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定友对四库分类法的批判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文汇读书周报》2008-11-21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邓可因邓广铭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是多年要好的老友。
邓广铭先生对季先生担任总编纂的《存目丛书》的出版提出批评,使有的人担心会不会影响两人的友情。
但在丛书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上,季先生还特别谈到,邓先生、宿先生发表的批评文章,用意都是好的,让大家要正确对待。
应该说,学术上的争论是为促进学术的发展,是不会伤害年深日久的友谊的。
1994年,父亲邓广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已是87岁高龄,为使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工作走一条正路,他写了一篇《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不宜刊行》的文章,发表于该年7月29日《光明日报》的《读书与出版》专刊,引起文史学界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在文中,他举出清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列入“存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避免重复而把一些书列入“存目”;第二类是被纂修人员判定为伪冒的书籍,其判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准确的;第三类是因内容不符合纂修人员的价值观念而被列入“存目”的,但这些书也未必都符合我们今日的价值观念。
因此“存目”中值得印行的数量有限,不值得浪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将其全部印行。
他在文中建议,要严格区分“国粹”与“国渣”,取优汰劣,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审查鉴别,将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编一套《四库全书存目选本丛书》,并重新为每一本书写一篇“平反提要”。
在发表文章之初,父亲就对我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从前一年就开始筹措了。
主办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姓刘的教授,已筹措到600万元资金(出一集需5万元,要出1600集),并已造了一定的舆论声势,李鹏等都为它题了字。
父亲说,在这种情况下,唱此反调,很难说能起到多大作用,但他不能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是父亲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论战。
虽然《存目丛书》还是陆续出版了,但是父亲以对学术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毅然发难。
我感到他的这种精神实是可佩的。
文章发表后,《瞭望》杂志的副总编辑陈四益访问了父亲,写了两千多字的文章《〈四库全书存目〉及其他》,署了叶芝余的笔名,刊登在《瞭望》第37期(1994年9月12日)。
杜定友对文献工作的业绩与评价

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终身的杜定友(1896一1967)先生,是一位研究面广泛,著述丰富的图书馆学家。
在他的工作、研究、著述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他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作出了一定的业绩和贡献。
(一)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是近代图书馆有别于封建藏书楼的一项内容。
杜先生早年极力主张地方图书馆要搜集地方文献,解放前他曾大声疾呼省图书馆要重视地方文献,1941年的《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说,“各地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以广东文献而论,负保存责任的当然是广东省立图书馆了”,“诚然,提倡读书运动,供应参考资料,这是每一个图书馆的责任,但是一个省立图书馆,则除此以外,更有重要的责任,就是保存广东文献”(1)。
杜先生此文是我国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早期论述之一。
杜先生不仅在理论上主张省图书馆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1941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粤北韶关复馆,他兼任馆长,着手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以后并在广东省图书馆建立“广东文献”专藏。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广州,兼任广东文献委员会委员,曾为广东文献馆出谋献策,其后,又兼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中山图书馆在他的领导下,也开展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
解放后,党和人民委任他担任广东人民图书馆馆长,此后,他领导积极搜集地方文献。
1955年,广东省图书馆和广州中山图书馆合并,成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二馆的地方文献也合二为一。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在省馆中是著称的,据统计,截止1956年5月(杜先生离开省馆后不久),广东文献已达95,000件,其中有许多重要资料,如革命文献的原本,广东地方志,广东各姓族谱,东西南沙群岛资料,近代史的许多重要资料,广东文献的善本和稿本等等,这批广东文献,“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曾著文介绍。
谈《四库全书》

