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合集下载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乐平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

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正文: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2】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有感一开始以为这篇鲁迅先生的这篇《复仇》又是一篇杂文,没想到是一篇散文诗。

说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深奥,就算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内容的背后,意义存在的精神和历史真实反映也只能上网查询资料做一些大致的了解。

这篇散文诗《复仇》相对而言篇幅小一点,慢慢试着理解了一下。

“人的皮肤之后,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的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根其细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

于是,各依着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平明地寻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第一段我就赤裸裸的看到了后面几个词语;拥抱接吻依偎我可以这么肤浅吗?其实人得身体反映就是人得本能,人们总是常说左脑控制理智,但是人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有的时候左脑是不受控制的,一腔热血也就随之爆发出来了。

鲜红的血是沸腾的,整个胸腔都是沸腾的。

“但倘若用以并肩日的离任,只以及,穿过这套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鲜红的热血激溅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以示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大概就是说会有人不愿做麻木的看客的,于是就有人拿着自己的武器,站在风口浪尖,厉声疾呼,用热血去温热,去染红渐冷渐苍白的世人的灵魂。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身体,捏着利刃,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有杀戮……陆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的,如魁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海鱼干头。

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奔来,并且拼命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

他们已经与觉着时候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身体,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大概的意思就是写的两个男女赤裸着全身,相互对立在一起,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他们也没什么动作,就这样双方孤立的站着。

鲁迅先生就将这样的场景定义为复仇。

最初看来这完全没有复仇的架势,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争吵。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

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复仇》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复仇》后,我深受其感动,对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复仇》以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鲁四的复仇故事为主线,通过对鲁四的复仇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鲁四作为一个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弱者,最终选择了用复仇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这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是很多弱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鲁迅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小说中,鲁四的复仇行为被描写得极为细致和真实,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感同情。

他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着,同时也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种对内心挣扎和痛苦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弱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鲁迅也通过鲁四的复仇行为,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鲁迅在《复仇》中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

鲁四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他的内心世界和复仇行为都被描写得非常细致和真实。

同时,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也非常细腻,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

这种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写,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引起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复仇》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鲁迅通过对鲁四的复仇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鲁迅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复仇》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复仇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躬行一生的主张。

然而正如鲁迅思想的复杂矛盾,鲁迅的复仇观念也同样充斥着深刻与独特,矛盾与复杂的一面。

一、复仇方式的深刻与独特在鲁迅这些关涉复仇主题的文本中,虽然各个复仇的动机不是那么的一致,但其复仇动机无不具备正义性。

那么在正义的召唤下,鲁迅的复仇火焰究竟指向什么呢?从他的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鲁迅将仇恨的矛头直指黑暗污浊社会中恶势力,既有对封建专制的攻击,又有对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

同时,鲁迅更将复仇的笔墨用于揭示人类本性中最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但是对于不同的复仇对象,鲁迅又选择了不同的复仇手段。

(一)“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一O 》中说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①历史的与现实的经验告诉鲁迅,统治者在垄断政治权力后,不是想着为百姓的自由、权利谋福利,而是利用权力为非作歹、倒行逆施。

在黑暗的国家社会里,弱小的人民只能在死亡与痛苦的边缘悲剧地挣扎着。

在这种情况下,靠思想交流或民主协商向统治者要公理争民主,靠布道感化统治者使他们向善向美,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且还可能给自身招致无尽的灾难。

所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武力抗争。

鲁迅的这种复仇主题是《铸剑》这部小说最显在意蕴。

《铸剑》中的国王“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国王)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②对于这种任意杀害百姓,草菅人命的专制暴君,鲁迅是坚决的复仇态度。

剑是复仇精神的象征,也是武力复仇手段的象征。

同样的,收在《呐喊》集子里面的小说《兔与猫》小说写了小白兔幼崽死在了大黑猫的爪下,于是“我”愤怒了。

小说结尾写道:“那黑猫是不能就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复仇》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复仇”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复仇过程,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复仇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欺凌的弱者,他在被欺负和痛苦中渐渐变得冷酷和残忍。

在他的复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不仅是对于个人复仇的描写,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审视和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深刻,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本质。

复仇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复仇事件发生。

无论是个人之间的恩怨,还是社会的不公,都可能导致复仇的发生。

这让我对于复仇这一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复仇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满足和安慰,但却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只有通过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社会和人性。

