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上第4章第一节分类存储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件

三、解答题 13.如图所示是一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上都标注了字母,请 回答: (1)如果F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B面,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 (2)折叠成长方体后,俯视图与D面一致,左视图与C面一致,那么 主视图是哪面的视图? 解:(1)C面 (2)A面或F面
14.如图是一个由若干个棱长相等的正方体构成的几何体的从三个方 向看到的形状图.
角的特殊关系
1.∠1与∠2互余,∠1是∠2的余角,∠2是∠1的余角。
∠1+∠2=90°
2.∠1与∠2互补,∠1是∠2的补角,∠2是∠1的补角。
∠1+∠2=180°只考虑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结论: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结论: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各图中的∠1和∠2是不是对顶角。
A.11° B.11.25° C.11.45° D.12.25°
二、填空题 8.(2015秋·南江县期末)已知∠α的余角是35°36′,则∠α的度数是 ___5_4_°__2_4_′ __。. _ 9.如图,水平放置的长方体的底面是长为4,宽为2的长方形,它的
左视图的面积为6,则长方体的体积等于_2_4_。_.。
16.A,B两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O为原点,现A,B两点分别以1 个单位/秒,4个单位/秒的速度同时向左运动。
(1)几秒后,原点恰好在两点正中间? (2)几秒后,恰好有OA∶OB=1∶2?
解:(1)设运动时间为x秒,x+3=12-4x,x=1.8,答:1.8秒后,
原点恰好在两点之间。
(2)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B与A相遇前:12-4t=2(t+3),t=1;②B 与A相遇后:4t-12=2(t+3),t=9。答:1秒或9秒后,恰好有OA∶OB =1∶2。
线段
封闭
每个多边形可以分割 N-2 不重合的三角形。
泰山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4.1《分类存储》教案

4. 教师应在作业反馈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和改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应用文件分类存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效率。
强调分类存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分类存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分类存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数字时代的文件管理》
- 《如何高效整理电脑文件》
- 《文件分类存储的最佳实践》
- 《提升信息素养的五个步骤》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文件管理软件、云存储服务等,让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分类存储的功能和便利性。
- 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分类存储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分类存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分类存储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分类存储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实践经验。
5.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分类存储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分类存储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成果:查看学生对文件分类存储的效果,评估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展示一些关于分类存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存储的重要性。
精编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4.3 数据的整理教案 (新版)青岛版

···
21.8 1<22.8
22.8 1<23.8
23.8 1<24.8
24.8 1<25.8
···
鞋号
···
22
23
24
25
···
如果你的脚长在22.8~23.1之间,可以选择()号的鞋。
如果你的脚长在25.3~25.7之间 ,可以选择()号的鞋。
依此类推,销售员根据你的鞋号就知道你所需要的鞋的大小。五、当堂测试,检查效果
小结:分组整理就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例1、学校为校短跑队购买一批塑胶鞋,具体统计了一下数据,记录如下:(单位:cm)
23.5 24 24.5 25 23.5 26 25 23.5 24.5 25 25 23.5 25 24 24 23.5 24 25 24 24 25
对以上数据怎样整理购买时方便?
四、归纳总 结,提升能力
1、到商场买鞋,只要把鞋号告诉售货员,售货员就能找出一双基本适合你穿的鞋让你试一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鞋厂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穿的鞋,是否需要去量出所有人的脚的大小,然后逐一根据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制作鞋?你有什么好方法?
