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语感的源泉
利用童谣建构幼儿语感体系

利用童谣建构幼儿语感体系赵帆摘要:童谣形象有趣、节律性强,于幼儿而言,多多诵读童谣,对发音强化、詞汇积累、思维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助力颇多,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教师需充分重视起童谣的关键作用。
本文主要从六方面入手,就利用童谣建构幼儿语感体系这一课题展开探究,以期为深化对于童谣教学的认识,利用童谣为幼儿创设优良的语言学习环境、助推幼儿语感体系的建构建言献策。
关键词:童谣;幼儿;语感体系;语感培养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6-0171-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0.16.085结合幼儿的发育特征和知识水平,各式各样的童谣是最适合幼儿诵读的作品形式,也是引导幼儿建构语感体系的绝佳途径,童谣蕴含丰富的文化特色、字数少、童趣高,内容也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适应,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在童谣诵读中可以慢慢强化语感,发展语言技能。
下面笔者主要立足于自身教学经验,就利用童谣建构幼儿语感体系加以分析。
一、童谣于幼儿语感体系建构中的作用简析其一巧用童谣,引导幼儿学习语言发音。
发音是语感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童谣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一类文学形式,童谣不但节律分明,且抑扬顿挫,适于幼儿诵读,在童谣诵读中,幼儿可以生出更多亲切感。
大多数童谣本身都具备押韵特征,用词灵活、语言精练,有助于幼儿的发音练习,幼儿在一次次的童谣诵读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于韵脚的认识,并掌握同一韵脚汉字的不同发音[1]。
此外,童谣形式的语言学习也使学生获得新奇感,有助于打造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高昂,在“玩”中便可以逐步强化语感。
其二巧用童谣,引导幼儿积累语言词汇。
词汇量积累得多了,语感自然也会得到强化,童谣中包含大量精妙的语言词汇,一般以短句形式出现在童谣中,在童谣特定的场景设置中画面感更为强烈,幼儿掌握起来更容易。
细化而言,童谣于幼儿词汇积累方面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点:一童谣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词汇量,二童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种类,三童谣本身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幼儿学习词汇的踊跃性,并提升词汇学习的速率。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童谣是幼儿儿时期最常接触的一种文本形式。
利用童谣进行语感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童谣
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幼儿的童谣,这些童谣应该简单易懂,旋律优美,有趣好玩,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
如《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等。
二、重点培养童谣的语音韵律特点
童谣中的语音韵律特点丰富多样,如音调、节奏、韵脚等,这些特点对幼儿语言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幼儿对童谣中的这些特点的感知,使他们能够听懂、表述和模仿这些语音韵律特点。
三、注重童谣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感知
童谣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唱童谣、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幼儿产生情感体验。
同时,结合图片、故事情节等形象化的元素,让幼儿形成更加深刻的形象感知。
四、提供丰富的童谣阅读和创作机会
除了教授传统的童谣,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更有趣、更富有创意的童谣,从而增加幼儿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与童谣相关的游戏、玩具、绘本等,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触童谣。
总之,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特定的教学策略,包括选择适合幼儿的童谣,重点培养童谣的语音韵律特点,注重童谣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感知,以及提供丰富的童谣阅读和创作机会。
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童谣是指那些有着简单、易于记忆的歌词和曲调,流传于民间并适合一起唱的歌曲。
由于其具有娱乐性、文化性等特点,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
一. 概念语感是指人们以感性的方式在大脑中形成的语言基础,是人们感知并掌握语言的能力,也是学会表达的基础。
语感主要包括语音感和语言感。
语音感指的是人们针对语音进行的听觉、记忆和区分的能力。
而语言感则是人们对特定语言或语种的总体感受和认识,包括语法、语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感知和理解。
1. 通过朗诵童谣,培养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
让幼儿通过听、说、唱等多种方式熟悉童谣,强化幼儿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亲子共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读童谣,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好学习语言。
2. 利用童谣锻炼幼儿的语音感。
童谣的语音节奏和抑扬顿挫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单个音、音组合的语音特点,平时也可以利用童谣比赛来培养幼儿的语音感知能力,让幼儿在比赛中体验掌握的快感,提高幼儿对语音特点的感知判断能力。
3. 通过编写童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童谣不仅能让幼儿积累语言知识,也能让幼儿在创作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编写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细心聆听和发现,及时将语言发现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押韵要求进行组词,体验语言的快感,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4. 利用手势等视觉教学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童谣意义及故事情节,并增强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学唱《小兔找妈妈》时,老师可以利用手势或实物来模拟小兔的动作,让幼儿更加活跃地参与到童谣学习中,加深幼儿对语言情节的感性认识。
