点 睛之 药 , 有 引 阳人 阴 之 还 。” 即欲使其魂归宅舍 , 必先补肝之阴血 , 使肝有血以藏 , 肝血 妙 , 阳气 交 于 阴分 即 得安 寐 , 效 用颇 佳 。 得充 , 则 肝 得 阴血 濡养 , 自然 魂得 招 归 而安 其 生 。 生龙骨、 生牡 蛎 同 用 与阴 阳 人 阴汤 中 , 有 潜 镇 之 功 。先 生 认 3 经 验 方 药 为 生 龙 骨 为 哺乳 动物 骨 骼 的化 石 ( 龙骨 ) 和 牙 齿 的化 石 ( 龙齿 ) 。 尤在泾 云 : “ 人 寤则魂 寓 下 目, 寐 则魂藏 于肝 。虚 劳之人 , 肝气 其 性 味 甘平 而 涩 , 能 人心 肝 肾三 经 , 功 专平 肝 潜 阳 , 镇 惊 固脱 , 其 不荣, 故 以枣仁补 敛之 。 ” 是故 酸枣仁汤 又名招 魂汤 即是此意 。 方 中 舔之粘舌 , 则涩性可知, 故凡惊悸 、 癫痫 、 瘛痰 、 崩漏 、 淋浊 、 遗精 、 酸枣仁 补肝 敛 气 , 宜 以为 君 , 而魂 既不 归 , 必有 浊 痰燥 火 乘 间而袭 多汗 等 浮 阳不潜 , 正气 外 散之 证 用 之 良效 。龙 齿 其 性 味 凉 涩 , 功 其 舍者 , 烦之所 由作也 。故 以知母 、 甘 草清热 滋燥 , 茯苓 , 川芎 行气 效 与 龙骨 大 致相 同 , 但 以镇惊 安 神 为其 特 长 , 故 在 安神 定 志 方 中 化 痰 。皆所 以求肝之 治而宅 其魂也 。陆 渊雷认 为 : “ 虚烦不 得眠 , 亦 多配用 之 。 而 生牡 蛎 乃 海蛤 类 牡蛎 科 水 生物 的贝 壳 , 以 片 大者 为 神 经衰 弱之一 种证 候 。人 之睡 眠 , 须血 液 流向下 部 , 使 脑部相 对贫 良 , 义 名 左牡 蛎 。其 性 味咸 寒 , 能人 肝胆 肾三 经 , 水生介类 , 擅 于 帆, 方能 人寐 。 所谓人 卧则血 归于肝也 。 病 虚劳者 , 因营养不 足而神 益 阴潜 阳退 虚热 , 并 可 固涩软 坚 消 累疬 。 并 可重镇 摄 下 , 敛汗 、 防 轻 衰弱 , 于是 神经 常欲摄m 以 自养 , 虽 睡眠 时 , 脑部 仍见 虚性充 血 , 崩、 止遗。 两 药相 伍 , 正 集水 陆 占今 之 药 而得 潜 镇 虚 阳游 魂 之 功 。 故虚烦不 得眠 。” 尤、 陆之 说 , 虽有 古今之殊 , 但 其义理 无二 。 4 验 案举 例 先生 宗此 理 论 , 用此 方 治 之 。 每加 百 合 、 苏叶、 龙骨 、 牡蛎 , 夏 智某 , 中年 女 患 , 缝 纫 厂工 人 , 2个 月 前 家 务事 生 气 , 此 后 枯草 、 半夏取其引 阳归阴之理 , 特别是龙骨、 牡蛎又有收敛招纳 忧 思 过度 , 影响睡眠, 逐渐 增 重 。 曾 到公 社 医 院就 诊 , 医 生 诊断 为 之功 , 并称之为“ 引 阳入 阴汤 ” , 治 疗不 寐证 多有 奇效 。并 提 出患 神 经 衰弱 , 始 开 些镇 静 安 眠药 ( 药 物 不 明) , 初 始 似 乎有 效 , 后 来 加 者要变换环境 , 日间 周 游 超 市 、 公园等地 , 使 患 者 由疲 乏转 入 倦 大 药 量 亦 不 显效 。 1 个 月 多时 间 , 从 无 网意 , 日夜 端 坐 , 悲 观 厌 怠而入睡, 加之 多 方 开导 也是 治 疗 过程 中不 可缺 少 的 一环 。 世, 心烦 欲死 。 治疗 1 月多 , 中西药 均 不 生效 , 乃 求 余 诊治 。 刻 下 方 中所用 的百 合 一药 , 乃 先 生常 用 治疗 不 寐 之 妙药 , 且 颇多 诊 得 : 体 质一 般 , 精 神 尚好 , 唯 目直 似呆 , 面无表情 , 饮食少 , 二便 彻 夜不 能 入 睡 , 心 中烦 乱 , 悲 观失 望 , 脉 沉 细 而微 , 舌质 绛 , 效验 , 认为此药片片包裹 , 形若蒜瓣层层相叠 , 百瓣合一 , 故名之 正 常 , 百合 。其性 味 甘淡微寒 , 能人 心肺 胃三经 , 类 百脉 一 宗 , 皆归 于心 苔 白。此为 思 虑过 度 , 肝 气 郁结 所 致 。宜用 《 金匮》 酸 枣 仁 汤加 百 肺 。故 能清 心肺 之 虚热 , 疗 肺 中燥热 之 咳 嗽 , 心经 虚 热 之 神 志不 合 、 苏叶 、 龙骨、 牡 蛎治 之 。 药用 : 酸枣仁 2 4 g , 川芎 l O g , 知母 1 2 g 、 安。 如《 本 经》 载: “ 百合, 除 邪气 腹胀 、 心痛 , 益气 补 中 。” 故可 益 胃 云苓 1 2 g 、 甘草 l O g 、 百合 3 0 g 、 苏叶6 龙骨 1 5 g 、 牡蛎 1 5 g , 水煎 2 气, 养胃阴, 而止 胃痛 。百合 敛气 养 心 , 安 神 定魄 , 能 治癫 邪 啼泣 , 次服 , 每日1 剂 。4 剂后 , 略 有 困意 , 但 仍 不 能入 睡 。遂 嘱其 改 变 奔 走狂 呼 , 惊悸 不安 等症 。且 常 习惯 与酸 枣仁 汤 , 百 合地 黄汤 , 百 环 境 , 转 地治 疗 , 乃 迁 至城 里 。