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声韵用于训诂说例

罢鬓

仿佛
仿佛

方物
荒脚
,
丙佛 其 形虽 然不
:
然而其 音近可 通
,
盖古
仿佛

之义 只 有 其 音
若 要 探 求 其义 故 有 声 同字 异
网必竿 共纲
, ,
后 以 文 字记 之
必得 其 声 声近义 同

, ,
异 时异地 之人 以 同
音 或音 近 之 字 相 代
因而 写 法殊 异
,

正如 王念孙 所 云
如此 之 类
“ “
,
皆以

,



字为义 也
,





,
既是表
音 的符 号

” “
又 是表 意 的 符 号

这 也说 明
” “
声义 同源

字音 字义 〕

密 切 相关

又 如 连 绵词 放物
, ,
鬓髻



其义 为
见 不 真切 貌

“ ”
,
,
而 书写 的 形 体 又 作 髻
: 、
仿 佛”

,
t 方 f .
,

兹”

子” 同
声 同 韵即 同 音 盖兹

就 其字 形结 构来 看 擎 钱






字为 合 体
,
子 为 独体
这五 字同音 同
,
滋 钱

字 源 出于 子 残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小谈音韵学对做好训诂学的重要作用

小谈音韵学对做好训诂学的重要作用

小谈音韵学对做好训诂学的重要作用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音韵学岳娜娜F201002050摘要: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

本文就从几点来说明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训诂训诂学音韵作用讲到训诂学,首先要解释一下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现象的研究。

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着。

“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

“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

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也有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所以“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训诂复习资料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训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训诂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等,其中经典是最重要的一类文献。

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文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方法1. 语义分析: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找出其本义和引申义,从而理解文献中的意思。

2. 语法分析:通过对句子结构、词类、词序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3. 文字考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进行考证,找出其中的错误和变异,从而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推理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三、训诂的难点与应对方法1. 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2. 古代文献中存在着许多生僻的字词和句式,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才能熟悉并理解其含义。

3.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错误和变异较多,需要通过文字考证的方法,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常常含有一定的隐晦性和多义性,需要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在面对这些难点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方法:1. 多读经典:通过多读经典,熟悉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特点,培养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2. 多做习题:通过做一些训诂的习题,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敏感度。

3. 参考训诂学资料:参考一些训诂学的资料,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

训诂音韵类阅读材料————————————————————————————————作者:————————————————————————————————日期: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后来人们在《奚囊广要》丛书中发现了《语 助》,书前有胡长孺写的《语助序》,此序 写于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于是,人 们知道《语助》成书不会晚于1324年。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雅序郭璞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揔絶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旣辨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鑚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謡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渉乎此也原文:夫尔雅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

揔绝代之离词。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

六艺之钤键。

学览者之潭奥。

揔翰者之华苑。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

莫近于尔雅。

尔雅者。

盖兴于中古。

隆于汉氏。

豹鼠既辩。

其业亦显。

英儒赡闻之士。

洪笔丽藻之客。

靡不钦玩耽味。

为之义训。

璞不揆梼昧。

少而习焉。

沉研钻极。

二九载矣。

虽注者十余。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

是以复缀集异闻。

荟稡旧说。

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

博关羣言。

剟其瑕砾。

搴其萧稂。

事有隐滞。

援据征之。

其所易了。

阙而不论。

别为音图。

用祛未寤。

辄复拥彗清道。

企望尘躅者。

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

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

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

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

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

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

《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

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

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

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

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

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

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

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

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

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

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田俶载南亩又曰访子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烝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吁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幠为下国骏厖汤孙奏假王公伊濯吁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旣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昄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箌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余名而同一实))释言第二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岠齐州以南)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还复返也宣徇徧也(皆周徧也)驲遽传也(皆转车驿马之名)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告谒请也(皆求请也)肃噰声也(诗曰肃噰和鸣)格怀来也(书曰格尓众庶怀见诗)释训第三明明斤斤察也(皆聦明鉴察)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愼)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歩)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释亲第四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聦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韦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也)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加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曽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曽祖王母(曾犹重也)《释诂》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音义:哉,子来反,亦作栽;肈音赵;胎,天才反,孙炎大才反,本或作台;俶字又作俶,尺叔反;权,巨员反,舆音余;令力政反;胚字又作衃,同普才反,又匹尤反,《淮南子》及《文子》并文“妇孕三月而胚”,《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衃,凝血”。

