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S乳酸菌种菌株传代过程中遗传稳定性分株中的作用
乳酸菌的代谢特性和应用研究

乳酸菌的代谢特性和应用研究乳酸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的葡萄球菌类细菌,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功效。
乳酸菌的代谢特性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热点。
本文从乳酸菌代谢、代谢产物及其影响、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对乳酸菌的代谢特性和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乳酸菌代谢乳酸菌代谢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异源途径和同源途径。
异源途径是指乳酸菌通过代谢外源碳源,从而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异源途径的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非糖类底物产生乳酸,如乳酸菌可利用脂肪、酒精等非糖类底物产乳酸;另一种是利用糖类底物产生乳酸,如乳酸菌可以利用果糖、葡萄糖等糖类底物产生乳酸。
同源途径是指乳酸菌通过代谢内源物质,即葡萄糖,从而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在同源途径中,乳酸菌通过糖酵解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能量。
二、乳酸菌代谢产物及其影响乳酸是乳酸菌代谢的最主要产物,是一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具有一定的强酸性和稳定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细菌作用,并参与酸奶等乳制品制作。
此外,乳酸菌代谢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其他有用物质,如丙酸、醋酸、乙酸、甲酸、杂酸、二氧化碳、氢气和酸乳,它们的存在会影响乳酸菌的生长,营养成分的吸收等。
例如,二氧化碳能够在肉类、面包和蛋糕等食品中制造气泡并提高膨化度,也能够在面包中产生酸味;而酸乳菌则是酸奶的最主要菌种,它能够分解乳糖产生乳酸和酸,从而使酸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三、应用研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巨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使乳酸菌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
例如,乳酸菌在生化、食品科学、环境工程、制药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乳酸菌的生化领域,通过对其代谢特性及其产物的深入研究,人们已经成功制备出能够体外合成糖、合成内酯、实现电转化等多种低分子化合物的酶。
在食品科学领域,乳酸菌已成为发酵食品加工的主要菌种之一,如酸奶、凉皮、腊肠、熟鸡巴、橄榄等食品。
在环境工程领域,乳酸菌谷氧化菌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方面。
菌种的培养、传代和保存

菌种的培养、传代和保存发表时间:2016-09-05T14:58:35.6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作者:刘庭琨1 普茺蔚2 [导读] 控制好菌种的培养、传代和保存方法就控制好菌种的质量。
云南省玉溪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控制好菌种的培养、传代和保存方法就控制好菌种的质量。
关键词:菌种;培养;传代;保存微生物具有生命活力,随着菌种培养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
因此,在保存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
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菌种保存方法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
控制好菌种的培养、传代和保存方法就控制好菌种的质量。
故应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控制菌种培养的条件,使其优良性状得到延续;控制传代次数从而防止菌种的退化;控制保存的条件,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采用合适的保存方法,以延长菌种保存的时间。
1.实验准备1.1仪器设备BHC-1300ⅡA2型生物安全柜(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DW-86L486型海尔超低温冰箱(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BCD-215DF型海尔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HRLM-80型海尔立式蒸汽灭菌器(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YQX-Ⅱ型厌氧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SPX-150型生化培养箱(扬州慧科电子有限公司)。
1.2菌种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202]、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藤黄微球菌[CMCC(B)28001]、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MCC(B)50094]、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生孢梭菌[CMCC(B)6494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志贺氏菌[CMCC(B)5157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MCC(B)3221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MCC(B)54002]、小肠结肠炎耶耳森氏菌[CMCC(B)52204]、蜡样芽胞杆菌[CMCC (B)63303]、阪崎肠杆菌ATCC 29544、副溶血性弧菌ATCC 17802、产气荚膜梭菌ATCC 13124、粪链球菌ATCC 29212大肠埃希氏菌O157 CICC 10907,均为冻干质控菌种。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发酵食品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微生物来实现食品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营养成分的转化和提高食品品质的一类食品。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是发酵工艺和产品品质的关键。
