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
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认知行为的原理与应用

认知行为的原理与应用什么是认知行为认知行为是指个体思维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它包括了个体的感知、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认知行为的原理认知行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三要素–感知: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感知能力,包括感知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
–思维: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等。
–情绪: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
2.认知偏差–选择性感知: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感知,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过度一般化:基于有限的观察而做出过度一般化的结论,忽视了具体情况的细节。
–情感加权:个体在做决策时,对情感因素进行过分考虑,而忽视了理性的思考。
–思维定势: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和惯性思维,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3.认知行为理论–认知重构:个体通过重新思考和重新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错误和负面认知,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认知行为的应用认知行为的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心理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改变行为和情绪。
•教育领域:认知行为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认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管理和领导:在组织管理和领导方面,认知行为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认知差异,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激励。
•情绪管理: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原理来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并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决策分析:认知偏差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了解这些偏差并学会应对,可以帮助个体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决策。
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的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升个人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1、在认知学派看来,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
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人在情境中发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都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有弹性的。
心理、环境以及行动后结果的反馈都会引起行为的调整。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对人类行为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正向情绪带来积极的思考和行动。
负向情绪则带来消极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
这里的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诸如知识、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意,规划和谋略,理性,推论,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甚至知觉,记忆和注意等高级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范畴。
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3、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面是图示或核心信念。
4、艾力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
稀释人们的情绪反应。
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 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c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项目五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及应用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与中年人不同,它不是角色的 变换或连续,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 角色中断或丧失意味着从“一个人物”变成了“什么 都不是”,连带着就是回报减少、地位下降、无人理 睬。这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郁郁寡欢,从而损害 其健康状况。
角色理论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了两条路径: 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④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权能是 他自身具有的,而非助人者给予的。
⑤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个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9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的10个实践原则: 1. 挑战生活中破坏性的压迫 2. 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3. 社工协助案主增强自己的权能 4. 推动相似的人相互增加权能 5.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惠关系
16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人受环境影响,也会影响其所 在环境。调适就是指人和环境彼此影响的复杂过程。因 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 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服务对象 个人需要的满足。
17
埃文斯和科尼的系统模式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 系统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 ② 充分认识情景的重要性,情景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
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 自信心
44
社会建构理论的基本模式: ◆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的偏
见及错误观念。 ◆ 第二阶段:改善老人生存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
26
(一)理论假设
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①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产生的。社会工作
者一方面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的权能,一 方面要帮助他消除环境的障碍 ②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这种障碍是 可以改变的。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发展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
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领导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研究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22
6
理论背景
思想来源 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存在主义、人本
主义等思想
理论性质
折中,线性(ABC模式);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维护或改善)
萌芽时期 19世纪50年代
兴盛时期 19世纪70年代
第5章 认知/行为理论
22
1
小组报告