疏:皆初始之异名也。

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

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首者,头也,身之始也。

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

肈者,说文作肇,始开也。

祖者,宗庙之始也。

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

胎者,人成形之始也。

俶者,动作之始也。

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

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

此皆造字之本意也。

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

他皆仿此。

注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

云诗曰令终有俶者,大雅既醉文。

又曰俶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

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

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

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

云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者,谓初首基肇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

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扬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释器》第六:简谓之毕。

注:今简札也。

音义:毕如字。

礼记云呻其占毕,谓呻吟占视简毕之文也。

李本作筚,同。

疏:简,竹简也。

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一名毕。

《礼记学记》云:呻其占毕。

谓但吟诵所视简之文,是谓简为毕也。

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音义:不律,《说文》云吴谓笔为不律。

疏:笔一名不律。

许愼云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尔雅义疏》宋翔凤《序》云:“邢疏但取唐人《五经正义》缀辑而成,遂滋阕漏。

乾隆间,邵二云(晋涵字)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高极远也。

迨嘉庆间,郝疏最后成书。

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学古言。

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

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原,鲜逞胸臆。

盖此书之成,陵唐轹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

”《尔雅义疏》在每类标目下都附有解题,便于把握《尔雅》的体例;解释词义时,一般先引郭璞原注,再加义疏。

还、复,返也。

[郭注]皆回返也。

[郝疏]返者,《说文》云;“还也。

”引《商书》曰:“祖甲返。

”又引《春秋传》作“彳反”,通作“反”。

《仪礼》注:“反,还也。

”《诗猗嗟》笺及《执竞传》并云:“反,复也。

”《氓》笺及《说文》云:“反,覆也。

”“覆”、“复”声同其义亦近也。

还者,《说文》云:“复也。

”《越语》注:“反也。

”《诗》“还而不入”笺:“还,行反也。

”通作“环”,又通作“旋”,“周旋”亦“反复”之义也。

复者,《说文》云:“往来也。

”又云:“□,行故道也。

”“□”、“复”音义同。

《易杂卦》:云“复,反也。

”《诗黄鸟》及《我行其野》笺、传并同,义通作“反”。

《特牲馈食礼》注:今文复为反,盖“反”“复”一声之转,故其字通。

《方言》序郭璞盖闻方言之作出乎輶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周秦之季其业隳废莫有存者曁乎扬生沉淡其志历载构缀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着而独鉴之功显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考九服之逸言摽六代之絶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眞洽见之竒书不刊之硕记也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輶轩使者絶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娥嬴(音盈)好也秦曰娥(言娥娥也)宋魏之间谓之嬴(言嬴嬴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 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或谓之姣(言姣洁也音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昌朱反音株亦四方通语)或曰妦(言妦容也音蜂)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秦旧都今扶风雍丘也晋旧都今太原晋阳县也其俗通呼好为妍五千反妍一作忓)好其通语也扬雄《答刘歆书》雄叩头赐命谨至又告以田仪事事穷竟白案显出甚厚甚厚田仪与雄同乡里幼稚为邻长艾相爱视觊动精采似不为非者故举至之雄之任也不意淫迹暴于官朝今举者怀赧而低眉任者含声而寃舌知人之德尧犹病诸雄何惭焉叩头叩头又勑以殊言十五巻君何由知之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载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卬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奉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数十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翁孺往数岁死妇蜀郡掌氏子无子而去而雄始能草文先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堣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外见此数者皆都水君常见故不复奏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絶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繇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可不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渠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孝亷及内郡卫率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复方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张伯松不好雄赋诵之文然亦有以竒之常为雄道言其父及其先君喜典训属雄以此篇目颇示其成者伯松曰是县诸日月不刋之书也又言恐雄为太玄经由鼠坻之与牛场也如其用则实五稼饱邦民否则为坻粪弃之于道矣而雄般之伯松与雄独何德慧而君与雄独何譛隙而当匿乎其不劳戎马髙车令人君坐帏幙之中知絶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之所絶极至精之所想遘也扶圣朝逺照之明使君求此如君之意诚雄散之会也死之日则今之荣也不敢有贰不敢有爱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者训此于帝籍但言词情览翰墨为士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忘即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见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以从命也且寛假延期必不敢有爱雄之所为得使君辅贡于明朝则雄无恨何敢有匿唯执事图之长监所规缉之就死以为小雄敢行之谨因还使雄叩头叩头《释名》原文举例(卷四):“瑱,镇也。

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

故里语曰: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穿耳施珠曰珰。

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

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

今中国人效之耳。

脂,砥也。

着面柔滑如砥石也。

粉,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