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8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2. 光周期中光期与暗期的重要性
临界暗期(夜长)
在光暗交替中,长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大暗期 长度或指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
(1) 暗期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
光
暗
短日植物
长日植物
暗中断试验
SDP
LDP
(1) 暗期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
光
暗
短日植物
长日植物
光期和暗期对开花的影响
暗期的重要性
四、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春化处理
2.调种引种 3.控制花期
闷麦法:把湿润的种子闷在 罐里放冷处40~50天,
南北方地区之间引种
低温处理促进开花,如香石竹
第二节 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
一、发现和类型 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三、光敏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
纬度愈高的地区(北方),夏季昼长,夜愈短;
南
日长,短
某地 日长,长
北
南
开花早
开花迟
SDP
北
南
开花迟
LDP
开花早
北
日 长
春分
冬至
夏至 秋分
北半球不
夜 长
同的纬度
地区昼夜
长度的季
节变化
冬至
1. 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引种载培
植物类型 引种方向 开花期
LDP
南种北移 早
北种南移 迟
SDP
南种北移 迟
北种南移 早
克勒布斯试验证明,植物体内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 植物的成花过程。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 (即C/N)比值高时,植物开花;比值低时,植物不 开花或开花延迟。
植物生理学第08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本章内容提要: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株的开花,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低温和光周期是成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
一些二年生植物和冬性一年生植物的成花需要低温的诱导,即春化作用。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开花过程,P fr/p r的相对比值影响植物的成花过程,短日植物的成花在暗期前期要求“高P fr反应”,在暗期后期要求“低P fr反应”,长日植物与此相反。
春化处理和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调节植物的开花时期,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和性别分化受环境影响较大。
花粉能否正常萌发和受精取决于花粉和柱头之间的亲和性,人为干预可打破不亲和性。
外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诱导单性结实。
第一节春化作用大多数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开花之前要达到一定年龄或是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然后才能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开花。
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juvenile phase)。
处于幼年期的植物,即使满足其成花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成花。
已经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开花。
外界条件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
1、春化作用及植物对低温反应的类型早在19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低温对作物成花的影响。
如小麦和黑麦的有些品种需要秋播-“冬性”品种;有些则适应春播--“春性”品种。
如果将冬性品种改为春播,则只长茎叶,不能顺利开花结实;而春性品种不需要经过低温过程就可开花结实。
在一些高寒地区,因严冬温度太低,无法种植冬小麦。
前苏联的李森科(Lysenko) 将将吸涨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遂将这种方法称为春化,意指冬小麦春麦化了。
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生殖生理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生殖生理
植物的生殖生理是植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的生殖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生理机制。
以下是植物生殖生理的一些关键方面:
1. 花的发育和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始于花的发育。
植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分子事件,包括花芽的分化、花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等,最终形成花。
