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双孢蘑菇菌株对稻草降解能力的研究

合集下载

降解稻草纤维素真菌的初步研究

降解稻草纤维素真菌的初步研究

降解稻草纤维素真菌的初步研究初世宇;王远亮;周传云【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学刊》【年(卷),期】2011(000)010【摘要】从自然腐烂的稻草秸秆中分离筛选出126霉菌菌株,并从中筛选出10株降解稻草秸秆能力较好的菌株.其中以A242,A251降解秸秆纤维素能力较强;A321,B311降解秸秆半纤维素能力较强.A242,B311菌株的稻草粉发酵降解液中还原糖质量分数分别达到94.104 4,90.627 4 mg/g稻草粉;A321,B321菌株的稻草粉发酵降解液中木糖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1.821 0,12.121 9 mg/g稻草粉.可综合其各自发酵的优势,将其作为初始菌株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总页数】6页(P51-56)【作者】初世宇;王远亮;周传云【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5【相关文献】1.两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J], 胡亚林;冼亮;刘果;段承杰;冯家勋2.稻草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混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J], 刘毅;袁月华3.一株高效稻草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J], 熊格生;刘志;吴莎莎;卢向阳;刘如石4.白腐真菌对稻草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试验 [J], 谢菊兰;吕晓星;肖兵南;周望平5.白腐真菌对稻草中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J], 杭怡琼;薛惠琴;郁怀丹;陈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品比试验徐珍;王倩;陈辉;宋晓霞;尚晓冬;黄建春【摘要】为筛选适合于稻秸秆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工厂化生产栽培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和育种的亲本菌株,比较了AS2796、W192、W2000、8301、8302、J5、A15 共7个双孢蘑菇菌株分别在稻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和麦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的条件下的出菇时间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和J5 出菇最早,A15 出菇最慢;白色菌株8301 产量最高,棕色菌株8302和J5 产量最低;8302、W192和AS2796菇型较好、菌盖较厚,8302和J5 菇质最好.综合分析认为,白色菌株8301、W2000和W192是较为适合的栽培菌株和育种亲本.【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稻秸秆;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品比试验【作者】徐珍;王倩;陈辉;宋晓霞;尚晓冬;黄建春【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11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nge)Imbach]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1],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也是商业化栽培规模最大、普及地区最广、生产量最多的食用菌[2-3]。

双孢蘑菇6个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双孢蘑菇6个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双孢蘑菇6个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分析作者:施肖堃卢园萍蔡志欣郭仲杰陈美元廖剑华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目的】通过多个双孢蘑菇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转录组分析,为进一步验证双孢蘑菇发育相关基因及探讨其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方法】对双孢蘑菇主栽品种As2796及其亲本02、8213,其回交子代W192,以及国外野生菌株ARP159、国内野生菌株AgLH830共6个具有重要代表性的菌株子实体原基期、幼菇期、采摘期、开伞期等4个不同发育阶段共24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与双孢蘑菇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进行各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识别,发掘新基因与共同基因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各数据库的基因功能注释。

【结果】结果共鉴定到10 660个转录本,发掘新基因677个,其中237个得到功能注释。

与原基期相比,6个菌株在幼菇期、采摘期和开伞期分别有49、82、73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3个是相同的基因。

【结论】发现了一批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出不同菌株不同阶段的共有差异基因,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中重要的差异基因进行了注释与探讨。

关键词: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中图分类号:S 6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19)07-775-07Abstract:【Objective】Transcriptom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garicus bisporus at 4 developmental stages to identify the genes associated with and deciph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fungal development. 【Method】From 6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A. bisporus including main cultivar As2796, its parents 02 and 8213, its backcrossing offspring W192, foreign wild strain ARP159, and domestic wild strain AgLH830, at primordium, young, harvesting, and opening stages, 24 fruiting body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or transcriptome sequence analysis. By aligning them against the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of A. bisporus, the genes that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were identified. Both unique and commo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were clearly exposed to be annotated using the databases to determine their specific functions. 【Result】 Among the 10 660 transcripts obtained, 677 genes were unique with 237 functionally annotated. The tested A. bisporus shared 49 common DEGs between primordium and young stages, 82 between primordium and harvest stages, and 73 between primordium and pileus opening stages. And, 13 genes were found commonly present in the various strains. 【Conclusion】Both unique and common DEGs in A. bisporus at the 4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notated in the study.Key words: Agaricus bisporus;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0引言【研究意義】转录组研究是发掘功能基因的重要途径,通过样本间基因表达差异比较,进而鉴定与特殊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后续的实验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验证,有利于在动植物疾病、功能基因组、育种等领域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1-2]。