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是指在发酵过程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根据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数量和组成的变动。
在发酵食品的起始阶段,一般会存在多种微生物共存的情况。
这些微生物会互相作用、竞争和协同发挥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会逐渐形成主导微生物群落,此时主要由几个优势菌种构成。
比如,乳酸菌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就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发酵的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组成会不断变化,但整个发酵过程是有序的。
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在稳定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组成相对不变。
酸奶乳酸菌是乳酸菌群落的代表,在乳酸的作用下,酸度逐渐增加,抑制了其他细菌的生长。
这种竞争和抑制作用使得乳酸菌能够相对稳定地存在和发展。
对于其他发酵食品,不同菌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一方面,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
另一方面,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酸度、氧气含量等,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因此,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需要仔细控制这些因素,以维持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研究对于发酵食品的优化和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分析,可以了解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深入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比如,通过研究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揭示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路径和产物的生成规律,为发酵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进一步优化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
总结起来,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是发酵过程和产品品质的关键。
对乳酸菌遗传与代谢特性的研究

对乳酸菌遗传与代谢特性的研究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乳制品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而在这些乳制品中,乳酸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成分。
乳酸菌在制作酸奶、乳酪等乳制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乳酸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乳制品行业中。
因此对于乳酸菌的遗传和代谢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乳酸菌是一种可以通过发酵来生产乳酸的厌氧菌。
乳酸菌全身黏液,不耐氧气,不具有芽孢,常常在乳品或者动物肠道以无菌状的方式存活。
此外,乳酸菌具有产生抗生素和失活致病菌等其他有益作用。
由于这些优点,人们在乳制品生产中广泛地采用乳酸菌生产乳酸,从而使得乳制品更加健康、更加美味。
乳酸菌的代谢作用主要是通过糖分解产生乳酸。
以常见的乳酸菌属为例,其能够将葡萄糖、果糖、乳糖等糖类分解,并最终生成乳酸。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生产乳酸之外,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性。
例如,乳酸菌可以合成其他一些非醇类有机物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吞噬其他微生物来获得营养。
除了乳酸菌的代谢特性之外,其遗传特性也是人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乳酸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其基因组相对较小。
这意味着其中的基因较为集中,且往往具有重要的生化功能。
随着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对基因序列的解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着重研究乳酸菌的基因组构成以及其中重要基因的特性和功能。
乳酸菌的遗传特性和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提高乳制品生产的效率、保证乳制品的质量以及健康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其中,人们常常会关注到乳酸菌的抗性和感受性,嗜好和环境适应性、基因表达等方面。
毕竟,只有在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全面但饱满地理解乳酸菌,从而对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充满信心。
总之,乳酸菌的遗传特性和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乳制品行业和大众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目前对其的研究还有很多待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DVS乳酸菌种菌株传代过程中遗传稳定性分析

DVS乳酸菌种菌株传代过程中遗传稳定性分析刘衍芬;高学军;张明辉;葛增广【期刊名称】《生物技术》【年(卷),期】2005(15)2【摘要】目的:对从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中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观察传代培养过程中各个菌株在转管不同次数时的形态变化,用RAPD方法分析传代过程中转管不同次数的乳酸菌基因组的变化趋势,并用SDS-PAGE对比转管不同次数乳酸菌的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结果:乳球菌在传代过程中转管不同次数时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无变化;乳杆菌1#在传代过程中转管不同次数时基因组基本无变化,蛋白质表达有变化;乳杆菌2#在传代过程中转管不同次数时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有变化。