2. 授粉和受精:在花开后,植物通过授粉过程将花粉从雄蕊传递到雌蕊上。
受精是指花粉与雌蕊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 种子和果实的发育:受精后,受精卵会发育成胚胎,同时子房会发育成果实,包裹并保护种子。
植物的生殖生理还涉及种子的成熟、休眠和萌发等过程。
4. 性别决定和性别表达:植物的性别可以是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
性别决定的机制可以涉及遗传因素、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等。
性别表达涉及花的形态、雄蕊和雌蕊的发育以及花粉和柱头的特征。
5. 自交不亲和和杂交优势:一些植物具有自交不亲和的机制,即同一植株的花粉在自花授粉时无法受精。
而杂交优势是指杂交后代在生长、发育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优于亲本的现象。
6. 植物繁殖策略:不同植物种类采取不同的繁殖策略,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如营养繁殖)或二者的结合。
植物的生殖生理与它们的生活史和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
植物的生殖生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涉及许多不同的过程和机制。
对植物生殖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繁殖、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并为农业和园艺等领域提供实际应用。
1。
植物生理学第10章植物生殖生理

增加适宜光周期诱导的天数,可加速花原基的发育,增加花的数目。
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远远低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植物每天光周期开始与停 止的时间是太阳处于地平线下6。时的清晨与傍晚。
五、光对暗期的中断
短
长
日
日植Leabharlann 植物物又
又
叫
叫
长
短
夜
夜
植
植
物
物
暗期闪光中断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开花的作用
暗期闪光中断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开花的作用
中断暗期的闪光强度很低(日光的10-5倍或月光的3~10倍)。但是,光照强度低所 需时间长,反之则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
以上实验说明,光周期中暗期长短对植物开花起决定作用,称之为临界夜长。
只要暗期超过短日植物的临界夜长,不管光期有多长,短日植物都能开花。如果用闪光 中断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
12小时。
在低纬度地区(如我国南方)没有长日照条件,所以只有短日植物。 在中纬度地区(如我国北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都有,长日植物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 而短日植物在秋季开花。 在高纬度地区,短日照时温度太低,所以只生存要求日照较长的植物。
栽培作物由于人工不断驯化,对日照长短的适应范围逐渐增大。 如晚稻是原始型,仍保持短日植物特性,而早稻和中稻发生的变异,称为日中性植物。 番茄原是短日植物,经长期驯化也变异称日中性植物。
判断植物光周期类型的方法: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能使长日植物开花的最短日照时数或者能使短日植物开花的
最长日照时数。 临界日长不是12小时。 如短日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是15.5小时,长日植物菠菜的临界日长是13小时,如果将苍耳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2011)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
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
长度的反应。
一、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 (一)、光周期的发现
1、Julien Touvmens(法国,1912)将蛇麻春天持续遮 光6h,提早开花,断定蛇麻提早开花是由短日照引起的, 因其不幸在战争中死亡,其观点没有进一步发展。 2、美国的Garner和allard发现佛罗里达的烟草在华盛顿 夏季旺盛生长,不开花,冬季温室内的烟草却开了花, 这个现象促使了光周期现象的发现,提出了烟草的花诱 导决定于日照长度的理论。
1、温度:低温是春化作用的主要条件。 有效温度是0-10℃之间,适宜温度1-7℃, 由此将小麦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冬性愈 强,所需要的春化温度愈低,需要春化天数愈 长 各种植物春化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及持续时间不 同,这与原产地有密切关系,是该种植物在系 统发育中形成的,对大多数植物而言,1—7℃ 是最有效的温度范围,一般认为低温上限是 9—17℃,持续时间一般为1—3个月。
⑤短-长日植物(short-long day plant, S-LDP ) 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短日后长日的双重日照 条件,如风铃草、鸭茅、瓦松、白三叶草等,如风 铃草。 ⑥长-短日植物(long-short day plant,L-SDP) 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长日后短日的双重日照 条件,如大叶落地生根、芦荟、夜香树等。 ⑦两端(极)日照植物:也叫两极光周期植物 (amphophotoperiodism plant) 与中日照植物相反,这类植物在中等日照条件下 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才开花, 如狗尾草等。