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研究

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研究

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研究I.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资源,其生长过程中对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秸秆木质纤维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食用菌品种,如黑木耳、香菇等。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菌株的降解能力上,缺乏对多种菌株共降解能力的系统研究。

此外目前关于几株食用菌同时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较少,这限制了我们对多菌株共降解能力的认识和应用。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进行实验,探讨几株食用菌共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新的、高效的秸秆处理方法。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多菌株共降解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的重要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秸秆和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秸秆木质纤维素是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其降解过程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尚不充分,导致大量秸秆堆积在农田中,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还加剧了土地退化。

因此研究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利用食用菌分解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为农业生产提供养分,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同时这也有助于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压力。

其次研究几株食用菌对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不同水稻内生菌降解水稻和小麦秸秆能力的研究

不同水稻内生菌降解水稻和小麦秸秆能力的研究

不同水稻内生菌降解水稻和小麦秸秆能力的研究秸秆组成成分中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问题是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以中国湖南省水稻秸秆和蒙古的小麦秸杆为研究材料。

选取本实验室所分离出的四株水稻内生放线菌株Osi Sh-1,Osi Sh-2,Osi Sh-10和Osi Rt-1为候选菌株来研究其对水稻和小麦秸秆的生物降解。

首先对四株菌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这四株菌形态符合典型的放线菌特点。

然后对四株菌所产木质纤维素酶进行了定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OsiSh-1,Osi Sh-2和Osi Rt-1均能产生纤维素酶、漆酶及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或者锰过氧化物酶,而Osi Sh-10仅能分泌漆酶及过氧化物酶,不具备产纤维素酶的能力。

将四种内生菌降解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6天之后,降解率分别为33.9和30.9%(Osi Sh-1),34.1和25.3(Osi Sh-2),10.7和6.3(Osi Sh-10),35.2和6.7(Osi Rt-1)。

酶活检测发现,以水稻秸秆为唯一碳源时,Osi Sh-1产纤维素酶活的最大值出现在第六天,为0.113U/ml;Osi Sh-2产纤维酶活的最大值出现在第六天,为0.016 U/ml;而Osi Rt-1产纤维素酶活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三天,为0.020 U/ml。

以小麦秸秆为唯一碳源时,Osi Sh-1和Osi Sh-2产纤维素酶活至第五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06 U/ml和0.101 U/ml。

三种放线菌Osi Sh-1、Osi Sh-2和Osi Rt-1在降解秸秆的过程中Osi Sh-2产还原糖的量是最高的,针对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降解,还原糖含量分别是0.076mg/ml和0.098mg/ml。

从上述实验结果来看,Osi Rt-1具有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而Osi Sh-2产酶,产还原糖能力较强,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内生放线菌。