结论:采用RAPD、SDS-PAGE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直投式酸奶发酵剂菌株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DVS乳酸菌种;传代;遗传稳定性;RAPD;SDS-PAGE【作者】刘衍芬;高学军;张明辉;葛增广【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相关文献】1.白酒发酵过程中产乳酸优势菌株的分析与鉴定 [J], 刘俊红;谢朝晖;周俊勇2.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乳酸菌种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J], 刘晓辉;冀宝营;高晓梅;方新3.DVS乳酸菌种菌株保存过程中遗传稳定性分析 [J], 刘衍芬;高学军;张明辉;葛增广4.带状疱疹患者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分析∗ [J], 莫小辉;杨连娟;潘会君;胡专;余茜;胡婷婷;吴飞;谭飞5.传统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种群组成及优良菌株产酸耐酸特性分析 [J], 罗强;李幸洋;陈炼红;张明;刘巧;张大伟;罗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菌种传代与保藏》课件

去除杂菌和变异株
在菌种传代和保藏过程中,难免会混入杂菌或产生变异株。通过鉴定和纯化,可以去除这些杂菌和变 异株,保持菌种的纯度和一致性。这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02 菌种传代技术
液体培养传代法
总结词
通过液体培养基进行菌种传代的方法
详细描述
将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再进行菌种分离和纯化 ,用于后续的实验和研究。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固体培养传代法
总结词
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菌种传代的方法
详细描述
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形成菌落并进行纯化。 该方法常用于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能够较好地保持菌种的特性。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结合低温与干燥两种保藏方法,通过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的方法。
将菌种在低温下进行真空处理,去除 水分,然后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这 种方法可以显著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并保持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液氮保藏法
通过将菌种保存在极低温度的液氮中,以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的方法。
将菌种悬浮在液氮中,利用液氮的超低温特性(-196°C)来 延长菌种存活时间。这种方法可以长期保存菌种,但需要专 业的设备和操作技术,且成本较高。
03
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异菌株
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菌种的生长和性状变化。一旦发现变异
菌株,应及时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其
扩散和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定期进行菌种鉴定和纯化
菌种传代操作规程

从5℃的冰箱内取出第三代工作菌种,用冷却的灭菌接种环挑取1个 菌落接种于相应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置于30~35℃的培养箱内培 养18~24小时后,确认符合后置于5℃的冰箱内作为第四代工作菌 种保存,备用。 3.5 接种操作规范 3.5.1点燃酒精灯,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旁,右手 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30秒钟,随后将全部接种棒金属部分 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3次。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硅 胶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拨开硅胶塞,将 接种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却再移至菌苔 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棒,并将菌种管口移至火焰旁。 塞上硅胶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小斜面一支,右手用 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硅胶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 右手再轻轻拨开硅胶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至琼脂斜面的底部,由 低向上,将接种环轻贴斜面的表面曲折移动,使菌划在斜面的表面 上。 3.5.2 取出接种环,在火焰旁将培养基管硅胶塞堵上,然后将接 种过菌的接种棒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3.5.3 将已接种好的细菌管置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18—24小 时,霉菌管置23—28℃霉菌培养箱培养5-7日。取出后放入冰箱保 存并上锁。 3.6 菌种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每一菌株每次传代不超过15 支;1支作为下次传代用,其余作为检验用,每月传代一次。 3.7 传代完毕后,在每支试管上标明菌株名称、代数、序号、传 代日期、有效期。 3.8 实验用菌株均来自于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课件

04
CATALOGUE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注意事项
防止菌种污染与变异
01
02
03
严格控制传代过程
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应采 取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保 证菌种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
避免频繁传代
频繁传代会导致菌种变异 ,因此应合理控制传代次 数。
