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复仇

合集下载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

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复仇》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复仇》后,我深受其感动,对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复仇》以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鲁四的复仇故事为主线,通过对鲁四的复仇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鲁四作为一个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弱者,最终选择了用复仇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这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是很多弱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鲁迅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小说中,鲁四的复仇行为被描写得极为细致和真实,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感同情。

他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着,同时也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种对内心挣扎和痛苦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弱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鲁迅也通过鲁四的复仇行为,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鲁迅在《复仇》中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

鲁四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他的内心世界和复仇行为都被描写得非常细致和真实。

同时,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也非常细腻,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

这种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写,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引起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复仇》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鲁迅通过对鲁四的复仇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鲁迅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复仇》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复仇》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复仇”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复仇过程,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复仇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欺凌的弱者,他在被欺负和痛苦中渐渐变得冷酷和残忍。

在他的复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不仅是对于个人复仇的描写,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审视和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深刻,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本质。

复仇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复仇事件发生。

无论是个人之间的恩怨,还是社会的不公,都可能导致复仇的发生。

这让我对于复仇这一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复仇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满足和安慰,但却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只有通过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社会和人性。

在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复仇、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鲁迅复仇》课件

《鲁迅复仇》课件
鲁迅的复仇成为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和批判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抨击,挑战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体制。
四、鲁迅复仇的方式
文学创作和思想倡导
鲁迅通过他的大量文学作品和思 想倡导,表达对社会的复仇。
作品选介和实例解读
介绍鲁迅的经典作品,《狂人日 记》等,解读其中的复仇意义。
鲁迅的创作风格和理论追求
探讨鲁迅的写作风格和他对文学 和社会的理论追求。
四五运动和文化运动是鲁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对其复仇意义产生影响。
鲁迅的政治立场和主张
鲁迅积极参与政治,呼吁民主革命,致力于改革现代社会。
三、鲁迅的复仇意义
不同于报复,鲁迅的复仇意味着
鲁迅通过文学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追求正义和改革。
鲁迅在痛苦中自我超越和净化
鲁迅通过作品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实现心灵的自我净化和超越。
五、鲁迅复仇的意义和启示
鲁迅的影响和地位
鲁迅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对后代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复仇对当代文化和精神的启示
探讨鲁迅的复仇精神对当代文化和精神的启示,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如何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
提出如何继承和发扬鲁迅的复仇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结论
鲁迅的复仇对当代人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复仇》PPT课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本次演讲旨在探讨鲁迅复仇的含义与意义。
一、引言
• 鲁迅简介 • 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 本次演讲的主题和目的
二、背景分析
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鲁迅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阶段。
四五运动和文化运动
总结鲁迅的复仇意义,对当代人的思考和行动产生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讲鲁迅与复仇

第十讲鲁迅与复仇

三、《复仇》 三、《复仇》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
1、 看客群像:
《狂人日记》 里“一路上的人”、《孔乙己》中的酒客 们、《祝福》里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男人”“女人” 们、《药》里开头在刑场上游动的“几个人”、“一 堆人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横肉的人”,《示 众》中“挟洋伞的长子” “十一二的胖孩子”等。
三、《复仇》 三、《复仇》解读:文本细读
如何复仇? 如何复仇?
“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 拥抱或杀戮之意”。借以摆脱被看、被围观、 被赏鉴的尴尬的也是危险的处境。 他们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 以生命为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 干枯”。
三、《复仇》 三、《复仇》解读:文本细读
“复仇”的结果。 复仇”的结果。
鲁迅 与 《复仇》 复仇》
焦点问题:
1、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情况; 2、鲁迅创作成就及其作品中“看客”群体形象特征; 、鲁迅创作成就及其作品中“看客” 3、《复仇》对国民精神的揭示。 、《复仇》
一、生平经历概况 (1881-1936) 1881-1936)
出身: 小康坠入困顿” 出身:“小康坠入困顿” 求学: 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 求学:“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 ———“幻灯片事件” 弃医从文 ———“幻灯片事件” 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力” 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力” 战斗的呐喊 十字路口的彷徨 思想的飞跃 鞠躬尽瘁——民族魂 鞠躬尽瘁——民族魂 ——
精巧的构思 奇崛的意象和文思 细腻而尖新的描写 复沓而有力的语句 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四、思考与讨论
1. 《复仇》中两次写到“永 复仇》 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 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 不同? 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 处境,应“毫无动作”呢, 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 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3. 联系现实生活,“看客” 是否仍然存在?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本文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将鲁迅从日本留学到厦门工作这个时期的复仇观划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观;2)遭遇挫折的改革者的复仇观;3)遭遇了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并考证它们的变化因由。

