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菌种鉴定标准

菌种鉴定标准

菌种鉴定标准菌种鉴定标准是微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不同菌种的身份和分类。

通过菌种鉴定标准,微生物学家可以准确地鉴定出某一菌株的分类属于何种微生物,从而能够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其特性、功能及潜在应用。

菌种鉴定标准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长条件、生理指标等一系列特征进行鉴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菌种鉴定标准及其应用。

1. 形态特征鉴定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是菌种鉴定的基础。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如菌落形状、颜色、边缘、透明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其属于何种菌属。

此外,菌种的细胞形态、大小、胞壁结构等也是鉴定的重要指标。

形态特征鉴定常用于微生物的初步分类。

2. 生长条件鉴定不同菌种对于生长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通过菌种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 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进一步鉴定其属于何种微生物。

例如,某些菌种只能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或者对于温度和pH的要求非常苛刻。

生长条件鉴定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菌种分类信息。

3. 生理特征鉴定菌种的生理特征对于其分类和应用非常重要。

比如,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于鉴定细菌特征的常用方法,通过细菌的颜色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

此外,菌种的代谢途径、产生的酶、耐受性等生理特征也可以被用于鉴定分类。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菌种鉴定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快速的手段。

比如,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丰富的分类信息。

例如,16S rRNA序列是常用的用于鉴定细菌分类的分子标记,通过分析这一序列的差异,可以准确地鉴定出菌株的分类。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分子方法如PCR、引物序列分析等,也可以用于菌种的鉴定。

菌种鉴定标准的应用菌种鉴定标准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食品安全菌种鉴定在食品安全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鉴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菌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菌种鉴定可以帮助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病原菌,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以及判断食品是否变质。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症。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可以在土壤、水、动物粪便以及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找到。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通过食物、饮水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引起,因此引起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危害性。

为了研究和监测沙门氏菌的相关特性和毒力,科研人员通常会使用标准菌株进行实验。

标准菌株是指在实验室中长期传代培养并得到认可的一种细菌菌株,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

对于沙门氏菌来说,标准菌株的选取和使用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沙门氏菌标准菌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菌株的来源和鉴定。

沙门氏菌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致病性。

因此,在选择标准菌株时,需要确保其来源可靠,并经过严格的鉴定和鉴定。

通常情况下,来自权威机构或实验室的标准菌株会更加可靠和稳定。

其次,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速度、代谢途径、产生的毒素类型等。

在选择标准菌株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需求来确定合适的菌株,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菌株的保存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标准菌株在实验室中需要进行长期的保存和管理,以确保其稳定性和纯度。

科研人员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条件来保存和管理沙门氏菌标准菌株,以免菌株的变异和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最后,菌株的安全性和使用规范。

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在使用标准菌株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总的来说,选择和使用沙门氏菌标准菌株需要综合考虑菌株的来源、生物学特性、保存管理和安全使用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的情况下,沙门氏菌标准菌株才能发挥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沙门氏菌相关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埃希菌属(Escherichi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

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柠檬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沙门菌属(salmonell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

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

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

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3.生化反应:除亚利桑那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素酶-。

标准菌株执行标准最新规范

标准菌株执行标准最新规范

标准菌株执行标准最新规范微生物学领域中,标准菌株的执行标准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

以下是一套最新的规范,旨在指导科研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标准菌株时遵循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开头:标准菌株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为实验提供了一致性和可比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标准菌株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规范旨在提供一套最新的指导原则,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正文:1. 菌株的选择与鉴定:- 标准菌株应从权威机构获取,并附有详细的鉴定报告。

- 菌株在使用前应进行再次鉴定,以确保其纯度和特性。

2. 菌株的保存:- 标准菌株应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如-80°C的低温冰箱或液氮中。

- 应定期检查菌株的活性和稳定性。

3. 菌株的复苏与培养:- 复苏菌株时应遵循特定的操作程序,以避免污染和变异。

- 培养条件应严格遵循菌株的推荐条件。

4. 菌株的传代与使用:- 标准菌株的传代次数应有明确限制,以防止基因漂变。

- 使用菌株时,应记录详细的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

5. 数据记录与报告:- 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都应详细记录,并进行备份。

- 实验报告应包括菌株的来源、使用条件、实验结果和分析。

6. 质量控制:- 定期对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确保其性能符合标准。

-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菌株,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调查。

7. 安全与伦理:- 在处理标准菌株时,应遵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适当的培训,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8. 菌株的共享与交流:- 鼓励在科研社区内共享标准菌株,以促进科学交流和合作。

- 共享时应提供菌株的详细信息和使用条件。

结尾:遵循上述规范,可以确保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学和技术环境。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进步。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在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上找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通常呈现为球状,呈金黄色。

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食物中毒和严重的系统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是指在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它具有代表性,可以用于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

标准菌株的选取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选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菌株的来源、鉴定方法、保存条件等。

首先,菌株的来源需要可靠,最好是从公认的菌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获取。

其次,菌株的鉴定方法需要准确,可以通过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分析等手段进行确认。

