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达标训
【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
![【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e13526b33687e21af45a98c.png)
2.3大气环境(1)课时作业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解析】臭氧层的高度为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答案】 C2.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Ⅰ层为对流层,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但在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Ⅱ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22~27千米处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其上层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
【答案】 D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答案】 C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 C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解析】云量增多,使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增强。
[K12配套]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3大气环流学案
![[K12配套]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3大气环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c169230b4e767f5acfcec7.png)
课时3 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低纬环流:a 、d 中纬环流:b 、e高纬环流:c 、f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 为东北信风带,K 为东南信风带,I 、L 同为中纬西风带,J 、M 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20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4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学习目标1。
结合示意图,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
2.根据示意图,分析说明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结合所学原理能够判读简易天气图,并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4。
根据典型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推断天气系统的类型。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气团和锋阅读教材P42~P43“气团和锋”,填写下列知识。
1.气团(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错误!【思考感悟】冬季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所以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
2.锋(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冷锋及其天气。
形成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图示天气特征过境前(甲)过境时(乙)过境后(丙)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出现大风、多云、降雨、雷雨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3形成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图示天气特征过境前(甲)过境时(乙)过境后(丙)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出现连续的降雨或有雾天气温暖、湿润(4)①定义: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_1_2热力环流和风课件中图版

【案例探究】
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 连到缸外 )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缸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 纸片 A,在玻璃缸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 B(如下图所 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 A、B 的偏动情况, 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 A、B 是如何偏动的? (2)试解释纸片 A、 B 偏动的原因。 (3)该实验验证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
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 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 )
4.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① a 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面摩擦力 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②b 是使风向偏转的 ④c 是
③ c 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 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 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并且高空和近地面同一地点气压 高低相反,即等压面凹凸相反,如下图所示:
(4)综合应用。
(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 )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 途: 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 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 PA>Pa>PC, PB >Pd>Pb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质量检测(二)自然地

阶段质量检测(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F 表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读表,完成1〜2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第一天多云11C5级悬浮颗粒第二天阴雨8C8级悬浮颗粒第三天晴3C4级N021.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此天气变化状况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 月D . 10 月2 .与第一天相比,该城市第三天的天气变化特点是()A. 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B.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C. 气温日较差较小D.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3〜4题。
3 •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秋季D .冬季4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A. ①B .②C.③D .④下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5〜7题。
5 •四种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③④6 .以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A. ①B .②C.③D .④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B. 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C. 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 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读图,回答8〜9题。
1'8.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 乙为海洋,甲为陆地B. 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C. 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D. 环节①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9 .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型渔场的是()A. 甲地B .乙地C.丙地D .丁地读图,回答10〜11题。
501003 4 5 6 7 9 9 10 1112(B)10•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A. 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 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 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 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11. 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A. 东北三江平原B. 浙江南部C.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 青藏高原读下图,完成12〜13题。
配套K12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 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坚硬的岩石经过①作用变为碎屑物质,因此①为风化作用。
碎屑物质经过②作用离开原地到其他地方成为残积物,因此②为外力搬运作用。
【答案】 A读图,完成2~3题。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111】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
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答案】 2.A 3.A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
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 4.B 5.B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与外力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7.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6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47a2b1f5ad51f01dc281f1f4.png)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五)【知识结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干燥,降水少:寒冷干燥少雨特点:终年高温多雨°S特点:终年炎热干燥30°之间地区,23°26′:终年温和湿润。
-60°N,40°S-60°S)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寒冷干燥)35°~55°左右的亚,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巩固练习】1.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的影响B、海陆因素的影响C、地形因素的影响D、洋流因素的影响【答案】B2.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 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B. 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丰富C. 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少雨D. 面对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答案】A【解析】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地区为赤道多雨带,盛行上升气流,终年多雨--对流雨。
故A符合题意;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副热带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极地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极地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故B不符合题意;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有的降水少,有的降水多,这与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状况等因素有关。
故C不符合题意;面向海洋的山坡有可能是迎风坡也可能是背风坡,如果是迎风坡降水就多,背风坡降水就少。
故D不符合题意。
3.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A.南美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答案】D【解析】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4.下列气候类型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答案】B5.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是()A全年各月降水均匀 B.夏季降水少 C冬季降水少 D.全年各月降水多【答案】B【解析】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式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配套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案湘教版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氮、氧占99% O 3吸收紫外线CO 2起保温作用(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对流层在不同季节厚度也不同,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平流层的22~27 km 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①云层:增厚②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情景导入先思考———————《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2.图示法记忆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应用体验不可少———————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A.①增强 B.②较强C.③减弱 D.④不变解析:1.A 2.C 3.B 第1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八) 热力环流与风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 3~4题。
3.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布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近郊区
C.远郊 D.农村
读图,回答5~6题。
5.若此图表示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⑦或⑧ D.③或④
6.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8.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9.读北半球某地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不考虑摩擦力,空气作水平匀速运动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空气运动的方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点吹__________风,D点吹______________风,其中________点风速较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虚线F两侧画出有摩擦力时空气水平运动的方向。
课时达标训练(八)
1.A 2.A 第1题,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近地面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然后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第2题,海洋上热容量大,且云量大,温差最小。
3.C 4.B 为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化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
在近郊区造林最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5.C 6.C 第5题,若此图为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⑧,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左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
第6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为⑦,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③。
7.B 8.A 第7题,根据等压线高低和北半球可知a、b、c、d四地风向依次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和西南风。
第8题,四幅图图幅相同,等压差依次为6百帕、2百帕、3百帕和2百帕,但c、d两图比例尺小,可排除C、D选项,对比a、b可知,a、b两地比例尺相同,a气压差大,故风力最大。
9.解析:第(1)题,若不考虑摩擦力,大气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第(2)题,根据气压分布可判断出风向,由于C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所以C处风力大。
第(3)题,在图中先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大约30°~45°角即可。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平行于等压线
(2)偏东(东北) 偏西(西南) C C处等压线密集
(3)略(左为西北风,右为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