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本文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将鲁迅从日本留学到厦门工作这个时期的复仇观划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观;2)遭遇挫折的改革者的复仇观;3)遭遇了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并考证它们的变化因由。
2、探寻这三种复仇观的渊源。
早期文学活动时的复仇观(1903年-1909年)提及鲁迅在这个时期的复仇观,首先要涉及到《摩罗诗力说》(1908年)一文。
鲁迅在早期的文学活动中,主要是突出介绍象拜伦、雪莱那样改革的先行者对专制的反抗和不媚俗的精神。
伴随着他们的反抗之声和行动的是,在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出现了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先行者和诗人。
鲁迅期待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能够唤醒中国人的觉醒。
在《摩罗诗力说》的基调中并不存在着复仇。
但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第八节中提到了波兰诗人斯洛伐斯基的“报复之声”,并介绍了“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的《死人之祭》中囚徒之歌,他在这里把重点放在了复仇上。
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复仇的内容。
“欲我为信徒,必见耶稣马理,先惩污吾国土之俄帝而后可。
俄帝若在,无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报矣;即不如是,亦报尔!”这是针对沙皇的民族压迫,表明了被压迫民族波兰人的复仇观,迸发出民族的复仇感。
“如上所言报复之事,盖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诸术,拯其父国,为圣法也。
”为了将祖国从外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各种形式的复仇,即便是通过欺骗和卑劣的形式,也可以被看成是神圣的法则。
只是《摩罗诗力说》并不赞许那些不问含义和目的的复仇。
“凡厥中勇士,等是见放于人群,顾复不离亚历山大时俄国社会之一质分,易于失望,速于奋兴,有厌世之风,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与以同情,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悉指摘不为讳饰。
”鲁迅认为,普希金彻底地揭露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出现的拜伦式的英雄“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的先天缺陷。
换句话说,《摩罗诗力说》一文并不推崇那些不问内容的复仇,他所要颂扬的复仇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专制以及它们的实施者,即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刘金玲海南师范大学摘要: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复仇》;看客;对话复仇,在鲁迅作品中是显而易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杂忆》中鲁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他的性质特别坏还是受环境的影响,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并不想把无抵抗主义者诬陷为无人格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复仇的态度,他极力推崇复仇的行为,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复仇,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在1924年12月20日创作了两篇同题目的文章,分别为:《复仇》、《复仇(其二)》,在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充分表达了他有关于复仇的看法,全文仅通过场景、肢体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两人的复仇过程,展现了作者让看客无戏可看、以“无为”反抗“有所为”的复仇思想。
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复仇》中应该隐含着两组对话:一组对话是看者与被看者间的对话;另一组是由恋人转为复仇者二人之间的对话,但这两组本应进行对话的对话在文章中都没有展现。
因此,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两组对话没有进行的内部原因。
一、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作《复仇》是有所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他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太多的旁观者,这群旁观者对国家所处的危机毫不在意,却经常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想用文笔去唤醒国人愚昧、自大的心理,意在揭病苦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作用。
复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复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复仇》
复仇,这是一个悲伤的话题,也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复仇》,深刻地描述了复仇的悲剧性,以及复仇的残酷性。
《复仇》中,鲁迅先生以一种深刻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受害者的复仇之路。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复仇》是一部深刻的作品,它揭示了复仇的残酷性,以及复仇的悲剧性。
它提醒我们,复仇是一条没有结局的路,只会带来更多的悲伤和痛苦。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宽恕,要学会原谅,要学会放下,要学会放手,要学会放过自己,要学会放过别人。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复仇》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复仇”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复仇过程,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复仇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欺凌的弱者,他在被欺负和痛苦中渐渐变得冷酷和残忍。
在他的复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不仅是对于个人复仇的描写,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审视和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深刻,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本质。
复仇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复仇事件发生。
无论是个人之间的恩怨,还是社会的不公,都可能导致复仇的发生。
这让我对于复仇这一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复仇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满足和安慰,但却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只有通过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社会和人性。
在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复仇、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义”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义0梁巍王俊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0,这是对鲁迅人格精神的最佳阐释。
鲁迅对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就是敢于向传统的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无论是在小说、散文、杂文还是在其书信、日记中我们都能看出一个深层次的主题,那就是决绝的/复仇主义0倾向。
鲁迅的复仇有着特定的意义,它是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更是一种精神的抗争,是一种自我保存与发展。
