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3)中期阶段(The Later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中期阶段,首先,少数民族对导致族群之间冲突的原因,从“单一原因解释”走向寻求“多种原因解释”。该时期,消极的民族自我意识趋于缓和,少数民族团体开始组成联盟,以集体的,更加理性化的方式表达对种族偏见与歧视的不满。其次,从不同角度研究族群理论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族群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尽管不苟同当时某些激进改革者的观点与行为,但他们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在中期阶段,由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消极民族自我意识逐渐减弱,反种族主义运动逐渐趋于理性化,并且在不同族群成员之间开展了相关的对话。这些专家、学者消除了动辄被冠以种族主义者的顾虑,开始在公开场合对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等相关族群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另外,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本国少数民族采取一些宽容和让步的作法,如允许黑人在学校开设有关黑人的历史、语言与文化等课程,给少数民族的入学、就业以及担任社会政府机关重要职位提供某些优惠政策,以扩大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各种机会。

(4)后期阶段(The Final Phase)

在民族复兴后期阶段,由于初、中期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已逐步以法律的、政策的、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民族复兴运动的成果,极大地鼓舞了除少数民族以外的某些社会弱势集团争取本群体的合法利益的斗争。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妇女、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与少数民族相呼应,引起了社会愈政府的重视,并将这些弱势群体视为同一集合体,国家拟定相应法律与政策,统筹兼顾一并解决他们的问题。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些国家政府为这些弱势群体在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统称为“多元文化教育”。因此,当前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是以少数民族教育为核心,同时,还包括妇女与残疾人教育。

班克斯认为,上述民族复兴运动发展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一种类似韦伯(M.Weber)提出的理想型构建。而实际上这四个发展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是一种相对的划分。后一个阶段不一定在前一个阶段结束后才开始,各个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之可能。而且,民族复兴运动发展到后期阶段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民族复兴运动将是一个长期的,周而复始的,此起彼伏的人类社会现象,不过在此重新崛起的民族复兴运动,在少数民族诉求的内容上有其独特的差异。尽管如此,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民族复兴运动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由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中的文化多元主

义(Cultural Pluralism);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与文化相对主义;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所组成。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多元文化教育直接的主要理论基础。文化多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哲学、心理学教授赫瑞丝·凯伦(Horace Kallen).文化多云主义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到国家的主流文化中去。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的代表人物是文化人类学家赫斯柯维兹。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社会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特色,人的思想感情等都是由它的生活方式所塑造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相互差异,谋求各种文化并存。

人类学的文化传承理论认为,社会的代际文化传承不仅在学校中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实现的。

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是一种行为模仿的结果。而不同社会族群、学校、社区与家庭特有的文化模式将会涵盖出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人。

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是指将所有的事物提供给所有的人,而不能以学生的种族、文化、宗教信仰、性别或残障等差异为理由减少或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上述这些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确切的含义应如何阐述,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

美国学者盖伊(Genera Gay)认为:“一种明确的多元文化教育哲学的阐述对于学校课程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概念化的参考框架。多元文化教育哲学认为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应该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间断的特征。学校应该教学生真正的将文化和民族多样性作为美国社会标准和有价值的东西而加以接受。这就意味着应该接受真实的、不同民族群体的知识,并培养是党的对于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体系的态度。应该接受不同民族群体存在的权利,理解民族群体的生产类型的有效性和可变性,扩大个人在自己社区和其他社区中有效运作的能力。将保存民族和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保持美国社会丰富性和伟大性的方法,而加以促进。”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葛阮德(Carl A.grand)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作了如下的定义:“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针对所有人的多样性力量、社会公正以及不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