在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读完《鲁迅复仇》之后,我对于复仇、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鲁迅复仇读后感1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几缕轻烟,一个微曲的背影。

屋里不时会发出一点动静,那是飞虫撞击窗户玻璃的声音。

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

但更多的仍是安静。

屋子里的人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

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

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一幕,陷入了深思。

许久,皱一皱眉头,轻轻叹口气,缓缓的吐出烟雾。

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发白的月亮,听夜游恶鸟的声音。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

鲁迅先生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以更好的思考与写作。

这样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

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

据说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咖啡慢性中毒。

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文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文章的妙处。

而并非给大家找吸烟的理由。

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

况且,我也不必用吸烟这种方式来使大脑兴奋,因为我的大脑可以一直都很兴奋。

特别是入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

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文.诗全集》。

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里就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

大家一同探讨。

不足之处还望指点。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

入口有点涩,有点苦。

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

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

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

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

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

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

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复仇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躬行一生的主张。

然而正如鲁迅思想的复杂矛盾,鲁迅的复仇观念也同样充斥着深刻与独特,矛盾与复杂的一面。

一、复仇方式的深刻与独特在鲁迅这些关涉复仇主题的文本中,虽然各个复仇的动机不是那么的一致,但其复仇动机无不具备正义性。

那么在正义的召唤下,鲁迅的复仇火焰究竟指向什么呢?从他的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鲁迅将仇恨的矛头直指黑暗污浊社会中恶势力,既有对封建专制的攻击,又有对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

同时,鲁迅更将复仇的笔墨用于揭示人类本性中最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但是对于不同的复仇对象,鲁迅又选择了不同的复仇手段。

(一)“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一O 》中说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①
历史的与现实的经验告诉鲁迅,统治者
在垄断政治权力后,不是想着为百姓的自由、权利谋福利,而是利用权力为非作歹、倒行逆施。

在黑暗的国家社会里,弱小的人民只能在死亡与痛苦的边缘悲剧地挣扎着。

在这种情况下,
靠思想交流或民主协商向统治者要公理争民主,靠布道感化统治者使他们向善向美,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且还可能给自身招致无尽的灾难。

所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武力抗争。

鲁迅的这种复仇主题是《铸剑》这部小说最显在意蕴。

《铸剑》中的国王“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国王)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②
对于这种任意杀害百姓,草菅人命的专制暴君,鲁迅是坚决的复仇态
度。

剑是复仇精神的象征,也是武力复仇手段的象征。

同样的,收在《呐喊》集子里面的小说《兔与猫》小说写了小白兔幼崽死在了大黑猫的爪下,于是
“我”愤怒了。

小说结尾写道:“那黑猫是不能就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
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很显然,小说通过这种略带童话式的兔与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
强者与弱者、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尖锐矛盾。

在“我”看来,对残害弱小者的凶残者是决不能宽容的,必须施以报复以体现对强敌的反抗和斗争。

而“我”所要使用的工具是对付大黑猫很有效的青酸钾。

在这里“剑”与“青酸钾”就不仅仅是一种药物,一种物
象,而是作者武力“以暴力反抗暴力”的复仇精神的
象征。

由此可见,在鲁迅的复仇理念中,对于那些欺
负弱者、残害生命的强权者、凶残是不必讲仁义道德的应该进行彻底的反抗。

(二)形而上的精神复仇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将整个中国的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

对凶残的强权者,
鲁迅采取的是不妥协的彻底的复仇观。

那么对于这种具有灵魂扭曲和精神病态的,酿就了许多人间悲剧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又采取怎样的复仇态度呢?对此,鲁迅毫不
犹豫地亮起了他的解剖刀,主要进行的是形而上的
精神上灵魂上的复仇。

譬如在《野草》中与复仇主题明显有关的就有三篇:《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抖》。

前两篇都可以看做是先觉着对看客的复仇,后一篇可
以看做是牺牲者对受惠者的复仇。

无论是《复仇》中心灵的颤动
———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冯萍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鲁迅的复仇观念是复杂而深刻的。

就复仇手段来讲,面对社会丑恶势力,鲁迅讲求“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方式;面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鲁迅讲求形而上的精神复仇方式。

