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区域规划汇总(二)

合集下载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应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工业制造、交通、建筑、能源等下游行业有序运行的支撑性行业。

目前,我国应急产业不断发展,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精益化发展。

2024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达2.06万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

目前行业内领先企业主要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构建销售网络、强化品牌塑造、培养专业人才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客户对于产品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整合将不断加强,领先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应急产业壁垒更加明显。

随着2024年全国区域性新冠肺炎疫情恢复后经济的复苏,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各种自然和社会的风险、矛盾影响,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应急产业显露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预计2025-2031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5%,到2027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76万亿元。

中企顾问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

分析内容中运用共研自主建立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厂商分析,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是企业布局煤炭综采设备后市场服务行业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报告目录:第1章:应急产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1.1应急产业界定1.1.1应急产业的界定1.1.2相似概念辨析(1)应急产业与应急救援产业(2)应急产业与安全产业(3)应急产业与应急管理产业1.2应急产业的分类1.2.1按照应急产业形态划分1.2.2基于应急环节分类1.3应急专业术语说明1.4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1.5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1.5.1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1.5.2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第2章:中国应急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2.1中国应急产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2.1.1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1)中国应急产业主管部门(2)中国应急产业自律组织2.1.2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1)中国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2)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分析1)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汇总2)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分析(3)中国应急产业即将实施标准(4)中国应急产业重点标准解读2.1.3国家层面应急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政策汇总(2)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规划汇总2.1.4国家层面重点政策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1)《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1.5国家层面重点规划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1.6中国应急产业区域政策热力图2.1.7中国应急产业各省市政策汇总及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各省市重点政策汇总(2)中国各省市应急产业发展目标解读2.1.8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2中国应急产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2.2.1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1)中国GDP及增长情况(2)中国三次产业结构(3)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4)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5)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情况(6)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2.2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1)国际机构对中国GDP增速预测(2)国内机构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预测2.2.3中国应急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2.3中国应急产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2.3.1中国应急产业社会环境分析(1)中国人口规模及增速(2)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1)中国城镇化现状2)中国城镇化趋势展望(3)中国劳动力人数及人力成本1)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式严峻2)中国人力成本持续上升(4)中国人口流动情况(5)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2.3.2社会环境对应急产业的影响总结2.4中国应急产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2.4.1应急产业技术架构2.4.2应急产业新兴技术分析2.4.3中国应急产业科研投入状况2.4.4中国应急产业科研创新成果(1)中国应急产业专利申请公开1)专利申请数量变化情况2)专利公开数量变化情况(2)中国应急产业热门专利申请人(3)中国应急产业热门技术2.4.5技术环境对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第3章:全球应急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3.1全球应急行业发展历程介绍3.2全球应急行业政法环境分析3.2.1全球(除中国外)主要国家应急产业范畴界定3.2.2全球(除中国外)主要国家应急产业政法环境分析3.3全球应急产业发展现状3.3.1全球应急产业技术现状分析3.3.2全球应急产业供需现状分析(1)全球应急产业供给现状分析(2)全球应急产业市场需求分析1)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2)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区域分布3.4全球应急产业市场规模测算3.5全球应急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3.5.1全球应急产业区域发展格局3.5.2重点区域一:美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美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美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美国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3.5.3重点区域二:欧洲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德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2)英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英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英国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3.6全球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案例研究3.6.1全球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3.6.2全球应急产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1)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5)企业在华布局情况分析(2)美国霍尼韦尔国际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5)企业在华布局情况分析(3)美国Veoci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3.7全球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及市场前景预测3.7.1全球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3.7.2全球应急产业市场前景预测3.8全球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第4章:中国应急产业企业大数据全景分析4.1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主体类型及入场方式4.2中国应急产业历年注册企业特征分析4.2.1中国应急产业历年新增企业数量4.2.2中国应急产业注册企业经营状态4.2.3中国应急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分布4.2.4中国应急产业注册企业省市分布4.2.5中国应急产业31省市企业平均注册资本4.3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特征分析4.3.1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数量4.3.2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类型分布(国资/民资/外资等)4.3.3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常见风险类型4.3.4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融资轮次分布4.3.5中国应急产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及类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4.3.6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专利类型分布第5章:中国应急产业供需状况及发展痛点分析5.1中国应急产业发展历程5.