谈《四库全书》乾隆间《四库全书》的编纂, 不是一个偶然的文化现象。
它既有康熙、雍正以来日趋强盛的国力所提供的安定社会环境和富庶物质条件做基础, 又有明清之际, 尤其是康熙中叶以降全面整理、总结古代学术的风气为学术渊源。
同时, 迄于乾隆中叶, 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空前强化, 也是论究《四库全书》的编纂缘起及其历史评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 拟就后者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向各位请教。
清修《四库全书》,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开馆, 迄于四十九年十一月内廷四阁庋藏诸本缮竣, 历时已逾十年。
倘若再加上江南三阁藏本的续缮, 以及内外七分图书的撤改、复校, 则已绵延至高宗即位。
其间, 一方面是空前规模的图书编纂所显示的文化盛景, 另一方面则出现了大量典籍横遭禁毁、文字冤狱遍于国中的文化浩劫。
两者不和谐地共存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这里边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宗初政与文字狱的加剧清高宗承其父严刻为政之后, 即位伊始, 便高倡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
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 高宗颁谕诸重臣, 下令“厘正文体, 毋得避忌”。
他说:“与人临文, 原无避讳, 诚以言取足志。
一存避讳之心, 则必辗转嗫嚅, 辞不达意。
嗣后一切章疏, 以及考试诗文, 务期各展心思, 独抒杼轴, 从前避忌之习, 一概扫除。
”之后, 他屡下谕旨, 以广开言路, 推行“宽大之政”相号召。
高宗初政, 显然一派宽松气象。
然而好景不长, 乾隆六年九月, 就在他信誓旦旦, 声称“朕从不以文字罪人”的同时, 即责成湖广总督孙家淦:“伊到任后, 将谢济世所注经书中, 有显与程、朱违悖抵牾, 或标榜他人之处, 令其查明具奏, 即行销毁, 毋得存留。
”焚毁谢济世书未及两年, 乾隆八年二月, 清廷以时务策考选御史, 翰林院编修杭世骏因对策失误, 议及“内满而外汉”, 被高宗以“怀私妄奏, 依溺职例革职”。
乾隆十六年正月, 清高宗首次南巡。
由于地方官竟相逢迎, 扰民累民甚重, 于是民间流传假托大吏孙嘉淦名的奏稿, 以指斥高宗师德。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

第26卷第1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No.1 2020年1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Jan. 2020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0.01.001【湖湘学术名家专栏】 特约主持人:向志柱研究员《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何宗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四库馆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体大虑精、包举宏纤,是一部超大型的文学批评巨著。
其批评对象的庞大性、批评内容的丰富性、批评文类的齐全性、批评体系的系统性,体现了《四库全书总目》无与伦比、不可取代的文学批评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的书籍批评、官学批评和全知批评等文学批评特征,不仅形成了《四库全书总目》独一无二的批评特色,而且构建了《四库全书总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
《四库全书总目》运用自如的贯通批评、打通批评、通观批评、双向度批评等,又使《四库全书总目》成为18世纪中期中国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平,在文献、视野、认识、思想、方法等多方面对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以及批评史书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批评;书籍批评;官学批评;全知批评;独特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0)01−0001−12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足以称得上是一部绝无仅有、特色鲜明的文学批评杰作。
但长期以来对它的这一重要性质和价值缺乏应有的评估,由此大大影响了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虽然相关的研究也有一些,笔者在《〈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批评研究的离合现象》[1]一文中做了初步梳理,拙文《〈四库全书总目〉王士禛批评舛误辨证——兼析馆臣提要撰写体例及主观缺失》[2]、《四库体系中的曲学思想辨证》[3]、《〈四库全书〉体系中欧阳修“褒贬”问题揭析》[4]、《〈四库全书总目〉的小品批评——以明代子部提要为中心》[5]等也做了某些个案或局部的探讨,但涉猎《总目》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仍属有限,研究的推进显然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书目答问并非对四库分类法的突破与创新