同时,鲁迅的复仇是全面的、彻底的复仇,是对统治者、对看客、对自身的毫不留情的复仇,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
鲁迅的复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是对世人的鼓舞,也是鲁迅战胜绝望、走出困境的动力与支持。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复仇0文学的代名词,从前期的5摩罗诗力说6,到去世前的5女吊6,从散文诗5野草#复仇6到小说5故事新编#铸剑6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复仇思想几乎贯穿其生命与作品的始终,鲁迅的复仇意识对鲁迅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其复仇主义的内容与特征做一阐释。
一、鲁迅作品中/复仇主义0的内容1.对侵略者的复仇鲁迅一向反对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主张抗击复仇。
5斯巴达之魂6中描写了希腊斯巴达将士抗击波斯侵略军的复仇战争,斯巴达王带领军队在德尔摩比勒与波斯军血战。
鲁迅热烈地赞赏了这种为国捐躯的复仇精神。
此外,鲁迅一直想从精神上解放民众,但是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幻莫测,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等劣根性依旧存在。
鲁迅通过揭示他们身上存在的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最终是要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醒悟、勇猛,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而不是/皮毛革新过后,思想仍然陈腐守旧0。
2.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善于为弱小者向统治者进言,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前的黑暗现实和攻击那些黑暗势力。
鲁迅的复仇不是为了泄私愤,他认为,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那是理直气壮的,是理所当然的。
5铸剑6是一篇典型的复仇作品,把复仇的对象直接针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暴君楚王。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_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院(系、部):师范学院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吴红莲指导教师:邹志远张景忠延边大学二OO三年五月九日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摘 要 仰望20世纪中国文学的星空,鲁迅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星:无论是在他生前亦或是身后,无论是对他的炙热的褒扬亦或是卑劣的辱骂,鲁迅总是一个让人无法漠视的夺目的存在——尽管他本人曾经强调“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
[1]时间已走进21世纪,学界预言“在这未来的一百年中,整个世界将发生比20世纪更广泛、巨大、深刻的变化。
鲁迅研究无疑也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会反映这种变化于自身的结构之中,又对这种变化做出自己的反应,并投射其影响于这种变化之中。
”[2]本文即关注于身处文化冲突和政治冲突漩涡中的鲁迅的“问题情结”,考察鲁迅在精神探索过程中冲破自我局限实现超越的快意恩仇,并试图窥见到鲁迅的思想轨迹,以启迪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这个正处于文化转型中的大时代。
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 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无血的大戮”,探讨鲁迅笔下对戏剧看客的复仇。
从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冲突着手,勾画了鲁迅的精神历程,归结出鲁迅自我肯定的复仇理念。
第二部分“无词的言语”,探讨鲁迅笔下对以怨报德者的复仇。
论述了拯救者在遭受所爱者的离弃后流露出的情感和心态,并进一步指出这是鲁迅自我精神的写照,从而归结出鲁迅自我压抑的复仇理念。
第三部分“无声的冷笑”,探讨鲁迅笔下对社会与自我的复仇。
对孤独个体在严冷社会的围追堵截之下逐渐走向复仇的心灵历程进行了解读,归结出鲁迅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
第四部分“无忌的肉搏”,探讨了鲁迅笔下对残酷暴君的复仇。
阐述复仇者面对非法、非人道的专制统治表现出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意志,从中归结出鲁迅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第五部分“彷徨于无地:复仇主题的困境”,探讨了鲁迅笔下复仇主体面临的无可逃避的两难的悲剧境遇及面对自我局限的困惑和思考,归结出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意识

( .湖 南第一 师范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0 ;2 1 1 2 5 .湖 南师 范大学,湖南 长 沙 4 0 0 10 8)
摘
要 :鲁迅 对复仇 的提倡 旨在解构封建道德 中奴 隶式的 “ 怨恨 ” ,进 行 国民性改造 。 孤独 者 》中魏连 殳向民 《
众报 复的 悲剧 。唤起 的是启蒙者对孤独 的澄 明与担 负。 铸刽 》中黑 色 的复仇则是创作 主体 以 艺术的 方式解 《 人
与建立 “ 国” 人 。而 “ 国”以 “ ”为基础 ,于是鲁 长 期盘踞在 民族心灵上 的阴影 ,不仅不 能让人的情感 人 人
迅的 “ 复仇 ”就 自然地指 向了国民性 的改造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5 1. 0
得 到宣泄和补偿 ,而且 让爱与恨模糊 了本真的状态 。
中国传统 文化 追 求 以和 为 贵 、恕道 宽 容 … …这 既 与 中国儒 家文 化讲 求折 中调 和 、共 生并 存 而排 斥 在现代 文学史 上 ,鲁迅无疑是酷 爱 “ 复仇” 的 , 对抗 与 斗争 的 “ 中庸 ”思维 特 点有关 ,更 与封建 道
从前期 的 《 摩罗诗力说 》到临终时的 《 吊》 从散文 德 虚伪残 忍有 着密 切 的关联 。 女 , 在封 建文 化 中 , 复仇 ” “
”t 1 , 0 2 世 纪初 ,因民族积弊 日深 ,国势疲弱 ,鲁迅极力 张扬 “ 摩罗精神” ,
高呼 “ 复仇 ” 以极 大的热情绍介密茨凯维支 《 。他 先人 的情境下 ,将 自我对抗 的情感波动 和情 绪冲动强行抑
祭》 ,感叹 “ 吾神 已寂 ,歌在坟墓 中矣 , 吾神灵 ,已 制 ,从而消 除其 对抗性反应的 “ 惟 心灵 自我毒害” 这 。“ 嗅血腥 ,一嗷 而起 ,有如血蝠 ,欲人 血也 ,渴血 、渴 种 自我毒 害是一 种持久 的心态 ,它是 因强抑某种情感
复仇意识: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特质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及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发展道路时所持有的观念和价值判断。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我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就业的目标、追求的价值以及对就业选择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经济独立和稳定收入,而只有30%的人认为就业应该以兴趣和发展潜力为重点。
这一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较为重视。
调查结果还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应该选择稳定的行业和单位,而只有少部分人持有冒险和创新的态度。
这表明大学生整体上对于稳定和安全感的需求较高,不愿意冒险和尝试新的职业机会。
调查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不少大学生表示,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会考虑单位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心态,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和认可,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天赋。
调查结果还显示,近5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应该以稳定工作和高薪水为重点,而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于就业的价值有重要影响。
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在就业过程中对薪资和福利的重视程度较高,过多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价值。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整体上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普遍追求经济利益和稳定感,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和认可。