• 第一组:焦点解决理论 • 第二组: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组:ABC性格理论 • 第四组:社会支持理论 • 第五组:叙事治疗法 • 第六组:任务中心模式 • 第七组:人本主义理论 • 第八组:社会心理暨社会学派 • 第九组:社会建构 • 第十组:危机干预理论
22
2.强调干预的本质和结果是在于协助案主自 助和自立,坚持案主自主和自决的精神。
22
15
合作关系下的单向性协助关系 工作 关系
工作者 角 色 带领者、指导者
22
16
主要集中在个人层次的改变上,运用各种介入 手法旨在改变案主个人的不恰当的认知
其具体过程包括
一是情景分析 运用的层次 二是认知改变
三是行为干预
• 19世纪80年代,重视学习和压力因应的情绪调试过程;
• 19世纪90年代,以折衷和整合模式为特色,重视行为、认知 及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以Dryden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为主 要的代表。
22
8
认知行为理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 认识论
唯实论 客观实证主义
主张假设检验和坚持自然科学一样的严谨性。认
改变过程 能情绪及行为的错误概念、信念、扭曲的认知、非理性的自
我对话,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工作。
认知行为理论
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 理论概述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 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他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 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 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 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 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 主要观点 1 人格理论 2 控制理论对行为的解释 3 心理问题的实质
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 评价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的贡献:
1、受到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是具有 一定程度整合的治疗模式。 2、强调了许多学派所忽视的责任问题,对心理 治疗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3、强调人的力量、价值、潜能,强调人的自主性, 主张人们应积极生活、更好的把握自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生, 使生命更有意义。 4、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论
※ 理论背景
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中介变量是介于实 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因素。
具体说,中介变量就是心理过程,由心理过程把刺激 与反应联结起来。
因此 S--R 的公式应S--O--R,O 即代表中介变量。 他的理论就是从上述观点出发,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
全过程的考察而提出的。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 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认知行为理论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eory)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 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操作性制约
操作制约的第一位研究者是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桑代 克观察他的猫试图逃出他所设计的迷箱的行为。第一次猫花了很 长时间才从箱子里逃出。有了经验之后,无效的行为出现频率逐 渐减少,而成功的行为出现频率则逐渐增加,此外猫成功逃出迷 箱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释,成功的行 为产生满足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经由经验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为的出现增加。失败的行为则产生厌恶结果, 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败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 简单的说,某些结果能够增强行为,而某些结果能够减弱行为。 斯金纳(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论作为基础,建立了关于增 强、惩罚与消弱的详细的操作制约理论。
认知包含三个层面:自动思维、条件性假设、 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自发出现的,个体没有进过努力 和选择
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扭曲的、极端 的或不正确的
认知
自动思维
认知错误3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demandingness)
过分概括化 (overgeneralization)
糟糕至极 (awflizing)
正向惩罚 -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增加对象厌恶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某个行为之后,以电击或噪音作为刺激,造成该 行为出现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一型惩罚。
负向惩罚-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减少对象喜爱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小孩进行某个行为之后,以拿走小孩的玩具作为 刺激,造成小孩进行该行为的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二型惩罚。
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 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 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信念)。(Ellis, 1979)
三、反应性制约
是最早出现的行为理论,也称为经典制约或刺激—反 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S--R
巴甫洛夫关于狗的经典实验:
反应性制约关注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条件作用就 是这样一个行为习得的过程,即在行为与刺激之间建 立不同牢固程度的联系的过程。 行为改变或行为塑造就运用了这个原理。
20世纪70年代,行为治疗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进入社 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4.甘布里尔(Gambrill)辨识了不同的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学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 激进行为主义将思想和感觉视为行为的缘由,可 以改变思想和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
感觉的一套治疗程序;
贝克认为,抑郁源于抑郁者的负面思维,其认 没有足够支持性证据, 知错误包括: 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聚焦于情境中的细节或从细 (1)专断的推论; (2)选择性抽象;
夸大或贬低一事件的重要性, (3)过分概括化; 构成扭曲。 将事情揽向自身,即 (4)夸大或贬低; 便毫无相关。 节概念化整体。 从孤立事件得出普遍结论
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 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 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 二者相互依存,影 响生产效率的提高 “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 “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 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视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二、认知(cognition)科学简介
1.认知的含义
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
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 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2.认知科学 关于心智研究的理论和学说。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
6.梅钦鲍姆(Meichenbaum,1985)将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整合形成认知行为治疗。
