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七年级(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七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一、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阙:嶂:自.非亭午:亭午:曦:襄:沿:溯:沿溯阻绝.:或:宣:虽:奔:时:疾:哀转久绝.:湍:回:绝.巘:巘:漱:良:旦:肃:属:引: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⑵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遂成枯落________④以负陛下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课外文言文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适:到……去。

②缘:因为。

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

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乙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

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彬得金,送还西库。

道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④不记录。

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注释)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

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③意与日去 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一、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阙:嶂:自.非亭午:亭午:曦:襄:沿:溯:沿溯阻绝.:或:宣:虽:奔:时:疾:哀转久绝.:湍:回:绝.巘:巘:漱:良:旦:肃:属:引: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⑵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界:方:为:秋田之害..:生:如:其.喙:喙:蔽:以.钳搏之.:悉:旬日:皆:岁:岁以.大穰:大穰:其.虫旧曾有之:谓: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方两三级B.而动如初匠师如其言C.以钳搏以瓦布之D.问塔动之因其虫旧曾有之E.旬日子方皆尽人皆伏其精练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说明为数众多,用“”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

最后用“”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三、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作者,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据:于:方:患:钱帅登之.:布:患其.塔动:故如..此:乃.以.瓦布之:初:密.使其..妻:贻以.金钗:塔动之.因:但:讫:钉:如.其言:如其.言:遂:盖:弥束:六幕:胠箧:履:持:伏:伏其.精练..: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如其.言()此.易耳()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四、阅读《黄牛滩》,完成文后问题。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如:绝:犹:故: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2、文末用歌谣做结尾有什么作用?3、作者写水突出了了什么特点?一、1、自:在略:完全阙:同“缺”,缺口,空缺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如果亭午:正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到襄:上,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沿溯阻绝.:断。

或:有。

宣:宣布,传播。

虽:即使。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不以:不如。

疾:快。

时:季节。

湍:急流的水。

回:回旋。

绝.巘:极。

巘:山峰。

漱:冲荡。

良:的确,实在。

旦:早晨。

肃:寂静。

属:连续。

引:不断。

响:回声。

哀转久绝.:消失。

2、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⑶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

“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5、清荣峻茂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

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落笔于山极为自然。

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

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

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7.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9.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二、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之害:之:的害:危害。

生:产生。

如:像。

其喙:它的。

喙: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遮盖。

以钳搏之:以:用。

之:它,指子方虫悉:都,全。

旬日:十天。

皆:都。

岁:年成。

岁以大穰:因为。

大穰: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这种。

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3. C、E。

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三、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

2.据:统治。

于:在。

方:才。

级:层。

钱帅登之:指正在建的塔。

患:嫌,担心。

患其塔动:这。

布:铺排。

故如此:故:所以。

如:像乃:于是,就。

以瓦布之:用。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密使其妻:使:派其:他的。

贻:赠给。

贻以金钗:用,把。

塔动之因:的。

但:只。

讫:终了,完毕。

钉:用钉子钉。

如其言:遵照。

如其言:他的。

遂:于是,就。

盖: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履:走,踩踏。

持:支撑。

伏:同“服”,佩服。

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精练:精熟。

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

4.在;拿;只。

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四、如:像绝:消失犹:还故:过去的,原来的1、前两个指黄牛滩,后一个指黄牛石。

2、证实黄牛滩的水路迂回,黄牛岩很高。

3、突出了江水迂回曲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