纤维素降解菌系的筛选及降解稻草条件研究

纤维素降解菌系的筛选及降解稻草条件研究

纤维素降解菌系的筛选及降解稻草条件研究摘要:以已分离的11株纤维素降解菌为材料,采用滤纸崩解法和透明圈法,初步筛选出4株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这4株单菌进行两两组合,研究混合菌系在9d内的CMC酶活和FPA酶活与单菌发酵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混合菌发酵CMC酶活和FPA酶活均优于单一菌株;同时筛选出一组具有高降解能力的混合菌体系;并对该混合菌系降解稻草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初始pH值、产生还原糖的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pH值4.5、发酵96 h时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效果最好。关键词:纤维素降解菌;筛选;CMC酶活;FPA酶活;还原糖含量;降解条件Screening of Cellulose Degrading Microorganism and the Degrading Condition of Rice StrawAbstract: Four strains with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to cellulose materials were screened out of 11 bacteria using filter paper degradation method and clear halo method. Then a mixed germ with higher degradation ability was obtained as the CMC and FPA enzyme activity of mixed bacteria and pure bacterium was compared. The optimum degrading condition of the mixed germ to rice straw was 30℃, pH 4.5, and fermentation for 96 h.Key words: cellulose degrading microorganism; screening; CMC enzyme activity; FPA enzyme activity; degrading condition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廉价、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全世界每年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生成量为850亿t。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来分解和转化纤维素是纤维素利用的有效途径。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对开辟新能源和防止其污染环境有重要意义,一直是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1,2]。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该生物过程是微生物单独作用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进行的,必须依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微生物混合培养或混合发酵已越来越受重视[3]。而且国内对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单一菌种研究较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较少[4,5]。本试验在纤维素降解单一菌株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筛选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系,旨在为纤维素的高效转化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菌种纤维素降解菌分别来自枯树根、烂菜叶、牛粪和牛胃中。1.2培养基制备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琼脂粉20 g,水1 000 mL,pH值6.5。滤纸条鉴定培养基:(NH4)2SO4 0.10%, KH2PO4 0.10%, MgSO4·7H2O 0.05%,K2HPO4 0.20%,酵母膏0.01%,滤纸条(规格为1 cm×7 cm)1块,pH值6.5。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NH4)2SO4 0.20%,MgSO4·7H2O 0.05%,KH2PO4 0.10%,NaCl 0.05%,CMC-Na 2.00%,刚果红0.02%,琼脂2.00%,pH值6.5。液体发酵培养基:KH2PO4 1.00 g, NaCl 0.10 g, MgSO4·7H2O 0.30 g, NaNO3 2.50 g, FeCl3 0.01 g,CaCl2 0.10 g,秸秆木质纤维素20.00 g,pH值7.20~7.40。1.3菌种初筛透明圈直径(H)与菌落直径(D)比值的测定:将11株保藏菌种(菌种名称分别为N1、N2、N3、N4、N5、N6、N7、N8、N9、N10、N11)活化后分别接种到PDA培养基上,30℃培养3d。将每一株菌分别转接到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30℃培养4 d后,加入适量1 mol/L的NaCl溶液,浸泡1 h,根据H与D比值的大小进行初筛。单菌株滤纸失重率的测定:将透明圈大的菌种接种于滤纸条鉴定培养液中,以不接种处理作对照,28℃摇床培养8 d,分别在2、4、6、8 d时测其失重率。滤纸失重率的测定:用滤纸过滤发酵液,将残留物80℃烘干称重,用减重法计算出滤纸失重率。失重率=(培养前底物干重-培养后底物干重)×100%/培养前底物干重。将单菌株滤纸失重率较大且H/D值大于2.0的菌株作为复筛菌种。1.4复筛将初筛所得单菌种进行两两组合,对单菌种和不同组合菌种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以体积比为1∶1的接种比例、10%的接种量分别接入固态培养基中。1.4.1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测定①酶液的制备:将发酵液于4 000 r/min,4℃,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备用。②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DNS法):取A、B、C共3支50 mL 比色管,在A、B管中分别加入1.5、0.5 mL的1% CMC-Na溶液(用pH值4.8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配制)适当稀释的酶液, C管中加入1.5 mL的pH值为4.8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和0.5 mL酶液,50℃下保温30 min,然后在3支比色管中分别加入2.5 mL的DNS试剂,沸水浴5 min后放入水中冷却,终止反应,定容至25 mL,摇匀,在波长520 nm处测定吸光值(C管作空白对照),并从葡萄糖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葡萄糖含量,再折算成酶活力单位。CMC酶活力定义为:在pH值4.8,50℃条件下,1 mL酶液每分钟水解羧甲基纤维素钠生成1 μg葡萄糖的酶量,称为一个酶活力单位,以U/mL表示。1.4.2滤纸酶活(FPA)测定取A、B、C共3支具塞比色管,在A、B管中加入pH值4.8醋酸-醋酸钠缓冲液1.5 mL和1 cm×6 cm规格的新华滤纸条(约50 mg),50℃下预热10 min后,加入0.5 mL适当稀释的酶液,C管不加底物作空白对照,50℃下保温60 min,然后在3支比色管中分别加入2.5 mL DNS试剂,沸水浴5 min后立即在水中冷却,终止反应,定容至25 mL,摇匀,在波长520 nm处测定吸光值(C管作空白对照),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计算酶活力。酶活力定义为:在pH值4.8,50℃条件下, 1 mL酶液每分钟水解滤纸条生成1μg葡萄糖的酶量,称为一个酶活力单位,以U/mL 表示。1.5菌种降解稻草条件研究还原糖含量测定按照DNS比色法[6]进行。2结果与分析2.1初筛结果由经过活化的11株菌株在刚果红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表1)可知,菌株N1、N2、N3、N7、N8和N9的滤纸失重率相对较高;从透明圈与菌落圈直径之比来看,菌株N1、N3、N7、N8的H/D都超过2.0。因此,选取N1、N3、N7、N8号菌株作为复筛对象。2.2复筛结果发酵过程中菌系CMC酶活的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接种后1~2 d内酶活逐渐上升,大部分菌株在3~4 d时酶活出现最高峰值,5~6 d酶活开始下降,7~9 d酶活又缓慢上升。两种菌株混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CMC酶活,组合菌株N7+N8培养4 d时的CMC酶活为195.7U/mL,相当于其菌株单独培养平均酶活的2.36倍。表3表示的是滤纸酶活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总体的变化趋势是在1~4 d 内先上升,5~7 d上升到峰值,之后再下降。两种菌混合培养时FPA酶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组合菌株N7+N8在发酵6d时的FPA酶活为30.5 U/mL,相当于其菌株单独培养平均酶活的1.7倍。因此,选取组合N7+N8作为最优纤维素降解混合菌系。2.3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适温度分别研究了温度在20、30、40、50、60℃时混合菌降解稻草后的CMC酶活、FPA 酶活、产还原糖量(表4)。由表4可知,CMC酶活、FPA酶活、还原糖含量三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三者均在温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因此选择30℃作为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适温度。2.4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适pH值分别研究了初始pH值为4.0、4.5、5.0、5.5和6.0时混合菌降解稻草后的CMC酶活、FPA酶活、还原糖量。由表5可知,初始pH值为4.5时,CMC酶活、FPA酶活、还原糖含量三者均达到最大值。因此选择4.5为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适初始pH值。2.5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适培养时间在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优发酵条件下,每隔12 h测定1次其生长状况及产糖情况,研究培养时间对混合菌生长及产还原糖的影响,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混合菌系在培养72 h之前,还原糖产量较低,在培养72~96 h过程中,混合菌系迅速产生还原糖,在96 h时还原糖产生量最高,达1.8 g/L。3讨论本研究筛选出了一组具有较高纤维素降解活力的混合菌系,该混合菌系的CMC 酶活和滤纸酶活均高于单一菌株;同时研究了该混合菌系降解稻草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初始pH值及培养时间对还原糖量的影响。本研究虽对上述试验条件进行了探讨,但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①所得混合菌系纤维素降解酶活力距离生产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应采用诱变等方法对该菌系进行处理,以提高现有菌系的产酶活力;②在利用单因素法研究温度、pH值、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研究多因素对发酵产酶的影响,以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生产。参考文献:[1] MANDELS M, STERNBERG D. Recent advances in cellulose technology[J]. J Ferment Technol,1976,54(4):267-286.[2] HARUTA S,CUI Z,HUANG Z,et al.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high cellulose-degra-dation ability[J]. Applied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2002,59(4-5):529-534.[3] 冯树,周樱桥,张忠泽. 微生物混合培养及其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01,28(3):92-95.[4] 史玉英,沈其荣,娄无忌,等.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筛选[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3):59-62.[5] 洪洞,黄秀莉. 纤维素酶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7,32(12):18-19.[6] 王玉万,徐文玉. 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J].微生物学通报,1987,14(2):81-84.。

