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重构——李小龙自塑形象的传播学意义
元宇宙视角下李小龙品牌发展新机遇

品牌延伸是指品牌在新领域的开发与利用,它是 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始于港澳、盛于广东、遍 布全国的李小龙品牌推广,[34]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虽形式不一,但从未间断。国内李小龙故居、李小龙 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开发、李小龙影视作品、纪念品 巡回展、功夫赛事等常见报端;而国外李小龙功夫传播、 李小龙截拳道武学研究与纪念活动也时有举行。毋庸 置疑,这些国内外的推广活动对“李小龙”品牌延伸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纵然如此,诸上推广活动对于“李 小龙”品牌的延伸而言,仍基于自然宇宙的现实领域, 时空仍然受限。而元宇宙时代,虚实结合的新场域则 为品牌延伸开辟了新领域。
最大效率地进行品牌发展?或者说,当李小龙品牌与 元宇宙“不期而遇”,两者之间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这些应该是我们作为李小龙文化传薪者需要预先思考 与积极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元宇宙的概念及 其技术本质出发,初步探讨元宇宙赋能李小龙品牌发 展的可行性,藉此抛砖引玉,希冀同仁共同探讨李小 龙元宇宙化的融合发展,借力时代科技东风,实现李 小龙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 元宇宙的概念兴起及其本质
1 前言 李小龙品牌,以其本人在全球武坛不可撼动之地
位,及其功夫电影的巨大国际影响力,而内蕴着巨大 的文化及商业价值。但在李小龙先生已经离开人们数 十年之后的新时代,如何充分发展这一文化品牌,值 得进一步探索深究。目前来看,关于李小龙文化品牌 的商业发展,以线下李小龙主题乐园、纪念馆以及线 上李小龙功夫主题活动、纪念品商城等“O2O”的推广 模式而展开,一定程度上让李小龙功夫文化得到传播, 同时使李小龙品牌得到了开发与利用。然而,这种依 靠现实世界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推广方式,终究存在“人、 场、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难以大限度、高效率地 进行李小龙 All Rights Reserved.
“乌卡时代”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

60“乌卡时代”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文/陈义新 杨立平 陈小敏(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摘要:“乌卡时代”是思政课教师权威面临的全新时代场域,它推动思政课教师权威由借助外力到依托自身威信发挥威望和影响力的转变。
“乌卡时代”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正在日益消解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权威、知识权威、表达权威、感召权威。
面对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现状,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变革,从以生为本、转变思维、主动融媒、德行塑威等方面,实现自身威信型权威的重构。
关键词:乌卡时代 思政课教师 权威 消解 重构“乌卡时代”意指我们当今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
“乌卡时代”的到来不仅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尺讲台”更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权力型强制性权威向威信型自觉服从性权威的转型。
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掌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乌卡时代”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类型“乌卡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引起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环境的同步改变,原本建立在一定社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传统思政课教师权力型强制性权威,逐渐面临失语的困境,而建立在思政课教师自身威信基础上的自觉服从性权威日益被关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政治权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为党为国为社会的工作,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构成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天然具有该学科本身的政治属性。
因此,在思政课教育活动中,教师扮演着传达先进思想、时代声音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守护者等多重角色,思政课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性威望和影响力是政治权威的主要体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2020年总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12020年总目录本刊专稿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廖祥忠 2020,42(1) :1论列宁的报刊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郑保卫2020,42(3) :1从全球化时代到全球共同体时代李怀亮2020,42(6) :1传媒观察“新四化”:中国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关键路径徐立军 2020,42(1) :8智能媒体伦理建构的基点与行动路线图——技术现实、伦理 框架与价值调适耿晓梦喻国明2020,42(1) :12“区块链+ ”: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郭全中2020,42 (2):1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融合困境与突围之路刘秀梅朱清2020,42(2) :7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彭兰 2020,42(3) :9艰难中突围:2019年韩国电视产业报告[韩]朴由敬 2020,42(3) :165G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嬗变、关系解构与路径探析 李华君涂文佳2020,42(4):1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 度融合卢迪邱子欣2020,42(4):6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刘珊黄升民 2020,42(5) :1垂直整合与供给侧改革:中国电视剧产业趋势观察司若 刁基诺 2020,42(5):7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李岭涛2020,42 (6):6区域化融合发展背景下市县媒体的生存之道胡兵 