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史

合集下载

【doc】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

【doc】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第31卷第3期2011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OURNAL0FN0RTHWESTERNPOLYIIECHNICALUNIVERSTrY(SocialSeiences V01.31No.3Sep.2011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谢忠强(1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1902年吴稚晖,孙揆均因9名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被拒与清廷驻日公使蔡均冲突而被遣送回国.事后广大留日学生及中日报刊纷纷批评蔡均,形成抗议浪潮.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关键词: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学校;抗议活动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11)03—0056—04留Et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动力,也是酝酿和参加辛亥革命的核心力量,更是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焦点.然而综观学术界目前既有之相关成果,研究者多着眼于他们回国之后的社会贡献,而很少有关于他们在Et本学习,生活及思想变化情况的专论.本文拟对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掀起的成城入学风波作初步梳理,权充引玉之砖.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因清廷的腐朽而战败,它不但标志着前后持续三十多年的"自强新政"最终以破产告终,更给清末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进而"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11}(I"154).在痛定思痛的反思过后,国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呈现出了很大变化,一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探讨日本成功模式和向日本学习的风潮.1898年8月2El,清光绪皇帝以上谕的形式明确了留学日本的强国模式:"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2k'P3).而早在光绪上谕发布的两个多月前,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为缓和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仇视情绪,高调宣布愿意资助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并呼吁日本政府予以政策方面的配套支持."中日两国留学政策的前后呼应,驱使新旧知识分子纷纷肩负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双重使命踏波东渡"[31,"自费,公费,下至八九龄学童,上至花甲老翁;夫妇同行,父子相从,一时数以千计"[41.甲午战后中国学生赴日留学一时间遂成为喧腾全国上下之风气.清末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形式上是文化行为,内涵却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蕴"[51.留日青年一旦从腐朽,落后,闭塞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来到蒸蒸日上的日本,"周围的许多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6](P154).据《苏报》分析,留学生"居东京,多生无穷之感情,多受外界之刺激",如果不是"凉血类之动物,殆无不有国家二字浮于脑海者","几乎所有的留日生到日本后都会有突出的两点感受,一是对比一下独立自主的日本和世界发展大势,痛感中国的民族危亡","二是眼观日本的飞速发展,愤恨清廷的一蹶不振"[~P155).因此,他们明确提出"远涉重洋,人彼学府,采其精美,保我国土"的主张,将留学和救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尤其在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刺激后,留日学生大都深谙"各国皆以陆军为主义,国家失其爪牙,则无能存立","非救以陆军严肃之教育,不足以振动民气,与列强抗衡"的道理同,而多选择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对于留日学生的思想变化,清廷一直非常关注,并从一开始就试图进行严格地控制.作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君主专制政权,清政府对西方各国收稿日期:2011-06—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倾目编号:09YJA770040);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转型期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态"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5一A叭1_09—001)作者简介:谢忠强(1980一),男,山东沂水人,运城学院思政部讲师,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7以自由,民权相标榜的意识形态一直都抱有极为戒备的心理.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清廷迫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不得不更大规模地引进西学,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但其意识形态上的忧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于国势日衰而更加风声鹤Ⅱ戾【8】.面对甲午战后留日学生的日益增多,尤其是自费留日学生比重的不断增加,清廷对留日学生学习专业的管理和约束亦不断增强."相对于师范,法政留学生,清廷对军事留学日本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十分严格",毕竟"对清廷而言,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一方面是想将他们造就成维护其摇摇欲坠统治的鹰犬","另一方面,又十分惧怕这些学生在海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危及大清皇朝的天下".所以在留日运动早期清廷即明确规定,"学习兵事,专为国家振武之用,自应由官遣派,不得私自往学","其有现时业经在日习武之自费生,应由驻日大臣及监督,察其志趣向上,学业精勤,年限未满者,随时咨明练兵处,贴给旅费,改为官费生,以资造就"1210'25).而且清廷与日本参谋本部商定, 留日学生"所习以武备为主,非由驻日使臣保送,不得自请投学"[9](tr393).