这是因为鞋厂对各种尺寸的鞋进行了编码,一个鞋码代表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鞋。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表: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如果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各自按从 小到大的次序排列,那么就能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完成下面表格:
男生
女生
(1)根据上表,你怎样来比较男、女生的身高?(2)身高在155cm以上的男、女各占百分之几?(3)身高在160cm以上的男、女生各占百分之几?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简介 精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简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分量已成共识,《标准》以将“统计与概率”列为四个知识领域之一,成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并重的内容,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阶段均有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八年级上册的第12章“数据的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九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
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全章教学约需8课时: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2课时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约3课时4.3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1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本章知识结构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全面调查是对全体对象进行考查的一种统计调查。
教材通过案例让学生考查全班同学喜爱六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情况,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普查是全面调查的一种,如人口普查。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
教科书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调查中小学的视力情况,介绍通过抽样调查获得数据的方法。
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
教科书采用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分别抽取学生的方法来获得样本,这实际上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
“捉——放——捉”是生产和科研中常用的方法,常常用来根据部分的数量估计一个整体的数量,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瓶中豆等。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
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处理废电池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生物具有以下8个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动物和人通过摄食获取。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排汗、排尿,植物的落叶等。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如长得像父母为遗传,长得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生物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如实记录调查过程,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1) 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 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
这种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5.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计算全班平均值等步骤,以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6.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7.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如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够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使土壤疏松。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RJ)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第4章 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专题

a
0b
c
解:因为 b - c<0,b - a>0,c - a>0,
所以 |b - c| = -b + c,|b - a| = b - a,|c - a| = c - a.
原式 = (-b + c) + (b - a) - (c - a)
= -b + c + b - a - c + a
= 0.
总结 含绝对值的整式化简问题解题步骤:
所以 3A = x2 - 14xy - 4 + B
= x2 - 14xy - 4 + (2x2 + 2xy + 2)
= x2 - 14xy - 4 + 2x2 + 2xy + 2
= 3x2 - 12xy - 2.
所以
A
=
x2
-
2xy
-
2 3
.
(2) 若 x = -3,y = 2,计算 A - 3B 的正确结果.
6. 已知 a - b = 2,ab = -1,则 3a - 3(ab + b) 的值是 9 . 分析:原式 = 3a - 3ab - 3b = 3(a - b) - 3ab = 3×2 - 3×(-1) = 9.
专题二:与整式的化简有关的说理题
◆类型一 整式加减中的改错问题 例4 (肥城市期末) 一位同学做一道题:“已知两个多项 式 A、B,计算 2A + B”. 他误将“2A + B”看成“A + 2B”,求得的结果为 9x2 - 2x + 7,已知 B = x2 + 3x - 2, 求正确答案. 分析:将错误结果 (9x2 - 2x + 7) 代入错
第4章 图形的认识 小结与复习课件(共37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由 (1) 知,∠AOC 和∠BOD 都与∠AOD 互补,
所以∠BOD =∠AOC = 30° (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9 已知∠AOB = 90°,∠COD = 90°,画出示意图,
并探究∠AOC 与∠BOD 的关系. A C 解:如图①,因为∠AOB = 90°,
∠COD = 90°,
所以∠AOC = 90°-∠BOC, O
4. 线段的中点 应用格式:
A
C
B
因为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所以 AC=BC= 1 AB,AB=2AC=2BC. 2
5. 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 1. 角的定义 (1)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也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 位置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成的图形.
解:有两种情况:
CB
如图①所示:∠AOC =∠AOB +∠BOC
= 50° + 10° = 60°; O
如图②所示:∠AOC =∠AOB-∠BOC = 50°-10° = 40°.
图① A BC
综上所述,∠AOC 为 60° 或 40°.
O 图② A
考点五 余角和补角
例7 已知∠α 和∠β 互为补角,并且∠β 的一半比∠α 小 30°,求∠α,∠β. 提示:此题和差倍分关系较复杂,可列方程解答.
度吗?请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猜想:MN =
1 2 b cm.
A
MB N C
理由: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图可得
MN = MC-NC = 1 AC- 1 BC
2
2
= 1 (AC-BC) = 1 b (cm).
