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复仇讲解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本文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将鲁迅从日本留学到厦门工作这个时期的复仇观划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观;2)遭遇挫折的改革者的复仇观;3)遭遇了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并考证它们的变化因由。
2、探寻这三种复仇观的渊源。
早期文学活动时的复仇观(1903年-1909年)提及鲁迅在这个时期的复仇观,首先要涉及到《摩罗诗力说》(1908年)一文。
鲁迅在早期的文学活动中,主要是突出介绍象拜伦、雪莱那样改革的先行者对专制的反抗和不媚俗的精神。
伴随着他们的反抗之声和行动的是,在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出现了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先行者和诗人。
鲁迅期待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能够唤醒中国人的觉醒。
在《摩罗诗力说》的基调中并不存在着复仇。
但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第八节中提到了波兰诗人斯洛伐斯基的“报复之声”,并介绍了“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的《死人之祭》中囚徒之歌,他在这里把重点放在了复仇上。
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复仇的内容。
“欲我为信徒,必见耶稣马理,先惩污吾国土之俄帝而后可。
俄帝若在,无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报矣;即不如是,亦报尔!”这是针对沙皇的民族压迫,表明了被压迫民族波兰人的复仇观,迸发出民族的复仇感。
“如上所言报复之事,盖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诸术,拯其父国,为圣法也。
”为了将祖国从外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各种形式的复仇,即便是通过欺骗和卑劣的形式,也可以被看成是神圣的法则。
只是《摩罗诗力说》并不赞许那些不问含义和目的的复仇。
“凡厥中勇士,等是见放于人群,顾复不离亚历山大时俄国社会之一质分,易于失望,速于奋兴,有厌世之风,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与以同情,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悉指摘不为讳饰。
”鲁迅认为,普希金彻底地揭露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出现的拜伦式的英雄“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的先天缺陷。
换句话说,《摩罗诗力说》一文并不推崇那些不问内容的复仇,他所要颂扬的复仇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专制以及它们的实施者,即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的小说《复仇》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丑恶的作品。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内部的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让人深思不已。
小说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复仇为主线,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鲜明,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总的来说,鲁迅的《复仇》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丑恶的作品。
通过对家庭内部的复仇故事的讲述,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读完这部小说,让人深思不已,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刘金玲海南师范大学摘要: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复仇》;看客;对话复仇,在鲁迅作品中是显而易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杂忆》中鲁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他的性质特别坏还是受环境的影响,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并不想把无抵抗主义者诬陷为无人格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复仇的态度,他极力推崇复仇的行为,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复仇,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在1924年12月20日创作了两篇同题目的文章,分别为:《复仇》、《复仇(其二)》,在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充分表达了他有关于复仇的看法,全文仅通过场景、肢体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两人的复仇过程,展现了作者让看客无戏可看、以“无为”反抗“有所为”的复仇思想。
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复仇》中应该隐含着两组对话:一组对话是看者与被看者间的对话;另一组是由恋人转为复仇者二人之间的对话,但这两组本应进行对话的对话在文章中都没有展现。
因此,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两组对话没有进行的内部原因。
一、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作《复仇》是有所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他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太多的旁观者,这群旁观者对国家所处的危机毫不在意,却经常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想用文笔去唤醒国人愚昧、自大的心理,意在揭病苦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作用。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复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复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
《复仇》
复仇,这是一个悲伤的话题,也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复仇》,深刻地描述了复仇的悲剧性,以及复仇的残酷性。
《复仇》中,鲁迅先生以一种深刻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受害者的复仇之路。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悲剧的画面,他描述了受害者的悲伤,他的怨恨,他的愤怒,他的报复,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他描述了受害者的复仇之路,他的报复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悔恨。
《复仇》是一部深刻的作品,它揭示了复仇的残酷性,以及复仇的悲剧性。
它提醒我们,复仇是一条没有结局的路,只会带来更多的悲伤和痛苦。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宽恕,要学会原谅,要学会放下,要学会放手,要学会放过自己,要学会放过别人。
黑暗里的守望者--《复仇》文本解读

的、 暴力的。这两种极端 状态 与之前 塑造 的意象相 呼应 , 制造 出紧绷 的气氛 , 这样 的气氛很快就吸引来了“ 路人” 。
“ 路人” 一词 , 代表那些人本是行走 和前进 的。 他们却被这
征, 但必然还会有更普遍的哲学意义。 ” 的确 , 鲁迅 当时从事新 文化 的启蒙工作 , 对这种工作 的实 际效果他并不 自信 , 这段话 体现了他 内心的沉痛与矛盾 。 对鲁迅 的矛盾思想 , 李欧梵这样 说: “ 少数清醒者开始想唤醒熟睡者 ,但是那努力所导致 的只
时在下 文展现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 : 拥抱或杀戮 , 即 感 到就死 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来 ,惊起 了较 为清醒的几个 极 端的爱与恨 。 爱到拥抱 、 接吻 , 恨到给 以冰冷的呼吸 、 淡 白的