此外,菌株的保存条件也是选择标准菌株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菌株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培养基、保存液等,需要根据菌株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作为阳性对照菌株,用于评估新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可以用于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感染的原因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还可以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总之,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选择和应用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有助于推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的进展,为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并结合先进的实验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首先,常见的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包括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肠炎沙门氏菌)等。

这些标准菌株来源于临
床样本、动物源、环境样本等,经过鉴定和保存后成为科研人员研
究的重要工具。

它们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该种沙门氏菌的一般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中。

其次,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在科研和实验室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食品安全领域,科研人员常常利用标准菌株进行食品中沙
门氏菌的检测和监测。

通过对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培养和鉴定,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的安全隐患,保障公众健康。

其次,在微
生物学领域,科研人员可以利用标准菌株研究沙门氏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致病机制等,为防控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在生物技术领域,科研人员还可以利用标准菌株进行基因工程、疫
苗研发等工作,为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总之,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在科研和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是研究沙门氏菌特性的重要工具,也为食品安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信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药典 标准 菌株

中国药典 标准 菌株

中国药典标准菌株中国药典标准菌株是指在《中国药典》中收录的用于微生物检验和鉴定的标准菌株。

这些菌株经过严格筛选和鉴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用于药品生产、检验和研究等领域。

在药典中,标准菌株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则菌株,另一类是产品菌株。

通则菌株主要用于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产品菌株主要用于具体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和质量控制。

一、通则菌株通则菌株主要用于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包括无菌检验、微生物计数、微生物鉴定等。

这些菌株在药典中均有详细的规定和描述,具体包括:1. 无菌检验法:用于检查药品是否含有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微生物计数法:用于检查药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 微生物鉴定法:用于鉴定药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白假丝酵母、黑曲霉等。

二、产品菌株产品菌株主要用于具体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和质量控制,根据药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选择相应的菌株进行检验。

例如:1. 消炎药:常用的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2. 抗生素类药品:常用的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 生物制品:常用的菌株有白假丝酵母、黑曲霉等。

在中国药典中,标准菌株的来源和鉴定方法均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菌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保证菌株的质量和活性,我国还建立了菌株保藏中心,负责菌株的保存、传代和分发工作。

三、标准菌株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1. 无菌检验:通过检查药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微生物,以判断药品是否达到无菌要求。

2. 微生物计数:通过测定药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判断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3. 微生物鉴定:通过鉴定药品中的微生物种类,以确定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药品质量控制:通过对药品中微生物的检查,以确保药品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总之,中国药典标准菌株在药品微生物检验和鉴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 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皮肤和鼻腔内。

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现出金黄色的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

因此,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是指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特定菌株,它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标准菌株的选取应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同时,标准菌株还可以作为药物敏感性测试、疫苗研发和疾病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具有以下特点:1. 稳定性,标准菌株应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和不同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2. 代表性,标准菌株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菌种的一般特征和致病性。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代表性菌株应具有典型的金黄色菌落和相关的生物学特性。

3. 可追溯性,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传递历史应清晰可考,以确保其纯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来源,标准菌株的来源应当合法、合规,且具有相关的鉴定和认证文件。

最好选择国际公认的菌种保藏中心或权威实验室提供的菌株。

2. 确保纯度,标准菌株的纯度是其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基础。

在使用标准菌株前,需要进行相关的鉴定和检测,以确保其纯度符合要求。

3. 文献支持,在使用标准菌株进行研究时,需要引用相关的文献和标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总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是研究该菌种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临床应用前景。

在选择和应用标准菌株时,需要注意其稳定性、代表性和可追溯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希菌属(Escherichi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

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

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柠檬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沙门菌属(salmonella)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

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

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

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3.生化反应:除亚利桑那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素酶-。

4.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3种。

临床上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其中肠热症属法定传染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

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

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2)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以鼠伤寒、肠炎、汤卜逊、猪霍乱、乙型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常见。

?(3)慢性肠炎:沙门菌可引起老人和儿童的慢性肠炎。

?(4)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5)沙门菌的局部感染如颈部、腰部等。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0、H抗原,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志贺菌属(shigella)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无鞭毛,有菌毛.?2.培养特性: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菌落.均能分解葡萄糖只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分解乳糖.3.生化反应:志贺菌KIA(K A--)MIU(---),其IMViC试验(-+--)4.所致疾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人类对志贺氏菌较易感.痢疾志贺菌引起病情较重;宋内志贺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福氏和宋内志贺菌是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5.临床感染类型(1)急性菌痢局部症状有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多见,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临床主要有高热,神志障碍,休克,病死率较高.(2)慢性菌痢病程>2月,迁延不愈,局部症状为主.6.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产生外毒素.弧菌属(vibrio)直或弯曲的革兰阴性细菌,单一鞭毛、运动迅速。

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麦氏除外。

常见于淡水或海水,主要引起人类胃肠炎、肠道为感染包括伤口感染、菌血症等。

临床常见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1霍乱弧菌: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菌,一般粪-口传播。

通过侵袭力和霍乱肠毒素致病,可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患者大便常呈“米泔水”样(1)培养特性:将标本直接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中,35℃孵育6~8h,涂片观察动力和进行制动试验。