一方面是留日学生随着其新知识,新思想的日益增多而对清政府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为了控制留日学生思想的限制政策不断出台,包括自费生在内的广大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热潮与清廷对自费生学习军事的种种限制,不但使清末留日政策制度设计的内在矛盾昭然若揭,同时也为1902年成城人学风波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成城学校,是一所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校,1898年专设清国留学生部,目的是提高中国留日学生的日语水平和军事基础知识,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清政府派遣的军事留学生大都直接进入该校.1902年7月13日,吴稚晖奉两广总督之命,带领男女学生数十人赴日本留学,"其中有纽瑗等9名自费生想进入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但是按照惯例,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必须由清政府驻日公使保送方能人校"[1o~29).当时恰逢中国着名学者吴汝纶到日本视察学务,吴稚晖意欲借往留学生会馆谒见之机,托其向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求情.7月18日,吴汝纶致信吴稚晖,称"关于保送九人入学堂之事,蔡公使已允可","惟嘱照尊议,取五人联保,与名单并送","谓是使馆旧章","谨奉闻,即乞赐交,以便转达"[111ff,355).吴稚晖获得复信后,立即走告希望入学的自费生,但令吴稚晖等人感到焦虑的是,材料提交数日之后,并无下文.1902年7月24日傍晚,吴稚晖再会吴汝纶,请其代为催促公使蔡均.26日,吴汝纶回复吴稚晖,日本参谋本部对于纽瑗等人人成城学校之事已准,但按照惯例需蔡均保送方准进校.吴稚晖接信后,深夜带同此信往访章宗祥,吴振麟,胡尔霖,曾泽霖等,并与希望入学诸人约于翌日往见吴汝纶.28日,当满怀希望的留学生们往访吴汝纶时,得到的回答反而变成了"参谋本部不答允,公使亦不允亲自保证","我亦无力左右公使"的反复.希望与失望的巨大落差,使得吴稚晖一行十分愤慨,他们"向吴汝纶告辞后,即径往公使馆,打算面谒公使"171.吴稚晖等人到达清廷驻日公使馆后,首先会晤专责学务的王宗炎,要求面谒公使.王将事情原委向公使蔡均转达,但蔡均以有要事为辞再三推脱,且私下指使公使馆的仆役到会客室要求吴稚晖等人离去,双方谈话决裂.公使馆中即忙于打电话,请日本参谋本部的藤青少佐及外务省的小林通译官解围,不久吴汝纶亦来调停."但因双方仍坚持己意,无法解决僵局","留学生更声言如不获见公使,绝不离去","小林氏亦再度折返,多方劝解,且谓一二人面谒即可","留学生则认为若许一二人晋见,为何不可一齐面谒","吴汝纶与小林通译官为传达双方意见,进进出出,不下数十回,已到声嘶力竭,舌敝唇焦的地步"[11~355).至晚上七时半,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急召日本警察到场请求保护,事情因而更趋恶化.警察连夜将吴稚晖,孙揆均逮捕."据闻,二人被警察带走后,警署署长处理非常谨慎,并打算将二人送回寓所","但吴,孙两人视此事为极大耻辱,不肯退回寓所","到了29日两人才勉强同意离去","30日吴氏又与20余人到公使馆希望面谒蔡均无果"Iu】(P3.1902年8月5日早晨6时,日本警署突然通知吴稚晖与孙揆均二人"因触犯妨碍治安之例,饬令离开本国".8月6日,吴稚晖身怀绝命书,"在日警押送下经过皇宫护城河时,愤而投水,被日本警察救起,送到神户,硬行押上一艘法国邮船,并派人陪送回国"Do](P29).吴稚晖,孙揆均被强行遣送的消息传开,一时间愤慨难当的留学生们再起骚动.8月12日,秦毓鎏等十人首先致信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表示强烈谴责: "窃谓私费留学,宜蒙奖励,乃反遭摈斥,是何意耶"? "钦使与学生交涉,而日本政府强行干预,失国权,大事也","夫学生本国之学生,警察外国之警察,借外58西北工业大学第31卷人之威力欺本国之学生,稍有人心,当不出此"旧.除了留日学生外,诸多社会名流及媒体也加入到了抗议的声浪之中.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对于留学生表示声援,并严正谴责"蔡均者,文明之敌也","恨不举东京留学诸生,一旦而驱逐出境","其于官费生,固已视之如眼中钉,其咨送也,不得已耳","至私费生,其仇之愈甚,故出全力以阻之,抵死不肯咨送","盖惧吾国之多才而欲牧其萌蘖也"【131.除了中国人所办之报刊外,就连日本媒体也大都支持留学生们的抗议风波.据统计,"当时的十四种报纸,除了两种保持中立外,其他都支持学生"[14~15).最终,中日各种媒体的连续声援与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声浪一起将1902年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推向了最高潮.面对留日学生的抗议浪潮以及中日各报刊的批评,谴责,清政府深感事态严重,急忙派载振赴日本调查事件原委并安抚学生.最终,由于中日双方的积极努力以及东亚同文会的长冈护美子爵和柏原文太郎等人在日本当局,蔡均,以及留学生会馆的干事之间居中斡旋,答应允许纽瑷等9名自费生进人成城学校,不久当事人蔡均也被调走,此次入学风波以学生方面的胜利而告平息.1902年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虽以9名自费留学生为起因,以吴稚晖,孙揆均为事件主角,从所涉及人员范围来看并不算广泛,但事件由学生交涉到吴,孙二人被捕并遣送回国,再到广大留日学生的谴责抗议,最后到中日各报刊媒体的批评,其影响渐次展开,前后历时近半年之久,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集体性事件.此次入学风波无论是从推动清廷留日学生管理政策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留日学生自身思想动向的转变而言,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首先,成城学校人学风波的爆发暴露了清廷留学政策的漏洞,其解决方式及后续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风波平息后,事件当事人,时任清廷驻日大使蔡均在上清廷的反思奏折中说,"以臣鲁钝,学植荒芜,外交事件日繁,若复兼司学务,诚恐考察难周,因循寡效.况广学图强督率必严师表,他山借助流弊端赖闲防,事关切要,可否仰恳圣明烛鉴,特派科甲有闻望大员来东专管学务,或饬下外务部及京师大学堂选举品端学正之儒,派作总监督,俾日与学生相接,庶观摩有自,趋向可端,于以求范围曲成之效,斯不难矣"[15]fft39).1902年10月31日,清廷为了完善留日学生的管理制度,特派汪大燮为留学生总监督.毫无疑问,留学生监督处从无到有与以成城入学风波为典型代表的"自费留学生的大量出现密切相关"[1610's).其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的抗议过程客观上推动了各省留日学生的联合.从1896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至1902年成城入学风波爆发之前,"留日学生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大体上分属于一些地方性的小组织,这可从他们出版的杂志名称《江苏》, 《云南》,《浙江潮》等得知"[n10'376).但成城人学风波从江苏,江西,浙江的9名自费留学生始,到吴稚晖,孙揆均等来自全国各地留学生的广泛参与,再到形成为全体留日学生普遍声援的抗议浪潮,其影响范围早就突破了一省一地留学生的地域局限.成城学校入学风波的最后结局以留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并且在留学生们的一致声讨之下,清廷驻日公使蔡均也被调走.联合斗争的胜利结局反过来也进一步坚定了留日学生统一起来联合斗争的决心.再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留日学生的民族意识.如前文所述,从入学风波前后发展来看,除了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对于学生恳求置若罔闻的傲慢与冷漠外,日本警察的介入也是导致事态扩大的重要因素.吴稚晖,孙揆均等人在享有外交豁免权的本国公使馆因与本国使馆工作人员发生摩擦,本属中国内部事务,但最终却由日本警察署介入,在留日学生看来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无理干涉.吴,孙二人被遣送回国后,留日学生联名谴责蔡均的同时,也对日本警方表示了抗议,称"使馆为治外法权之地,何损于日人,而日人干预之耶","而日本政府罪之日妨害治安,窃所不解".