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朝过年的红包为什么要根据年龄来发放?

合集下载

红包的历史故事

红包的历史故事

红包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很久之前我国就有了发红包一说。

作为华夏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无一不对红包情有独钟啊!追根溯源,我国最早的”红包”要上溯到战国时期了。

在儒家经典《周礼》中,罗列了许多官员职责,如每逢庆典节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

这个应该是最早的红包了。

《周礼》和《礼记》,皆是儒家十三经。

经书以如此严肃的口吻,要求撒钱,这对形成渊源流长的红包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而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零点后派给晚辈,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

压岁钱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被称为压崇钱。

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压岁钱的正面都刻着吉祥话,比如“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这给的不是钱而是正经八百的祝福。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据记载,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

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这种压岁钱多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而真正意义的红包,出现在民国年间。

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 的寓意。

这里的红纸包就跟我们现在的红包封很像了。

红包封,又称为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

新年“派利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运之意。

改革开放后,南方企业流行着新年派利是,一种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员工派红包。

另一种是老板要向员工们派红包。

而随着时代的进度和科技的发展,红包跟钞票一样越来越趋于电子化了,当下四季流行着各类形式的红包:“微信红包”、“QQ红包”“微博红包”红包雨大战一触即发,稍有不慎,动辄错亿。

宋朝“过年红包”叫“随年钱” 根据年龄发放

宋朝“过年红包”叫“随年钱” 根据年龄发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朝“过年红包”叫“随年钱”根据年龄发放
导语: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小孩给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发给小孩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

“随年”有两
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小孩给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发给小孩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

“随年”有两种含义:第一,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根据对方的年龄发放。

《旧五代史•刘铢传》载:刘铢每亲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数百步外方止,肤体无完者。

每杖人,遣双杖对下,谓之“合欢杖”;或杖人如其岁数,谓之“随年杖”。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宰相刘铢专横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时候双棍齐下,称为“合欢杖”;有时候根据受刑者的年龄来决定打多少,叫做“随年杖”。

在这个典故中,“随年”即是根据年龄的意思。

中国台湾的朋友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忌讳发奇数。

比如说8元、10元、100元都行,不宜发给7元、9元、99元。

中国大陆无此忌讳。

宋朝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更不忌讳奇数,因为他们是按小孩的年龄来发的。

小明今年虚岁10岁,发给他一个10元的红包;小芳今年虚岁11岁,发给她一个11元的红包。

年龄不全是偶数,压岁钱自然也不全是偶数。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则典故: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

僧曰:“圣僧前著一分。

”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

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居士进庙拜香,为众僧发放压岁钱。

一个和尚大言不惭地说:“女施主,我是圣僧,你要多发给我一份!”女
生活常识分享。

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

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

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这个特
殊的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家庭团聚、赏灯、放烟花、舞狮子等。

而在春节过后,长辈们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作为祝
福和祈福的一种方式。

压岁钱,作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据史书记载,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皇帝会赏给宫廷中的官员和将
士一些金银财帛,用于镇压邪恶,以求平安。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传
承到民间,成为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的一种传统。

在过去的岁月中,压岁钱的形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最初是在孩
子们睡觉的时候,长辈会放入红包中的硬币来祈福平安。

而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压岁钱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硬币,也
包括纸币、礼品卡等形式,甚至有些人会通过电子转账的方式给予压
岁钱。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压岁钱始终传递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

在收到压岁钱的同时,晚辈也会用心收下,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


种传统不仅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人们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里感受到更多的温馨与祝福。

总的来说,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虽然形式不
断变化,但其寓意和价值却是恒久不变的。

压岁钱不仅是一种物质上
的馈赠,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家族间的情感与祈福。


望在未来的春节中,这一美好的传统依然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共同感受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历史趣谈解密:宋代时候的孩子能够拿到多少的压岁钱?

历史趣谈解密:宋代时候的孩子能够拿到多少的压岁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宋代时候的孩子能够拿到多少的压岁钱?
导语:小朋友最关心的一个话题都是压岁钱。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陆游。

一说陆游,相信大家都能想起来他写
小朋友最关心的一个话题都是压岁钱。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陆游。

一说陆游,相信大家都能想起来他写的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写的。

陆游的晚年比较悲壮,比较苦闷,但是他小时候却过得很开心。

陆游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

他爷爷叫陆佃,做过礼部侍郎,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好朋友;他爸爸叫陆宰,做过转运副使,相当于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而且还宋朝最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学生;他有一个舅姥爷,名叫晁补之,是苏东坡的学生。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张明道、晁补之。

陆游的妈妈跟李清照一样,是个才女,会写诗会填词,非常欣赏秦观秦少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陆游,字务观。

什么是务观?就是要像秦观学习,长大了务必要成为秦观那样的大作家。

后来陆游为什么能成名成家?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跟他这么好的家庭条件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到这儿我要插一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以为我之所以隆重介绍陆游的家世,是想说明只有豪门子弟才能出人头地。

我没有这个意思。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压岁钱的知识

关于压岁钱的知识

关于压岁钱的知识每逢过大年,从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小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压岁钱。

据记载,压岁钱始于唐代。

唐玄宗天宝年间,宫廷盛行春日撒钱。

这钱除贺喜外,主要是长者为新生儿镇邪驱魔。

后来,这个风俗逐渐传到民间。

到宋代,已经成为过节的主要风俗。

宋后,正月初一取立春为春节而代之,原洗儿钱和春日撒钱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的压岁钱。