朱剑飞 2020,42(6): 11超越媒体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治传播学考察 王智丽张涛甫2020,42(7):1“精简精办”:中国电视频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抉择张国涛 李轩2020,42(7)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张举玺王文娟2020,42(8):1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程明程阳2020,42(9) :1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石力月戴冉2020,42(9) :6内容价值管理产品的发展路径探析吴殿义周艳2020,42(9) :11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陆小华2020,42(10) :1新闻聊天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机遇与挑战卢长春2020, 42(10) :7我国文化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正效应及推进方略方英吴雪纯2020,42(11):1智能传播时代社交机器人的兴起、挑战与反思高山冰汪婧2020,42(11):8中国面临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 本视角的实证分析刘淼喻国明2020,42(12) :1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短视频生产田维钢温莫寒2020,42(12) :9传播文化日韩观众电影接触与偏好对其认知中国的影响——2019年度中国电影日韩地区传播调研报告黄会林李慧研杨卓凡 2020,42(1 ):17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贾毅 2020,42(1) :24隐私、言论与平台规制——基于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议题分析 与思考马澈2020,42(1) :29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 察沙垚2020,42(1 ):34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孟建胡学峰 2020,42(2) :11村委会选举的制度与理念认同——以农民文化心态为视角 邱新有黎星2020,42(2):18社群化传播:基于新媒介时间的新传播形态张华韩亮2020,42(2) :25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艺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逢增玉 2020,42(3) :20徽州祭簿的媒介叙事与乡民记忆建构研究庄曦何修豪2020,42(3) :24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孙江李圆 2020,42(4): 18人工智能的文化转向与全球智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施旭别君华 2020,42(5) :13高价值言论的法理与哲理纪忠慧2020,42(5) :19文化三题:文化•革命文化•人民文化权益童兵 2020,42(6) : 17从审美动员到社会动员:时尚传播的文化政治指向赵振祥刘国慧 2020,42(6):22“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王媛2020,42(6)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以新疆为例段鹏2020,42(7):13 图像霸权与文化政策:海外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探析于德山2020,42(7) : 18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生产样态与消费机制崔林朱玺 2020,42(7):24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杨柏岭2020,42(8) :9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刘梦琪 2020,42(8):16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刘书亮朱巧倩 2020,42(8) :22从图案化影像遗存探析我国原始游戏活动中的价值观塑造传播陈月华潘沪生2020,42(9):16论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播样态董小玉金圣尧 2020,42(9):22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蒋晓丽郭旭东 2020,42(10): 12北京文化形象的媒体呈现——基于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宋凯 2020,42(10): 18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表征与重构汤筠冰2020,42(1〇):25“后真相”的理论谱系与现实反思刘燕南吴浚诚2020,42(1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 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薛可李柔2020,42(11) :19 技术赋能与身体传播:移动短视频戏仿实践的价值重构董玉芝 2020,42(11 ):27争议性事件的民粹化网络话语表达及传媒纾解曾振华袁甲 2020,42(12) :15依恋式守护:“饭圈化”情感的公共价值与实践逻辑袁文丽王浩 2020,42(12):20文化要素跨境流动与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胡键2020,42(4) :11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伊丽媛2020,42(12):25新闻学与传播学“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陈先红 宋发枝 2020,42(1):40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张淑华 2020,42(1) :47蓄力与开蒙:李提摩太在华社会关系网的拓展及其对中国报 业的影响艾红红韩文婷2020,42(1 ):53 论公共传播消解“共识困境”的结构性作用石永军龚晶莹 2020,42(1) :58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趋向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场域 李冰玉孙英春2020,42(1 ):62 唱新闻:浙江传统乡村的声音景观和感官文化李乐 2020,42(1):67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郭毅 2020,42(1):72技术变革视角下5G 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段鹏文喆徐煜 2020,42(2):29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UGC 生产动机的模式与演进探究杨珊蒋晓丽 2020,42(2) :35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孙旭 2020,42(2):41重思“舆情”:平台化时代的舆论姬德强应志慧2020, 42(2) :49再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倪延年2020, 