显而易见,通过成城人学风波的洗礼,中国留日学生普遍"增添了一种日益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1al(r'41q.最后,成城入学风波还直接促成了留学生反清思想的萌发.成城入学风波中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的所作所为令留日学生深恶痛绝,同时清政府腐朽,反动的本质也暴露无遗,部分留日学生公开转向了排满革命.1903年1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东京中国留学生新年恳亲会如期举行.东京神田区骏河台清国留学生会馆内人头攒动,气氛异常,清廷驻日公使蔡均陪同清贝勒载振莅临会场,希望藉此机会,施加影响,扭转一下日益勃兴的留学生反清爱国的潮流.马君武,刘成禹先后登台演说,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说到动情处,声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9泪俱下.闻者无不动容,清宗室长福起来刚要辩驳,即被学生轰下,义正词严的排满呼声犹如春雷,响彻留学生会馆,近千名留学生慷慨激昂,倒清,排满不绝于耳.孙中山希望有识之士在公开场合倡言排满的愿望得以实现"[10]ff'35).【参考文献】…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谢忠强,刘转玲,黄红莲.景梅九留学日本期间革命活动考略【J】历史档案,2010,(04).[4】郭慧.光绪三十一年留日学生风潮史料【J】.历史档案,2001, (3).[5J5谢忠强.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山西师大(社会科学版).2009(4).【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l96.[7]佚名.蔡使要求日本警察入署拘捕学生始末记【N].新民丛报.1902—7—1.【8】谢忠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j】中华女子学院,2010,(05).【9】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夏东元.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11】【日】实藤惠秀着(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12]梁启超.余录【.新民丛报,1902—8—15.【l3】梁启超.国闻短评【N】.新民丛报,1902—7—13.【14J【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5】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66[M].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16】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M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上接第55页)农民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导致这个群体内部的倾向性不同,具有高劳动力素质和良好的经济基础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务工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如果自身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经济基础,新生代农民工会更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去倒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这种倾向与他们的城市谋生能力和自身经济条件成正比,与来源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成反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平均素质低于男性及承担照料家庭责任,她们务工活动受到初级社会资本的明显影响,务工过程中的独立性要差于男性,她们就业行为比男性复杂和多样, 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考察的四个维度中,婚姻状况的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最大,说明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的务工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综上所述,要吸引和稳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需要对个体基本特质差异下的阻滞性影响因素进行消除:第一,提高工资标准,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要同时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需要;第二,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这种人力资本已经基本固化情况下,从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方面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可以提高他们就业的适应性;第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对哪些简单,重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岗位从保护劳动者兴趣和身体健康的角度去对岗位再设计,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获得身与心的双重健康;第四, 要减少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促进他们转化成为产业工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的家庭实现城乡间的顺利迁移,如果家庭的城乡迁移被外部因素所阻碍,他们可能最终会受家庭的影响而被迫回流.第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需要在更新传统观念,教育和社会关爱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以提升她们自主就业能力.【参考文献】【1】汪孝宗.抢人!中国中西部民工荒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 2011-05-02,22—28.[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57-59.【3】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考fJ】.农业经济问题, 2006.131(4):80—84.【4】纪晓岚,朱逸.传统与现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特质的诠释『J1.青年研究,2011,(3),64—68.【5】任太增,刘新争.进城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J】_经济问题,20o9,(1):8O一83.f6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1.'【7】史清华,程名望,赵正龙.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调查分析[J1.开发研究,2005,(6):l18-121.【8】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湖北民族学院, 2006,24(1):148—150.【9】盛来运,王冉,阎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fJ】.中国农村经济,2009,(9):4—14.。