令 其 夫骑 自行 车 带 她 满街 游 走 而 苏汤( 百合 、 紫苏叶 ) 联用 , 治疗癔病及神经官能症, 效堪满意 。尤 不 息 , 上午 8 时至 1 2时 , 下午 1 4时 至 1 8 时, 午闻令其不睡 , 晚 其 对 于彻夜 不 能入 寐者 , 加 此一 味 , 效 更 明显 。所 以然者 , 以其 能 饭后服药睡觉。每天她蝇 , 逐渐好转 , 半月后基本能 自然入睡。 清 上焦 之虚 热 , 而脑 髓得其 清静 之 故 。 血 海为 百脉所 归宗 , 乃 化生 5 结 语 精髓之源, 又脑 为髓 海 , 若 经 络郁 热 , 使 脑 髓失 灵 , 神志 便 昏聩难 先 生 平 素所 写之 医案 、 议论 , 每 有 所悟 随笔 而 录 , 积累甚多 , 支 。本 品擅 清 热解 郁 , 气 味甘 苦 微寒 , 最宜 元 气 虚 弱而 为 热 扰 之 逐
潜阳药治疗失眠的体会

我们 充 分提 示 了 中 医的整 体 观 及辨 证 观 , 即人体 各脏 腑 之 间是一个 充满 着 五行 生克 制化 的有 机体 。咳嗽虽
然 是 肺 脏 疾 病 的 反 映 , 因“ 朝 百 脉 ” “ 主 气 ” “ 但 肺 ,肺 、 肺
中之 阴也 ; 合夜 至鸡 呜 , 天之 阴 , 中 之 阳 也 。 故 人 亦 应 之 。 宇 宙 间 的 万 事 天 阴 ”
万 物都 包 含着 阴阳 相互 对立 的两个 方 面 , 地 阴 阳 的 天 盛衰 消长 , 使 一天有 昼 夜晨 昏的节律 变化 , 致 由于 天人
嗽 一症 作 出全 面 的综合 的分 析 , 才能 有 利 于 明确 咳嗽 的病 因、 情 , 而做 到 有 的放 矢 , 病 从 疗效 卓 著 , 样 也便 这 是 真 正 领悟 到 了“ 五脏 六 腑 皆令 人 咳 , 非独 肺 也 ” 的精
神 实质 。
参 考 文 献
[ ] 介 世杰 . 1 刍议 “ 脏 六 腑 皆 能 令 人 咳 ” J . 国 中医 急 五 [] 中
相 应 的 自然 规 律 , 旦 时 人 体 的 阳 气 随 自然 界 阳 气 生 平
主治节 ” “ 主布津 ” 、肺 等等 , 而各 脏腑 之气 皆通 于肺 , 各 脏 腑之津 液输 布均 与肺相 关 。 因此 , 各脏 腑之 功能 失调 必 涉及 于肺 而形 成 内伤 之 久咳难 愈 。临床 上对 咳嗽尤 其 是慢性 咳嗽 一定要 审证 求 因 , 仅要 着 眼于肺 咳 , 不 同
补阳不如潜阳,温中不如温下:附子理中丸为何有时无效

补阳不如潜阳,温中不如温下:附子理中丸为何有时无效有位同道好友,是位家传了好几代的中医。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闲聊,他说:“你善用中成药,我想问问你,对附子理中丸如何看?”我说:“附子理中丸是温脾胃的啊。
凡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都可以用啊。
”“但是,”他接过来说,“我最近几年来越来越觉得这个药不管用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药品质量的问题,后来我开成汤药,效果仍然不好。
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对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并且做了很多摸索和思考。
这次,我深深被这位朋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的精神感动,于是很认真地跟他交流起了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
良医用药,无不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最近十几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身体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医生用药肯定也要跟着改变。
过去,人们在饮食上普遍比较清淡,没有那么多荤腥可吃,有人甚至吃不饱饭。
现在不同了,吃不饱饭的人大概不存在了吧,人们饮食结构中,荤腥很多,而且多为饲料催肥的动物的肉,有道是“鱼生火,肉生痰”,这些东西吃进胃里,滋腻不化,强迫胃加速蠕动,于是引起胃火。
胃中有火,胃阳亢奋,又能促使人不顾饥饱,暴饮暴食,这样就使胃火更旺,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发现,即使是很多体内有寒、腹中冷痛、手脚发凉的病人,胃中都潜伏着火,一旦动用附子理中丸之类温胃暖胃的药物,胃火马上就起来了。
那么,今人体内的寒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基本上都是从肾而来的。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