七年级上册一至四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一至四章知识点一、数学一至四章主要学习了整数的性质,包括相反数、绝对值、加减乘除规律。
其中,相反数是指两个数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的数,绝对值是指一个数距离零点的距离,常用“|x|”表示。
加减乘除规律则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例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
除此之外,一至四章还涉及了分数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分数是指一个数与另一个非零数的比值,通常写作“a/b”的形式。
我们需要学会将分数化成最简形式,加减乘除分数的方法,以及常见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物理一至四章的物理内容主要为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力、质量、速度和加速度等。
力是指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通常用牛顿(N)来衡量。
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属性,通常用千克(kg)来衡量;速度则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通常用米每秒(m/s)来衡量;加速度则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通常用米每秒平方(m/s²)来衡量。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还需要了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定律。
牛顿三定律分别为惯性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和相对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则是描述了质点之间的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是解释宇宙运动的基础。
三、化学一至四章的化学内容主要为元素周期表的介绍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元素周期表是由瑞典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按照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规律组织了所有元素。
通过学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元素的基本性质,例如元素名、符号、原子量等。
化学反应则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化学反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类型、平衡状态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用法等。
四、生物一至四章涉及了生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的结构、植物的种类以及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
我们需要了解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细胞结构的组成及其功能。
同时,也需要学习植物的种类和基本区分方法,例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前节学习的网上信息的搜集,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网上信息的下载与搜集,掌握的应该比较好。这一节正好起到巩固、实践、深化的作用,同时这节课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在网上查找资料,并有目的进行筛选,整理的能力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发展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资源管理工具进行分类;
4、提高学生分类管理资源的能力。
由学生自己提出认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师总结。然后展示学习目标。板书目标和课题
学生明确任务
大屏幕展示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学习,明确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一轮:知识大比拼(竞争性的学生学习任务)
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准确.
任务一:用搜索引擎来搜索"山东泰山"
课标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存储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包括:
一、科学管理的规划能力
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三、与人合作及自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文件与文件夹相关的操作(新建、移动(复制)、命名、删除等)。
难点:如何根据需要合理分类管理资源。
策略方法
借助网络资源实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师生互助式教学法、讨论与展示
学生开始操作计算机进行整理自己的文件。
用蓝剑电子教室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
用蓝剑电子教室查看学生的“协同合作”的探究过程
学生本机展示时,用蓝剑电子教室展示到大屏幕上,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该同学的操作过程。
五、知识拓展
第三轮小组课后思考,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利用收藏夹分类管理网址
学生实践:(按照课本68页操作)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的任务。
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我省名胜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搜索浙江名胜的佳境中,进而学习保存网页及图片进行归类存储操作。
任务布置:根据教学进度,逐步给出。
第一轮:知识大比拼(竞争性的学生学习任务)
第二轮:任务大比拼(各小组的具体任务)
第三轮:课堂大比拼(各小组课堂思考的延伸小组学习)
第四章: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
第一节:分类存储
课题课时
安排
一课时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管理信息资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的技能。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管理,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知识点操作性技能比较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当前普遍提倡的学科整合,充分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分类管理的能力。
教师引导
引入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积极思考,
教师通过投影或屏幕展示三个任务。
二、从任务中分析出本节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进行归纳,并点出本节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了解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资源管理工具进行分类;
2、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相关定义、规则和概念;
3、学会根据需要对文件及文件夹进行新建、命名、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
教师重点讲解分类文件夹的建立方法。
本轮重点:规划建立文件夹(注意不同文件夹分类结构)
用蓝剑多媒体电子教室查阅学生编缉、补充完善
知识结构情况。
板书建立分类存储注意事项。
教师提问、引导。
根据教师提问,逐一回答相关问题。
用蓝剑多媒体电子教室将该节知识结构切换到学生计算机上。
四、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任务二:让学生保存网页,如:泰山.注意网页的命名.
任务三:让各小组建立"山东名胜",打开它再建立两个文件夹,分别是:网页资料、文字资料.