ppt日本留学

ppt日本留学

轶事) 昨天……(轶事) 郁达夫
“只有置身于外国的土地,人们才会意识到 只有置身于外国的土地, 只有置身于外国的土地 自己是一个外来者。不,不仅仅是一个外来者, 自己是一个外来者。 不仅仅是一个外来者, 而是一个天生就肩负着耻辱的国籍十字架的赤 贫的异邦人。作家这时所受的侮辱, 贫的异邦人。作家这时所受的侮辱,已经不仅 仅是个人恩怨意义上的坎坷和挫折。在他身后, 仅是个人恩怨意义上的坎坷和挫折。在他身后, 遭受凌辱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一个哀其不幸, 遭受凌辱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一个哀其不幸, 怒气不振的民族。 怒气不振的民族。” 作家郁达夫在他的作品里, 作家郁达夫在他的作品里,将这种情绪升华 后这样写道: 后这样写道: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 然到了日本, 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 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 再隐忍过去了。 再隐忍过去了。”
鲁迅先生在日本成绩单
• 鲁迅,可谓学富五车, 鲁迅,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 斗,因此,人们可能认为,鲁 因此,人们可能认为, 迅在校学习时准是个高才生、 迅在校学习时准是个高才生、 高分者。其实不然, 高分者。其实不然,1904年到 年到 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 年 学习。 学习。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 林茂雄, 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 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 年春季升级考试的“ 年春季升级考试的 报告单” 报告单”,单上所列各科成绩 如下: 如下: 解剖59.3 解剖 63.3 伦理83 伦理 物理60 物理 组织72.7 组织 德文60 德文 生理 化学60 化学
18 汤恩伯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中国留日学生中的部分佼佼者列举: 中国留日学生中的部分佼佼者列举:

