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是指对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看法、理解和解释方式。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中国文化史观:
1.持续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强调中国文化
在历史上的传统和根基,并强调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和中
国文化的独特性。
2.多元交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和交融的,
整合了多个不同的文化元素。
它强调中国文化的融合和整
合能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挑战与变革观点:这种观点关注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挑战
和创新。
它强调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变迁性,认为中国文
化在历史上不断地应对和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
4.历史命运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受到历史命运的影
响和塑造。
它强调中国文化与国家、社会和政治的紧密联
系,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5.精神传承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和价值
观的传承。
它关注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如仁爱、亲情、
孝道、社会责任等,认为这些传统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中起
到重要作用。
以上观点并非完整的列表,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时,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在理解中国文化历史时,
综合多种视角和观点,可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原创版)目录一、中国文化史观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四、中国文化史观的现实意义及对未来的启示正文一、中国文化史观的概念与意义中国文化史观,是指关于中国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这一概念涵盖了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内容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观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当下文化发展的指导和对未来文化建设的前瞻。
二、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诸子百家时期:诸子百家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和解读,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史观的初步框架。
2.汉代经学时期:经学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体系,对儒家经典进行注解和诠释,使得中国文化史观更加系统和完善。
3.唐代文化繁荣时期:文化多元化发展,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的高峰成就,为中国文化史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4.宋明理学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强调“格物致知”,使得中国文化史观在哲学思辨上更加深入。
5.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史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与西方文化交融,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诗、书、画、乐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科技、哲学、道德观念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融合性、创新性等。
四、中国文化史观的现实意义及对未来的启示中国文化史观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 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和演变 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 二十五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二 十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 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三十章 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 三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分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第三节 思想权威的确立 第四节 海纳百川
•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 第三节 科举制和门阀社会的逐步解体
• 第四节 盛唐气象与中唐后的变局
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心态文化层: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及其物化形
态的著作和艺术品。教材中编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 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就属于这一文化层面。
文化的一般特征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史(历史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 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 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并为 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思想。
谢谢观看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 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 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 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 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
夏商西周
大禹雕塑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宗法制度完备确立在西周,其是 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 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 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 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 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 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关于《中国文化史》介绍

关于《中国文化史》介绍“中国文化史”,是以民族为单位,以民族历史经历为范围,在考察其特定的生存方式的基础上,不囿于正史专业历史变迁的讲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史”,是以民族为单位,以民族历史经历为范围,在考察其特定的生存方式的基础上,不囿于正史专业历史变迁的讲述,而更加注重对超越于朝代更迭之上不变的民族特有“方式”性的东西的阐述。
不仅仅是叙述哲学史、思想史上那些最原创、最具新意的内容,同时对那些造成了广泛影响但价值不高甚至愚昧的观念意识加以详考。
涉猎内容广泛而多维,在巨大的丰富性之上,描绘出一个民族特有的“这一个”。
在这样的理解下,本书主要选取了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的形成、民众的历史表现、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观念及古代政治、经济及近代化进程中一些大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李山,1963年生人,河北人。
199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启功先生弟子。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曾在《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和《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首登《百家讲坛》录制系列节目“春秋五霸”,于2011年8月11日起播出。
2012年录制《百家讲坛之战国七雄》,并于当年7月31日至8月23日播出。
本书目录第一章地理与人群第一节中国文化独立创造的地理条件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北与南第三节农作物、气候及其他第二章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与一元突破第二节分封制与民族的凝结第三节分封制与中国文化道路第四节礼乐文化遗产第三章民众的历史品格第一节“国人”的表现及下场第二节“国人”的历史品格第三节商鞅变法与民众的被控制第四节民众的反叛方式第四章圣贤的文化设计第一节几个普遍观念第二节儒家的政治文化设计第三节《老子》与黄老派的政治主张第五章圣贤的文化设计(续)第一节墨家:民众的代言者第二节《管子》的“轻重”治国理念第三节法家重农主义的经国理念第四节圣贤的人生设计第六章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第一节无限制的政治权利第二节“文治政府”及王朝政治的诸多现象第三节政治格局的从宽平到狭窄第七章士大夫的文化历程第一节“轴心期”士人第二节经学和玄学时代的士大夫第三节科举时代的士大夫第八章士大夫的政治作为第一节两种法则第二节两汉儒生与政治第三节北宋士大夫的改革运动第四节张居正改革与东林党的抗争第九章重农主义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第一节重农主义下的工商业第二节商业与社会解放第三节迟滞的小农社会第十章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一节“天朝”迷梦的破灭:鸦片战争及中国最初的反应第二节“中体西用”下的洋务运动第三节新式思想的洪流。