2、探寻这三种复仇观的渊源。

早期文学活动时的复仇观(1903年-1909年)提及鲁迅在这个时期的复仇观,首先要涉及到《摩罗诗力说》(1908年)一文。

鲁迅在早期的文学活动中,主要是突出介绍象拜伦、雪莱那样改革的先行者对专制的反抗和不媚俗的精神。

伴随着他们的反抗之声和行动的是,在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出现了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先行者和诗人。

鲁迅期待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能够唤醒中国人的觉醒。

在《摩罗诗力说》的基调中并不存在着复仇。

但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第八节中提到了波兰诗人斯洛伐斯基的“报复之声”,并介绍了“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的《死人之祭》中囚徒之歌,他在这里把重点放在了复仇上。

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复仇的内容。

“欲我为信徒,必见耶稣马理,先惩污吾国土之俄帝而后可。

俄帝若在,无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报矣;即不如是,亦报尔!”这是针对沙皇的民族压迫,表明了被压迫民族波兰人的复仇观,迸发出民族的复仇感。

“如上所言报复之事,盖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诸术,拯其父国,为圣法也。

”为了将祖国从外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各种形式的复仇,即便是通过欺骗和卑劣的形式,也可以被看成是神圣的法则。

只是《摩罗诗力说》并不赞许那些不问含义和目的的复仇。

“凡厥中勇士,等是见放于人群,顾复不离亚历山大时俄国社会之一质分,易于失望,速于奋兴,有厌世之风,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与以同情,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悉指摘不为讳饰。

”鲁迅认为,普希金彻底地揭露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出现的拜伦式的英雄“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的先天缺陷。

换句话说,《摩罗诗力说》一文并不推崇那些不问内容的复仇,他所要颂扬的复仇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专制以及它们的实施者,即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

鲁迅复仇的艺术手法

鲁迅复仇的艺术手法

鲁迅复仇的艺术手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呈现社会问题为特点,复仇的艺术手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鲁迅常用的几种复仇的艺术手法:
1. 指责与抨击:鲁迅通过鲜明的语言,直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强调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他常用生动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悲惨遭遇,以此斥责社会的不公和剥削。

2. 讽刺与嘲讽:鲁迅擅长运用嘲讽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夸张、扭曲和颠倒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的荒谬和讽刺。

他通过夸大放大社会人物和事件的丑陋和挫败感,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3.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鲁迅在一些作品中尝试构建乌托邦式的社会,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凸显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弊端,并传达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同样地,他也通过反乌托邦的手法,揭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丑陋。

4. 真实主义与写实手法:鲁迅的作品通常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呈现,他尽可能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感人的故事,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激发复仇意识。

总的来说,鲁迅通过指责、抨击、讽刺、嘲讽以及创造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等手法,以及真实主义与写实手法,以复仇的角度揭示社会的黑暗与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
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鲁迅《复仇》读后感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读后感
鲁迅的短篇小说《复仇》通过一个宁静的小城故事,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残酷。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被其强烈的情绪所震撼。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老人对年轻人的复仇,故事以老人心中的愤恨和复仇心理作为引子
展开。

在作者巧妙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了老人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来对比现今的年轻人,暗示着时代的变迁和无情的现实。

他对年
轻人的仇恨,更是源自他对自己过去悔恨的投射,是对自己的替代和发泄。

小说的结尾,老人以复仇之死作为结束,给人留下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认为读
者之所以无法得到满意的结局,是因为作品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塑造了一
个被社会摧残并陷入复仇情绪中的老人,他的复仇是源于个人的苦难和无法承受的压力,与社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

