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_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就业影响的投入产出法分析

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就业影响的投入产出法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2007年外贸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就业的影响。
结果显示外贸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就业有着十分显著的净正效应,2007年由外贸引致的净就业岗位达17131699个:这个数值大约占我国制造业总劳动就业人数的20%。
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与几个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印度、越南的贸易引致的就业效应,发现与美国贸易给我国带来的净就业效应最大。
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入产出对外贸易就业对外贸易对一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影响着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发展中国家想通过扩大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解决其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完成其工业化进程,而发达国家面临着这些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则有着担心工作机会因此会失去而普遍忧虑,因而在当今世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倾向于自由贸易,反而倡导自由市场经济的欧美国家则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带头兵。
因而研究外贸对一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对于理解这种现象和指导一国对外贸易政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回顾理论上和实证上已有大量的有关外贸与劳动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传统贸易理论认为,通过贸易资源可以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有利于资源更有效的利用,这种资源的全球重新配置,一方面会导致工作岗位的损失,这是因为在比较劣势的进口竞争行业企业会因此而倒闭,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行业,现存的企业会扩大投资、新的企业会设立因而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虽然短期内会引起失业增加,但是在长期内短期失业的工人会转移到出口扩张部门就业,劳动力市场会出清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因而对外贸易不会增加劳动失业,它只会通过改变对不同劳动力的需求而增加或减少劳动力的均衡工资水平。
因而将有利于贸易参加的任何一方就业,贸易不是以一方失业为代价来增加另一方就业的零和游戏。
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研究述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中医养生保健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已有 关于养生理论的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保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 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中医理论、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涉及的 内容包括体质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多个方面。然而,中医养 生保健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学科交叉等。
2、发展趋势比较
从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 势。具体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 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得到了广泛。进入21世纪,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 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 统计分析。具体来说,我们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作为 数据来源,对其中的关键词、主题、作者等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研究热点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我们发现国内外信息资源管 理的研究热点存在一定差异。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检索与推荐技术的研究。国外研究 则更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 面。
二、制造业服务化概念与动因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产品价值,实现从单纯制 造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进费者对产品附加值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制造业企 业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
2、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制造 业 投 入 服 务 化
为 tr aiain, 即第 三 产 业 化 ) 指 制 造 业 企 业 在 et r t i z o
生 产 经 营 中倾 向 于 较 少 投 入 实 物 要 素 ,较 多 投 入
从 理 论 和 实 证 角 度 明 晰 上 述 问 题 ,有 利 于 为 推 进
・
l ・ 7
足 其 价 值 生 成 过 程 的 由 物 品 、 服 务 、技 术 支 持 、
知 识 和 自我 服 务 构 成 的 “ 品 一服 务 包 ” 于 是 , 物 。
无 形 的 服 务 包 括 账 面 上 可 反 映 的 服 务 和 隐 形 服 务
与 专 业 化 逐 渐 深 化 ,经 济 效 率 将 越 来 越 取 决 于 不 同 生 产 活 动 之 间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联 系 的 属 性 , 而 非 取 决 于 生 产 活 动 本 身 的生 产 率 状 况 。
从组 织形 式 上看 ,制造 业 投 入 服 务化 不 断强
逐 渐 取 代 有 形 产 品 ,成 为 在 顾 客 关 系 管 理 中 最 能 够 给顾 客创 造 价 值 的要 素 ,而 实物 产 品往往 只充 当 服 务 的 载 体 ,或 作 后 续 服 务 的 敲 门砖 。
既 然 服 务 成 为 制 造 企 业 一 种 日益 重 要 的 投 入
利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更二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外贸比较优势与投清楚地阐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动因奥地利学入服务化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如果制造企业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竞争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企业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链区段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来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 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而了 解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此外,通过对产业链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产业的短 板和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始于1987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成为研究我 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根据最近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的 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中,第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 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投入产出法在产业结构分析 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通过分析经济体中各产业之间的 投入与产出关系,来揭示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产业结构分析中。