(二)、调种引种:
不同纬度温度有明显差异,在南北方之 间引种,必须了解品种对温度的要求。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在暗周期过程中,红光抑制了短日植物成花作用,且其 效应可以被远红光逆转。这个反应表示了光敏色素在控制成 花作用。
四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成花诱导中的应用
1.GA可代替长日照,诱导长日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
也可代替低温,使冬性长日植物不经春花而开花。 2.NAA和2,4-D等生长素刺激菠萝开花 3. ETH 可促进菠菜开花 4.PA也可能是开花刺激物。
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ABC 模型
植物花由外而內的四轮花 器官的形成,它们由三组不同 基因(A、B、C)彼此间相互作 用或拮抗所调控, 即所谓的 “ABC 模型”
花萼 花瓣 雄蕊 心皮
ABC 模型要点
1、控制花器官发育基因包括三 类基因 A:APETALA1(AP1) 和
APETALA2(AP2) B:APETALA3(AP3) 和 PISTLLATA(PI) C:AGAMOUS(AG)
前苏联植物生理学家李森科(Lysenko),将浸泡萌
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使其在当年夏初
抽穗开花。
李森科将这种技术称为 春化,意为冬小麦春麦化了。
他最早提出了春化的概念。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
程。
二、春化作用的条件 1. 低温 低温是春化作用的 主导因子。但不同的植 物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 品种,春化所要求的低 温范围和低温持续的时 间不同。 一般有效温度为0~ 10℃,最适温度为1~ 7℃。
二、提早成熟
常春藤
植物在感受外界刺激而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
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既可形成叶芽又可形成花芽。它的分
化方向取决于植物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植物不经受精过程而形成物无籽果实的现象。
图8-8 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一节 春化作用
一、春化作用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概念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做春化作
用。 2、反应类型 (1)绝对型:二年省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2)相对型:低温促进成花,不经低温也可成 花,但营养生长期延长
各类型小麦通过低温春化需要的 温度和天数
类 型 春化温度范围(℃) 春化天数
(2)内含物 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尤其脯氨酸)、激
素、酶类、维生素、无机物等。
2、花粉与柱头的识别
花粉外壁糖蛋白-----柱头乳突表面蛋白质膜
3、花粉萌发与花分管伸长
集体效应:落在柱头上的花粉密度越大,萌发比例 越高,花分管生长越快。
二、受精生理
1、生理变化
呼吸速率增加、激素增多、库活性加强
图8-2 相对开花反应和春化期间温度的关系
三、春化作用的机理 1、春化刺激的感受与传递 (1)感受时期: 种子春化 绿体春化 (2)感受部位:分生组织及其他能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3)春化效应的传递:通过细胞分裂从母细胞向子细胞传 递 2、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 (1)呼吸作用变化
氧化磷酸化加强 呼吸途径变化:Cyt氧化酶减弱,AsA氧化酶增强 (2)低温诱导蛋白产生 (3)RNA含量增加
土壤干旱、氮肥较少:多开雄花
4、激素
IAA、ETH:促进雌花 GA:促进雄花 CTK:利于雌花分化 TIBA、MH:抑制雌花 CCC:抑制雄花(对抗GA)
第四节 授粉受精生理
一、授粉生理
1、花粉化学组成
(1)壁物质 外壁蛋白:糖蛋白,由绒毡层合成,是识别蛋白 内壁蛋白:花粉自身合成,是水解酶类 其他:孢粉素、纤维素、角质
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知识点整理

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知识点整理●幼年期与花熟状态●高等植物的生命周期●幼年期●不能感应成花诱导,即使是处于适宜成花的外界条件下,一般也不能开花。
●成年期●与幼年期植物的基本差异在于是否具有分化产生花的潜力●能感应成花诱导●生殖期●从成年期到生殖期的转变经历两个相对稳定的发育状态●成花感应态●成花感应态(即花熟状态)是指植物从幼年生长进入成年生长后,其茎端分生组织处于一种感应状态,能感应环境信号刺激,启动花芽分化发育。
●处于成花感应态的分生组织具有分化成花芽的潜力,但必须依赖于内在的和环境信号的刺激才能启动花芽的分化发育。
●成花决定态●花芽分化发育的启动调控茎端分生组织由营养生长状态转变为成花生长状态,即成花决定态。
●进入成花决定态的茎端分生组织具备了分化形成花或花序的能力,即使在开花前移除诱导开花的条件同样能把成花诱导维续到下一个步骤,分化形成花芽。
●成花诱导生理●诱导植物开花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光周期现象和春化作用是两个最重要的对光照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应答机制。