42(3) :29论三种现代新闻学讲义学术经典化的内涵式嬗演历程 肖燕雄聂晓钰2020,42(3):36科学传播的中国语境:实践的历史与中西对话曹培鑫 梁轩 2020,42(3):42自然灾害情境下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基于对 台风“山竹”的实证研究李春雷陈华2020,42(3):46 以“一”贯之:社会化媒体视野下乡村治理秩序的重构李红艳 韩芸 2020,42(3) :52技术控制担忧之争议及其价值冲突——算法新闻推荐与信 息茧房关系的多元群体再阐释晏齐宏2020,42(3) :59 人是媒介的尺度: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薛宝琴 2020,42(3) :66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胡翼青 王煥超 2020,42(4):24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趋向季为民 2020,42(4) :31文明理念传播研究:特征、模式、效果及路径杨琳许秦2作为媒介的可穿戴设备:身体的数据化与规训宋美杰 徐生权 2020,42(4) :46VR 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尤红2020,42(4) :51 论早期中国广播转型中的“媒介融合”实践王文利杨俊彦 2020,42(4):56探索与想象:丨6世纪英国国家记忆中的中国形象王润王玉 2020,42(4) :6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邓杭2020, 42(4) :67意见领袖的跨圈层传播与“回音室效应”—基于深度学习 文本分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汤景泰陈秋怡2020, 42(5) :25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 报道为例曾庆香吴晓虹2020,42(5) :34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巴黎《全民月刊》抗战话语研究刘继忠 张京京 2020,42(5) :40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人工智能与工作/后工作世界 的未来姚建华徐锶繍2020,42(5) :45 冲突叙事、纠偏干预与舆情反转结果——对43个媒介事件 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廖梦夏2020,42(5) :51正面报道: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制度机理与策略选择张斯琦 2020,42(5) :57性别对合成语音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与 EEG 效果测定喻国明王文轩冯菲修利超2020, 42(6) :32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 究连水兴邓丹2020,42(6) :37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空间及其内在张力——以新华通 讯社防疫抗疫报道为例张毓强张开扬2020,42(6) :43 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 征与价值认同生成徐明华李丹妮2020,42(6) :51 数据库、信息崇拜与新闻话语生产的转变周旭2020, 42(6) :58多重话语冲突下的跨国危机传播——以三起周边领事危机 事件为例彭修彬2020,42(6) :63论列宁新闻思想的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丁柏铨2020, 42(7) :31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评价体系的构建王锡苓 谢诗琦 2020,42(7) :39区块链与个人数据保护模式的转型邹军吕智姻 2020,42(7) :46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陶建杰 尹子伊 2020,42(7) :51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特征张傅2020,42(7):562020,42(4) :38数据新闻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危机——基于国内三家数据新闻媒体栏目的分析郭嘉良2020,42(7) :()1 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刘宏 周婷 2020,42(8) :27海外科学传播的概念、议题与模式研究——基于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分析王炎龙吴艺琳 2020,42(8) :33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李继东 吴茜 2020,42(8) :39政府信息发布升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中央厨房”模式分析 刘哲峰苏婧2020,42(8) :44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五四纪念文章中的抗日话语探析 尹志兵 2020,42(8) :48沟通弥合与患者感知: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线上医患交流效果研究曹博林王一帆2020,42(8) :54全媒体服务的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省级广电媒体为例高慧军黄华津2020,42(9) :27科技平台论的悖谬: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路径王丽刘建勋2020,42(9) :36新时代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构体系、产生背景与重要意义刘建华2020,42(9) :42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黄华2020,42(9) :46规训、惩戒与救赎:PUA 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陈時 2020,42(9) :52第四消费时代的现代性反叛与田园想象——以李子柒海外走红为案例的分析刘朝霞2020,42(9) :60公共协商中的平等与胜任胡百精安若辰 2020,42(10) :31互联网新闻制作失范:表现、原因与规范进路李良荣 戴前柏 2020,42(10) :38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姜小凌张昆2020,42(10) :43议题凸显与关联构建:Twitt er社交机器人对新冠疫情讨论的 建构师文陈昌凤2020,42(10) :50动员、信任与破解:网络谣言的圈子化传播逻辑研究陈华明 刘效禹 2020,42(10) :58论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背景、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为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郑保卫王青2020,42(11) :33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郭可 梁文慧 2020,42(11 ):41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 理论身份与价值刘自雄2020,42(11 ):46 唤醒、愉悦与支配:情感作用下的推特政治传播路径重构 周庆安宁雨奇2020,42(11 ):5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 