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复仇》肖细白共68页

合集下载

复仇2

复仇2
“同归于尽”,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撕毁给读者看,这正是鲁迅的悲剧观。你期待复仇成功,来个大团圆吗?对不起,鲁迅绝对要撕毁大团圆的幻想。亚里斯多德把悲剧定义为灵魂的净化,鲁迅则在悲剧中把灵魂的齿痕、伤痕与碎片显示给人间。
从<铸剑>可以看到,鲁迅的复仇情结是非常激烈、非常彻底的。复仇是悲壮的,又是毁灭性的。它不可能带有理性,一有理性,就要考虑能否赢得战斗,是否值得报仇——用两个头去换取一个头是否值得。复仇只考虑为了消灭仇敌而不惜代价,不惜一切牺牲。“费厄泼赖”的原则是竞争中的公平礼让原则,它要求理性地考虑双方的利益,要求让双方都有所赢。而复仇原则绝对不考虑输赢,不求胜利,复仇者明知失败也要奔赴失败,明知死亡也要奔赴死亡。鲁迅叹惜的正是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鲁迅的复仇情结在小说中表现得极为精彩,因为它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抛头洒血、生死与共的情感,是疾恶如仇、大勇大义的情感,是不惜身首断裂、伸张正义的情感。文学本是打破平均、平庸的极端物,<铸剑>把复仇情结推向极致,也就把一种崇高情感表现得极为动人。文学讴歌复仇精神无可非议。
这位黑色大侠是谁?是神魂,是鬼魂,还是人魂?他是眉间尺父亲的化身还是鲁迅的人格化身或者是人间复仇者的化身?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设计的血腥游戏出自内心还是出自经典?一切都是超验与神秘的。当作家们纷纷在“现实主义”的单一路上行走的时候,鲁迅却以超常的艺术才华,开辟超验的维度,并把自己的精神与思考在这种奇特的审美维度中充分表现出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们找不到第二篇把悲壮气氛与惨烈气氛写得如此精粹,如此精采、如此精深的小说,也找不到另一篇如此紧张又如此自然、如此冷静的超验性作品。鲁迅的天才之笔,在<铸剑>中表现得格外分明。整部作品没有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句子是平庸或因袭的。鲁迅的复仇精神在这篇作品中被推上极致。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想像力也达到了极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固然有许多人间关怀,但总的来说则是想像力不足,因此,<铸剑>便是别开生面的文学珍奇。鲁迅真不愧是具有原创力的文学大师。

论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宗教意蕴

论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宗教意蕴

论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宗教意蕴
苏濛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8)006
【摘要】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是对耶稣蒙难故事的改写,融汇了作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并从内容和言语叙述两个层面对各种宗教进行了既有批判又有借鉴的理性改造.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苏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中文系,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向谁复仇,如何复仇?——重论鲁迅《复仇》《复仇(其二)》 [J], 孙伟
2.鲁迅复仇观念的文化根源片论——兼及鲁迅对传统复仇观的继承和改造 [J], 王立
3.精神向肉体的复仇--鲁迅创作中复仇叙事的一种独特维度 [J], 谭桂林
4.拯救与复仇--"耶稣受难"故事在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变异 [J], 赵磊
5.复仇者说复仇者——鲁迅《铸剑》中的恨与傲 [J], 娄普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复仇》PPT课件

《鲁迅复仇》PPT课件
镜子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论》:“空
前的民族英雄”
22
精选PPT
关于散文诗
1. 散文诗: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 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一般篇幅短小,具 有诗歌语言的精练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 活性、多样性。鲁迅的《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 诗之先河。
20
精选PPT
主要思想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 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 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 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 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 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1
精选PPT
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
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 的生命之力。
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注: “大欢喜”:佛家语,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
34
精选PPT
第三段,始点出二人——“他们俩”唯其 “裸着全身”,才可见出其皮肤、皮肤下血 管里的血,鲜红的热血。二人“持刀对立旷 野中”,所欲何为呢? 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 态: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
12
精选PPT
鲁迅之所以如此歌咏复仇,其内在的意涵不 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 看作是一种“疗救”!
看客是善于鉴赏他人的痛苦,而不知道自己 同样也是被统治、被看、被侮辱、被剥削和 被鉴赏的可怜处境。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 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 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有感一开始以为这篇鲁迅先生的这篇《复仇》又是一篇杂文,没想到是一篇散文诗。