双孢蘑菇内生菌分离鉴定研究

双孢蘑菇内生菌分离鉴定研究

双孢蘑菇内生菌分离鉴定研究作者:阮俊峰李祥云江胜滔周银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2期摘要利用组织分离法、研磨法、印迹法3种分离方法对双孢蘑菇内生菌进行分离,共分离出内生细菌7株、内生真菌1株;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进行抑菌试验。

结果表明,内生细菌 AB-21菌株对青霉病原菌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进而对该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形态学观察显示,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G+),杆状,有芽孢;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与病原库中芽孢杆菌属相符,同源率为95%;进一步对该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的扩增、测序,结果经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比对,与库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相似度达100%。

初步确定内生细菌AB-2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关键词双孢蘑菇;内生菌;分离鉴定中图分类号 S-646.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2-0043-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1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Agaricus bisporusRUAN Jun feng1,2,LI Xiang yun1,JIANG Sheng tao1,2 et al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2.Fuji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aracteris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Eastern Fujian,Ningde,Fujian 352100)Abstract The endophytic bacteria of Agaricus bisporus were isolated by tissue separation method,grinding method and western blot method.A total of 7 strains of endophytic bacteria and 1 strain of endophytic fungus were isolated.The isolated strains were purified and tested against bacter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dophytic bacteria AB 21 showed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Penicillium.Then,the strain was classified and identified.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gram positive (G+),rod shaped,with spor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Bacillus genus in the pathogen database,with the homology rate of 95%.The 16S rDNA gene of the strain was amplified and sequenced.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base of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train an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n the library was 100%.The endophytic bacterium AB 21 wa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Key words Agaricus bisporus;Endogenous bacteria;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又称白蘑菇,欧美常称之为普通栽培蘑菇或纽扣蘑菇。