三. 总结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增加幼儿动手实践的机会。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在幼儿教育中对童谣的利用,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语感和语言能力。
借助童谣发展儿童的语感

借助童谣发展儿童的语感作者:全董锡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2期摘要:童谣在儿童语感发展初期有着重要作用,且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提炼成童谣的元素,本研究在“探索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谣元素存在及其编写的特点”、“童谣多元开展的形式与方法”、“提炼童谣对儿童语感促进的一般规律”三个角度予以了实践研究.结果证明:借助童谣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语感发展,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在处理语文低段教材时更贴近儿童的认知需求。
同时指出,从抽象走向形象,儿童语感发展需要寻求更多元的路径。
关键词:童谣;儿童;语感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40-02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感理应具备三个层次,一是语言流畅度,即读课文和文章要求读通读准,不读破句;二是理解表义性,即把握理解句子意思和文章的大概意思;三是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味道。
本研究的实证发现,“童谣”不失为是发展儿童这三种层次语感的有效路径。
1.对小学低段发展儿童语感的理性认识1.1 理论上讲:小学低段是儿童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二年级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和语感进入实质性发展的阶段。
1.1.1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低段儿童处于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低年级学生言语生成与理解往往总有误差,一个词序颠倒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不当,但是很难解释其中错误的道理,这种解释错误的能力因为语感的准确灵敏而趋向准确深入。
1.1.2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低段儿童是培育语感的最佳阶段。
语感的实质性教育应把握小学低段这个关键时期,此时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节能力等均处于“整蓄待发”的阶段,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就能得到迅速提高。
整个低段期对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语感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
1.2 策略上看:童谣在儿童语感发展初期有着重要作用:①最佳途径:吟诵品读美文。
②常见途径:古诗中训练语感。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童谣是指儿童时期所创作的一种简单、易记、用语言和音乐形式表达特定内容和情感的歌谣。
童谣一般长度短小,节奏明快,内容浅显易懂,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
通过童谣,孩子们能够很容易地掌握语言和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语感、乐感和节奏感。
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童谣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技巧等角度来探讨如何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
一、童谣的特点童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单易记:童谣通常采用简单易记的词语和句子,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便于幼儿掌握和记忆。
2. 节奏明快:童谣的节奏一般较为明快,适合幼儿跟随和模仿。
3. 内容浅显易懂:童谣的内容一般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
4. 音乐感染力强:童谣除了语言的表达外,还具有浓厚的音乐色彩,能够激发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童谣的教学,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通过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丰富幼儿的音乐感受。
3. 拓展幼儿的词汇量:通过童谣的教学,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提高幼儿的语感:通过童谣的教学,提高幼儿的语感,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亲子教学法:家长或老师可以利用童谣进行亲子教学,与幼儿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语言和音乐。
2. 互动教学法:让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图、说故事、玩游戏等方式,与童谣进行互动,让童谣成为幼儿学习语言和音乐的载体。
3. 听说读唱结合法:通过听、说、读、唱的方式,让幼儿全面接触童谣,培养幼儿的语感和音乐感受。
四、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歌唱活动:通过唱歌的形式,让幼儿们学习童谣,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摘要】童谣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语感发展。
了解幼儿语感的重要性是教学的前提,选择适合的童谣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童谣培养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结合动作和表情教唱童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童谣对幼儿语感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应持续利用童谣促进幼儿语感的全面发展,并经常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语感基础。
【关键词】童谣、幼儿语感、教学策略、幼儿听力、幼儿语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动作、表情、童谣教学、发展、促进、有效性。
1. 引言1.1 童谣与幼儿语感的关系童谣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歌谣,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幼儿语感指的是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包括对语音、语调、韵律的敏感性,以及对词语和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