房事不节能耗精,工作操心也耗精;在物欲横流中欲望无穷能耗精,生活中的烦恼还是耗精。
耗精就要伤肾,肾精受伤,肾阳就要跟着受损,于是,渐渐的,肾阴肾阳都不足了。
当肾阳虚的时候人就会出现手足发凉、腹中寒冷等情况。
这其实不是脾胃虚寒,而是人的肾阳不足,或者叫“命门之火不足”、“底火不足”。
怎么办呢?首先要“潜阳”,也就是要把耗散在外的肾阳拉回来,使其回到肾中;同时还要在滋养肾阴,只有肾中有精才能留住肾阳,使肾阳不至于过于外散。
滋阴潜阳名词解释

滋阴潜阳名词解释滋阴潜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
其涉及到很多名词,下面分步骤进行解释。
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天地万物中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
阴阳是一对互相对立的概念,阴和阳是相对的,互为反面,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
阴阳是人体内部存在的基本结构,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
二、什么是滋阴?滋阴就是补充阴气,滋养人体精血等阴性物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阴气涵养于肝,肺,肾三脏,所以滋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养这几个脏器来实现。
常见的滋阴食物包括瘦肉,乌鸡,枸杞,黑米等。
滋阴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何地龙,女贞子等。
三、什么是潜阳?潜阳指的是调节人体阳气的流通和消耗,保持其稳定的状态。
阳气主要涵养于心,小肠,胃等脏器,是人体内的热能。
当阳气失衡时,容易导致情绪失控,情绪波动过大,感受到的生活与外界的联系也跟不上。
潜阳的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消耗阳气,如过度熬夜,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四、滋阴潜阳的作用滋阴潜阳是中医思想中的重要方面,它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人体内部阴阳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2.预防和治疗健康问题,如肝病,失眠,情绪不稳定等。
3.有助于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4.滋阴潜阳的作用还有改善肤色,延缓衰老等。
总之,滋阴潜阳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注重滋补身体,调节阴阳平衡,从而维护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失眠是指夜间较长时间不能入睡,或入睡后易醒、早醒,醒后再睡不着,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伴多梦,烦躁,易怒。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失眠是人体大脑皮质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产生兴奋性亢进,而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的结果。
中医古籍称失眠为“不寐”。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是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交阴所致。
用脑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都会使人体的阴阳失衡,阳盛阴衰。
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应着重于脏腑的整体调治,尤其是心、肾、脾、肝的调治。
心主神,心神不安则不寐。
造成心神不安的因素,除了心本身的阴阳失衡外,还与肾、脾、肝的阴阳失衡有关。
心与肾的关系是升降相因,水火互济。
若劳累、房事过度,肾阴耗损,肾水不升,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降,不能下温于肾;心肾不交,心阳独亢而成不寐。