对于个人成长、兴趣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对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不够。
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不合适的岗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追求真实的自我和个人价值。
他们应该认识到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赚钱和维持生计,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兴趣和潜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岗位。
他们也应该意识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乐平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
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正文: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2】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
此外,还有一重复仇,这是将读者也算计在内的。
将杀戮的快感直接导向将读者,自然而然将读者引诱到看客面。
因而,如果被引诱至这种视角,则读者也沦为作者所批判的“庸众”。
鲁迅先生的矛头这回指向批判者自身,这是间接的和深层次的复仇。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这本小册子自从诞生起到今天,一直让人们去言说,而又言犹未尽。
这本诗集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鲁迅正是通过这些构思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他最深的生命体验。
《野草》可算作我们窥得鲁迅内心的窗口。
而《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为题的作品,也昭示了鲁迅先生长久以来在许多作品中显示出的“独异的个人”与“庸众”的关系,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也是作为一个思想的启蒙者与未开化的人民之间的关系。
《野草·复仇》中的复仇是在独异的个人与庸众之间进行的。
而《野草》中的复仇的概念在《铸剑》中受到进一步的推广,形成了一个哲学意义上和美学意义上的复仇主题。
二、《铸剑》——对宿命复仇的决绝《铸剑》记述了一个古老的替父报仇的故事,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
对于被压迫的民众,首先是要解放他们的精神,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
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者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正是在《铸剑》全篇中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
在《铸剑》中,复仇这个主题进一步得到具体化,作为“独异的个人”,也就是复仇的直接执行者,黑衣人,真正完成了其“孤独者”,“过客”的使命,走向了命运的终点,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独异的个人”。
《铸剑》的复仇精神主要体现在复仇的决绝甚至是孤注一掷。
在《列异传》里这样描写复仇的最后时刻:“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3】。
此情此景,让人瞠目结舌。
黑衣人利用眉间尺的头颅去复仇,有三层意义上的复仇。
第一层意义上的复仇是代替眉间尺的复仇;第二层意义上的复仇是自我的复仇;第三层意义上的复仇是对整个秩序的复仇。
第一层意义上的复仇,眉间尺通过舍弃生命而将复仇变为一种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行为。
生命已经完结了,但是复仇的意志还在,甚至,整个人通过割下自己头颅的行为,完全将其转变为一种复仇的意志。
第二层复仇,黑衣人已经“完全憎恶了自己”,因而通过帮助眉间尺复仇的行为来达到自我复仇的目的。
在眉间尺的头被王的头咬定不放的时候,黑衣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
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着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长颈子。
如在看鼎底。
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募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4】。
这种通过砍下自己的头,来达到复仇的意志较量中的胜利,正是黑衣人对自己的复仇。
黑衣人如过客般经过漫长的行走,经过漫长的自我憎恶,终于在“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去了”。
第三层意义上的复仇一如鲁迅惯用的反讽一样,直指秩序下麻木的人们,也就是“庸众”。
由此,眉间尺和黑衣人才算是走到了意志和肉体的重点,呈现了一个圆满的“独异的个人”。
鲁迅先生作品里面的复仇,《野草》也好,《铸剑》也好,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通过这种纯意志的较量,确立自我本身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意志向外扩散,担起“启蒙者”的职责。
三、《孤独者》——对前路彷徨的反抗《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
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
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
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5】,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
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
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
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
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
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
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
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
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
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
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
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
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
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
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
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
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
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
“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
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
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
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
《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
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注释:【1】: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76页【2】: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77页【3】:周楠本《关于眉间尺故事的出典及文本》鲁迅研究月刊 2003年5月刊【4】:鲁迅《铸剑》《芳草》小说月刊 2013年4月刊【5】:薛毅,钱理群《《孤独者》细读》《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