童谣与幼儿语感的关系密切,通过学唱童谣,幼儿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2. 正文2.1 了解幼儿语感的重要性了解幼儿语感的重要性是开展童谣教学的首要步骤。
幼儿语感是指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在幼儿阶段,语感的形成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幼儿语感的形成对幼儿的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童谣教学,可以帮助幼儿熟悉语言的音韵、节奏和结构,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
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律,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了解幼儿语感的重要性是开展童谣教学的基础。
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语感,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幼儿语感的培养,充分利用童谣这一教学工具,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童谣是指针对儿童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歌谣,以其轻松、活泼、易于理解的特点深受幼儿喜欢。
童谣是幼儿园教育常用的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形象,可帮助幼儿增强语感。
以下将从童谣与语感的关系、童谣教学策略等方面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童谣与语感的关系童谣是幼儿教育中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幼儿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资源之一。
童谣在构建幼儿语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感是一种人对语言的感性认知,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只有通过持续的语言输入和自我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童谣能够帮助幼儿获取语言知识,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丰富幼儿的语言材料,增强幼儿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童谣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语言简短,音韵和谐,韵律明快,旋律轻快,易于记忆,可以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帮助幼儿感受语言的美。
童谣能够帮助幼儿开发语感,了解词汇、语法的规则,熟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谣教学策略1. 扩大幼儿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应努力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增加幼儿接受语言信息的机会。
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演唱童谣、制作故事卡片等方式,将语言输入的来源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化,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
2. 培养幼儿的音韵意识音韵意识是幼儿发展语感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教师应重视音韵教育。
通过童谣教学,可以通过唱、听、说等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感知音韵,并逐渐建立音韵敏锐度。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通过童谣学习,既可以有效地训练语音、词汇等基本语言技能,又可以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每日活动中举行“童谣表演”,让幼儿从唱童谣中理解童谣中的词汇、语音、语法、韵律等,培养幼儿的表达欲望,提高幼儿表达能力。
幼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还可以享受语言带来的愉悦。
通过演唱、表演童谣,与其他儿童互动交流,幼儿可以充分体验语言的美妙和乐趣,增加对语言的喜爱和信心,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童谣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纯正的语言表达和语感,还可以通过歌词中的诙谐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交际和思维发展。
如何利用童谣来发展幼儿的语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利用童谣发展幼儿语感的教学策略。
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童谣。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表达的童谣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简单朗朗上口的童谣,如《拔萝卜》、《小老鼠》等,这些童谣旋律简单,歌词内容生动活泼,易于幼儿学唱,也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
要注重童谣的重复和反复。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重复和反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特别是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演唱同一首童谣,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韵律和语调,从而提高幼儿的语感水平。
要注重童谣的情感表达和演绎。
童谣是一种融合了音乐和语言的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声音和情感来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动作、准确发音等方式来表达童谣的情感,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可以结合游戏和手势来教学童谣。
幼儿是喜欢玩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和手势来教学童谣,如采用打拍子、跳舞蹈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学唱童谣,还可以通过一些手势和动作来演绎童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要注重童谣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童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童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室内外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学唱童谣,还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加入童谣元素,如晨间会、午休时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唱童谣,促进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
