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南京栖霞寺为例

合集下载

浅谈佛教文化建筑更新设计 以栖霞寺摄山门广场建筑群改造为例

浅谈佛教文化建筑更新设计 以栖霞寺摄山门广场建筑群改造为例

设计58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浅谈佛教文化建筑更新设计以栖霞寺摄山门广场建筑群改造为例钟诗雅【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建筑面临更高的保护要求,不仅要保留其文化特征,还需要古典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本文以栖霞寺摄山门广场建筑群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旧建筑在佛教文化环境中的结合与发展,提出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度假区布局设计。

【关键词】栖霞寺;建筑群;改造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

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坐落其中。

山门,原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通常旨在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

而现如今,山门不再是为了隔绝尘世,随着时代旅游建筑的发展,山门代表了更多的含义以及功能。

1.总体规划南京地处苏中平原,传统民居兼有北方官式与江南的民间风格,形成了徽派建筑与江南民居的融合。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正是对南京传统民居的传神描述。

兼收并蓄的手法使得南京传统民居兼有北方的雄壮和南方的清秀。

本次设计的基地位于九乡河与栖霞山之间,是栖霞寺核心景区的门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在尊重自然尊重场地尊重文化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考虑与周边山水的相融相生,如何体现及树立栖霞寺山门的佛家经典形象,成为本次设计的重点[1]。

本次设计总体定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融入活力、智慧、绿色三大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尊重自然,体现厚重的佛学底蕴。

我们秉承现代创新的设计手法,继承传统的佛教思维,力图为栖霞寺打造一个现代创新而又不失历史韵味的独特场所。

在主体规划框架的约束下,我们从传统民居的“街巷”及“院落”入手,组织设计建筑的群体关系。

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利用街巷组织串接起各建筑单体,通过院落组织内部流线,梳理组合体量关系。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摘要】在民国时期的南京,民族形式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这些建筑在历史背景下融合了传统和西方建筑元素,展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

沿街的名人故居保留着当时的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宗教建筑则展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启示。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建筑中找到灵感,传承和发扬民族建筑的精髓,让这些历史建筑继续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关键词】南京、民国“黄金十年”、民族形式建筑、历史背景、传统风格、西方建筑元素、名人故居、宗教建筑、独特魅力、当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 引言1.1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概述在民国“黄金十年”,南京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建筑风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采,融合了传统文化与西方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些建筑不仅是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载体,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民国时期南京的繁荣与活力,以及人们对建筑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在这些建筑中,不仅有政府机构的庄严宏伟,还有名人故居的雅致典雅,以及宗教建筑的神秘庄重。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内部布局,都展现出一种奇特而迷人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在当代建筑中汲取灵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南京建筑在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南京,建筑风格受到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民族形式特色。

南京作为当时的国都,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使命,其建筑风格也呈现出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南京的建筑在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南京曾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文化融合,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以及鸡鸣寺的改造)关键词:寺庙建筑汉化欧洲教堂清雅摘要:作为一种饱含宗教文化性与悠久历史的建筑种类之一,寺庙应该开始脱离陈旧腐败的模式,而逐渐转向现代文明,更加注重表达精神和思想上的意义,区体会建筑和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

正文:佛教寺庙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时期,其结构以及风格在汉化后自然和印度源起的风格有很大的改观。

事实上佛教建筑是在中国贯通生活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而成的,所以总是不能避免一定的世俗感。

在古代寺庙多为僧人清修,有的大型寺庙是为皇室祈福所用,大多数身居山林,而让僧人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佛堂肃穆从而礼佛,洗尽铅华。

反较于当代的佛教寺庙,大多温和而慈善,是为了让大量为了朝拜的都市居民更好的礼拜。

部分的寺庙存在于城市之中,由于地价的不断攀升,整个寺庙的面积就已经被局限住了,然而又有佛塔、大殿、经堂、钟鼓楼、藏经阁、僧房、宅堂等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分到每个殿堂的面积就晓得可怜。