杨懿2020,42(11):60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黄典林 2020,42(11 ):64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下的新闻报道——1910—1911年肺鼠疫 期间哈尔滨和上海的媒体考察孙慧谢建明2020,42 (11) :70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建设者”范式陈作平2020,42 (12) :29作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重访韦伯与帕克 白红义 2020,42(12) :34论现代传媒监管制度建构的理念与路径李丹林2〇2〇,42 (12) :42在地化呈现与跨文化阐释:南非媒体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研究郭石磊孙有中2020,42(12) :47话语空间与叙事建构:论突发事件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话 语权赵贺鞠惠冰2020,42(12) :51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陈阳张睿丽 2020,42(12) :56公众新闻生产如何改变新闻业:基于新闻规范、观念与文化 的分析陈鹏2020,42(12) :6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中国智库传播力的评价与提升——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 金会为例胡钰赵平广2020,42(丨):78汉语纳人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之方略探索李宝贵 庄瑶瑶 2020,42(1 ):84传媒技术赋权与人类传播理念的演变骆正林2020,42 (2):55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王菁2020,42(2) :64公众心理视阈下涉检网络舆情与传播疏导孟威2020, 42(3) :71隐私声明评估指标体系与网纟各应用文本分析石婧潘雅2020,42(3):76论中国政治传播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 用荆学民宁志垚2020,42(4) :73大数据中的隐私流动与个人信息保护林爱捃蔡牧2020,42(4) :79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游牧服饰之媒介功能与意义李楠张焱2020,42(5) :84论货币即信息刘瑾鸿2020,42(5) :89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李有军2020,42 (6):69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概念、重点与指标张春河 张查2020,42(6) :74算法传播的信息地缘政治与全球风险治理罗昕张梦 2020,42(7) :68疫情期间乡村媒介动员的双重结构——中部A村的田野考 察刘庆华吕艳丹2020,42(7) :73基于现代治理一公众参与视角的舆论研究:内涵与启示贺春兰2020,42(8) :64共意动员:农村抗疫“硬核标语”的话语框架与建构逻辑刘国强粟晖钦2020,42(8) :69技术中介化系统:移动智能媒介实践的隐私悖论溯源杜丹 2020,42(9) :68网络闲话与群际偏见生产:微博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石晋阳 2020,42(9):73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 (1968—2018)陈雅莉 2020,42(10) :64从感性直观到情动感性:“情感劳动”的哲学谱系研究林磊 2020,42(10) :71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权力的渗透与个人信息的监控许天颖 顾理平 2020,42(11 ):7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和根本要义方提尹韵公 2020,42(11 ):83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张爱军孙玉寻 2020,42(12) :68作为冲突的调节者:《人民日报》(1978—2018)医患报道的内容分析陈娟李金旭2020,42(12) :74专题研究新媒体与新传播“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蒋建国赵艺颖 2020,42(2) :70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洪杰文 段梦蓉 2020,42(2):76场景消解:女性网络自拍中的后区迷失陈琦2020,42 (2):82疫情中的媒介与传播论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信息甄别责任——基于对新冠肺 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王志贾媛媛2020,42 (5):61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曾祥敏张子璇2020,42(5) :65突发事件信息治理制度构建研究胡剑2020,42(5) :75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王四新徐菱駿2020,42(5): 79传媒艺术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 学框架之再梳理欧阳宏生朱婧雯2020,42( 1):89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覃榕覃信刚2020,42(1) :97“电影眼”的新启示:吉尔•德勒兹之“纯粹感知电影”的创造 逻辑徐辉2020,42(1):104本真与失真:论国产喜剧电影的“非现实性”表达熊芳2020,42(1) :111从“御宅族”到“正气少年”:弹幕互动中的亚文化资本汇集与 认同构建王润吴飞2020,42(2):86网络时代影视文化女性消费主义倾向新论向芝谊陆地 2020,42(2) :91超级英雄电影符号构建的“当代神话”庄琦春2020,42 (2) :96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现实主义转向:生态、叙事与资本陈一2020,42(2) :100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 建构逻辑魏晨捷2020,42( 2): 104与时间共振:双重视角下新媒介艺术的创作演进曹凯中刘欣怡 2020,42(2) :109刀锋之美:艺术媒介视域下的战争美学建构张晶石宕川 2020,42(3) :83消解电影原罪的叙事策略:视觉禁忌的诗性表达——兼论中 国电影学派的影像伦理表征刘永宁2020,42(3) :91信息传播中互动机制的建构与意义生成——基于中美气象 频道节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尹素伟姚喜双2020,42 (3) :96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黄晓勇薛翔2020,42(3): 101景观消费与媒介凝视:美国动画电影的他者文化演绎宗伟刚 段晓的2020,42(3) :107创意驱动•市场拉动•技术推动: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构的新态势范志忠仇璜2020,42(4) :84论当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学性兼容取向耿文婷2020,42 (4) :89实体与空间:现代艺术传播范式的流变与哲思邓尚金妹2020,42(4) :95论人工智能的话语实践与艺术美学反思吴文瀚2020,42 (4) :100伪存在、时间消费与分离效果:网络游戏的景观性特征温彩云2020,42(4)」06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陈旭光张明浩 