保持菌种遗传稳定性
通过菌种传代,可以持续获得相同特 性的菌株,为科学研究、产品开发、 质量控制等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菌种保藏的原理与重要性
菌种保藏是长期保存菌种的有效方法,其原理在于创造不适宜菌种生长的环境条 件,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
菌种保藏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菌种丢失、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 人的合法权益。
05
CATALOGUE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应用前景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基础生物学研究
菌种传代与保藏技术对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如微 生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通过菌种传代与保 藏,科学家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以揭示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03
CATALOGUE
菌种的保藏技术
低温保藏法
总结词
一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通过降低温 度来降低菌种的代谢活性,延长菌种存 活时间。
VS
详细描述
将菌种保存在低温环境下,如冰箱的冷藏 室或冷冻室内,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降 低其代谢活性,减少菌种变异和污染的机 会。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短期保藏 。
业的发展。
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期
孔 健等 :限制和修饰系统 LlaBIII 在构建抗噬菌体菌株中的作用
249
寄主菌 ,L . lactis CHCC2281 是噬菌体 CHPC412 ,CHPC831 和 CHPC832 的寄主菌 。将质粒 pJ K1 分别转 化到菌株 L . lactis SMQ86 和 L . lactis CHCC2281 中 ,所得转化子对噬菌体的抗性结果见表 4 。
菌株 L . lactis MG1614 是圆头状噬菌体 sk1 ,p2 ,jj50 和长头状噬菌体 c2 的寄主菌 ,用 L . lactis MG1614 释放的噬菌体感染转化子 MG1614 [ pJ K1 ] ,结果菌株 MG1614 [ pJ K1 ]表现出对四种噬菌体具有一定的抗 生 ,其 EOP 值相同 ,约为 10 - 3 ,结果见表 2 。菌株 L . lactis IL1403 与 MG1614 具有较高的相似形 ,并且都不 含有质粒 。Schouler et al. (1998) 发现菌株 IL1403 携带有染色体编码的 type I RΠM 系统 ,表现弱噬菌体抗 性 ( EOP 为 10 - 1 ~10 - 2 ) [7] 。将质粒 pJ K1 转化到 L . lactis IL1403 菌株中 ,得到转化子 IL1403 [ pJ K1 ]对 936 类型中的圆头状噬菌体 bIL66 、bIL170 限制作用大幅度提高 , EOP 为 10 - 5 ;对 c2 类型中的长头状噬菌体 bIL67 的作用由弱抗性提高到中抗性 ( EOP 由 10 - 1 降低到 215 ×10 - 3 ) ,说明基因 LlaBIII 的导入 ,增强了菌 株 IL1403 对噬菌体的抗性 。
关键词 : 乳酸乳球菌 , 噬菌体 , 限制和修饰系统 , 乳制品发酵 中图分类号 :Q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0126209 (2002) 0220246205
限制和修饰 (restriction and modification , RΠM) 系统是指由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组成的单亚基或 多亚基复合酶系统 ,两者通常成对出现 ,具有相同的 DNA 识别位点 ,其作用相反 。RΠM 系统在原核生物 中普遍存在 ,在保护细胞免遭外源病毒侵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
1 材料和方法
1. 1 菌株 、噬菌体和培养基 11111 菌株和噬菌体 :本实验所有菌株和噬菌体列表于 1 。 11112 培养基 :乳酸乳球菌培养基 ( GM17) 为 M17 培养基 (Difco) ,加 015 %葡萄糖 ;转化培养基 ( SGM17) 为 M17 培养基 ,加 1 %葡萄糖 ,215mmolΠL MgCl2 ,215mmolΠL CaCl2 ,5μgΠmL 氯霉素 ;噬菌体感染培养基为 GM17 培养基加 5mmolΠL CaCl2 。 1. 2 质粒 D NA 的提取
化子 ,将 pJW566 DNA 经 ClaI 内切酶不完全消化 ,所得片段与来自于质粒 pVC5 的氯霉素抗性基因 Cat 连 接 ,构建了携带有完整 RΠM 系统 LlaBIII 又具有氯霉素抗性标志的质粒 pJ K1[5] 。
将质粒 pJ K1 分别转化到无质粒且噬菌体敏感的菌株 L . lactis MG1614 和无质粒且携带有染色体编 码的 RΠM 系统 I 型的菌株 L . lactis IL1403 中 ,在含有氯霉素平板上选取菌落 ,测定转化子对噬菌体的抗 性。
42 卷 2 期 2002 年 4 月
微生物学报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Vol. 42 No. 2 April 2002
限制和修饰系统 Lla BIII 在构建抗噬菌体菌株中的作用
孔 健1 Jytte Josephsen2 马桂荣1
(1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济南 250100) (2 丹麦皇家畜牧农业大学乳制品和食品科学系 丹麦)
L . Lactis 培养到指数生长期 ,离心收集菌体 。菌体细胞用 10mgΠmL 溶菌酶 37 ℃酶解 20min ,用 GIA2 GEN plasmid Mini2prep kit (Chatsworth , USA) ,按照实验说明提取质粒 DNA。 1. 3 噬菌体效价( efficiency of plating , EOP) 的测定
[ 14 ] Obtained from T R Klaenhammer
Obtained from J Josephsen Obtained from T R Klaenhammer
[ 15 ]
Q30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P335 species
Q33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P335 species
bIL66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936 species
bIL170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936 species
bIL67
Prolate2headed , c2 species
CHPC412 Unknown species
[ 15 ] [ 15 ] Obtained from J Josephsen Obtained from J Josephsen Obtained from J Josephsen Obtained from Chr. Hansen AΠS.