同时鲁迅陷入了复仇的精神困境,一方面主张坚决而彻底的复仇,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复仇”主张的怀疑感和复仇意义的虚无。

关键词:鲁迅;复仇手段;复仇困境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38-02
138--
裸身男女以无声无举动成功地向旁观者复仇,最终“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由被看者化身为观看者,体会到复仇的“大欢喜”。

以及《复仇(其二)》中耶稣以自虐的心态玩味人们如何钉杀神之子,并“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还是《颓败线的颤动》中老母亲颓败的身躯的颤动中最后爆发出强大的,奔放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中,抒发自己极大的愤怒。

其实这都是一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复仇,与前面的“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是很大不同的。

先觉者们与牺牲者们,面对“哀其不行,怒其不争”的庸众时,又不能像对待社会恶势力一样极端的仇恨,甚至用暴力的手段去消灭,中国麻木的庸常大众是在太多了,面对这些既可怜又可恨的愚昧民众,先觉者们只有在精神上对其复仇,以达到自我的救赎。

二、复仇的精神困境
鲁迅的复仇精神是不彻底的。

鲁迅的一生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苦难而又黑暗的时期。

所以一方面鲁迅是非常坚决地主张复仇的,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特别批判的就是对灾难和不幸的淡忘。

然而,在启蒙者与民众的对立模式中,鲁迅又陷入了爱而不能,恨而不忍,弃而不舍的矛盾的不彻底的精神困境。

(一)坚决而彻底的复仇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复仇观念上讲,鲁迅是肯定并赞成正义的复仇的。

他曾经说过:“当人受到压迫,为什么不反抗?”所以鲁迅在《无常》、《女吊》等篇章中塑造了色彩鲜明的复仇形象,并且毫不掩饰对它们的喜爱。

浑身洁白的“无常”,象征了阴间远比阳间公正、纯洁;全身火红的“女吊”,就如一团正义的复仇的火焰,要烧尽人间一切不平和冤屈,照出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不仅是人们心目中,而且也是鲁迅心目中刚强美丽的复仇女神。

鲁迅在《死》这篇文正中,写了七条遗言给亲属,其中一条就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④其中确实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怨敌”的绝不宽恕的决然情感。

(二)复仇的矛盾
我们在赋予鲁迅坚强决绝的“战士”形象的时候,不能忽略了鲁迅身上更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现象,即怀疑精神。

鲁迅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深刻性,往往源于其怀疑精神。

鲁迅一方面坚持复仇的彻底决然,一方面又流露出复仇意义虚无的情绪,而且在复仇观念上爱恨交织,非常的不彻底。

《铸剑》中,当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变得难解难分,出现了一个“辩头”的场面,三头相博的场面充满悲壮感,三头相辩就变成了鲁迅式的嘲讽。

由复仇的悲壮剧变成了“辩头”的闹剧,而且出现了三头合葬的复仇结局。

双重的荒谬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同时陷入了尴尬,也使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先前的悲壮感、崇高感被消解了。

小说结束时,当百姓看王后、王妃,她们也看百姓,看客们自己表演起来时,复仇与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遗忘与遗弃,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终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从情感上无疑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犀利的怀疑眼光,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看客)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及可悲性解释给人们看。

虽然他在情感上倾心于复仇,主张复仇,但同时又很清楚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复仇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可悲的。

鲁迅笔下先驱者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采取的是形而上精神上的复仇,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众转向了彻底的憎恨与仇视。

恰恰相反,就在这憎恨的冷峻外表下藏着一颗炽热、至诚的爱心和同情心;倾注了对复仇对象个体生命的真诚关怀和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对人类神圣的大爱不是表现为平庸的、小市民式的甜言蜜语,而是表现为大憎和复仇”。


——
——
——
——
——
——
——
——
——

注释:
①鲁迅.两地书·一O.鲁迅全集(11).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1.39.
②鲁迅.铸剑.鲁迅小说.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232.
③鲁迅.兔与猫.鲁迅小说.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01.
④鲁迅.死.鲁迅散文诗歌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2011.445.
⑤汪晖.反抗绝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2.
参考文献:
〔1〕朱寿桐.孤独的旗帜——
—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6〕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
—鲁迅《野草》重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鲁迅.鲁迅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王文江)
1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