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特性解析5.3中国应急产业管理体系建设5.3.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5.3.2应急平台建设结构5.3.3国家应急平台体系5.3.4省级应急平台体系5.4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供给状况分析5.5中国应急产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5.5.1中国应急产业需求特点分析5.5.2中国应急产业需求状况分析5.6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市场解读5.6.1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信息汇总5.6.2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信息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数量(2)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区域5.7中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测算5.8中国应急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第6章:中国应急产业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6.1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6.1.1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6.1.2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6.1.3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6.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6.2.1中国应急产业企业集群分布6.2.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份额分析6.3中国应急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6.4中国应急产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6.4.1中国应急产业供应商议价能力6.4.2中国应急产业消费者议价能力6.4.3中国应急产业潜在进入者威胁6.4.4中国应急产业替代品威胁6.4.5中国应急产业现有企业竞争6.4.6中国应急产业竞争状态总结6.5中国应急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状况6.5.1中国应急产业投融资分析6.5.2中国应急产业并购重组分析第7章:中国应急产业链结构及上游市场布局状况7.1中国应急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7.1.1应急产品产业链结构梳理7.1.2应急产品产业链生态图谱7.2中国应急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分析7.2.1中国应急产业成本结构分析7.2.2中国应急价格传导机制分析7.2.3中国应急产业价值链分析7.3中国应急设备/物资原料市场分析7.3.1应急设备/物资原料概述7.3.2应急设备/物资原料供给现状(1)钢材料(2)玻璃材料1)ITO导电玻璃2)药用玻璃(3)聚氨酯树脂(4)橡胶材料(5)工程塑料(6)生物基纤维材料7.3.3应急设备/物资原料发展趋势分析7.4中国应急产业硬件设备市场分析7.4.1应急产业硬件设备概述7.4.2应急产业硬件设备供给现状(1)核心部件供给情况1)摄像头2)服务器3)芯片(2)代表性公司供给情况7.4.3应急产业硬件设备发展趋势7.5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市场分析7.5.1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概述7.5.2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状7.5.3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发展趋势第8章:中国应急产业细分产品市场发展状况8.1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结构8.2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一:安全防护8.2.1安全防护行业概述8.2.2安全防护行业发展现状(1)核心产品分析(2)安全防护行业市场需求情况8.2.3安全防护行业趋势前景8.3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二:监测预警8.3.1监测预警市场概述8.3.2监测预警行业发展现状(1)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行业1)地震监测预警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3)海洋灾害监测预警4)气象灾害监测预警5)农林灾害监测预警(2)事故灾难监测预警行业1)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2)交通安全监测预警3)环境应急监测预警(3)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行业(4)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1)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2)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8.3.3监测预警行业趋势前景8.4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三:应急处置救援8.4.1应急处置救援市场概述8.4.2应急处置救援市场发展现状8.4.3应急处置救援行业趋势前景8.5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四:安全应急服务8.5.1安全应急服务市场概述8.5.2安全应急服务市场发展现状(1)应急物流服务(2)应急信息服务(3)应急金融服务8.5.3应急服务行业趋势前景8.6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第9章: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应用市场需求状况9.1自然灾害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1.1我国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情况9.1.2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1)遥感技术2)GNSS技术应用3)三维GIS平台应用(3)应急救援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9.1.3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应用案例9.1.4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需求预测9.2事故灾难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2.1中国事故灾难发生情况9.2.2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9.2.3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应用案例9.2.4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需求预测9.3公共卫生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3.1中国公共卫生事故发生情况(1)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新冠病毒发展情况分析1)新冠应对时间阶段2)新冠应对数据统计9.3.2应急产业公共卫生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1)流感监测2)结核病监测(2)预防防护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9.3.3应急产业公共卫生事故应用案例9.3.4应急产业公共卫生事故需求预测9.4公共安全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4.1中国公共安全事故发生情况9.4.2应急产业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9.4.3应急产业公共安全事故应用案例9.4.4应急产业公共安全事故需求预测第10章: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研究10.1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梳理及对比10.2