《书目答问》并非对《四库》分类法的突破与创新蓝兰内容提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应予肯定。
近年来海内外一些学者对它作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是对《四库》分类法的突破。
本文对此提出异议:(一)《书目》对《四库》分类法有所修正,设立“丛部”变四部法为五部法,别加附录,但缺乏科学分类法,实际上仍是对《四库》的继承,没有摆脱《四库》的混乱和钦定禁区。
(二)该著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七略》以来目录著作的独尊儒家的思想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哲学思想,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那时代文献领域的客观实际,对开拓中国目录学缺乏积极意义。
关键词《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宗经尊儒中体西用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以下简称《书目》)自清光绪二年(1876)刊行以后,数十年为它翻刻、笺补、校补、补正以及补正的补正者都有,这使它得以广为流布,并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颇大的影响。
《书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著录者着眼于一个特定的读者阶层——青年诸生,为他们提供一条初学古籍的门径,即使这门径缺乏变革精神,却是前此所无的。
《书目·略例》开宗明义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遍举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
”“使初学于翻检,非若藏书家编次目录,故不用前人书目体例。
”鲁迅先生当年也曾说过:“我常询问: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指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吴宓《西洋文学入门必读书》——引者),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
”[1]鲁迅先生是在他认为没有比《书目》更好的书目著作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所以说“姑且靠着”它“去摸门径”。
《书目》为人们所瞩目,是由于它具有前人著作所未曾有的一些特点。
四库分类法

四库分类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四库分类法呀!这四库分类法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分类系统。
你想想看,咱们的知识就像各种各样的宝贝,得有个地方好好放着呀。
这四库分类法呢,就把这些宝贝分成了经、史、子、集四类。
经,那可是最最宝贝的东西,就像家里的传家宝一样!这里面都是些超级重要的经典著作,什么儒家的经典啦,那都是智慧的结晶呀!就好比是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明灯,没有它们,咱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啦。
史呢,就是一部部精彩的故事书呀!记录了过去发生的大事小事,英雄豪杰的事迹,王朝的兴衰更替。
读这些就像穿越到过去,亲眼看着那些历史事件发生一样,多有意思呀!要是没有史库,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的那些传奇呢?子呢,就像是各种各样的智慧锦囊!这里面有诸子百家的思想,那可都是聪明人的想法呀。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面全是满满的智慧,让我们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集呢,就像是一个大杂烩啦,但都是好东西哟!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啥的都在这儿。
这些可都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呀,高兴了写首诗,伤心了写篇文章。
没有集库,我们去哪儿感受那些丰富的情感呢?你说这四库分类法是不是超级厉害呀?它让我们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的,找起来也方便呀。
就像我们整理自己的房间一样,把东西都分类放好,要用的时候就能一下子找到了。
而且呀,这四库分类法可不是随便弄出来的,那是经过了好多好多人的智慧积累才形成的呢。
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
我们现在能这么方便地学习知识,可多亏了它呀!咱们平时读书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呀。
读经能让我们明白大道理,读史能让我们了解过去,读子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读集能让我们情感更丰富。
这多好呀!总之呢,四库分类法就像是我们知识世界里的导航仪,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个宝贝呀,好好利用它来让自己变得更有学问,更有智慧!难道不是吗?。
2013年国内四库学研究综述

第3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月 Vol.3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6──────────收稿日期:2015-08-16作者简介:李勇政(1990-),男,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79-2013年国内四库学研究综述李勇政(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统计了2013年国内四库学研究情况,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指出2013年四库学研究的重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四库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079-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21A Review on the 2013’s Study of Sikuxue in ChinaLI Yong-zheng(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Abstract: A statistic is made on the 2013’s study situation of Sikuxue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it points out the focus and the problems of Sikuxue study in 2013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Key Words: Sikuxue ; Sikuquanshu ; the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21世纪以来,“四库学”研究磅礴发展。
古籍分类不宜只采用四库法

