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球的运动

合集下载

教科版(2017)科学六(上)《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教科版(2017)科学六(上)《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教科版(2017)科学六(上)《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谁先迎来黎明》是新教材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课文内容,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

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堂课教学下来,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课题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相当丰富的,情况还比较好。

山区或者乡下的孩子,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偏差会更加明显。

同时我也在反思,这部分知识应该在确定自转时其实就可以在讲解中说明了。

说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是因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让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相对运动这个概念,通过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推地球的自转方向,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其实有些学生在学习该课前,其实已经隐约感到太阳东升西落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正确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既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该模型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基于地球是运动的,太阳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这个基础。

不然如果没有对这个概念科学理解,如果学生问如果太阳本身就是东升西落顺时针旋转,那么就不能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也是我曾经遇到了这些问题得到的教训。

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设计了几个环节,但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平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

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行星,它依靠一系列的运动带来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以及其他地理现象。

在高二地理学科中,地球的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介绍地球公转、自转和黄赤交角等方面的内容,来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和实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即椭圆形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称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强弱也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即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太阳光照比较直接,会感到炎热,这就是夏季;相反,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即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太阳光照较斜,会感到寒冷,这就是冬季。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4秒,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称为一日。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即从地球上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表面,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之中。

当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处于太阳直射的位置时,将会出现白天;而当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处于太阳斜射或者太阳不直射的位置时,将会出现黑夜。

三、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法线之间的夹角。

当前地球的黄赤交角大约是23.5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不同季节的白昼和黑夜时间长度会发生变化。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某一点处于太阳直射的位置时,黄赤交角角度与太阳垂直,这时该地区处于昼夜平分线上,也就是白昼和黑夜时间长度相等,这是春分或秋分;而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某一点处于太阳不直射的位置时,黄赤交角角度与太阳产生夹角,导致了白昼和黑夜时间长度不等,这是夏至或冬至。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包括公转、自转和黄赤交角的变化。

这些运动带来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白昼和黑夜时间长度的不同。

科学地球的运动

科学地球的运动

科学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像一艘载满生命的巨船,在宇宙中徐徐行驶。

而地球的运动是我们生命的基础,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科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运动。

一、自转运动地球的第一个运动是自转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在自己轴上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长短。

地球的自转不仅让我们体验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还影响到我们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例如,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导致了地球赤道周围的空气上升,形成了赤道气候带,而地球两极附近的气候则更加寒冷。

二、公转运动地球的第二个运动是公转运动。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公转运动决定了地球在不同的季节中会接收到不同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和天气的变化。

例如,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最接近太阳,所以北半球会迎来炎热的夏季,而南半球则正值冬季。

三、黄道与星座地球的公转运动还决定了黄道与星座的存在。

黄道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也是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

在黄道上,我们可以观测到太阳运行的轨迹,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圈。

而黄道上划分出的12个等分区域,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星座。

星座的存在给我们观测天象和导航提供了便利。

四、地球倾斜和季节地球的自转轴不是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而是倾斜的。

地球赤道与自转轴的夹角约为23.5度。

这个倾斜决定了地球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某个半球向太阳倾斜时,这个半球就会迎来夏季,而相反的半球则是冬季。

而当地球两极太阳光照的角度较小时,就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极昼表示整个夜晚未见天黑,极夜则表示太阳未升起。

五、潮汐的产生地球的运动还会引起潮汐的产生。

潮汐是海洋中因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引起的周期性升降,潮汐的变化又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由于地球水平面上不同位置所受的引力大小不同,潮汐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变化。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整体分析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整体分析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地球的运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讲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
资料阅读等方式来学习研究。
本单元总共有 7 课,分别是《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
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
1.科学观念:
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
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 24 小时;通过模拟实验、大
量资料的阅读以及亲身体验,初步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
现象。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自制
3

型,认识地 布。
气层组成。
球的结构、 2.地球围绕地 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
组成、运动 轴自转。
海洋和陆地构成。
等。
3.认识地球围绕地轴自
转。
1 实验课 昼 夜 交 根据昼夜交替 1.对昼夜交替 1.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
替现象 现象能提出自 现象提出自己 假设。
己的假设,并 的假设。
2.用模拟实验准确验证
阅读资料、模拟 实验、建构模型 来研究学习地 球公转的特点 以及公转产生 的四季变化。
阅读资料、 交流汇报, 了解昼夜交 替和四季变 化对生物的 影响。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
达成 评价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地球自转、公转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综合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而地球的运动则是我们理解它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了解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时间约为24小时,是地球的一种基本运动。

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处最快,每小时约1666.67公里,而两极处则非常缓慢。

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影响包括昼夜更替、地球的地理分带等。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以椭圆形绕太阳旋转一周,时间约为365天6小时。

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均匀,离太阳较近时速度较快,距太阳较远时速度则较慢。

地球公转的轨道有一定的倾角,这便是地球的季节的成因,具体影响将在下文“倾斜”一节进行介绍。

三、日地距离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是不同的。

这种距离的变化被称为日地距离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强,而太阳辐射较弱时则会导致气温较低,对于地球生物的分布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四、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不重合,自转轴倾斜23度27分,这就是地球的倾斜。

由于地球倾斜,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导致季节的变化。

在夏、冬至两个重要的日子,半球的日照时间差异最大,夏至时北半球最长,冬至时南半球最长。

而在春分和秋分两天,全球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相等。

五、时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变化,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

相关国际协定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长约15度,每相邻两个时区之间相差1个小时。