首先,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使得我们能够定 量地分析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对其他 产业有较大的影响,哪些产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地位。
未来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本次演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以下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的精度和细度有待提高,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和划分 产业类型和产业链环节。
2、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趋势,以 便更加精准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3、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估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 用机制,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1、制造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 高。这表明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 支柱。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_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2011年1月第1期(总第265期)Econom ic Issues in ChinaJan .,2011No .1 收稿日期:2010-11-1作者简介:黄莉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黄莉芳[1,2]1.厦门大学厦门361005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528400内容提要: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根据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对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特点,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对比。
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较差的现状,提出结合行业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契合度。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标准化;投入产出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服务业存在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增长速度滞后及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陈自芳,2001)。
但服务业作为内容庞杂的异质性产业,内在结构极其复杂。
随着服务业的生产性功能日益凸显,作为现代经济和服务业增长最具活力成分的“生产性服务业”,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B r owning and Sin 2gel m ann (1978),Elfring (1989)以及OECD (2001)分别对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展开了深入研究,一致结论是研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新时期服务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
Francois (199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协调和控制专业化生产过程以及实现规模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化阶段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其发展被提高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地位。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以服务为导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即通过向制造业产品附加服务,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增加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
随着服务业的加入,制造业产品接受更为全面的升级和完善,从而提升了产品
的品质、品牌和附加值,使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从而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竞争。
其次,制造业服务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国际营销和出口。
通过将服务和制造业相结合,
企业可以提供更加完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贸易。
第三,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推动产业链的扩展和优化。
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挖掘,制造
业的成本管理、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等环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
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为产业链的进一步扩展和优化创造了条件。
第四,制造业服务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和便利化。
在国际贸易中,制
造业服务业可以成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有机结合,促进双方贸易的互利合作,促进贸
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综上所述,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积极的。
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
国际营销和出口、推动产业链扩展和优化、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的作用,使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是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趋势,它指的是制造业企业将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其他服务团队进行融合,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增加贸易附加值和服务贸易比重制造业服务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使原本的产品变得更具市场竞争力。
制造企业不再仅仅销售产品本身,而是将产品与服务相结合,以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跨国贸易的升级,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对外输出时获得更高的价格,进而增加其贸易附加值。
二、推动制造产业国际分工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元化的营销和宣传,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优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了制造产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增长。
三、加快本地化服务和产业链建设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要求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态系统要相互匹配,企业要如何有效地向全球客户进行产品销售和服务应用,就需要具备相应的本土化服务能力。
制造企业借助本地服务团队和本土化的市场策略来提高本地客户的粘性和用户忠诚度,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
本地化服务和产业链建设的加快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合作与发展。