降解稻草纤维素真菌的初步研究

降解稻草纤维素真菌的初步研究
以 A 4 ,A 5 降解秸秆纤维素能力较强 ;A 2 ,B 1 降解秸秆半纤维素能力较强。A 4 ,B 1 菌株的稻草粉发酵 22 2 1 31 31 22 3 1 降解液 中还原糖质量分数分别达到 9 . 44 06 74mg 稻草粉 ;A 2 ,B 2 菌株 的稻草粉发酵降解液 中木糖质量 41 ,9 . C 0 2 g 31 3 1 分数分别达到 1. 1 ,1.2 g 稻草粉。可综合其各 自发酵的优势 ,将其作为初始菌株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1 2 8 0 21 1 m / 9 g 关键词 :稻草秸秆 ;霉菌 ;纤维素 ;半纤维素 ;还 原糖 ;木糖 中图分类号 :Q 1 85 文献标 志码 :A d i 03 6 /sn17 — 6 6 () . 1 . .1 o:1.9 9 i . 19 4 X 2 1 00 3 js 6 0 1
rs et e . n } o t to y s n f m nai rt o t is A 2 n 3 1 r c 1 2 , 1 . 1 9 m / ep c v l A d te c ne fx l e i e e t o bo fs a 3 1 a d B 2 e h I . l 0 i y l n o r tn h rn a 8 21 g 2 g
11 培养 基 .. 2
( 1 )菌源增殖培养基目 。马铃薯 蔗糖琼脂培养基 (D ):马铃 薯 20g PA 0 ,蔗 糖 2 ,琼 脂 2 ,水 0g 0g 10 0m 0 L,p H值 自然 ,1 1℃ ,3 n灭 菌 ( 2 0mi 不加 琼 脂为 液体 培养 基) 。 改 良 P A培养 基 :P A,2 D D %稻 草 浸 提液 (0 g 1 稻 草 粉 放 人 5 0mL水 中搅 拌 均 匀 ,于 8 ℃水 浴 中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 , 各类 农作物秸 秆年总产量 达
7 t 亿 以上 , 中稻草 2 3亿 t 其 . 。传统上 , 作物 用 于造 纸 。近年来 , 由于农 户用其 作生 活燃 料 的数量 锐减 , 除
响其菌丝体生长 和子实体的发育 , 同时还影 响稻草 的降 解 率。
北 方 园 艺 201 :7 2 0 ( )0~ 1 1 02 0
・ 用 菌 ・ 食
几种 双 孢 蘑菇 菌株 对 稻 草 降解 能 力 的研 究
李 燕 荣 ,周 国 英 ,胡 清 秀 ,赵 亮 亮。
(. 1中南林 业 科技 大学 生命 科学 学 院 , 南 长 沙 400 ;. 国农业 科 学院 农 业 资源 与农 业 区划研 究 所 , 京 108 湖 1042 中 北 001
部分秸秆直接还田或腐熟还 田外 , 一部分弃 置在路边 田
间。 一部分在 田间直接 焚烧 , 国每年 约有 2 3的秸秆 全 /
被直接焚烧 。这样不仅造成资 源浪费 , 其燃烧 产生 的有 害气体进入大气 还造 成严重 的环 境污 染 。对此 国家于
20 0 6年提 出要 大 力 发 展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 境 友 好 型 循 环 环
酶 、 酶、 聚糖 酶等生物酶 , 漆 木 将基质 中纤维素分解 为纤
维 二糖 , 一 步 降 解 为 六 磷 酸 葡 萄 糖 ; 木 质 素 分 解 为 进 将
丙醇等小分 子物质 , 成为蘑 菇 生长 发育 的 营养成 分 。 因此 , 蘑菇对稻草中木质素 和纤 维素 的降解 能力直接 影
过 变 色圈和 降解试验 , 明 29 表 7 6为选择 性 降解纤 维素 的菌种 , A 而 I为选择 性 降解木 质 素的 菌 种 , 29 但 76对木质素 的降解率 为 3. 2 , 仅为 2.1 , 明菌种 对木质素的选择性 降解与否 9 8 09 说
与 其 降解 率 之 间没 有 相 关 性 。
蘑菇生产基地 , 该菌株从美 国引进 ; r从 日本市场上 采 A:
集的双孢 蘑 菇并 分 离得 到 的菌 种 ; : 登 9 高 温蘑 新 6 菇 ; z棕色蘑菇 。 A :
112 稻草粉 .. 稻草来 自北 京市郊 区。稻 草风干后 用 P A培 养基 : D 马铃薯 2 0g L、 0 / 葡萄糖 粉碎机粉碎后 , 并经 6 O目筛过筛 。 113 培养基 .. 2 L 琼 脂 2 L;D - aedm 培 养 基 : 纯培 O 、 0 P A B vna m 在
同蘑菇菌株对稻 草 中木 质 素、 维素 的降解 性状 , 选 纤 筛
出具有高效降解 木质素 的蘑菇 菌种 , 为促进稻 草资源的
高效利用及蘑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l 材料 与方 法
1 1 试验材料 .
1 11 菌 种 .. 菌 株 共 5 (76 , rA , z , 中 : 株 2 9 , A , 3A )其 29 : 自福 建 食 用 菌 研 究 所 ; s来 自于 山 东 省 某 双 孢 76来 A:
农 业m 。
蘑菇 的人工腐熟堆肥及栽 培过程 中, 同蘑菇 菌种对稻 不 草 中木质素 、 纤维 素降解 的差 异性 , 以及 这种 差异性 与
双孢蘑菇产量的相关性 , 目前 尚无报 道。
该 研 究 的主 要 目的 是 以不 同 来 源 的菌 种 为 试 验 材 料 , 用 B vn a l 显 色 反 应 、 B亮 蓝 平 板 变 色 反 应 、 采 aedli in R E iso r sn变色圈试验及木质降解试验等方法[ ]研究不 k 4,
3 广 西师 范大 学 环 境 与资 源学 院 , 西 桂 林 5 10 ) . 广 4 0 4