说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深奥,就算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内容的背后,意义存在的精神和历史真实反映也只能上网查询资料做一些大致的了解。

这篇散文诗《复仇》相对而言篇幅小一点,慢慢试着理解了一下。

“人的皮肤之后,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的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根其细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

于是,各依着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平明地寻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第一段我就赤裸裸的看到了后面几个词语;拥抱接吻依偎我可以这么肤浅吗?其实人得身体反映就是人得本能,人们总是常说左脑控制理智,但是人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有的时候左脑是不受控制的,一腔热血也就随之爆发出来了。

鲜红的血是沸腾的,整个胸腔都是沸腾的。

“但倘若用以并肩日的离任,只以及,穿过这套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鲜红的热血激溅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以示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大概就是说会有人不愿做麻木的看客的,于是就有人拿着自己的武器,站在风口浪尖,厉声疾呼,用热血去温热,去染红渐冷渐苍白的世人的灵魂。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身体,捏着利刃,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有杀戮……陆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的,如魁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海鱼干头。

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奔来,并且拼命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

他们已经与觉着时候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身体,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大概的意思就是写的两个男女赤裸着全身,相互对立在一起,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他们也没什么动作,就这样双方孤立的站着。

鲁迅先生就将这样的场景定义为复仇。

最初看来这完全没有复仇的架势,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争吵。

鲁迅《复仇》上课用课件

鲁迅《复仇》上课用课件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小引 * 狗. 猫. 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鲁迅灵魂之所在


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自述】
——《野草》露出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

鲁迅自觉而不留痕迹地借鉴西方散文诗的艺术方法,吸收中国寓言或
短小散文传统的营养,不仅使他的这本薄薄的《野草》成为中国现代 散文诗的开山性的珍贵果实,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珍品,
子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 称其为:“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 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1/27/2016
16
鲁迅的遗言:
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1/27/2016
7
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2)、《彷徨》 (1926)、《故事新编》(1936)。 散文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散文诗集 《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 花夕拾》(《旧事重提》)。

《复仇》

《复仇》

• 为什么要这样写?
• 鲁迅在这里只不过想非常客观地向读者呈现一种生命本来固
有的形态,并选取男女祼身对立这样爱与恨的极端形式来代
表生命、生存的一切客观表现形式。
从哪里得知“他俩”是男女二人?
• 补充:鲁迅自述动机: • 其一: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 其二: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
阅读思考
(二)第5段,作者如何描摹“路人”?他们
来此的目的何在?作者以此揭示这群“看
客”的何种心理?这段描写充满怎样的感
情色彩?
• 1、“路人”的身份:
– “无聊人”
– 来自“四面八方”
– “密密层层”
– “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
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其态可
鄙。
鲁迅笔下路人、看客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独特而丰富深刻的“复仇 观”——鲁迅式的精神复仇。
阅读思考题
• (一)题目“复仇”作为一个动词,它的主语和宾语
在文章中究竟是谁?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二)第5段,作者如何描摹“路人”?他们来此的目的 何在?作者以此揭示这群“看客”的何种心理?这段 描写充满怎样的感情色彩? • (三)被看者如何“复仇”?复仇结果如何?如何理 解鲁迅式复仇?
《野草〃雪》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 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 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 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 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 •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 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

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刘金玲海南师范大学摘要: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复仇》;看客;对话复仇,在鲁迅作品中是显而易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杂忆》中鲁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他的性质特别坏还是受环境的影响,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并不想把无抵抗主义者诬陷为无人格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复仇的态度,他极力推崇复仇的行为,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复仇,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在1924年12月20日创作了两篇同题目的文章,分别为:《复仇》、《复仇(其二)》,在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充分表达了他有关于复仇的看法,全文仅通过场景、肢体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两人的复仇过程,展现了作者让看客无戏可看、以“无为”反抗“有所为”的复仇思想。

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复仇》中应该隐含着两组对话:一组对话是看者与被看者间的对话;另一组是由恋人转为复仇者二人之间的对话,但这两组本应进行对话的对话在文章中都没有展现。

因此,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两组对话没有进行的内部原因。

一、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作《复仇》是有所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他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太多的旁观者,这群旁观者对国家所处的危机毫不在意,却经常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想用文笔去唤醒国人愚昧、自大的心理,意在揭病苦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