四、加速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制造业服务化也要求企业在技术、人力和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通过融合技术、人力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资源,开展创新,提升企业的内在质量,创造出丰富的服务形态。
这种趋势可以促进企业加速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国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制造业服务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因素。
随着制造业企业在服务领域的发力,为国际贸易的升级,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分工、本地化服务,以及企业的创新和转型。
2007年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流量表 完全消耗系数等)

感应度系数
0.92666163 1.280468863 0.765728199 0.749535798 1.097927102 1.074278789 0.989172362 0.908742642 1.216472249 1.06420094 1.146693672 0.951442767 1.175576484 1.184536943 1.250494361 1.110301923 1.25714087 1.161559572 1.379364002 1.133626605 1.230005957 1.175566994 1.084167784 0.497730645 1.062334854 1.164104938 0.942210535 0.740066334 1.030019207 0.722377725 0.844864932 0.600269678 0.586503583 0.956189287 1.031486702 1.094134291 0.902451385 1.053662283 0.773642736 0.970270398 0.9020943405698318 1.388861175 0.953524191 0.534659772 0.640389013 0.883761866 0.435802341 0.575825227 1.01966265 1.555017141 2.395743248 0.772710758 2.833420689 0.991665702 1.203173614 1.122639853 0.915030546 2.42417718 0.744809073 0.400965319 0.763631318 2.811391204 0.427867372 0.355225344 0.530946774 2.455870558 0.345436567 0.631637281 1.906434369 0.7895766 0.898386816 0.565049758 1.321684546 0.54084727 0.775567896 0.429864239 0.48458777 0.393583892 0.324850457 0.591043135 0.3575090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制造业更倾向于推进投入服务化? 哪些服务行 业更能起到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功能? 很显然,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明晰上述问题, 有利于为推进 我国制造业发展从依靠消耗资源等硬资源投入转 向依靠创新、知识等软资源投入提供政策借鉴。
高, 追求专业化而不是范围经济成为企业普遍诉 求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原先企业内部的研发、 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逐步分
离出来, 由独立的市场主体运作。生产性服务这 种由 ∀ 内在化# 向 ∀ 外在化# 的演进趋势, 是专 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
结果。在上述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分离的过程中, 生产性服务的经营变得更加专业, 创新的频率不 断提高, 规模经济逐步凸现, 于是生产性服务业 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从外部获取生产性服务的成 本在不断降低, 进而又推动工业企业将更多服务 环节进行外部化以及不断提高服务投入的比重。
但在开放格局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 工的深化, 价值链在进一步细分, 国际产业链全 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也在加速。根据 Kogut ( 1985) 的价值链理论,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企业之间的 产业链分工与外包活动实际上可被视为价值链增
值活动的协调与博弈过程。5!针对特定企业而言, 决定其市场竞争力和利润份额的最重要因素并非 其直接生产或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长度, 而是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特定产品的价值
二、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经济效应 的特征
随着产品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和过剩经济时代 的到来, 顾客需求已经不仅局限在具体的产品或 者技术上, 而是 日趋复杂。从 很大程度 上而言, 如今顾客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可靠、便宜和安 全的产品。在竞 争中, 企业为 了提升市 场份额, 必须寻 求新的 竞争 优势 来源, 了解 新时 期顾客 ( 包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 ) 价值的内生过程, 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供能够满
事实上, 即使在电子信息行业这样的高新技术产 业中, 我国的多数企业也只是在从事加工与装配 工序, 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大多被外资控制, 产 品附加值低。
那么, 我国外向型制造企业是否有可能通过 外购生产性服务切入 ∀ 微笑曲线 # 的两端呢? 我 们认为, 这种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足够强,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 外购生产性服务降低整个 ∀ 物品 - 服务包 # 的成 本, 从而增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如果我 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那么制 造企业通过外购生产性服务只能挤压纯物品部分 的利润, 反而不利于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 势。不幸的是, 实际情形恰恰是后者。目前我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存在如下几方面显 著特点: 第一, 供给品种不足, 与制造企业需求 脱节。如在产前服务阶段, 以科技研发为例, 很 多科研院所不了解市 场和制造企业 的实际需求, 研究仅停留在发表论文阶段, 缺乏进一步实现工 程化、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第二, 市 场化和外向化程度较低, 抑制了发展动力。由于 体制、政策的原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 入门槛普遍高于制造业。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
( 二 )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外贸 比较优势与投 入服务化
如果制造企业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竞争, 企业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链区段, 同时利言, 最终产品的增加值率同其蕴 含的价值链的长度成正比, 而投入服务化实质上 就是在增加中间生产性服务投入的种类, 这正是 投入服务化能够提高产品增加率的主要原因。于 是, 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 发展格局日益形成, 产业、地区的结构得到更替。
于制造业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 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 并且其重 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近 10年来, 发达国家制 造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投入服务化趋势, 在很多 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中, 纯粹的制造成本已不足 20% , 产前、产中、销售、消费和消费后的服务 成本则超过 80% 。