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分析10.2.1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2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4浙江华铁应急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5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6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相关资质3)企业所获荣誉情况(3)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4)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7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8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9电光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10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第11章:中国应急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11.1中国应急产业SWOT分析11.2中国应急产业发展潜力评估11.2.1中国应急产业生命发展周期11.2.2中国应急产业发展潜力评估11.3中国应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11.4中国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第12章:中国应急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12.1中国应急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12.2中国应急产业投资风险预警12.3中国应急产业投资价值评估12.4中国应急产业投资机会分析12.5中国应急产业投资策略与建议12.6中国应急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图表目录图表1:应急产业定义图表2:应急产业与应急救援产业概念辨析图表3:应急产业与安全产业概念辨析图表4:应急产业与应急管理产业概念辨析图表5:应急产业的分类图表6:应急产业的分类图表7:应急专业术语说明图表8: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图表9: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图表10: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图表11:中国应急产业监管体系构成图表12:中国应急产业主管部门图表13:中国应急产业自律组织图表14: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项)图表15: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国家标准图表16: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行业标准图表17: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地方标准图表18: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企业标准图表19: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团体标准图表20: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属性分布(单位:项,%)图表21:截至2024年即将实行的应急产业标准汇总图表22:中国应急产业重点标准解读图表23: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政策汇总图表24: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规划汇总图表25:《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对化工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的规定图表26:《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对于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基础设施的规定图表27:《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应急产业发展建设规划图表28:《“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发展应急产业的主要目标图表29: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区域政策热力图(单位:条)图表30:中国应急产业主要政策汇总及解读图表31:中国应急产业主要省市“十四五”发展目标解读。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 经济发展指标按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统计 • 需水预测与供需分析按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类,分 河道内与河道外进行 • 供需分析尽可能采取长系列演算,多方案比较 • 利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汇总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全国
综合集成 流域
省区 基 础 工 作 专 题 研 究 专 项 规 划 汇 总 分 析
第一产业
林牧渔业
生 产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商饮业 服务业 河道内 河道外 河道外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 境功能 生态环 境建设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包括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等(自下而 上与自上而下结合)
• 定额分析与预测-(技术经济,节水) • 河道外需水预测 • 河道内需水预测 • 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外包(与可利用量结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 不同水平年水质目标及其容许入河排放量 • 入河污染物总量与污染排放量控制方案(水域与陆域在排 污口结合) • 现状入河污染物削减量 • 规划入河排污量消减量 • 区域产污与排污及其分配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1.按区域属性分类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1)部门区2)特殊区(三)区域的特征1.系统性2.结构性3.层次性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一)区域研究的发展(二)区域分析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一)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一、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 2555 个村落,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护状 况较好、有较大旅游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开展保护性整治工作。
33
专栏 7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
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要围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 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 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高城镇 发展质量。
发展控制用地和道路的布局; 其它专题规划说明等。
20
2、图件成果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图件成果主要有: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图上应标明乡镇行 政区界线,居民点界线和各类用地界线。
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5000(或1:2000)。图上 应标明行政村界线,村庄建设用地界线,耕地分布状况和其他各 类用地界线。
12
2、 耕地需求量预测
根据规划目标年各类农作物产品需求量和各类农作物耕地单产 的预测结果,结合当地的耕作制度求各类农作物的耕地需 求量之和。
耕地需求量的计算公式为:
S 1
Xi
F
Yi
式中,S为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hm2);
Xi为规划目标年第i种农作物需求量(t); Yi为规划目标年第i种农作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t/hm2); F为规划目标年耕地总复种指数。
1
一、概述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三、土地整治规划
2
(一)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 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 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3
(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特性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 用专项规划具有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 选择性等特性,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 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 施的重要措施。