嘴唇 。这对男女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觉者敢爱敢恨的真实写 照: 先觉者的爱 与恨是极端 的。 爱是狂热的 、 沸腾的 , 恨是冰冷
人所 憎恶 。 ” ①
汗或血的鲜 味” 。在看客围观下 , 先觉者一切 出 自本性 的伟大 行为, 都成了可以观看的表演 , 其 中蕴含 的精神被看客无情 的 扼杀 , 这便是本诗中裸身男女与路人的关系。 而被围观的男女没有 甘愿被看客 赏鉴 , 他们“ 也 不拥抱 ,
鲁迅 便是这样 , 一生都隐藏在 影子里 , 守望在黑 暗中 , 抱 着无 用的绝望 ,在一无所依的痛苦里喊出他 内心的矛盾与苦
闷, 因而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文学家。
如同竹 内好所说 , “ 无使有成为可能 , 但在有 当中, 无 自身
也成为可能 。 ” 这就是所谓原初的混沌 , 是孕育出把 “ 永远的革
也不杀戮 , 而且也不见有拥抱 或杀戮之意” 。他们 以此来 向看
《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复仇

《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关键词:鲁迅看客话语构成摘要:《复仇》以仇恨的方式宣泄了鲁迅自我对“看客”的感受和情绪,形成了“复仇”话语。
其中“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是“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看客”对“拥抱”、“杀戮”的赏玩嗜好,及其被“复仇者”的使其无戏可看倒是疗救的“复仇”,显示出鲁迅对改革思考的独特与深刻。
鲁迅于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时遇到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弃医从文。
这就是他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曾经描述过的“幻灯片”事件。
它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的基本材料。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事件中的“看客”的深恶痛绝。
以后,鲁迅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念。
这切肤之痛导致他在20年后所写的《野草》中的《复仇》、《彷徨》中的《示众》,仍然在痛批“看客”。
真可谓:此习不除,斗争不息!《复仇》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标题的“复仇”二字就体现了深深的痛恨之情:鲁迅用“仇恨”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加以报复——“复仇”。
整个作品是建立在“复仇”的情绪之上,形成了“复仇”话语。
“复仇”话语是由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所构成。
路人们觊觎、热衷于那对青年男女的“拥抱”和“杀戮”,这正是青年男女“复仇”的根本之所在。
在路人们的眼里,似乎“拥抱”和“杀戮”,才能给他们自己带来“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拥抱”本是男女性爱的基本表现,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热衷的话题。
话题形成之初,其似乎并不能构成“复仇”的话语。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义”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义0梁巍王俊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0,这是对鲁迅人格精神的最佳阐释。
鲁迅对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就是敢于向传统的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无论是在小说、散文、杂文还是在其书信、日记中我们都能看出一个深层次的主题,那就是决绝的/复仇主义0倾向。
鲁迅的复仇有着特定的意义,它是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更是一种精神的抗争,是一种自我保存与发展。
同时,鲁迅的复仇是全面的、彻底的复仇,是对统治者、对看客、对自身的毫不留情的复仇,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
鲁迅的复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是对世人的鼓舞,也是鲁迅战胜绝望、走出困境的动力与支持。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复仇0文学的代名词,从前期的5摩罗诗力说6,到去世前的5女吊6,从散文诗5野草#复仇6到小说5故事新编#铸剑6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复仇思想几乎贯穿其生命与作品的始终,鲁迅的复仇意识对鲁迅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其复仇主义的内容与特征做一阐释。
一、鲁迅作品中/复仇主义0的内容1.对侵略者的复仇鲁迅一向反对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主张抗击复仇。
5斯巴达之魂6中描写了希腊斯巴达将士抗击波斯侵略军的复仇战争,斯巴达王带领军队在德尔摩比勒与波斯军血战。
鲁迅热烈地赞赏了这种为国捐躯的复仇精神。
此外,鲁迅一直想从精神上解放民众,但是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幻莫测,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等劣根性依旧存在。
鲁迅通过揭示他们身上存在的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最终是要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醒悟、勇猛,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而不是/皮毛革新过后,思想仍然陈腐守旧0。
2.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善于为弱小者向统治者进言,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前的黑暗现实和攻击那些黑暗势力。
鲁迅的复仇不是为了泄私愤,他认为,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那是理直气壮的,是理所当然的。
5铸剑6是一篇典型的复仇作品,把复仇的对象直接针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暴君楚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转换,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 赏鉴者。
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
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
本篇散文诗的特点: 精巧的构思 象征性的人物 细腻而尖新的描写 复沓而有力的语句 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匪夷所思的鲁迅式“复仇”。 他们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 以生命为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
干枯”。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复仇”的结果。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而这无聊发自内
心,又相互感染,“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 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 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持刀对立者的目的达到了,在他们持续的报 复下,路人们干枯了,而且干枯到失了生 趣——这是一种“无血的大戮”。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阿Q正传》 “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 跟定他,要吃他的肉……永远记得那狼眼睛, 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 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 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 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 西……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了。”
二、散文诗,怎样读?