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感,引导幼儿学习语言并且用语言表达自己。
通过童谣的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语感,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谣------儿童语感的源泉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湖南方言读音同“嗲”),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这是湖南地区以前流传最广泛的一首童谣,跟其他童谣相同的命运,随着大势的没落,跟其他民间文学一样,也渐渐的淡出,只偶尔被汪涵何炅等主持人当做插科打诨的笑料引用一下。
童谣,曾经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文学形式,不知不觉间,已消弭于无形。
城市化进程,钢筋水泥侵占的不只是森林草地,废气灰尘遮挡的不只是月亮星光,带走的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妙趣和妈妈哼着童谣陪伴的梦乡。
不能责怪现在的孩子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为,城市里单一的灰蒙的色调没有留给他们想象的余地。
太阳为什么会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到底有没有神仙?这是罗大佑唱出来的经典,已经不再流行,现在的孩子连看到山的机会都很少,神仙的形象也早已被那些不靠谱的编剧改得一塌糊涂。
童谣的消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些童年记忆的消失,即与植物与小动物等大自然里的其他生命没有亲密的接触,缺少真正的万物生息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
近些年,很多专家教授名师学者等大力提倡回归传统,《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得以重视和普及,童谣的诵读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相对较少。
在文学中,童谣没有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儿童听与唱的都可以算作童谣。
童谣的艺术形式很多,如摇篮曲、游戏歌、
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大都具有句式自由,结构多变;言语平白, 声韵活泼;意境清新,情趣深厚的特点。
且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顺口成章。
童谣的传播基本上是口耳相传,并且有的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大都篇幅短小,易于识记,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例如,《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在水边?什么尖尖街上卖?什么尖尖姑娘前?宝塔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在水边,粽子尖尖街上卖,花针儿尖尖姑娘前。
”又如,《丢手帕歌》:“葫芦根,葫芦蔓,不知小葫芦,种哪块?种天上?怕火烧。
种地上?怕水涝。
种院里?怕人偷。
种屋里?害怕丢。
刚想要种立了秋。
”还有如“每天吃饭后,奶奶去散步,我跟奶奶后,像条小花狗,边走边说话,奶奶不孤独”等等,这些童谣都有着这样的特点。
童谣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孩子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引发孩子思考。
如《过河谣》:“蚂蚁过河,叶子上漂;鸭子过河,水上摇;猴子过河,荡秋千;长颈鹿过河,踩高跷;小猫过河,骑牛背;兔子过河,蹦一跳。
”这首童谣就让孩子有了个模糊的认识,知道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过河的时候能各显神通。
再如《冰锅盖》:“猴老哥,想烧菜。
敲块冰,做锅盖。
架火烧,事儿坏。
锅盖飞上天,变成大云块。
猴哥傻了眼,双手抓脑袋。
”冰遇热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升上天空变成云,
简单的科学道理通过这么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岂又不会学着乐,乐而学呢?
除了这些,童谣在培养儿童想象力,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情感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云》:“云是走动的鞋子。
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很多地方。
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
”把云当成会走动的鞋子,真是个奇妙的想法,“一点痕迹也没有”,更是鲜明地写出了云的特征。
又如《春天来》:“春天来,雁打头,冬雪化,冰水流。
鸭鹅天上瞅一瞅,摇摇摆摆河里走。
春天来,风打头,摇着树,赶着牛。
耕田耕到西山口,小孩送饭领条狗。
”冬去春来,冰水融化,大雁飞回,树木萌芽,鸭鹅知水暖,农民忙耕田……字里行间透露着生气勃勃,一吟一诵中,浓烈的带着春天味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对长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是多么奢侈的体验!
儿童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节奏明朗、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的童谣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儿童的语言能力,都是从简单的语汇慢慢累积而培养起来的,而儿歌中的词句,通常是浅白而简练的。
由于浅白,使儿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并很快地学会新的语汇;由于简练,使儿童容易学到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中增强了儿童语文的表达能力。
同时,童谣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儿童的字汇,还可以从吸收到的各类语汇中扩充知识的领域,更从这些语汇中的运用中增强了想象和思考的能力,陶冶了热爱自然保
护环境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情操。
名师薛瑞平是童谣的推广者,她主编的《日有所诵》收集了大量的童谣,正是听了她的一堂讲座之后,我才慢慢了解童谣这种蕴含大众智慧精华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觉得这种充满童心童趣,贴近生活,浅俗易懂的文字,可能比晦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让孩子们喜闻乐见。
童谣------儿童语感的源泉
科目:语文
单位:荷塘小学
姓名:唐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