任务四:(1)保存泰山的图片,注意图片的命名。
(2)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搜索方法进行图片搜索保存图片.(选讲)
选出优胜的两个小组。
要使下载后的文件从无序堆砌到有序存放,需要先划分好存放地盘,即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
2、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相关定义、规则和概念;
3、学会根据需要对文件及文件夹进行新建、命名、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
4、提高学生分类管理资源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继续巩固网上信息的下载,并会灵活多样的进行分类存储。采用了引导法,自学法和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快乐大比拼的"智力大冲浪式"的教学过程,分三轮进行,通过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本节内容和前节网上内容的搜索及下载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本节也起到巩固上节知识的惩前毖后的作用。
很可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课堂设计中尚缺乏精细,未能很有效地根据课堂实际进行随时的课堂设计的调整,在学生作品的评价方面时间放得非常少,造成了整节课的时间紧张和头重脚轻的感觉,实际上回想过来,如果在一些细节上能做得好一些,可能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譬如:在引入环节,可以这样来设计:同学们,五一节到了,我们大家提前去游玩一下名胜古迹从而较自然地引入到网页的搜索,当然这一节重点还是下载后的文件如何整理和归类,当我们把这些细节设计得言简意骸时,我们就可以将时间分配到任务的实施和作品的评价上,这样的话,我们的整堂课就会显得非常流畅了.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善于取舍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该教师讲,哪些该学生读,都应做到心中有谱,如果想做到面面俱到,那么效果将适得其反,这点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加以改进。
附:板书设计
分类存储
1,规划建立文件夹
2,分类保存信息资源
3,分类整理信息资源
4,收藏夹----搜索
5,资源管理器及文件夹的浏览方式
文件搜索:(课文69页)
关于资源管理器:(使用方法)
文件夹的浏览方式:查看方式、排列方式。
文件夹的隐藏。
引导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巩固练习,加深记忆。参照课文,教师点拨。
生利用刚学的知识,练习。
并实验拓展知识内容
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练习。
六、知识总结
知识回顾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1、了解计算机管理资源的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资源管理工具进行分类;
潍坊十笏园青岛崂山
(注意:各小组应建立各小组中的具体的景点的名称的文件夹在相应的资料下面)
资源素材要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建立好自己的文件夹。
本轮知识点:分类保存信息资源
第三轮:课堂大比拼(各小组课后思考的延伸小组学习)本轮知识点:分类整理信息资源。
1、思索:我们这些素材资源下载后,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
评价结合法。
教学媒体
教师:笔记本电脑、教学课件、计算机教室中装有蓝剑多媒体电子教室。
学生:人手一机、多媒体网络系统。
评价方法
采用“知识+技能+创意”评价维度,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结果评价相结合,并借助网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学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多媒体使用
2、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相关定义、规则和概念;
3、学会根据需要对文件及文件夹进行新建、命名、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
4、提高学生分类管理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文件、文件夹,并学习资源管理器工具的使用,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分类,将无序资料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养成合理分类管理资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合理规划在学习中的意义。
第二轮:任务大比拼(各小组的具体任务)
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资料收集得最全,最好.
第一小组,第五小组,第九小组收集下列景点资料:
沂山、大明湖
第二小组,第六小组,第十小组收集下列景点资料:
曲阜蓬莱阁
第三小组,第七小组,第十一小组收集下列景点资料:
千佛山趵突泉
第四小组,第八小组,第十二小组收集下列景点资料:
第一步:确定文件资源如何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
第二步:按类型查看文件。
第三步:删除无用的文件。
第四步:移动文件。
第五步:一次移动多个同类的文件。
涉及知识点:文件夹的建立、查看方法及类型、文件夹或文件的删除、移动等。
2、同学们抓紧时间根据自己已经下载好的各种文件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吧。看看哪小组的哪位同学整理的科学、有序、规范。
引导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边看书边上网操作,自主探索,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师巡视点拨,释疑解难
学生各小组回答探究过程收获时,教师演示,点拨强化。,在巡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了学生中去,对部分同学给予提示和帮助,也给几位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手把手的指点.
学生自学,边看书,边操作计算机。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组长整理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