作者简介 :孔 健 (1964 - ) ,女 ,山东菏泽人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乳酸菌 应用基础性研究 。 收稿日期 :2001211206 ,修回日期 :2001212219
2 期
孔 健等 :限制和修饰系统 LlaBIII 在构建抗噬菌体菌株中的作用
ND
bIL66
936
ND
ND
1
bIL170
936
ND
ND
1
c2
c2
1
1. 2 ×10 - 3
ND
bIL67
c2
ND
ND
1
ND means no detection.
The EOP were an average of at least three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s.
作为发酵剂的乳酸乳球菌在乳制品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这类菌株极易遭受噬菌体感染 ,导致菌 株产酸力降低 ,甚至发酵失败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在乳制品发酵过程中防止噬菌体感染就成为 十分重要的问题 。
通过自然筛选或诱变处理等手段筛选噬菌体不敏感突变株以及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抗噬菌株菌 株在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抗噬菌体感染效果[2 ,3] 。质粒 pJW566 分离于乳酪发酵剂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 cremoris) W56[4] ,发现携带有一种新的编码限制和修饰 ( RΠM) 系统的基因 LlaBI2 II[5] ( GenBank 注册号为 AF347071) ,本文通过电转化方法将 RΠM 系统 LlaBIII 导入到不同的乳酸乳球菌 中 ,分析含有 RΠM 系统 LlaBIII 的工程菌株对噬菌体的抗性 。
Type I RΠM system chromosomal located , host for blL67 , bIL 66 ,bIL170
[ 13 ]
Bacteriophages sk1 p2 jj50 c2 ul36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936 species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936 species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936 species Prolate2headed , c2 species Small , isometric2headed P335 species
CHPC412
ND
ND
1
CHPC831
ND
ND
1
CHPC832
ND
ND
1
ND means no detection. EOP were an average of at least three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s.
214 ×10 - 5 310 ×10 - 5 512 ×1D ND ND
2. 2 ×10 - 5 5. 3 ×10 - 5
ND 2. 5 ×10 - 3
2. 2 RΠM 系统 Lla BIII 与流产感染 AbiS 机制的协同效应 质粒 pAW601 携带有流产感染基因 AbiS(Josephsen J 提供) ,将质粒 pJ K1 转化到含有流产感染质粒
pAW601 的菌株 L . lactis MG1614[pAW601 ]中 ,测定所得转化子对噬菌体 sk1 、c2 的抗性 。结果表 3 所示 。
表 3 RΠM 系统 LlaBIII 与流产感染基因 AbiS 的协同作用 表 3 结果表明 ,质粒 pJ K1 的导入 ,
菌株
MG1614 MG1614[pAW601 ] MG1614[pJ K1 ] MG1614[pAW601 + pJ K1 ]
噬菌体效价 sk1 1
211 ×10 - 3 213 ×10 - 3 115 ×10 - 5
c2 1 312 ×10 - 2 111 ×10 - 3 512 ×10 - 4
使菌株 MG1614 [ pAW601 ]对圆头状噬菌 体 sk1 和长头状噬茵体抗性分别提高了 100 倍 ,也就是说 ,由于 RΠM 系统 LlaBIII 中甲基化酶的识别错误 ,修饰了侵入噬 菌体 DNA 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 , 或噬菌体的突变 ,逃脱了体内 LlaBIII 限 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作用 ,而欲生长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