复仇之死既是对社会不满的宣泄,也是对自己内心
不安的释放。

《复仇》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揭示人性的方式,震撼了我。

它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
和社会的残酷性。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被困境所迫,有时候难以释放压力和仇恨。

这种仇恨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一种发泄,但对于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悲剧。

我们需要深
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复仇情绪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去化解它。

读完《复仇》,
我深受感触,也为现实中类似的复仇情节感到忧虑。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去探索人性的
复杂,换位思考,并通过其他方式去解决困境,让社会更加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仇导语:我们这里的“复仇”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复仇》),二是指我们的话题——终极发挥——是复仇的。

因为我们愿意从鲁迅的《复仇》中读出“复仇的终极发挥”。

我们将捋一捋鲁迅写作该文时的心理反应和身外环境,主要依据是他老先生前后的言论和一些显然的事实;接着将尽量不带感情地引述一些时人的感受;其中,加以可能被认作狂妄的评点,把“复仇”推向极致——一个哲学的归宿。

像大多数鲁迅的散文诗一样,《复仇》的篇幅不大(内涵可能是无穷的),该文的出笼,当然应该自1881年9月25日始。

其实这本不值得一说。

真要说的话,鲁迅之生,以及生之生,倒可以推演整个人类的本初了。

也不见得。

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经历,以及对于经历的思维感触。

很明显的是,“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使幼年的鲁迅“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这一点很关键,许多人都指出了。

大凡思想家,总要游离于人世的,生活的变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东渡日本,参加革命,激扬心志,驰骋文字。

我们当然愿意寻找与“复仇”主题相关的瞬间,也就摸着了《摩罗诗力说》的情感心弦。

“如斗剑之士,转辗于众目前,使抱战栗和愉快而观其鏖扑。

故无流血于众之目前者,其群祸矣;虽有而众不之视,或且进而杀之,斯其为群,乃愈益祸而不可救也!”浪漫主义引发了欧洲大革命,旗帜之一是“个性主义”。

也许个性主义和民主主义挂不上钩,许多人也争吵不息。

毫无疑问,鲁迅选择了她。

中国需要主义,即使是极端的。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见得多了,不仅失望,而且麻木(拿破仑之后的欧洲浪漫派人士们也多是这样)。

于是去钞古碑,于是去看星星(《呐喊自序》)。

新文化运动的肇端大概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吧?甚或更早。

1917年起了一个小波澜,1919年时才起了几个大波澜。

风火了好一阵子(据说倒是可以挖掘历史意义的)。

鲁迅一开始就没抱多少信心,但毕竟有希望。

“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呐喊自序》)。

我们也可以猜想,鲁迅有过惊喜,这是肯定的。

他能够感受到浪漫主义的气息,也感觉到了群众运动的力量。

但鲁迅还不至于没有回忆的能力。

回忆是令人心酸的。

会不会是“辛亥革命现象”呢?鲁迅心中有疑虑,疑虑往往使人有活下去的信念,活下去是需要运动的。

《呐喊》就是疑虑烟雾中的运动。

彷徨不幸而至,这是可以预见的。

新文化阵营马上就分裂了。

原因很多,错综复杂。

人在柔弱的时候,容易结合(可能暗地里还有互啮);得势了以后,思想就会出错。

鲁迅并没有得势,或者说不想得到势,思想也没有出错。

应该说,从一开始,鲁迅就对新文化不满意。

这是理想道路的分裂。

他试图扭转,按照自己的标准。

许多人都在依着自己的标准扭转着。

这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在分裂中新生。

鲁迅的思想分裂了。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分裂的,也正在分裂着。

从一种不着边际的视角上看,精神院的长期顾客们才不至于精神分裂,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思想,或间歇性没有思想——针对间歇性精神病人来说。

