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与鲁迅的复仇精神

合集下载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铸剑》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于1927年所写,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铸剑传说。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写下以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铸剑》的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古代,以眉间尺的故事为核心,将历史与传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古代的韵味,又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独特文笔。

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先生将眉间尺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角色。

他既有着年轻人的热血和冲动,又有着对于命运的无奈和迷茫。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他的命运和成长感到担忧和欣喜。

而小说中的“宴之敖”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神秘的角色。

他似乎是眉间尺命运的引导者,但他的身份和目的却始终扑朔迷离。

他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得读者无法完全猜透他的意图。

这种未知和神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在故事情节方面,《铸剑》并没有过多的铺垫和冗长的叙述。

整个故事以眉间尺的成长和复仇为主线,紧凑而富有张力。

每一个情节都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这种快节奏的故事推进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此外,《铸剑》所表达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它探讨了命运、成长、复仇等多个主题,通过眉间尺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铸剑》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笔和故事情节的紧凑使其成为了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铸剑》这部小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作品。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复仇梦现奈何终是镜花水月-----鲁迅《铸剑》鉴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祥学号:联系方式:《铸剑》是鲁迅1927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

1927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

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

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

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

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

《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

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

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

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

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

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

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

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

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

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

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

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

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

鲁迅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7篇(附故事简介)导读:《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

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鲁迅铸剑读后感1《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

鲁迅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性的阐释和叙事本身的张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

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业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眉间尺的母亲之口交代的。

“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

’他说。

'你收着。

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

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

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 这是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

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仅仅是叙事技法方面的问题了,鲁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列异传》和《搜神记》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因为神迹在其中是不证自明的,而《铸剑》中的父亲则是鲁迅亲手发明的神话,是附魅传统经过现代理性反思破灭之后新的(旧的?)梦想,神话的时代毕竟已粗过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

鲁迅铸剑

鲁迅铸剑

《铸剑》出自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创作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取材于魏国曹丕所著《列异传》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对传说加以改编后,全新演绎了一个关于为父报仇的故事。

《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

作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出身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却拥有着难得的进步思想。

他曾经立志学医,但亲眼目睹了国民的麻木后,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要用自己犀利的文字,改变国民劣根性。

他在文学的战场上,执起自己手中的利器,书写下一个民族的脊梁。

《故事新编》收录了1922年至1935年间鲁迅先生创作的八篇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绎。

全书秉承了鲁迅先生婉而多讽的文风,却又多了分从容豁达、幽默风趣。

很多文字看似荒诞,却向读者传递着信念的力量。

《铸剑》正是作者在用文字表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为读者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

故事是以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为背景展开的。

眉间尺的父亲干将用了三年的时间为楚王铸剑,剑成之日就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结局,留下雄剑并嘱托自己的妻子,要让孩子替他报仇。

当眉间尺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将此事告诉他,他便踏上了替父报仇的道路。

期间,楚王得知有个青年要杀他,便下令悬赏追杀此人。

眉间尺走到城外,遇到了一个黑衣人,黑衣人答应为眉间尺报杀父之仇,作为交换,黑衣人取走了眉间尺的首级和青剑。

黑衣人被楚王召见,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在金鼎里煮并唱起歌来,不久金鼎里水花四溅,人头在金鼎里翻筋斗,楚王临近鼎边,黑衣人斩下楚王的人头,两只人头在金鼎里争斗,眉间尺的头被楚王控制,黑衣人就斩下了自己头,加入了“人头大战”,在确定楚王死后,眉间尺和黑衣人的人头也安心的沉入鼎底。

最后鼎里只剩下三只头骨,难以分辨,最后只能将三只头合葬一处。

铸剑

铸剑

《铸剑》的产生《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

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铸剑复仇母题铸剑的原型来源于越文化,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养育他的那片土地正是历史上越民族的区域。

越人尚武爱国具有向邪恶势力宣战的复仇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坚韧毅力的优秀传统。

面临着邪恶势力的暴虐,越人会奋起抗争,殊死博斗,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呈现出极为刚烈的本色。

越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人的勇武好斗,而断发则是为了表示不怕死。

这种以勇为美,以武为美,大力维护正义,正是越人的天性使然。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外在的,就是那种对邪恶势力暴虐的不惜勇敢牺牲的复仇精神。

鲁迅先生自然也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与“复仇”有关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两类:“行为复仇”和“精神复仇”,,宴之敖与眉间尺是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行为与精神上的双重复仇:即在行动上,智勇杀国君;在精神上,对看客复仇。

人物形象眉间尺,人物原型为干将莫邪之子“赤鼻”,及后叫“赤比”,到了鲁迅这里则变为了“眉间尺”,这是根据已有的记载:干将之子其形象“眉广三寸”(《列异传》)和“眉间广尺”(《类林杂说》)演化而来的。