●光周期现象●光周期:在自然条件下,一昼夜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光周期现象:是植物通过感应白昼或是黑夜的长短变化来调节开花时间的机制●临界日长与临界暗期●临界日长:是指植物开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对于长日植物的开花,需要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长;而短日植物则要求短于某一临界日长。
植物的临界日长随植物分布的纬度而不同,纬度高的地区,临界日长较长。
●临界暗期:是指长日植物开花需要的最大暗期长度或短日植物开花需要的最小暗期长度●暗期间断实验证明,成花诱导决定于暗期时数而不是光期时数,即临界暗期对光周期诱导成花起决定作用。
短日植物在超过临界暗期的条件下被诱导开花,长日植物在短于临界暗期条件下被诱导开花。
但对植物的成花反应来说,光期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适当的光暗交替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开花。
花的发育需要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由此实验证明并提出:
日照长度控制着植物的成花诱导。
此后,他们又观察到不同植物的开花对日照长度
有不同的反应, 并提出光周期现象的理论。
二、光周期现象的概念与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1.概念 光周期(photoperiod):一昼夜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 长度。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 长度的反应。
induction)。
2.光周期刺激的感受部位
接受光周
期刺激的部位 是叶片,开花 部位是茎尖端 的生长点。 叶片对光 周期的敏感性 与叶片本身的
发育程度有关,
也与株龄有关。
A
B
C
D
3. 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1)光周期刺激的传导
嫁接试验证 明:植物叶片感 受适宜的光周期
诱导之后,产生
的成花物质可通 过嫁接在植株间 苍耳叶中产生的开花刺激物的传导 进行传导。
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
前,如遇高温,低温的效果
会被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 称脱春化作用 (devernalization)或解除 春化。
前体物
低温
中间产物
低温
最终产物(完成春化)
高温 (25-40℃)
中间产物分解(解除春化)
二、春化作用的时间、部位和刺激传递
1. 感受春化的时期 植物感受低温的时期有明显差异,大多数作物的 春化是在种子萌发或苗期进行。 种子春化:在种子萌发期间感受低温诱 种 类
通过温水流,植株即使在长日条件下也不能开花结实。 结论: 植物感受低温春化的部位是茎尖端的生长点和嫩叶, 凡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都可以接受春化刺激。
3. 春化效应的传递
低温刺激作用能否在植物体内传导,经试验有两种截
然相反的结果: 1)能够传导 Melchers 最早提出假说认为,植物经过低温处理后可 能产生了某种可以传递的特殊物质,并通过嫁接传导,诱
日 长 h 夜 长 h
20°N:海口 31°N:上海 40°N:北京 50°N:黑河
图9-5 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季节性变化
低纬度地区分布着短日植物,高纬度地区分布着长日
植物,在中纬度地区长日植物与短日植物共存。在同一纬
度地区,长日植物多在春末和夏季开花,短日植物多在秋 季开花。
四、植物的光周期诱导 1. 概念 把在一定时期满足植物所需一定天数的光周期即 可诱导植物成花的现象叫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
才能成花或成花较多的植物,如小麦、甜菜、胡萝卜、 油菜、菠菜、天仙子、芹菜、甘蓝、烟草。
2. 短日植物
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短于一定时数
才能成花或成花较多的植物,如大豆、菊花、水稻、玉 米、高粱、烟草、苍耳、草莓、牵牛花。
3. 日中性植物 可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开花的植物,如番茄、黄瓜 茄子、辣椒、菜豆、棉花、君子兰、凤仙花、蒲公英。
Garner &Allard (1920,美)发现: 美洲烟草夏季生长旺盛,株高能达3~5m但不开花; 冬季温室中栽培时,株高不到1m即可开花。但是: 冬季温室中人工 延长光照时间
营养生长状态不开花
在夏季人为缩短日照时间
开花
A.长日照条件下的烟草
B.短日照条件下的烟草
图9-2日照长短对美洲烟草诱导开花试验
类 冬
型 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8~15
春化天数(d) 40~45 10~15 5~8
半冬性 春 性
春化作用除了需要一
定时间的低温外,还
需要适量的水分、充
足的氧气和作为呼吸 底物的营养物质。
此外,许多植物在感
受低温后,还需经长
日照诱导才能开花。
天仙子成花诱导对低 温和长日照的要求
2、 每类基因控制相邻的两轮 A基因控制第一轮(花萼)及 第二轮(花瓣)的形成; B基因控制第二及第三轮(雄蕊) 花器官的形成; C基因控制第三及第四轮(心 皮)花器官的形成。
3、ABC基因相互协作,共同控制相邻两轮花器 官的形成 A基因单独时则控制第一轮花器的形成; C基因单独时控制第四轮花器之形成; A基因和B基因控制第二轮; B基因和C基因控制第三轮。
C. 植物对赤霉素和对春化的反应不同:经春化处理后,花
芽的形成与茎的伸长几乎同时发生;赤霉素诱导茎先伸
长,之后花芽才出现。
Burn等(1993;1996)认为,DNA的甲基化程度与春化作用有 密切关系。