有思想就存在着精神分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思想分裂是正常的变态。

鲁迅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更变态。

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看出(权且把我们当作“辞可达意主义者”吧)。

正像公认的那样,这一时期的杂文是“奋斗的”、“激昂的”、“充实的”、“积极的”;而其散文(诗)则是“黑暗的”、“虚无的”、“堕落的”、“沮丧的”;日记倒是琐碎的,显示着为人的无奈;书信则更情感化,细腻的不得了。

多面的人生大概才是典型的人生吧。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时期鲁迅的家庭生活。

兄弟失和彻底破碎了鲁迅对传统和谐美执著的最后一块阵地;孝敬母亲却是无争的,虽然有时也有无奈;与朱安女士的法律关系还得维系;宋景先生激昂着鲁迅的现代性追求。

还有一些别的因素,生计所迫,女师大学潮,诸如此类,共同形成了鲁迅写作《复仇》的背景及环境。

现在,我们大体上描绘了一个时期以来鲁迅的生境图画。

我们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但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生的影响。

生活是需要理由的,说话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下有许多人要踏倒鲁迅,孰不料正是鲁迅的存在才给与他们说话的理由,乃至于作为过程的生活。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是鲁迅而不是别人给我们以说话权利呢?这应当是有趣而又值得深思的事。

鲁迅自己说《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野草〉英文译本序》),可见他对这个集子的喜爱。

“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些措辞也就含糊了” (《〈野草〉英文译本序》)。

这句话又暗示我们,对于《复仇》,大可以含糊的去理解。

这就是朦胧,就是象征。

大凡象征主义者是喜爱含糊的,越含糊越好,以至于成为颇不讨人爱的神秘主义者。

这也是研究象征派“家”们所关注的。

需要提及的是,鲁迅在这一时期,翻译了日本学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这里有一条学术渊源线索,即弗洛伊德的原欲观念祟入鲁迅的头脑中(很显然是扭曲的),至于说“象征”精神,中国古来有之,最大的获益也就是见识了另一种方式而已。

“血”的意象的塑造应当是最成功的。

其具有象征意味最为不争。

万圣的爱和凶暴的杀戮都汇集于血。

“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

它奔流,它沸腾。

它汩汩作响,怂恿着人性的骚动。

这是毋庸讳言的。

人类赞美血及相关的火、光和红色,就因为这些喻体至少代表了生的力量和希望。

我们要看到,在冠冕堂皇的盛装下面是炼狱般的原欲——这个据说为弗洛伊德所俘获的撒旦。

鲁迅大概不甘这样地生,“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

当“杀戮”被发现的时候,却也是这样的酣畅流离。

人类运命的第二个“生”被发现了。

我们同样要看到,在獠牙青面的画皮里面,也竟然蒙着一个出水芙蓉的爱——这个上帝心尖的肌跳。

血的意象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以皮肤为界分隔着拥抱和杀戮。

善和恶在这里降生,却是难产之后的阵痛。

鲁迅思考善恶美丑很久了,并似乎已经有了明朗的认识。

但时不时要孤立自己,体味孤寂的悲哀。

也许他根本就是无意识。

“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

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1934年5月16日致郑振铎信)这段话给后人许多启示。

显然,这是鲁迅有意识时说的话。

“凡是人,只要他血管里流着热血,就都有他的爱憎。

有所爱的都希求偎依、拥抱、接吻,有所憎的甚至会发生杀戮。

……但是,也有一种人是专门冷漠地赏鉴别人的相爱或相杀的。

正是为了惊醒这些无聊的看客,鲁迅描写了一对男女,持刀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上,……并不拥抱,更不杀戮……让看客被自己的麻木无聊所杀戮。

这种‘复仇’,显然并不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旁观者既不能因此而觉悟,复仇者也给自己招致了不必要的麻烦。

”显然,吴小美的这段论述出自于现实关怀的立场,并不为过。

从实际状况考虑(包括已解释出来的鲁迅创作的本意),这是完全站的注脚的。

但同时也许是“象征主义的尴尬”(可参见T•E•休姆著名的论文《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

“烈士被庸众所疏远和虐待,成了孤独者;但这孤独者这只能从拯救庸众、甚至为他们牺牲中,才能获得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他得到的回报,又只能是被他想拯救的那些人们关进监狱、剥夺权利、殴打甚至杀戮。