于形象而言,首先就增加了《铸剑》主人公作为英雄人物的光彩,一副浩然正气、大义凛然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接下来鲁迅对眉间尺在面对老鼠时的情形进行了着重描写,眉间尺对于小红鼻子老鼠时而觉得可恨,时而觉得可憎,两种情感的交替纠结,暗示着他对自己———也就是“赤鼻”的自我排斥、自我否定和自我命运的反抗。

老鼠落入水瓮的垂死挣扎,这既是后文他与国王的头在金鼎中搏斗几乎败阵的映照,也是对眉间尺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实现复仇的暗示。

眉间尺对老鼠欲“赏玩”又想施救这种犹疑不决的个性,表现出他心性的软弱,而老鼠在他的犹豫之间,最终被他不慎一脚踏死,也暗示他即将面对的命运不可扭转,而眉间尺生来就背负着的复仇的使命,对他而言,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论故事新编——铸剑

论故事新编——铸剑

读《故事新编》有感姓名:X鸿运班别:08机械(3)班学号:2008XXX333——论《故事新编.铸剑》摘要:《铸剑》体现了鲁迅反讽、怪诞的作品风格,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铸剑》的故事源自《列异传》与《搜神传》,全文主要围绕“复仇”二字展开,以一种怪诞荒谬的语言,把铸剑的复仇故事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契合。

表达的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不满和批判,强烈呼吁世人要清醒认知,同时这也代表了已经有所觉醒的中国人民,渴望摆脱旧社会,迎来民主的新社会的思想。

关键词:结构怪异象征黑衣人复仇引言: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能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作为鲁迅最后一部小说集,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洒脱幽默,充满着讽刺与荒诞的色彩。

这篇小说是鲁迅1926年写的,初稿在1926年10月写成,但没有马上拿去发表。

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

而当时袁世凯正抓捕革命党人,酿成的事件有“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杀害手无寸铁的大学生,这一幕幕夹着浓浓血腥的事件,激发了鲁迅的反抗和复仇的怒火。

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为了激励民众,就以文学将“复仇”的精神强烈迸发,《铸剑》也就诞生了。

一、结构严密统一在鲁迅的《铸剑》中,大概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首先,就是故事的开端。

出现的是眉间尺戏弄老鼠的画面,醒来的母亲对眉间尺的一番话,让他对他父亲有所了解,并且决心要为父亲复仇,开始了复仇的征程。

其次,故事的发展。

眉间尺带着铸剑去寻仇,但是一路上都受到了阻碍,在大街上失去了一个刺杀的机会。

无奈之下只能够重新筹划,然后就去到了树林,黑色人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复仇的希望,于是放心地将自己的性命和剑交给黑色人。

故事的发展就由黑色人展开了。

黑色人替眉间尺的报仇,就向王献头。

接着,故事到了高潮。

叙述的是黑色人怎样欺骗王看戏,把王头劈下鼎里,精彩的开始了三头大战,结果战胜了,也牺牲了。

《铸剑》鲁迅

《铸剑》鲁迅

故事简介故事发生自在周宣王时代的楚国。

楚王嗜杀,找来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及其妻子莫邪为他铸剑。

干将夫妇以王妃所孕之铁,苦干三年,为楚王锻了两把名剑。

楚王怕干将为他人所用,剑成之日就斩杀了干将。

不想干将夫妇只献雌剑,未献雄剑。

干将被害16年后,莫邪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眉间尺。

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诉眉间尺,眉间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决心以雄剑为父报仇。

眉间尺凭一股勇气来到王城,杀不成楚王,又被通缉捉拿。

侠士晏之敖来见眉间尺,他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用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

眉间尺信任他,把宝剑和自己的头颅给了晏之敖。

晏之敖以献眉间尺之头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

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

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铸剑鲁迅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

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

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

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

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

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铸剑》与鲁迅的复仇精神
作者:牛继花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县苏村中心中学,276301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12)
1.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 2005
2.鲁迅鲁迅全集 1981
3.鲁迅辑录古籍丛编 1999
4.鲁迅鲁迅全集 1981
1.白岚浅析鲁迅《铸剑》的"复仇"新义[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6)
2.张冬梅铸一把毁灭之剑——对《铸剑》复仇和消解主题的简析[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31)
3.袁良骏鲁迅为何偏爱《铸剑》--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2(9)
4.孔娜《铸剑》"复仇"母题浅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0(14)
5.徐渭《铸剑》:心理成长的隐喻抒写[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吴红顺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12)
7.张兵.ZHANG Bing《铸剑》的文化解读[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郭凡复仇于虚无——读鲁迅《铸剑》有感[期刊论文]-南方论刊2007(11)
9.马金香鲁迅小说《铸剑》中"剑"的意象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28)
10.牟向辉述虚妄绝望拟古今悲凉——浅析《铸剑》中的隐合作者与隐含读者[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czb20091203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