四、春化作用的应用 调种引种 控制开花 调节播期 春化作 用的应 用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
一、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短日植物(short-day plant) 长日植物(long-day plant) 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 2. 类 型 长-短日植物(long-short-day plant) 短-长日植物(short-long-day plant) 中日照植物 两端日照植物
1. 长日植物
目的长日照或短日照才能开花;
3)植物在一定日照条件下开花,并不味着植物的一生 都需要这种日照长度,而是仅在植物的一定生长发育 阶段需要一定数量的光周期数; 4)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不一定都长于短日植物,而短日 植物的临界日长也不一定都短于长日植物; 5)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对日照的要求可能不同。
三、植物光周期适应性与地理起源分布的关系
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ABC 模型
植物花由外而内的四轮花 器官的形成,由三组不同基因 (A、B、C)彼此间相互作用或 拮抗所调控, 即所谓的“ABC 模型”
花萼 花瓣 雄蕊 心皮
ABC 模型要点
1、控制花器官发育基因包括三 类基因 A:APETALA1(AP1) 和
APETALA2(AP2) B:APETALA3(AP3) 和 PISTLLATA(PI) C:AGAMOUS(AG)
在暗周期过程中,红光抑制了短日植物成花作用,且其 效应可以被远红光逆转。这个反应表示了光敏色素在控制成 花作用。
四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成花诱导中的应用
1.GA可代替长日照,诱导长日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
也可代替低温,使冬性长日植物不经春花而开花。 2.NAA和2,4-D等生长素刺激菠萝开花 3. ETH 可促进菠菜开花 4.PA也可能是开花刺激物。
营养生长
营养生长 营养生长 营养生长 开花 24h
3)光与光周期诱导
光强与光周期诱导
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远远低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的
光照强度,植物每天光周期开始与停止的时间是太阳处
于地平线下6°时的清晨与傍晚。
光质与光周期诱导
利用不同光质的闪光试验发现,暗期间断最有效的 光是红光,如果红光照射后,立即照射远红光,则红光 的间断效应被抵消。
前苏联植物生理学家李森科(Lysenko),将浸泡萌
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使其在当年夏初
抽穗开花。
李森科将这种技术称为春化,意为冬小麦春麦化了。
他最早提出了春化的概念。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
程。
二、春化作用的条件 1. 低温 低温是春化作用的 主导因子。但不同的植 物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 品种,春化所要求的低 温范围和低温持续的时 间不同。 一般有效温度为0~ 10℃,最适温度为1~ 7℃。
冬黑麦低温处理的时间数提高了春化 作用效应的稳定性。
相对低温型,植物开花对低温的要求是 相对的,低温处理促进开 花; 绝对低温型,植物开花对低温的要求是 植物对低 温的要求 分为 绝对的,不经低温处理,
绝对不能开花。
根据原产地的不同,将小麦分为冬性、半冬性和 春性三种类型。
表 9-1 不同类型小麦通过春化需要的温度及天数
3)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
4)赤霉素含量增加,玉米赤烯酮在一些植物体内的消长
状况与完成春化作用的深度同步。
图9-1
低温和外施赤霉素对胡萝卜开花的影响
A.对照;B.未低温处理,每天施用0.01mgGA;C. 低温处理8周
图1结果表明,赤霉素与春化作用有关,甚至有人认为赤霉
素就是春化素。
但赤霉素不是春化素,原因: A. 不是所有需春化的植物在低温处理后体内的赤霉素含量 都明显增加。 B. 对短日植物来说,赤霉素不能代替低温而发生作用。
2)暗期与光周期诱导临界夜长(critical dark period) 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 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 暗期长度。 临界暗期比临界日长对开花更为重要。
暗期间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暗 光 SDP
营养生长
临界暗期长度
LDP
开花
开花
闪光
营养生长 开花 开花 开花
第二节 春化作用
一、春化作用的发现
19世纪中期已发现,许多二年生植物及许多秋播作物,
经一定时期营养生长后越冬,次年夏初开花结实。若将秋
播作物改为春播,则不能或大大延迟开花。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 把吸水萌动的小麦种子放在0~5℃下40~50天,
然后在春天播种可以开花结实。从而避免了因秋季干
旱等原因无法播种所带来的损失。
4、A基因与C基因相互拮抗。
花器官形成的“ABC”模型要点: 正常花器官结构的形成是由A、B、C3类基因的共同作用完
成的,每一轮花器官特征的决定分别依赖A、B、C三类基
因中的一类或两类基因的正常表达。如果其中任何一类或更 多类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丧失功能,则花的形态发生将出现异 常。
ABCDE模型
ABCDE模型中,A类基因调控萼片和花瓣的发育;B类基 因调控花瓣和雄蕊的发育;C类基因调控雄蕊、心皮和胚珠 的发育;D类基因调控胚珠的发育;E类基因调控除萼片以外 的其他4轮发育。D突变体缺乏胚珠,E突变体全部花器官发 育成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