早在禅宗兴起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寺庙就放弃了“塔”的建筑模式,多以中轴对称的层层推进来进行排列。

失去了塔的建筑复建方法,无法保证在防火的情况下保证每层的稳定性,所以当代的城市寺庙只能从一定情况下失去了所想呈现的美感。

对于每间殿堂的结构上来说一踏进门槛便是三至五个荷包垫,进门还没来得及看得清楚是什么菩萨,长什么样子就被后面的人无意的推到垫子上跪了再说。

这样的拥挤的寺庙建筑很难让人感受到转眼肃穆的感觉,尤其是不得不走马观花的“参观礼拜”,早已失去了原有想要净化内心的超凡效果。

欧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对比与寺庙来说非常不同,无论是其所想表达的社会性,所处的位置还是建筑的结构。

教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让基督徒在周日来教堂做礼拜,跟上帝忏悔自己的种种过错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无论你是否是基督徒,在进入教堂的时候总觉得身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一排排的长椅,从外界透过墙壁上的彩色玻璃所讲述的一个个久远的故事,巨大的十字架和周围伫立着的烛光都让人身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但这些和中国的寺庙建筑几乎无法分出胜负。

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寺庙建筑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更新,研究寺庙建筑的设计师越来越少,以及建造老工匠们年龄的增长,许多传统的营造工艺也就慢慢的失传,怎样传承与保护这些宗教建筑和营造工艺,让它们继续的传承,新旧共生,是我们当下所要面临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文章首先解读寺庙建筑现状,提出营造工艺传承与保护重要性;再次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寺为主体研究对象,调研栖霞寺庙的营造过程,对其营造工艺和细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介绍常使用的一些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瓦等,并对建筑本体的屋顶、砌体构件以及门窗元素的营造工艺进行提练;最后,针对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提出相关保护方法。

标签:寺庙建筑;栖霞寺;营建工艺;传承保护1 中国寺庙建筑现状及营建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1.1 中国的寺庙建筑现状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各种寺院、道观等,虽然大多较重视基础建设,但对于寺院建设的真正传统宗教建筑精髓,严重忽视,致使寺院建筑风格及形态各异。

1.2 营造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基于对原建寺庙的保护不当,或肆意推翻重建,或新建、改建的建筑多采用钢混,忽视传统工艺,不能修旧如旧、新旧共生,无法理解和传承传统建筑及宗教文化的精髓,因此,提倡采用传统的营造工艺以及对其的传承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2 南京栖霞寺建筑营造工艺研究2.1 栖霞寺概况栖霞寺,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位于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区,三面环山,北临长江。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占地约40多亩余,建筑造型完整庄重,阐述佛家禅宗理念。

2.2 栖霞寺建筑的营造材料栖霞寺的建筑一般为两层砖木结构,古朴庄重。

建筑的内部构件显示出庄严的佛家文化,栖霞寺佛家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更是为了突出寺庙的宗教文化底蕴。

2.2.1 木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材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中的主要木质构件(梁、柱等)都承担着建筑的垂直承重。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寺庙建筑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中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一、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种类繁多,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共同存在的。

比如典型的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具有象征佛教教义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天王殿供奉护法神,而大雄宝殿则是佛教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像并进行佛教仪式。

后殿一般用于僧侣休息和进行日常活动。

寺庙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以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和多重屋顶的形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此外,寺庙建筑还遵循“严整、庄重、对称、和谐”的规则,给人以平静和宁静的感受。

二、雕塑艺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寺庙内的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都是雕塑的主要对象。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佛像的雕刻取材广泛,包括佛陀的各种姿势和表情,每一个佛像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雕刻佛像需要经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佛教教义和追求智慧的内涵。

此外,寺庙内的菩萨像和护法神像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和智慧的神灵,而护法神则是佛教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所依靠和供奉的神灵。

这些雕塑形象各具特色,通过雕塑艺术形象地传达了佛教信仰中对于慈悲、智慧和保护的追求。

三、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内的壁画和屏风画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成为佛教信仰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华之一。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佛教故事和教义。