心与脾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若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伤无以生精微,不能上奉于心,心血不足而致心阴亏损,心阳盛于心阴而成不寐。
恼怒伤肝,肝阳偏盛,虚火上炎,心神受扰而成不寐。
过食伤胃,宿食停滞,积为痰热。
痰热阻遏心阴而成不寐。
故中医治疗不寐症的原则是育阴潜阳,补心安神,舒肝解郁,和胃化痰。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不寐(失眠)的验方。
验方1 补心汤【药物组成】生地黄、玄参、丹参、麦冬各20克,当归、太子参、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五味子10克。
【主治病证】失眠,烦躁,舌红少津,口干多饮,多汗,时有盗汗,大便结,脉细数。
【方药解析】本方由《摄生秘剖》载的“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壮水;当归、太子参、丹参益气和血。
全方具有滋阴补心、清热和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功能。
【随症加减】若口苦,烦躁甚,加栀子、夏枯草15克;若梦多,常有梦中惊醒,加龟版、龙骨(均先煎)各30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服。
治疗失眠的中医偏方

失眠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麻烦,失眠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或者学习,失眠的人经常萎靡不正,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治疗失眠的方法也比较的多,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药治失眠与治疗失眠的几个小妙招,希望能够帮助失眠的人。
中药治失眠1、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多梦、精神恍惚等阴虚肺燥、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用百合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取百合15~20克,用水煎后服用,可在晚上临睡前一次服完。
2、龙骨龙骨性微寒、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定惊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适合有心神不安、潮热盗汗、梦遗遗精、心悸等阴虚阳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用龙骨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取龙骨10~15克,用水煎后服用,可在晚上临睡前一次服完。
3、紫灵芝可以试试紫灵芝泡水喝,紫灵芝用于治疗失眠的有效率高达85%以上,泡水喝一般服用一到两个星期即可见效,不仅能治疗失眠之症还可以治疗经衰弱,长期喝能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抗病毒能力。
用紫灵芝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取祁达堂半野生椴木紫灵芝15克,用水煎服后,可在晚上睡前一次服完。
4、琥珀琥珀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膀胱经,具有定惊安神、活血散瘀的功效,适合有心悸不安、惊悸多梦、肢体疼痛等淤血扰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用琥珀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去该药1.5~3克,用水煎后服用,可在晚上临睡前一次服完。
5、珍珠母珍珠母是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其性寒、味咸,可入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有头目眩晕、耳鸣心悸、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用珍珠母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去该药15~25克,用水煎后服用,可在晚上临睡前一次服完。