中国文化史概论

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史概论是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梳理和总结,旨在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阐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开始使用陶器和玉器,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为原始的宗教祭祀、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等。
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者孔子提出了“仁政”和“中庸”等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封建礼教得到了极度强化。
文人墨客们纷纷涌现,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格。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化也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使得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周边地区。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同时,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文化自信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史概论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系统总结和梳理。
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不断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书
特点:1.线条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 素;2.草书线条要有“力”;3.线条 要有动感;4.线条要有节奏感。 草书因分章草、小草、大草三大类, 故谈及草书点画,应将此三种草书的 用笔分开。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属于同 一范畴,故章草点画略而不述。小草 与大草的用笔变化是无穷的,孙过庭 说:“草贵流而畅”。也就是说,写 草书要流动而畅达。所谓流动是用笔 要灵活,不可拘束。
中国文化史
各类艺术的风姿异彩
一:建筑艺术
宫殿、民居 园林、长城 桥梁、陵寝
……
园林艺术
皇家园林
艺术特点:1.规模宏大;2.园址选
择自由;3.建筑富丽;4.皇权象征寓 意;5.吸取各家园林精华。
私家园林
艺术特点:1.规模较小;2.水面建
设;3.修身养性;4.清高风仙
境;3.移天缩地;4.诗情画意;5.形 式独特;6.造园手法高超。
选址原则:1.符合中国风水中天人
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2.是符 合中国风水选址追求的幽静空间。
其它建筑艺术
民居
桥梁
陵墓
二:雕塑艺术
玉雕、木雕 石雕、陶雕 泥雕、牙雕
……
玉雕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称为玉雕。 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 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 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 美的工艺品。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 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 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 声誉。
篆书
特点:1.因形立意;2.体正 势圆;3.左不见撇,右不见 捺;4.字体整齐,大小统 一;5.书写缓慢。 运笔:1.中锋运笔、圆起圆 收;2.提笔运转、粗细统 一;3.弧画运笔、搭接无 痕。
隶书
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 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 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 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 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 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中国画
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1.中
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 不显著;2.中国画注重意境, 西洋画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不 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 剖学;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 洋画很重背景;5.东洋画题材以 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 为主。
南北宗
南宗之力多包容,笔墨运行往往较从容豁散,北宗之力多外拓,笔墨运行则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 疾行; 南宗多用“积墨法”,一般情况下可改可救,北宗多用“泼墨法”; 南宗倾向于自如而随意,北宗倾向于刻画而着意; 南宗气局尚平淡混穆,北宗体势尚奇峭突兀; 南宗多线型结构,北宗多块面结构; 南宗圆柔疏散,北宗方刚谨严。
结体特点:1.字形扁阔,体势开张;2.横 平竖直,笔画匀称;3.内紧外松,自然茂 密。
章法特点:1.字距小,行距大;2.排布整 齐;3.落款得当;4.钤印合理。
楷书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因此,在用 笔和笔法上与篆、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且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无往不收,无垂不 缩,力求筋力内含,以中锋运笔为主,提 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 成熟的楷书与篆、隶相距较远,用笔也复 杂起来,历来论书首举“永字八法”,即 以“永”字8个笔画概括楷书用笔,以一 赅万。古人举出笔画少,笔法多的永字很 是难得,但细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 法。 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 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 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其它雕塑艺术 泥雕
惠州泥人
泉 州 木 雕
三:书法与绘画
行书、隶书 楷书、草书…… 人物画、山水画 花鸟画、界画
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 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 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 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 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 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 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 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 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 主要标志。
牙雕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 门汉族民间工艺美术。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 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 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 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 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 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 的品种之一。 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 南京四个主要地区。
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 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 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 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 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 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特点: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 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 画,或并合线条;2.笔势流动:增加勾挑 与牵丝、改变书写笔顺;3.用笔灵活;4. 体态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