作者: 陈超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页码: 28-32页
主题词: 四库法;古籍分类;古代图书分类;古籍善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四库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四部分类法;中图法
摘要: 文章认为,四部法并非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唯一善法,四库法本身弊端很多,尤值一提的是它不能适应古籍时代下限扩大后图书分类的需要。
因此,古籍分类不宜只采用四库法。
古今图书统一分类应是方向。
即使在特定条件下需要使用四库法,也应着眼于方便读者利用古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 在 图书 馆基 础理 论 、 , 目录学 、 分类 法 、 字排 检及 统 分类 法一 个较 为客 观公 允 的评 价 。 汉 图书 馆建 筑 等领域 卓 有建 树 。 1 四库所部 无 乃繁博 在他 丰 富 的图 书馆学 著述 当中 , 校仇新 义 》 《 一直 我 国古 代 的四库 分类 法源 于 西汉刘 歆 的《 七略 》 , 被认 为是 其极 具有 代 表性 的 著作 之一 。 书的 内容企 该
使之 更 合乎 图书分 类 的 实际情 况 中图分 类号 : 2 0 G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3 18 ( 0 1 O 一 1 7 O 10 — 5 8 2 1 ) l 0 3 一 3
On he Crtq a e y Du Di y u i Fo r Cl s i c to t ii ue M d b ng o O l u a sf a i ns i
杜定 友 先 生 (8 8 1 6 ) 籍 广 东南 海 , 于上 19 — 97 祖 生 海。 他筚 路 蓝 缕 , 屹 穷 年 , 屹 一生 专 心 于 图书 馆 事业 。 笔耕 不 辍 , 述 甚 富 。 我 国近 现 代 图 书馆 学 的 开创 著 是 者 、 基 人 , 刘 国 钧先 生 一 起 被 世 人 称 为 “ 刘 南 奠 与 北
第3 卷第 1 1 期
河 南 图书馆 学刊
21 0 1年 2月
试论 杜 定 友对 四库 分类 法的批判
杨 恒 平
( 州大 学图 书馆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广 1 0 6
关键 词 : 定友 : 杜 四库全 书 ; 分类 法
摘
要 : 定友 先 生是我 国近现代 图书馆 学 的开创 者 , 杜 所著《 仇新 义 》 其代 表作 之 一 , 中对 四 库分 类 法 的 校 是 书
Ya e p ng ng H ng i
(irr fG aghu U iesyG ago g un zo ,10 6 Lbay o un zo nvri ,u nd n, aghu5 0 0 ) t G
Ke r s Du y wo d : Di g o n y u;Si u ua h ;Cl s i c to k q ns u a sf a in i
s e i ct f C i e e c a sc .He s g e t d t a l n n w c n e g n e o o r C a sf ai n s o l e p cf i o h n s l s is i y u g se h t o d a d e o v r e c f F u l s i c t h u d b i o mo i e o ma e t e mo e i i e wi e a t a i a in i e c a sf ai n o o k . d f d t k h m r n l t t c u l st t n t ls i c t f b o s i n h h u o h i o
Ab t a t Mr D , a in e f sr c: . u p o e r o Mo e L b ay c e c i C i a wr t t e o k ” a C o Xi Yi dm i r r S in e n h n , o e h b o Xio h u n . . w ih s n o i y i a w r s I t i o k t c t im o h c a sf ai n f S k q a s u a c e h c i o e f h s p c l o k . n h s b o ,i t s ri s c n t e l s i c t o i u u n h c th s i o p o l ’ at n i nT e b o r u s t a o r c a s c t n s S i td t o r ca sf a i n b a h t t e e e p e S t t . h o k a g e h t f u l si ai s i O l e o i f o mi o f u l s i c t i s t a h r e i o
d n f u ca sfc to a a v c td h t he n t o t n w c a sfc to mus t ke n o c o n t e y o r ls ii a ins nd d o a e t a t u iy f he e l si ai n i t a i t a c u t he
仅 因为 历代 朝廷 皆 以此分 类法 颁行 天下 . 下 官员 又 属
一
向都是 乐 于奉 行 , 于 更 易 , 惮 故使 四库 分 类 法 行 之 目分 别进 行论 之 , 辨其 是 非 得失 , 给予 了 中 国古 代 传
近 千 年而 不 张改 。 正是 基 于 此 。 针对 四库 分 类 各 门 他
i o o lt n n lsi c t n o ig i h n i i o r ca s s n t c mpee a d f e ca s ai fJn ,e d d n tc mpeey i i f o we e ,h i o o ltl
批 判 惹人 瞩 目. 为四 库分 类 法过 于 囿 于成见 , 认 以至 于经 无定 义 。 不成 家 。 子 史不 以 时 集 而无 物 , 他 并 未 完 但
全 否定 四库分 类 法 。 张新 的 统一 分类 法 必须 考虑 到 中国古 籍 的特殊 性 , 旧合 流 , 四库 分 类 法加 以改 造 , 主 新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