要: 以蘑 菇 属 的 5个 菌 株 为 试 材 , 用 B vn a 采 aedmm 显 色反 应 、 B 亮 蓝 平 板 变 色反 应 、 R
Eiso r sn变色圈试验及木质降解试验等 方法 , 究双孢蘑 菇对稻草 的降解能 力。结果表 明: k 研 通过 B vna m 平板 和 R a edm B亮蓝平板显 色试验 , 步判 断 29 及 , 于其 它菌种 , 初 76 优 有较 高的木质素 降解相 关酶 系( 木质素降解酶 ;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锰依赖过氧化物酶) 活力; 2种 菌种进 一步通 这
目前 , 工 栽 培蘑 菇 菌 种 主 要是 3种 : 人 双孢 蘑 菇 ( g r u sou)棕 色蘑菇 ( A ai si rs、 c bp 又名褐菇 , g r u C — A a i sV c O cp ls 和高温 蘑 菇 ( g r u i rus 。针对 此 3种 o eu) A ai s t q i) c bo
蘑菇是 一种典型 的腐生真菌 , 在其整个生 长发育过 程中 , 通过代谢 、 解植物 有机 物而 从 中获 得 所需 的全 分 部营养 , 农作 物秸 秆 转化 为 可供 人 们食 用 的菇体 蛋 将 白、 脂肪和碳水 化合 物等营 养成分 , 同时起 到平 衡 自然 生态 、 促进 自然界物质大循 环的作用【 。稻草是人 工栽 2 ] 培双孢蘑菇 的 主要 基质 成分 。蘑菇 产生 的胞 内纤维 素
关键词 : 双孢蘑菇 B vn a aedmm显色 ; B亮蓝平板 变色 ;r s n变色圈试验 ; R Ei s ko 木质降解
中 图分 类 号 : 4. 1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 00 (0 0 1—0 0 一O S6 61 A 10 - 0 92 1 )0 27 4
第一作 者简 介 : 李燕 荣 (94)女 , 西抚 州人 , 18- , 江 在读 硕 士 , 究 方 研
向为应 用微 生物 学。
通 讯作 者 : 胡清 秀(93)女 , 士 , 16一 , 博 副研 究 员 , 主 要从 事食 ( 现 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