日华学堂在早期留日学生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日华学堂在早期留日学生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其后,柴田幹夫翻刻了《日华学堂日志》全文,发表
高等预备科正科的学制为一年,是进入帝国大学
了题为《〈日华学堂日志〉1898-1900》(柴田幹夫, 2013)的论文,日华学堂再次受到学界的关注⑨。
各个专业的预备课程础。
预备选科的学制无年限,一般大约两年为期,主要
关键词:日华学堂;清末;留日学生;高楠顺次郎;宝阁善教 1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0)01-0068-08
1896年,13名中国清朝学子来到日本,在东京高等 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的监督下学习日语,翻开了近 代留日学生的历史篇章①。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留日 学生人数增至8,000名,1907年达到最高峰,人数猛增至 13,000人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留日热潮的开端。
谈起清末学子来日留学的预备教育,以弘文学院最 为著名。嘉纳治五郎在前述的嘉纳塾之后,为了接收清 廷公使李盛铎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的学生,于1899年 10月在神田区三崎町一丁目二番地开设了亦乐书院,聘 任三矢重松为主任教授,监督并教育5名学生③。1902 年,北京警务学堂派遣数十名学生留日,亦乐书院便将 校舍迁移至牛込区西五轩町三十四番地,改名为弘文学 院,后又更名为宏文学院。为了适应清末大量学子涌入 东京留学的需求,弘文学院增设了5所分校,接收了大 部分中国留学生,进行日语和“普通学”的预科教育, 规模兴盛一时,至今也广为所知。
作者简介:栾殿武,男,武藏野大学环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比较文学,近代留日学生史。
68
栾殿武:日华学堂在早期留日学生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志》节选,同时参照宝阁善教的日记《灯焰录》(1898
日华学堂的宗旨是“專在教養清國學生。務使學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中国人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历史得一页.时人记载:“自辛壬之间(一九○一——一九○二),尉历游学,明诏皇皇,青衿之子,挟盼望来东游者如鲫鱼.”(《浙江潮》第三期)以至于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负笈东渡者川流不息,可谓极一时之盛.研究中国学生留日这一妨碍深远得历史运动得专著,以舒新城先生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一九二七年)为最早.解放后,国内仅出有颖之《中国近代留学简史》(上海,一九七九年).可见,国内史学界对这一课题得研究尚属薄弱,因此,实藤惠秀先生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得出版,对我国留日运动史得研究无疑将是一个非常好得促进.实藤先生是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教授,早年曾著有《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早在四十年代,实藤惠秀和他得《史稿》等论著便被介绍到中国.一九四二年九月《留日同学会季刊》第一期由张铭三译介了《史稿》,一九四一年七月《更生周刊》十一卷六期登载筱珊所译得实藤《中国留学生得分析》,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九月,在《日本研究》第二卷三——五期、第三卷一——三期上又有张铭三所译得实藤《留日学生史话》等.战后,实藤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得深厚感情,对《史稿》改易、增订,于一九六○年以《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为名首次出版,一九七○年又经修订再版.实藤研究留日运动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已历半个世纪,读者可从这本著作中感到作者厚实得治学功力.他长期广事搜求档案文献、报章杂志、日记手稿等宝贵史料,对留日运动得缘故、过程,留日学生得社会政治活动、组织团体、日常生活以及在教育、语言、翻译、文学、出版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得妨碍,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得探讨,取得了很多值得重视得研究成果.实藤惠秀是一位严肃得学者,在这本书中,他尊重历史,并不隐讳日本侵略中国得罪行,慎重评价在这次中日文化大交流中日本所处得地位,笔端时常流溢出对中国人民不屈得民族精神得深情赞美.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得特点:第一,重视思想文化得研究.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国势日蹙,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改弦更张,实行变法,谕令废科举、办学堂、遣留学,出洋学成,分授举人、进士等.科举入仕,已为蕉梦,原先以科举老路为宦达之途得学子们,便转视留学为终南捷径,利禄之阶,争相往赴.然而,也有非常大一批留学生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目得,踏上东渡里程得.这一过程,常常是研究留学日本缘故时得注意力所在.然而,实藤并不着力于此,他认真比较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西方文化得不同反应,以及由此所造成得后果,分析了中日近代化得差不,从思想上去探究中国近代化落后于日本得缘故,从而解决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得必定性和思想渊源.实藤在社会历史得各种因素中,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得因素,专门是重视思想与政治之闻得联系.读者不难看到,贯穿全书得一种研究和论述得方法是:从思想文化得妨碍、承接和演变来分析、探讨留日运动得历史.这是非常有独到之处得.第二,本书引证了大量日文报刊、文稿、报告等,为国内研究留日学生史提供了可信得、重要得史料,有助于许多疑难得解决.例如关于中国留日学生一九○六年所达到最高数字,史学界过去便言人皆殊.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称达到万余.实藤则依照《东京朝日新闻》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三论中国留日学生咨询题》、一九○六年一月《太阳》时事评论栏《清国留学生同盟归国》、一九○七年八月《每日电报》上得《清国留学生之减少》等材料,指出:“一九○五与一九○六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笔者以为,实藤这一结论是正确得.一九○六年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密陈清廷:“奴才初抵任时(一九○三年)在东官费自费学生仅逾千人,日增月盛,迄于今日,已至八千余人.”(《东方杂志》三年六期)此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十九、《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10、228页.也讲是八千人左论文联盟右,恰可与实藤得材料相印证.第三,本书并未严格按时刻顺序去写历史,每章一个专题,分不论叙,使每一事件得每一过程,始终连贯,结构严密,条理明晰,这与我国目前流行得写史体例大相径庭.这使作者得以将广博得史料,系统、集中地加以运用,读者也能分不对留学生得留日缘故、留日始末、留日生活、与日本人之关系以及政治活动等有一个整体概念.只是,这本专著在内容上也并不是没有商榷之处(作者观点本文拟不讨论),比如留日学生得政治活动得篇幅就未免嫌少.对一些重大事件,诸如一九○二年暮春留学生得“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事件、一九○三年得拒俄运动等,都有所忽略,不能讲不是一个缺陷.专门是一九○三年得拒俄运动,是留学生从爱国迈向革命得转折点,轰轰烈烈,惊动中外,是值得大书特书得.本书在史料方面相当博洽,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第二章十节“在中国得日本教习”中谈到日本教习之分布,指出一九○九年前后,全国有日本教习四百六十一人.应该讲还不完全,以四川为例,武备学堂、顺庆府中学、自流并私立树人两等学堂、泸县女子师范学校得日本教习都未收入.所以,这些不足并不妨碍本书在学术史上得地位.。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辛亥革命网2010年10月27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晓秋查看:11572 次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前期:1840——1919屈辱史:现代化探索\鸦片战争1840-1842 新思潮萌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器物)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制度)瓜分狂潮19世纪末辛亥革命(制度)八国联军侵华1900 新文化运动(思想)一、战争背景:1、中国自身的衰落:“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关锁国。