南京栖霞寺导游词

南京栖霞寺导游词

南京栖霞寺导游词南京一处著名的寺庙,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之巅,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之一。

栖霞寺建筑群气势雄伟,雕刻精美,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栖霞寺还是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栖霞寺的历史与文化。

栖霞寺创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栖霞寺原名云林寺,后改为栖霞寺,寺名来源于旁边的栖霞山。

自唐朝以来,栖霞寺就成为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栖霞寺是一座典型的禅宗寺庙,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华。

寺内建筑气势磅礴,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佛教经文楼等。

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建筑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建筑,在整个寺庙建筑群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和佛教艺术特色,灵感来自于佛经和禅宗思想。

大雄宝殿的屋顶大气磅礴,色彩鲜艳,装饰精美,屹立在山巅,给人带来庄严肃穆的感受。

殿内有大量佛像和历代名士像,除了佛像外,还展示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品,比如说历代的绘画、雕塑和书法作品等。

这里还保存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文物,如明代铜鼓、“千佛石”等。

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栖霞寺,还有一些著名的景点,比如说潇湘书院、荷花池、双龙瀑布等。

这些景点环境优美,富有自然风光,也成为了南京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禅宗寺庙,栖霞寺承载了中国佛教文化传统和禅宗思想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寺庙,了解到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妙风光。

无论是文化古迹还是自然景观,栖霞寺都是一个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

寺庙建筑修复与保护方案

寺庙建筑修复与保护方案

寺庙建筑修复与保护方案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寺庙建筑因为自然风化、人为破坏以及缺乏维修保护等原因,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衰退。

因此,为了有效地修复和保护寺庙建筑,以下提供一些方案。

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以了解寺庙建筑的损坏情况和原因。

通过详细记录和研究,可以识别出哪些部分需要修复和保护,以及采用何种修复方法。

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来进行,以确保修复过程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其次,采取适当的修复方法,既要保持寺庙建筑的原始风格和特色,又要满足现代安全和环保要求。

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原材料和传统的建筑技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

另外,在修复过程中,还要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寺庙建筑能够经受住时间和自然环境的考验。

此外,加强寺庙建筑的日常保护和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寺庙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上的问题。

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措施来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损坏。

此外,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寺庙建筑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修复和保护工作中来。

最后,还需加强寺庙建筑修复和保护的资金支持。

修复和保护寺庙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修复材料到专业人员的费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寺庙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工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旅游、艺术展览等活动,筹集资金并提高公众对寺庙建筑保护的关注度。

总之,寺庙建筑修复与保护方案需要全面考虑,从调研评估到修复方法、日常保护和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都必须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才能确保寺庙建筑得以修复和保护,让其焕发出永恒的文化魅力。

【论文】李思洋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植物纹饰浅析

【论文】李思洋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植物纹饰浅析

【论文】李思洋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植物纹饰浅析摘要: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为五代南唐遗物,塔身满铺植物纹饰,华美灵动。

本文以该舍利塔植物纹饰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植物纹饰发展脉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特点。

笔者发现,审美意义之外,舍利塔的植物纹饰可以连缀唐宋传统,在佐证纹饰发展脉络与地域传播等方面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栖霞寺舍利塔植物纹饰纹饰发展史引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植物纹饰在佛教美术,乃至佛教艺术哲学中地位举足轻重。

佛教的传入激发了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大变革,体现在形式、风格、题材等各个方面。

上古以来的装饰美学传统,经魏晋南北朝前后外来因素的影响,使变革后的以莲花、卷草等为典型的植物纹样逐步确立了其在中国装饰纹样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并最终成为主流而绵延不绝。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几乎满布塔身的植物纹饰,品类众多、雕工精细、形态华美灵动,极具美学价值。

其建成时间与南唐二陵营建及《营造法式》成书较为接近。

对该塔植物纹饰的研究,可以敦煌资料作为参照,探究舍利塔植物纹饰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确定其在植物纹饰体系中的位置,对连缀和佐证纹饰的发展很有意义。