时区的划分是为了方便跨越不同时区之间的通讯和交通,大部分国家都在自己的时区内采用统一的标准时间。

六、总结地球的运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生物的分布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将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居住的星球。

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目录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发生的根本原因。

昼夜交替对动植物产生了影响,四季循环对动植物、天气、人文也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运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地球上的现象小学生是非常感兴趣,也应当了解的。

探索宇宙和自然现象的奥秘,是人类千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对地球已经有了很多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大多内容是宏观的,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地球知识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有的甚至存在错误。

同时,学生难以通过直接探究的方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整合了地球和宇宙单元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变化,公转和四季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同时可以结合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影响的学习。

模拟实验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教科版2017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2017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黎明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高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地球是我们所处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多种方式运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包括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变化等。

一、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它的特点是始终保持自身轴线方向不变,完成一次自转需要大约24小时,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带来了地球的日夜交替,同时也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气候、风向等现象。

二、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着太阳形成一个椭圆轨道,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的时间离太阳的距离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季节和气候。

地球公转的轨道律速度在近日位置较快,远日位置较慢。

三、倾斜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斜角。

地球的倾斜角约为23.5度,并且始终保持不变。

地球倾斜是造成四季交替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公转到某一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季节变化地球季节变化是由自转、公转和倾斜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地球某一半向太阳靠近时,该半球会接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夏季;而另一半地球离太阳较远,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温度较低,进入冬季。

随着地球公转的进行,太阳直射点位置逐渐向两极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季和秋季。

季节变化对农业、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结语地球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变化等。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

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规律,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就是关于高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的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 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 图,完成下题。
1.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 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经纬线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二、地球仪、经纬网及其意义
1、地球的形状
大地球形说
16世纪
天圆地方
1、地球的形状
20世纪
2、地球的大小
6 357
4万
zxxkw
6 371
6 378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仪
1、地球仪
地轴:地球自转绕转 的轴,其倾斜方 向不变,北端始 终指向北极星。
90o N
66.5o N 23.5o N 0o 23.5o s 66.5o s
北极圈 北 回 归 线
66.5o N 23.5o N 0o
23.5o s 66.5o s


南 回 归 线 南极圈
90o s
南北半球的划分
经纬网
(1)概念:在地球仪(地图)上,经线和纬线 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思考:P14课本读图思考?
日地 距离
角速 线速 度 度
近日点
1月初( 1.471 61′ 30.3 近日点) 亿km /d km/s
7月初( 1.521 57′ 29.3 远日点) 亿km /d km/s 远日点
结论:
1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7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开普勒
zxxkw
如何区分?
N
经度
B A
C
0o
本 初 子 午 线
S
经度 ——面面角
从0°经线向西、向东各划分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
西增西 180o 30o 20o 10o 0o
西经(W) 本 初 子 午 线
东增东 10o 20o 30o
东经(E)
180o
越往西度数越大
越往东度数越大
经线圈
由两条相 对的经线组 成,度数之 和为180°
第二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zxxkw
学.科.网
一、地球的自转 1、地轴的空间位置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人看北 极星的仰角等于当 地的地理纬度。
2、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西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逆时针 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 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 名称 太阳日 恒星日 自转角度 360°59′ 360° 时间长度 24小时0分 23小时56分 应用价值 昼夜交替的周期 自转的真正周期
约翰尼斯· 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 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 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 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天空立法者”
开普勒第二定律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 面积定律: 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自
概念 方向 周期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 旋转运动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23小时56分4秒 1恒星日 赤道面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黄道面 远日点速度慢 近日点速度快
轨道
角速度:15度/时 速度 线速度: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23°26′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地轴与黄道 平面的夹角为 66°34′ 。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 夹角,叫黄赤交角。 在地球公转的过 程中地轴的空间指 向和黄赤交角的大 小,在一定时期内可 以看作是不变的。
一条在东 经,另一条 在西经
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20°W
20°W
160°E
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 的圆圈。 特点:①所有纬线都是一个圆圈, 相互平行。 ②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 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 为一点。 ③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 ——线面角


几 条 重 要 的 纬 线
思考 :: 某人在同一地点连续两天观察某 注意 每一个太阳日或恒星日
恒星,要保证看到恒星与其相对位置不变, 也不是等长的。 则两天观察的时间是否相同?
4.速度: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减小 , 赤道 最大,两极为零。
(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除两极为零外,其余各地均为 15°/h 。 (3)影响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小 ;反之越大。 ②海拔高低:海拔越高,线速度越 大 ;反之越小。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呈 逆时针 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俯视,呈 顺时针 方向旋转
2、周期 1恒星年=365日6
时9分10秒
1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 一个焦点上。
4、速度
时间
66°34′
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
23°26′N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
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的度
23°26′
数等于黄赤交角
的度数。
23°26′S
(6月22日) 23º 26´N
夏至
(9月21日)

秋分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23º 26´S
冬至
(12月22日)
黄 赤 交 角
直 射 点 的 移 动

范围:23°26′S~ 23°26′N 速度:约1°/4d 周期:1回归年 方向:向西——固定;南北往返 移动。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
)
B.北半球低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明显不同,原因是 (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二、地球的公转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 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北极星
zxxkw
极(N)
地心

极(S)
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网——经线、纬线和经纬网。 他们在真正的地球是不存在的。
经线
定义:地球仪上,连接南北 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又称为子午线。 特点:①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 组成一个圆。 ②指示南北方向,有无数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