2、欧美国家发展迅速: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主要侵略目标。

中英《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南京条约》的影响: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2.随着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中国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天津条约》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属英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①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师夷长技以自强”代表人物:中央:奕訢、文祥;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忻担任总理大臣。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次 留学 潮 则 至 2 世 纪 7 年 代 末 才 出现 是 改 革 开 放 即 中 华 民族 0 O
按 照 容 闳 的 设 想 中 国 如 果 每 年 都 向 国外 派 遣 数 量 可
0 第 三 次 民族 觉 醒 的产 物 ,也 是 改 革 开 放 的 硕 果 ,为 中国 人 真 正 观 的 留 学 生 ,坚 持 1 0年 ,则 中 国现 代 化 建 设 中 对 高 级 人 才 走 向世 界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提 供 了人 才 和思 想 的保 证 , 邓 小 平 确 立 的 需 求 就 可 以解 决 古 老 的 旧 中 国 就 可 以慢 慢 变 为 美 国 那
现于 2 世纪初年 是 19 年甲午战争后 中华民族觉醒 的重要标 留 学 生 他 放 弃 在 美 国 可 以 从 事 优 越 工 作 的 机 会 ,返 回 中 0 4 8
志 直 接 为 辛 亥 革 命 做 了人 才 和 思 想 舆 论 的 保 证 。 第 二 次 留 学
国。经过 1 年 的辛 苦奔 波 才在 曾国藩 、 8 李鸿 章 的帮 助下 .
的黑 暗局 面 , 又迫使 许 多有头 脑 的学人 重新思 考 中国的前 途
和 命 运 ,出 国 留学 自然 是 解决 这 一 问 题 的重 要 途 径 之一 : 1 1 年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高 扬 了 科 学 民 主 的 大 旗 ,给 传 统 思 95 想 以 巨大 的 冲 击 更 新 观 念 ,吸 收 世 界 新 文 化 是 多 数 年 轻 留
的改 革开放战略 之所 以大踏步迈进 ,留学 生是重要 支柱 之一 。
三 次 留 学 潮 伴 随 着 三 次 民族 觉 醒 和 三 次 大 的 社 会 变 革 ,
样强 盛的新 中 国。但是 , 坚持 封建 专制 的清政 府对待 人才 的