链包含着众多价值环节, 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 创造等量价值。关键的战略环节集中着绝大部分 附加值和利润, 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仅能提供很 少的附加值和利润。通常而言, 处于产业链终端 或下游的企业由于掌控了产品销售终端, 相对于 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具有不对称市场势力, 相应 也就拥有了产品价值转移和价值增值实现过程的 决定权, 从而能够获取产业链整体创新收益分配 的控制权。6!在全球化过程中, 随着剧烈的市场竞 争引发的对不断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 以及国家 间壁垒的减少, 很多 ∀ 物品 - 服务包 # 完整连续 的价值链条被一段段分开 ( 片断 化 ) , 在空间上 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 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将 分散的价值链链条集合并组装形成最终商品, 再 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如今, 通过跨国企业庞大的资本网络, 国际分工体系已 深入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并具有各种各样的 模式, 如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扁平 分工等等。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变化, 也不断影响 着在全 球体系 下各个 地区 和城市 的产 业结 构形
(一 ) 投入服务化与制造业增加值率 从一般意义上看, 我们认为我国制造业促进 投入服务化有助于提高竞争力, 具体将表现为制 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与其增加值率正相关。对此, 可以从分工深化角度 进行理论上的阐 述。 R idd le ( 1986) 认为服务业 ( 主要指生产性服务业 ) 是 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 是经济的黏合剂, 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 是刺激商品生产的 推动力。1!利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更 清楚地阐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动因, 奥地利学 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 ( 劳均装备的资本量 ) 提 高能提升生产力外, 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 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更加迂回的生产过
态。7!现在的问题是,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成为全球 价值链的治理者从而占据特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环节? 根据能力理论, 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首 先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企业所处的网 络结构。由于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 目前 我国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终端市场渠道控制能
力均较弱, 在全球化引导下的制造业多区段生产 分置格局中, 主要在扮演配角, 这种格局更多地 是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或供应链整合方式进行。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将生产多区段分置 的链条铺设到广泛的地区, 特别是与要素禀赋差 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垂直型区段分置。或 者跨国公司通过对外包、下包供应商的等级评估 淘汰竞争制度和提供设计、制造技术帮助, 将这 些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向自身控制的环节转移。于 是, 在这种分工体系中, 我国很多制造业行业主 要是在从事加工装配业务, 处于所属行业的低附 加价值环节, 即该行业 ∀ 微笑曲线# 的中间低端 部分。这些行业和企业普 遍具有如下鲜 明特征: 技术含量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不拥有自主的核 心技术和品牌, 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居多, 竞 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廉价劳 动力和其他生 产要素。
关键词 ! 对外贸易; 投入服务化; 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 ! F 279 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4769 ( 2010) 05- 0017- 05
一、引言 制造业 投入服务 化 ( serv ic ing, 有学 者称之 为 tert iarization, 即第三产业化 ) 指制造业企业在 生产经营中倾向于较少投入实物要素, 较多投入 服务要素。造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主要动因在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10 5
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
基于 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顾乃华 夏杰长
摘要 ! 基于 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 提高投入服务化程度能够提高制 造业的增加值率;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背景下, 制造业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力, 会倾向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便宜的优势提升制造环节的竞争力, 更少借助投入服务化提 高增加值率; 服务行业对外贸易程度会调节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 使用对外贸易比重 高的行业供给的服务要比使用对外贸易比重低的行业供给的服务更能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高。
∃ 18∃
与专业化逐渐深化, 经济效率将越来越取决于不 同生产活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的属性, 而非 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
从组织形式上看,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不断强 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服务外包不断发展的过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独立化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开 始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一些附属于原生产单位内
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 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竞争机制 的弱化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 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第三, 专业人才不足, 制约了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由于外部生产性
∃ 17∃
足其价值生成过程 的由物品、服 务、技术 支持、
知识和自我服务构成的 ∀ 物品 - 服务包 #。于是, 无形的服务包括账面上可反映的服务和隐形服务 逐渐取代有形产品, 成为在顾客关系管理中最能 够给顾客创造价值的要素, 而实物产品往往只充 当服务的载体, 或作后续服务的敲门砖。
既然服务成为制造企业一种日益重要的投入
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活动, 如广告、营销、人力资 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装、运输等, 开始逐渐 转向外部化, 具体表现为原生产单位外购、分包 这些服务活动。依据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生 产性服务外部化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的
表现。陈宪、黄建锋 ( 2004) 在综述国内学者论 述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后认为, 在服务 业增长的背后, 真正起决定作用并能作出一般解 释的应该是 ∀ 社会分 工# 因素。4!社会分工深化 的结果之一便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 企业面临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竞争强度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