但是在民间,有关压岁钱的由来,除了一个传说。

传说古代存有一个叫做“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都会出,专门捏睡著的小孩子的脑门。

小孩被捏过后就可以发高烧、说梦话,消退后就可以变为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小人们害怕“祟”去危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来守护者孩子,这也叫作“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

在除夕夜,为了防止祟来害这个孩子,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为了小孩也不睡觉,就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

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

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

老夫妻年岁大,久了他们也熬不住了,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心想那“祟”应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布开去,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使他们随身带着,“祟”就不敢再去袭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做“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作“压岁钱”了。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

晚辈必须给长辈除夕,长辈必须给除夕的儿童“压岁钱”。

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传,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存有大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丰果品食物,互相获赠,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了到鬼神、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

压岁钱的冷知识

压岁钱的冷知识

压岁钱的冷知识
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习俗,通常在春节期间由长辈给晚辈。

以下是一些关于压岁钱的冷知识:
1. 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相信有一种叫“祟”的怪兽,会在除夕夜出现,会带来灾难和疾病。

为了赶走“祟”,人们会在孩子的枕边放上八枚连串的硬币,称为“压祟钱”,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

2. 压岁钱不仅仅是金钱的象征,更是一种祝福和期望。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学业进步。

3. 压岁钱的金额没有固定的规定,主要看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压岁钱的金额,比如一岁给一元,两岁给两元,以此类推。

4. 在一些地方,压岁钱不仅仅是长辈给晚辈,晚辈也需要给长辈“还礼”。

这种“还礼”不一定是金钱,也可以是一些象征吉祥的物品,如橘子、糖莲子等。

5. 压岁钱的颜色通常是红色,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

有些地方还会在压岁钱上写上祝福语或者用红纸包裹起来。

6. 在一些地方,压岁钱不仅仅是在春节期间给,还可以在孩子的生日、满月、升学等重要时刻给。

7. 压岁钱的形状也有很多种,除了最常见的硬币和纸币,还有金银元宝、金条、银条等。

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压岁钱的由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1、压岁钱的由来旧时除夕有守岁、辞岁的习俗。

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娱乐,最后辞岁的时候,长者上坐。

受下辈礼拜,礼拜完,由长者散给小辈财物。

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的《宫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足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

又据《资治通鉴》卷廿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

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

2、与压岁钱有关的传说传说古代每到年三十时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因此非常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位母亲把一枚铜钱装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了,因此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晚辈压岁钱。

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红包的由来。

一说,源于古代“压惊”。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

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压岁钱的来历压岁钱的来历1过去,普通百姓家里生活不宽裕。

平常的日子里,小孩的嘴里基本上没有零食吃,口袋里也没有零花钱。

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给的压岁钱。

所以,在过去清贫年代的郑州地区,小孩子天天都在盼望着过年。

过年的压岁钱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古时压岁钱其实是“压祟钱”,就是驱鬼避邪的意思。

在古代的郑州地区,压岁钱还被称为“押岁钱”、“压胜钱”等,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翻阅有关史料,压岁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那时,中原地区流行的压岁钱是圆形圆孔或圆形方孔的铜钱,正面是吉祥的文字,写着比如“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之类的话,铜钱的背面是祥瑞的图案,比如龙凤龟麟、北斗七星和十二生肖等。

在古代钱币中,这种铸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铜钱,被称为“花钱”。

唐朝时,人们把立春这天定为正月初一,这天,皇宫里的人互相拜贺。

当时,皇宫里还盛行春节散钱的习俗,就和发放压岁钱的性质差不多。

只是,那时的郑州民间还没有春节拜年的习俗。

宋朝和元朝时期,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郑州地区就盛行起了春节散钱的习俗,并逐渐演变成了长者给晚辈发放压岁钱的惯例。

史籍中记载,过年时,人们“以彩绳串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者赐小儿钱,亦谓之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长辈总是把压岁钱用红绳穿起来给晚辈。

民国时期,方孔圆形的“花钱”基本上取消了,过年时,长辈用红纸包上一些铜钱作为压岁钱给晚辈。

后来,货币改为纸币,连号的新纸币就成了压岁钱,蕴涵着长者对晚辈“好运连连,喜事连连”的美好希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压岁钱的来历21、压岁钱的来历传说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

到了第二天,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成呆子,弄得民间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妇俩,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宋朝过年的红包为什么要根据年龄来发放?
导语: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小孩给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发给小孩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

“随年”有两
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小孩给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发给小孩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

“随年”有两种含义:第一,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根据对方的年龄发放。

《旧五代史•刘铢传》载:刘铢每亲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数百步外方止,肤体无完者。

每杖人,遣双杖对下,谓之“合欢杖”;或杖人如其岁数,谓之“随年杖”。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宰相刘铢专横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时候双棍齐下,称为“合欢杖”;有时候根据受刑者的年龄来决定打多少,叫做“随年杖”。

在这个典故中,“随年”即是根据年龄的意思。

中国台湾的朋友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忌讳发奇数。

比如说8元、10元、100元都行,不宜发给7元、9元、99元。

中国大陆无此忌讳。

宋朝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更不忌讳奇数,因为他们是按小孩的年龄来发的。

小明今年虚岁10岁,发给他一个10元的红包;小芳今年虚岁11岁,发给她一个11元的红包。

年龄不全是偶数,压岁钱自然也不全是偶数。

关于北宋“随年钱”的故事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则典故: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

僧曰:“圣僧前著一分。

”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

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居士进庙拜香,为众僧发放压岁钱。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