盘点中国曾到日本留学的历史名人

盘点中国曾到日本留学的历史名人

盘点中国曾到日本留学的历史名人盘点中国曾到日本留学的历史名人在上个世纪,因为日本是距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

因此有很多的中国人选择到日本去留学。

那么你们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名人曾到过日本留学吗?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来盘点一下曾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历史名人。

1. 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了,我们在初高中曾学过他许多的文章。

在初中课本我们学过他的《藤野先生》,就讲述了他在日本仙台留学的一段经历。

2. 郭沫若。

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3. 周恩来。

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

在此地(当时为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

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大正八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4. 李大钊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李大钊在日留学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如《国民之卧薪》《厌世心与自觉心》《民彝》《新生命诞孕之努力》等,这些文章都反映出李大钊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

5. 陈独秀。

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6. 王国维。

东京物理学校。

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7. 廖仲恺。

1902年赴日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年份不详。

其夫人是何香凝女士。

8.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

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入立教大学学习海军技术,不久又改学外国语,1911年夏回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日本留学史
从1896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到现在,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已有近115年的历史。

和留学欧美一样,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也是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探索自己的近代化之路的过程。

中国人的日本留学对中日两国来说,不仅仅在教育文化史上,同时在经济和外交关系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根据《近代中国日本留学史》中记载日本留学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一、日本留学的开始和发展
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初期的留日学生主要是官费生,不仅有中央派遣的,也有地方政府及教育机构派遣的。

多数留学生学的是军事。

1903年以后,随着清政府旨在促进近代化的“新政”的展开,大批学习师范、政法以及实业的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而同时,学习军事的学生仍然源源不断地被派往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清政府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一点从清政府派遣大量的军事留学生以图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当中也可以看出。

二、日本留学的兴盛
日本留学的兴盛,是在进入20世纪、清政府展开“新政”以后。

在此之前,日本留学派遣规模较小。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赔付巨金、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直到这时,清政府才被迫实行开放并向西方学习,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新政”。

“新政”的内容主要有军备强化、实业振兴和教育改革。

随着“新政”的推进,需要大批掌握各领域新知识的新式人材,但当时的中国刚刚摆脱了旧的教育,还难以适应培养新式人材的需要。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清政府采取了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奖励留学以及招聘外籍教师等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为了寻求新的知识,自发地前往海外留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留学迎来了兴盛时期。

人数最多的1905年大约有8000人。

兴盛时期的日本留学和初期留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仅有官费生,也有很多自费生;二是学法政和师范的人占压倒多数。

后者是很多留学生根据国内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回国后在新式学堂执教为目的而到日本学习师范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由孙文创建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

从这个时候起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30多年里,尽管随着中国国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时增时减,但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一直都未中断。

其间出现了继1905年的留学高潮之后的两次高潮,即1914年前后(5~6千人)以及30年代中期(1935年突破了6~7千人)的留日高潮。

三、日本留学热潮的衰退
直到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打响。

中方关闭了驻日本大使馆及留学生监督处,留学生们也几乎全部回国,
中国人的日本留学史至此告一段落。

据推测,1896~1945年的半个世纪里,前往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的人数最少有5万人,最多有30万人。

以上简要回顾了清末民初中国人赴日留学以及日本进行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情况。

与赴欧美留学的学生相比, 虽然赴日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日后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略逊一筹,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及业绩不但毫不逊色,有的还十分卓著。

除了前面谈到的,在留日学生当中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卓越人才之外,以留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对中国的近代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影响而言,首先,留学生们通过翻译介绍在日本接触到的西方书籍,将新的思想和学说传播到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次,他们把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用汉字创造的大量词汇,例如:哲学、物理学、经济学、不动产、仲裁、出版等等,反过来输入到中国,并通过翻译出版活动普及了洋式的制版印刷技术,促进了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近代化;此外,清末以日本为模式的教育改革,不仅确立了中国最初的近代教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大批的新式学堂,留日学生回国以后有很多人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