一、植物纹样的缘起和兴盛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十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刻划的植物纹。

随着时间推移,植物与人的关系逐渐超越衣、食等物质生活层面,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被赋予深刻、浪漫的象征寓意,植物中蕴含的情感与生命深刻融入上古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但两汉及以前,植物装饰纹样并未进入美术创作和装饰艺术的主流,装饰的主题是本土神话中的神兽云气。

植物虽是古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但并不具备动物的神秘性和神格化特征,“并未具有和神灵上天相关的意义,也不具备威慑、震撼的视觉力量”[1],故而一直屈居于动物纹饰之下。

自汉代开始,受仙道思想的影响,植物纹样较前一阶段有了很大发展,一些本土植物纹样开始流行起来,如莲花、茱萸、柿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 新 旧共 生, 是我们当下所要 面临解决和研 究的 问题 。 文章首先解读寺庙建筑现状, 提 出营造工艺传承与保护 重要性 ; 再次以江 苏省南京市栖霞寺为主体研究对 象, 调研栖霞寺庙的营造过程 , 对其营造工艺和 细部特征进行 归纳总结, 介 绍常使用的一些传统 建筑材料 , 如木材、 石材、 瓦等, 并对 建筑本体 的屋顶、 砌体构件 以及 门窗元素的营造工艺进行提练 ; 最后, 针对寺庙建筑营造 工艺
2 . 3 . 1屋 顶
顶盖 材料 的木 杆 。栖 霞寺 主要 用 来作 为支 撑灰 瓦 的材 料 。椽 构 件数 目多, 应在施工前放实样 , 套样板 , 来保证所有的构件规格一致 , 一 般屋 面椽上会加铺 望板 或者望砖 ,在整个 建筑 中椽 的选择要求平 直, 尽量 在 整个 施 工过 程 中控制 模 数化 的椽 的间 距与 数 量 。 2 . 3 . 2砌体构件。 栖霞寺建筑的砌体主要用于隔墙和院墙 , 表面 抹砂 浆 , 刷涂料, 涂 料 的颜 色 以符 合 宗 教 色彩 为 准则 , 内墙 主要 为 白 色, 外墙 则 有 黄色 系 、 红 色 系等 。 2 . 3 . 3 门 窗元 素 。 门和 窗 一 直是 整 个 传 统建 筑 装 饰艺 术 中的重 点, 在栖霞寺中门窗材料主要为木质 , 榫卯结构连接 。 图案以纵横条 式为主 , 中间 局 部有 镂 空 , 符 合苏 南 地 区简 洁 的 风格 , 但做工精细 , 尤其 体 现 在线 脚 的衔 接 和 运用 上 。 3传统寺庙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3 . 1传统寺庙建筑营造工艺 的传承 传统营造工艺是由多个工种组合而成 , 不可或缺 。《 营造法式》 中将营造诸下种分 为石作 、 大木作 、 小木作 、 瓦作 、 泥作 、 砖作 、 彩画 作等 ; 《 营造法原》 中建筑诸作分类为 : 地面 、 捉栈 、 牌科 、 装折 、 石作 、 墙垣 、 屋面瓦作及筑脊 、 做细清水砖作 、 园林建筑总论 、 杂俎等。① 中 国古建筑工匠师都是世袭的 , 师徒制, 口传身教 , 技术才得 以世代相 传 。古代 工 匠们 也 会 因地 制 宜 、 因材 下料 , 总结 祖 辈 的 经验 , 合 理 控 制 构 件 的规 格 , 确保 建 筑 结 构 的稳 定 性 。但 这 种传 承 方 式 本身 具 备 局 限性 , 现代工匠们对祖辈传下来 的技艺学习态度不够 积极 , 能够 虚心且长期坚持学 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 以致传统正宗的营造技
建筑科 学