7.Berlin(1999)、(Werner,1982)将认知模式整合 进社会工作实践。
8.Green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 以下内容:
(1)人类认知的成长和发展存在于整个生命周期; (2)个人在任何既定领域的认知能力会因个人功能发挥 的情境而变化; (3)认知既是个人对环境事件的接触,也是个人对这些 事件的意义的建构; (4)个人的行为是为了回应对环境事件的认知意向; (选择性地注意和解释事件) (5)思维、感觉、行为及其结果都是因果相关的; (6)认识意向,包括对自己的思考,会影响社会功能和 情感愉悦感,并且可以改变;
共有。(如南方女性。。。北方女性。。。)
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
美国人乐观、爱助人;西方人开放、东方人保守。。。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 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等。 (7、80年代战斗片中的好人坏人明显区分) (5)剧本(Script) 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 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5)个体化;
案主将自己的体验放置在两个 (6)二分法思维。 相反类型中的其中之一的趋势。 绝对化,中间没有灰色地带。
图式
1.含义
图式(Schema)的概念是由泰勒及克洛克(Crocker)提出 来的,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 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 的事例。 或: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对人、对事件和环境 的重要信念和假设。
C(consequence)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反应; 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 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 (belief,个体关于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
如果进行干预,则会产生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进而产生新的信念,出现新的情感或结果(E)。
努力;(最表浅的认知)
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扭曲的、极端
的或不正确的;
贝克(Beck)的抑郁案例研究: —-认知治疗
• 案例情境:
–你的教授在某一节课堂中,并未请你发言,使你 感到不快。
• 在认知上你的思考告诉你自己:
–教授认为我很笨,不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思想。 何况,他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比我聪明,比我 会说话。
四、操作性制约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动物实验 强调后果或随之而来的行为,即强化; 当前的行为后果决定未来的行为 前导事件A—导致行为B; 行为B的目的是处理事件A; 行为B----结果C; 行为造成的后果会以增强或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或弱化 此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
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 2015年10月
几则案例思考
1.诺尔斯夫人的广场恐惧症
2.一个大学生的抑郁(焦虑)
3.幼童与公园 4.戈德曼一家 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至今都不能让你释怀 的人或事件?如果有,为什么?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因 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人们的烦恼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和看法、情 感与行动带来的。 ------艾利斯(Ellis,2001)
• 一些可能的其他解释:
–教授是想让所有人都加入讨论,但因为时间紧迫, 需要赶进度,或者他已经了解了你的想法。
贝克企图使当事人能察觉其思考模式中的扭曲部分。
让对方看清自己的推论,在缺乏证据情况下做出草率结论
(如说自己笨,无贡献价值),以及了解思考过程的扩大
现象,即将事件的意义加以夸张(如教授认为你笨,没有 请你发言。) 这种扭曲是因为忽视情境中的其他重要信息、过度简单化、 僵硬的思维,以及将单一失败的事件加以概括化所致。
(7)行为改变可受到认识改变的影响。
第二节 主要概念框架
一、认知
二、ABC人格理论
三、反应性制约
四、操作性制约
五、社会学习理论
一、认知
1.含义: 也被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 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含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 意、思维、想象、创造。。。。
2.行为治疗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治疗各种 行为问题 被认为是对弗洛伊德的某种反动。 行为技术训练被认为是传统精神分析的可行的替代选择。
3.班杜拉(Bandura)提出了学习理论
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与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
将认知视为行为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深刻地影响了认 知行为治疗的发展。
一词于1973年由朗盖特 ∙系金斯开始使用,20世纪70年 代后期才逐渐流行。
知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的链接
1.行为治疗(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
强调通过改变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 其理论基础包括俄罗斯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
金纳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
行为治疗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
---- Cooper & Lesser,2005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理论脉络
第二节 概念框架 第三节 实践框架
第四节 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理论脉络
本章阐述的是两套相关理论,现在人们通常把它们 作为一个。 认知和行为思想来自两类心理学著作。 行为治疗模型,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 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
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什么时候点菜,什 么时候买单,就是一个剧本。 如果这个剧本的顺序发生颠倒,你一到餐厅还没有点菜,服务员就 要让你结账,你还会在这个地方吃饭吗?
二、ABC人格理论(情绪ABC理论)
• ABC人格理论是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实务之核心。
A(activating event)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 为或态度。
比如人们对60年代产生于美国嬉皮士(Preppie)的图式 就是:他们是白人大学生、穿牛仔裤、流着各式各样的 发型等等。
2.图式的分类 (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 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对毛泽东 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
自信、百折不挠等。
认知治疗模型,从心理学的感知和信息加工理论 发展而来。
以上两种理论主要是心理学理论,并不寻求实现普 遍性的社会目标,主要属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一、行为(behavioral)科学简介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 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实验得出人非“经济人” 。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
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 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
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实验 二、福利实验(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工作时间和其他条件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实验 三、访谈实验 了解员工工作态度的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 影响员工积极性的群体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 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
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