中国国家级新区汇总(最新)

中国国家级新区汇总(最新)

中国国家级新区(最新)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属的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数十部区域性经济政策文件层次分明、定位清晰。

这些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分三大类: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区域规划。

国家级新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广州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面积以千平方公里计。

这些新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发的区域。

除了正式获批的11个国家级新区,全国还有十几个城市新区明确提出打造国家级新区,其中包括长沙湘江新区、武汉光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江西昌九新区、沈阳沈北新区、乌鲁木齐新区、福州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南宁五象新区、昆明呈贡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

同新区相比,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及相关试验区(合作区)范围比较大,包括:成都和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相比之下,区域规划文件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原则、战略定位、空间布局、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区域合作等实实在在的内容,具有“细化”、“实化”、“差别化”的特点。

这些规划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

区域政策各有侧重肖金成说,国家级新区具有改革先行先试区、新产业集聚区等特征。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这些新区交通更便捷、设施更完善、经济更繁荣、环境更美好,比老城区更有吸引力,可吸引老城区的经济要素向新区转移,从而减轻老城区的压力。

“从促进改革的角度说,这些新区实际上就是新的特区。

为促进所在区域加快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往往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园区和产业的重要政策大汇总

国务院关于园区和产业的重要政策大汇总

与园区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工业地产,即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有别于住宅、商业和综合类用地以外的第四种性质用地。

工业类土地上的可建建筑物用途有较大的范围,其中包括工业制造厂房、物流仓库二、国家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等。

从我国实际采取的产业政策来看,主要可分为行业准入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和产业培育政策等三大类。

1、行业准入类政策行业准入管理是我国近年来产业政策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

“十一五”以来,针对一些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准入条件,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2、淘汰落后产能类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针对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先后出台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落后产能大量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实际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落后产能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促使落后产能自行退出市场,落实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激励和保障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此外,在关闭低效小企业方面,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以及布局不合理的小企业,全力3、产业培育类政策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我国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创新和产业转移孕育期的特点,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各种规划的内容与强制性内容汇总

各种规划的内容与强制性内容汇总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城镇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重点城镇发展定位及其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4,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城市人口规模;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选择和空间发展方向;总体布局结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范围及其空间管制措施;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用地平衡表;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及其控制桁标。

6,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对外货运枢纽、铁路线路和站场用地范围、等级、通行能力;江、海、河港口码头、货场及疏港交通用地范围;航空港用地范围及交通联结;公路与城市交通的联系,长途客运枢纽站的用地范围;管道运输位置。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路系统布局;重要桥梁、立体交叉口、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公共交通:公交政策、公共客运交通和公交线路、站场分布;地铁、轻轨线路建设安徘;客运换乘枢纽布局。

7.公共设施规划市级和区级公共中心的位置和规模;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市场、宗教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位置和范围。

8,居住用地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用地结构;居住用地分类、建设标准和布局(包括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居住人口容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位置和规模。

9.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公共绿地指标;市、区级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布局;岸线使用原则。

10.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修整、利用和展示;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范围及保护措施。

11.旧区改建与更新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重要历史地段保护。

“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政策汇总

“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政策汇总

“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政策汇总一、国家层面政策汇总与解读(一)政策汇总(二)重点政策解读1、《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

《通知》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支持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按照现有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的人民币跨境业务需求。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满足个人项下雇员报酬、社会福利、赡家款等人民币跨境结算需要,《通知》明确银行可在“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为个人办理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业务,便利境内个人将境外合法收入汇回境内使用,以及境外个人将境内合法人民币收入汇出境外。

便利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

《通知》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办理流程,取消了相关账户开立和资金使用等有关方面的限制,明确银行可在“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办理相关业务。

《通知》要求银行应确保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利润、股息等投资收益依法自由汇出。

另外,《通知》还明确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债券、股票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可按实际需要调回境内使用,进一步简化管理流程,便利企业日常运营。

点评:自2009年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银行根据市场主体需要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便利市场主体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帮助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

《通知》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有利于我国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从银行视角来看,《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走出去”企业及出口导向型企业的跨境金融需求,给银行的跨境金融业务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

(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4.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5.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

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6.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武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7.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二、城市发展目标8.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是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9.经济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10.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武汉。

11.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

三、城市规模12.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

预测到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5%。

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

13.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

到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14.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

15.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

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转移区域农业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依托主城和新城,联动发展薛峰、军山、走马岭、金银湖、黄金口、横店、武湖、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流芳、五里界等13个新城组团。

中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服务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小城镇。

其中,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

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

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16.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楔形绿地的绿线控制范围等。

禁建区是武汉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2)限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绿化隔离地区、市级公益林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限建区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的情况下,预留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空间。

(3)适建区是禁建区、限建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

适建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4)已建区是现有的城镇建成区。

已建区以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18.按照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内,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综合配套的原则,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点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

中心村、基层村用地规模按人均90—120平方米控制。

19.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逐步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防治滑坡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条件。

以防治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村湾道路绿化,大力发展村湾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发展绿色产业墓地,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