”李欧梵提出“独异个人”与“庸众”对立的看法,试图与鲁迅靠近。

应当说,这是成功的,至少在民主层面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当然也是现实关怀的,——一种破坏“诗的张力” 的因素(可参看著名的艾伦•退特的论文《论诗的张力》)一个时期以来,“模糊的东西” 不被人们所认好,往往也被人们归咎为神秘主义的特质。

比较清楚的是,许多人搞“清晰的东西”,即求真心态作祟的贴近当事人、为善心理运作的心仪受难者,搞得多了,不免圆滑;见得多了,也不免滑稽,于是才萌生了“模糊的东西”。

更确切地说,我们可以把“模糊的东西”理解作一种终极的发挥,就像梦魇时的沉酣,又如仰望夜空时的心旷神怡。

我们也只能以类比的方法隐喻之。

可以肯定的是(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样),就是“模糊的东西”是人们心理的追求之一,汲汲于实的心灵需要终极发挥带来的松弛。

这也是我们可以用来骗人的理由之一。

(四)在准备投入火热的生活之前,我们有义务作一番已然的交代。

“有”与“无”的相依相伴为历史的最终基底,“实”与“虚”的天衣无缝演绎人性的满足与虚根,祈祷和享受缘于宗教性质的原罪,阴阳结合始为和谐的无极,天地匹配方为自然的亘久,坚白互融却为理性的深渊。

请大家不要为生活的玄虚所迷茫,美妙的纱幔可能已经打开。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野草题辞》)在这里,我们不想贴近鲁迅,而权把他当作人类的代言人。

从“为了什么而死”到“不为什么而生至死”,应当是人类生活的典型范式。

即使有不少人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其血液流动的沟渠里必然是幽灵的穿梭。

历史的理由在于身份认同的终极追求,背后是平静的生活,不管是做作者,还是鉴赏者,乃至于杀戮者。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喜欢的东西,可能具有民族性。

令人难堪的是,往往说不清楚这些是什么东西。

总之是一种感觉。

这才想到血的流淌,聆听着血流的潺潺。

感觉转移了,反而有了“饥饿”的意念,于是才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填补。

这样思想脉络的人可能不多,鲁迅却是超绝的一个。

感觉的外化当然是清晰的,无怪乎人们想到“孤独者”对“庸众”的“复仇”。

这本不是什么失误,却不免缺乏了物质的内敛。

我们把“孤独者”内敛为喜怒无常的无边昊天,把“庸众”内敛为固若金汤的冷铁壁墙,“复仇”则是流淌的血了。

在皮下的时候警醒了上帝的原罪,在皮上的时候喷薄为撒旦的印象画。

在终极的“无地”,却发挥为“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鲁迅的《复仇(其二)》作于1924年的年底,因为五四的退潮和兄弟的反目,他那时的心境颇为落寞,这样落寞的心境与《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共鸣,就形成了这篇短文悲愤阴冷的色调。

这篇短文对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描写,采用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兵丁们的钉杀、路人的辱骂、祭司长和文士的戏弄和被同钉的两个强盗的讥诮,构成了四周无尽的敌意,而耶稣则是在这无尽的敌意中,也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被钉杀的悲哀和就要被钉杀的欢喜。

耶稣自以为是神之子,要拯救以色列,然而却受到以色列人的钉杀,这是他感到悲哀的原因;因为要拯救以色列而被以色列人钉杀,他于是对他们的现在怀着仇恨,然而能以自己的被钉杀来反证他们的血腥,却也体味到一种反抗的欢喜。

所以他拒绝“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他要以自己绝对的反抗企图唤醒他们,从而体认到自己对他们的将来所怀着的悲悯,然而钉杀在继续,敌意与蔑视也不断地增加,他终于在碎骨的大痛楚中,在遍地的黑暗中,喊出“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的绝望,在这样的痛苦的喊声中,他由神之子而变成了人之子,肉体毁灭所带来的痛楚超过了精神的痛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