解读这一类作品,要关注其特殊形式:
形象化的运思过程,可意会而难于言传; 还需注意其“互文性”。但文本指向有一致
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
三、鲁迅因何而“复仇”?
“复仇”是鲁迅一生心 头萦绕不去的重要主 题之一;
旁观心态、看客行为 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 民的劣根性之一。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复仇:两难的抉择
吊诡的是,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 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 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 丧失;
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 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 者赏鉴的对象
——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
“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彷徨·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 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2. “赏鉴”——看客的表演:
路人来了,要做什么?
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 慰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 “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
三、鲁迅因何而“复仇”?
“复仇”的复杂内涵
“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 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 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 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 “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 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 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而被赏 鉴者欲摆脱此一地位,则只有“毫 无动作”,使路人“无戏可看”, 以此向看客们“复仇”!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2. “赏鉴”——看客的表演:
赏鉴——鲁迅的常用词
“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 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 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呐喊〉自序》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3. 看客心理:
鲁迅尖锐揭露出赏鉴者的深层心理:
不仅仅是看“热闹”、“好奇” “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 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1. 为何复仇?
在路人残酷的注视下,一切出自 本心的、伟大的思想、行为,均成 为可以观看的戏剧,其中所包含的 意义、价值、精神,统统被无情的 目光所消解、扭曲、阉割。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被围观者拒绝被迫演出
他们“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 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借以摆脱被看、被围观、被赏鉴的尴 尬的也是危险的处境。
三、鲁迅因何而“复仇”?
“复仇”的复杂内涵
匪夷所思的思绪 极其深刻的情思
本篇《复仇》正是以散文诗的形 式,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以“毫无动 作”对“看客”“复仇”这一主题。
四、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 的生命之力。
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鲁迅式复仇的深意
其意涵不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 或者更将其看做是一种“疗救”!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 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 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Hale Waihona Puke 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鲁迅
6-1
《复仇》
一、焦点问题
为何“复仇”? 今天,还需要鲁迅式
的“复仇”吗?
二、散文诗,怎样读?
《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 不同于作者的“杂感”类作品…… 也不同于作者同时期所写的“随笔”……
二、散文诗,怎样读?
《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 直面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心的意象、 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的语言,独自言语, 类似于“自言自语”。
注: “大欢喜”:佛家语,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
四、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至第四段点明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 端状态:
或“爱”,则互相拥抱;或“杀”, 则互相杀戮。
注:即生命力发扬的两种极端形态。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以现代观念衡量,此二人或相爱、或相杀,乃完 全为其个体生命力所驱动的个人行为,无关于他 者。
爱的结局是性的交往和种 的延续
杀的结果是鲜血的流尽和 肉身的死灭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然而,“路人”来了!
“路人”的身份:
“无聊人” 来自“四面八方” “密密层层” “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
人而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 子”,其态可鄙。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1. 鲁迅笔下路人、看客的形象: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被看者不但将要在肉体上丧失尊严, 其精神、灵魂也将被吞食。 这种揭示正显示了鲁迅的深刻之处。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1. 为何复仇?
“赏鉴”,是对被赏鉴者人格尊 严和主体精神的蔑视和戕害。 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爱 与死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 作秀。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