同时转种TCBS培养基,(即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或庆大霉素琼脂平板35℃孵育18~24h,观察菌落形态。

TCBS上呈黄色、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呈灰褐色半透明的菌落均为可疑菌落进一步做氧化酶、霍乱弧菌O1和O139群多价和单价抗血清凝集,作出初步报告。

(2)生化反应:生化试验主要依据氧化酶阳性、发酵蔗糖、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对O/129敏感、在0~6%的氯化钠培养基上生长霍乱弧菌的鉴别试验:霍乱红试验阳性和粘丝试验阳性。

2.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形态与特点: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肉汤培养时产生单端鞭毛,半固体或营养琼脂培养可形成周鞭毛和极生鞭毛;形态多变,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常有两极浓染现象。

本菌为嗜盐性弧菌,在~,30~4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最佳,空气环境培养,常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致病原因:广泛分布于海水、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也可引起伤口感染和菌血症。

引起的胃肠炎一般为自限性,病程2~3天,也可表现为轻微的霍乱样症状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低热等,粪便呈水样,偶尔血性。

菌落特点: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不溶血或α溶血,直径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SS琼脂平板上不能生长或生长形成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直径~不发酵蔗糖的蓝绿色菌落神奈川现象:指在含兔血的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现象,为鉴定副溶血弧菌致病菌株的一项重要指标.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不发酵乳糖、蔗糖,吲哚试验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靛基质、甲基红试验阳性、V-P、H2S、尿素酶试验阴性,氧化酶阳性,枸橼酸盐利用不定。

3.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创伤弧菌属革兰氏阴性弧菌。

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体大小为*2-3μm,稍弯曲。

在固体培养基中呈多样性。

有极端单鞭毛。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兼性厌氧。

在无NaCl及超过8%NaCl的培养基中不生长,可在%NaCl及3%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在含6%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耶尔森菌属(yersinia)1.形态与特点:为革兰阴性小杆菌,两头钝圆,两级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

革兰染色阴性,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pH为。

耶尔森菌属(Yersinia),属于肠杆菌科,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

其中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明确。

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食入污染食物或节肢动物叮咬等途径而被感染。

2.小肠结肠炎耶尔森的生化反应: KIA:AA--或KA--、枸橼酸盐(-)、脲酶(+)、吲哚(-/+)、鸟氨酸脱羧酶(+)、动力、V-P反应结果与孵育温度有关(22℃~25℃阳性,35℃~37℃阴性)、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染色特点、嗜冷性及典型生化结果即可初步诊断本菌。

变形杆菌(proteus)1.形态与特点: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无荚膜、周身鞭毛、运动活泼、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菌体大小(~)×(~)微米。

兼性厌氧。

(条件致病菌)2.培养特性:如接种于平板中心部位,培养24小时形成以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的波纹状菌苔,称为迁徙生长现象。

为本属细菌的特征。

3.生化反应:具有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重要生化反应特征。

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个别菌株发酵乳糖,多数能产生吲哚和H2S。

本属细菌的生化特征是: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脱氢酶阳性,脲酶阳性。

变形杆菌KIA(K A+ + )MIU(+ +/- +);变形杆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和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kis)。

空肠弯曲菌1.形态与特点:弯曲、逗点状、S形或海鸥展翅形革兰阴性菌,有动力,运动活泼2.培养特点:营养要求高,常规培养基不能培养,生长缓慢,需微需氧环境;不分解糖类,氧化酶+,弯曲菌选择平板,微需养环境的5% O2 10%CO285% N23.致病的有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等,空肠、大肠弯曲菌最适生长温度42℃4.生化反应:马尿酸水解、醋酸吲哚水解、氧化酶阳性产气荚膜梭菌(perfringens)也称魏氏杆菌(Clostridium welchii)是引起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又称梭状芽胞性肌肉坏死症的主要病原菌。

1.形态与特点:G+大杆菌,有芽胞、荚膜,发酵糖类产酸产气。

2.培养特点:专性厌氧,生长迅速,繁殖速度快(代时=8min),45℃生长最好,在血琼脂平板形成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使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碎凝固的酪蛋白,并使液面上的凡士林封固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上的棉塞,此现象称为汹涌发酵。

是本菌的特点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1.形态结构:革兰阳性球菌,直径μm~μm,单个、成双、短链(液体培养基或脓汁中)或成簇排列呈葡萄串样,无鞭毛芽胞,某些菌种能形成荚膜2.培养特性:多数为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生长较厌氧条件迅速和旺盛。

对营养要求不高,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

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3mm不透明的圆形凸起菌落。

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非水溶性色素附着在菌落上。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能在含10%~15% NaCl琼脂中生长。

甘露醇高盐平板上为黄色菌落。

抵抗力比其他无芽胞细菌强,耐干燥。

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乙型链球菌(beta streptococcus)1.形态结构: 革兰阳性球菌,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可形成荚膜。

肺炎链球菌呈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呈双排列,无芽胞、无动力,有荚膜和粘液层。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在含血液、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兼性厌氧。

肺炎链球菌在培养48h后,菌落有自溶现象,菌落的中心会出现凹陷,像“肚脐”称脐状凹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