6、柏子仁柏子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肾经、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有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惊悸、盗汗、便秘等血不养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虚 。 因 而 以调 阴补 阳 、 疏 泄 中枢 为 大 法 , 因人
而偏补 阴阳 , 便 可使 阳 气潜 入 阴分之 中, 有 效
治 疗 失日 民了 。
用药治疗还应辅 以调节情 志 , “ 从 ‘ 潜 阳入
阴’ 的 角度 治 疗 失 眠 。 药物主要 以法夏 、 黄精、 肉苁 蓉 为 主 药 , 制成‘ 潜 阳入 阴 汤 ’ , 使 患者服 用 。” 奚 洋 主任 介 绍说 , 这 样 用 药 可 以 使 人 的 阳 气旺盛 , 阴气充盈 。 上 焦 之 阳 顺 利 通 过 中 焦之
室 内环 境 也 应 安 静 舒 适 ,床 褥 枕 头 等 寝 具 合
宜. 上床 后 安 心 闭 目, 只 待 天 明醒 来 。
阳、 中 枢 不 利 阴 阳 不 交 三 个 证 型 。对 于 阳 虚 者 ,
多见于失眠 多梦、 胆怯心悸 、 肢倦神 疲 、 腰酸肢
冷 、 面 色少华 、 阳气 衰退等证 ; 对 于 阴虚 者 , 多
1 5
母六钱 , 生 鸡 内金 ( 捣细) 二钱 , 葛根钱 半 , 五 味
宜 清肺 金 而 滋 水 之 化 源 。若 热 在下 焦 血 分 而
不 渴 者 ,乃 真 水 不 足 ,膀 胱 干 涸 , 以知母大 苦 大寒 之 药 , 聊 补 肾 与膀 胱 , 使 阴 气 行 而 阳 白化 , 小 便 自通 。
知母 , 佐 以粳 米 , 使 以甘草 。 临 床 中 应 用 白 虎 汤 以改 缓解 消 渴证 的症状 。消渴 之热 , 热 在 上 焦 气 分 ,肺 中伏 热 ,不 能 生 水 ,膀 胱 绝 其 化 源 ,
张锡 纯 的《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所 载玉 液汤 , 善 治 消渴证 。 方 由生 山药一 两 , 生黄 芪五 钱 , 知
子三钱 , 天 花粉 三钱 。 水 煎服 。 余 临床 加减 化裁
运 用 白虎 汤 和 玉 液 汤 治 疗 消 渴 证 ,每 获 显 效 。 近 代 名 医施 今 墨 , 即 擅 长 以 知 母 和 石 膏 为 基 础
方 治 疗消 渴证 , 积 累 了成熟 的 临床经 验 。
l [ 2 0 1 5 . 0 7 】 l
见心 烦不寐 、 头晕耳鸣 、 健忘、 五心 烦热 、 形 体 消瘦 等 证 ; 对 于 中枢 不利 者 , 则 多见 脾 胃不 和 、
潜 阳人 阴治 失眠
口 廉 乐 人
食 少纳呆 、 痰热 中阻、 气郁 不舒 、 神 不得 安 、 失 眠 易 醒 等 证 。奚 洋 主 任 解 释 说 , 由于 阴 阳互 振 、
医 药 合 璧
— —— — —
—
—
一
一
—
—
—
—
—
—
—— — —
一—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 —
—— — —— — — —
1
I
失 眠是 临 床 上 的 常见 病 , 轻 症 失眠 者 多 表现 为入 睡 困 难 , 或时睡B - , J -  ̄ , 或 醒后 不 易再睡 , 或 梦境 不断 遇音 则醒 。而 重症 失 眠者往 往彻 夜难 眠 , 痛 苦 不堪 。 }
谨 防 七 情 伤 神 。 比如 尽 量做 到 清 心 少虑 , 日常 心态平和 , 睡前 排遣烦恼 , 不思今 天烦事 杂事 ,
不 愁 明 日如 何 面 对 . 更要 避 开 浓 茶 烟 酒 。 此 外
人 而辨 证 以补 阴阳 , 便 可有 效 治 疗 失 眠 。
失 眠 具 体 分 为 阳虚 不 能入 阴 、 阴 虚 不 能 受
中 医将 失 眠分 为实 虚两 大 主证 , 临床 上 皆用 安神 定 志 的 药物 , 如 酸 枣仁 、 远志、
龙骨 、 牡蛎、 夜 交 藤等 , 很 多久 为失 眠 困扰 的人 也熟 悉此 类药 物 , 但 收效甚 微 。
l
如何有 效治疗 失眠 , 天 津 达仁 医 院 中 医科
主 任 奚 洋介 绍 说 , 祖 国 医 学 对 睡 眠 障 碍 的 关 注 较早, 《 内经 》 中 即 多 处提 到 失 眠 的 治 疗 。 奚 洋 主 任在 研 究 历代 关 于 失 眠 的 文献 中发
现 。 其 实失 眠 的 核 心发 病机 制 是 “ 阳 不入 阴” , 因
枢 , 收藏 于 下焦之 阴 , 让 心 肾相 交 , 入 眠安 然 , 在 多年 临 床 应 用 中 , 效 果 显 著 。同 时提 醒 , 在 应 用 药 物 治 疗 的 同 时 , 患 者 还 应 注 意调 节 情 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