2 0 1 5 年 第3 3 期I 科技创新与应用
寺 庙建筑营造工艺 的传承 与保护研究
以南京栖 霞寺 为例
俞 萍
( 江 苏省邮电规划设计 院有 限责任公 司( 建筑规划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1 )
摘 要: 寺庙 建 筑是 我 国传 统 宗教 文化 中不 可或 时代 的 更 新 , 研 究 寺 庙 建 筑的 设 计 师 越 来越 少 , 以及 建 造 老 工 匠们 年 龄 的 增 长 , 许 多传 统 的 营造 工 艺 也就 慢 慢 的失 传 , 怎样 传 承 与 保 护 这 些 宗教 建 筑 和 营 造 工 艺 , 让 它 们 继 续 的传
的 传承 , 提 出相 关保 护 方 法 。 关键词: 寺庙 建 筑 ; 栖 霞寺 ; 营建 工 艺 ; 传 承保 护
1中国寺庙建筑现状及营建工艺传承与保护 的重要性 1 . 1中 国 的寺庙 建 筑 现状 目前 , 随着 旅游 业 的大 力 发展 , 全 国各 地 涌 现 出大 量 各 种寺 院 、 道观等 , 虽然大 多较重视基础建设 , 但对于寺院建设 的真正传统 宗 教 建 筑 精髓 , 严重忽视 , 致使 寺 院建 筑 风格 及 形 态 各异 。 1 . 2 营 造工 艺 传 承与 保 护 的重 要性 基 于对 原 建 寺庙 的 保 护不 当 , 或 肆 意 推 翻 重建 , 或新 建 、 改 建 的 建筑多采用钢混 , 忽视 传 统 工 艺 , 不 能 修 旧如 旧 、 新 旧共 生 , 无 法 理 解和传 承传统建筑及宗教文化的精髓 , 因此 , 提倡采用传统 的营造 工艺以及对其的传承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 2 南 京栖 霞 寺建 筑 营 造工 艺 研究 2 . 1栖 霞 寺概 况 栖霞寺 , 中 国 四大 名 刹之 一 , 位 于 南 京 市 栖 霞 山 风景 区, 三面 环 山, 北临长江 。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 , 1 9 8 3 年被确定为汉族地 区佛教全 国重点寺院 , 1 9 8 8 年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 占 地约 4 O多亩余 , 建筑造型完整庄重 , 阐述佛家禅宗理念。 2 . 2 栖霞 寺 建筑 的营造 材 料 栖 霞寺 的建 筑 一 般 为 两层 砖 木 结 构 , 古朴 庄 重 。建 筑 的 内部构 件 显 示 出庄 严 的佛 家 文化 , 栖 霞寺 佛 家 建筑 对 于 材 料 的选 择 更 是 为 了突 出 寺庙 的宗教 文 化底 蕴 。 2 . 2 . 1木材。在 中国传统建筑 中, 木材 占有重要 的地位 , 建筑中 的主要木质构件( 梁、 柱等 ) 都承担着建筑的垂直承重 。木构一般采 用榫卯结构 , 牢 固且拆卸方便 , 并能重复再利用 , 废弃的木构可以分 解 回归 大 自然 。 栖 霞 寺建 筑 不仅 用 木 材做 柱 、 梁、 枋、 檩条、 椽 等 承 重 结构 , 也 使用 在 隔 板 墙 、 门窗 等 围 护结 构上 , 应 用 十 分广 泛 。 2 . 2 . 2石 材 。石材 良好 的 建筑 属 性 在 中 国古 建 筑 中 占有 一 席 之 地。 栖 霞寺关于石材 的使用 , 主要用于牌楼 、 牌坊 、 经幢、 石碑 、 栏杆 、 雕 塑 以及地 面铺 设 等 。坚 硬 、 耐磨 、 抗压。 2 . 2 . 3瓦。在佛教的禅宗文化中, 圆型元素占重要席位。瓦作为 建筑元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般采用拱形 、 平形或半 圆筒形 , 泥土 烧结而成。 2 _ 3栖 霞 寺建 筑 的 营造 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