2020,42(5) :93“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 杨盈龙冯应谦2020,42(5) :99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 刘俊2020,42(5):105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网络自制剧的海外输出:技术、叙事与形中国网络文学新业态的诞生、迭代与模型:商业与艺术吴亮芳 2020,42(5) :118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短视频传播新路径连冰玉2020,42 (5):123论工业化进程中国产电影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基础贾秀清 齐翊帆2020,42(6) :79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孔令顺王明玉 2020,42(6) :85“和合”思想: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价值核心邱凌2020,42(6) :90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苏美妮 2020,42(6):95区域视角与情感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框架分析 阴艳付妍妍2020,42(6): 101社群化、人格化、陌生化:戏曲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策略 赵晓亮 2020,42(6):110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探究游洁彭宇瀬2020,42(7) :78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录音技术变革及其美学意义探赜赫铁龙姚国强 2020,42(7):84从知觉空间改变到意义生成再造:剧场、视听与社交媒体中 的京剧传播张梅赵蓂2020,42(7) :90动漫卷入度对青少年身份资本获取之影响研究何建平王会芳 2020,42(7):96论网感化语境下青少年受众对影视明星人设的期待结构刘怡2020,42(7):103方式、观念与权力变迁:个人摄影的自我镜像表达甘险峰 赵鹏2020,42(8) :75论影视艺术的创新性国际传播潘可武马荟晖2020,42 (8):82表情符号使用动机及其在不同人际关系中对使用行为的影 响——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刘丽群刘玺辰2020,42(8): 88历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通俗文学传受兴衰——基于《玉梨 魂》的探析李宗刚钱瑶瑶2020,42(8):95论新媒介的形式与规则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秦兴华 2020,42(8) :102论狄德罗“理想的范本”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启示袁筱蓉 2020,42(8) :107融合性与流动化:主持人的主体身份与职业认同王宇 2020,42(8) :112艺术训练论张晶2020,42(9):79“以歌爱国”活动中的“青春”展演及其国家想象——基于教育 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的358个视频王玉玮阳志标2020,42(9) :86态尤达2020,42(5):112中国电影的域外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谭政2020,42(9):93数字时代博物馆叙事逻辑的重构: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张允张梦心2020,42(9) :99重塑与融合: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算法视域及其文化生态白晓晴 2020,42(9) :104瓦解、重塑与升华:国产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徐芳依 2020,42(9) :109文化嵌人与社会回响:1949一2019年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袁庆丰严玲2020,42(10) :76类型拓展、个人意识、象征隐喻:十年来中国电影跨界导演创 作回溯陈晓伟2020,42(10) :85“观察者”回归与人的偏向:互动剧的解读与反思黄洪珍 陈泰旭 2020,42(10) :91新媒体视阈下戏剧影视评论价值判断的四个面向夏波 2020,42(10):97论“看脸时代”的青年审美迷失战迪2020,42(10) :101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周建新 2020,42(10):108都市摩登与衣冠修辞:电影的服饰文化研究——基于桑弧导 演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为示例张语洋王宜文2020, 42(11) :86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与北非影视协作发展策略研究 齐林泉张德祥2020,42(11 ):92中国电视综艺的二律背反(1997—2017):基于政治经济与社 会转型的视角吴畅畅2020,42(11 ):98“浸人”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李群 2020,42(11):105新感性的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欲望书写”的电影改编陶賦雯 2020,42(11):110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李胜利李子佳 2020,42(12): 80宣传•组织•指路:长征标语口号的产制、修辞和社会动员 许加彪张宇然 2020,42(12) :86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赵瑜沈心怡 2020,42(12):92乡愁共振与寓居想象:乡村综艺的双重侨寓陈接蜂翼铮 2020,42(12):98“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 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徐红2020,42(12) :104演艺生产、院团性质与“后改革”时代国有文艺院团效率 胡慧源李书琴2020,42(12) :110个案研究《澳门二十年》评析姿态•语态•情态:《澳门二十年》的创作与表达创新胡智锋共享•共情•共鸣:《澳门二十年》的献礼纪录片创作观探索 尹鸿史哲宇2020,42(3) :114政论文献纪录片的“功能”论:基于《澳门二十年》何苏六 韩飞2020,42(3) :117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时统宇吕强2020,42(3): 119徐梁2020,42(3) :112纪录片研究揭示、间离、反思:细论反身模式纪录片的观念和手法唐俊 2020,42(1) :117从360全景到CGI情境再建构:VR纪录片创作源流论张宁郭艳民2020,42(1 ):122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常江 2020,42(2) :113先锋、陌生化与诗意书写:科技流变中实验性纪录片的颠覆 与沿袭牛光夏成亚生2020,42(2):丨18影像正义:论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中的伦理规制顾亚奇 2020,42(4) :111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邵鹏2020,42 (4):116国家形象多重塑造中的信誉与情感证明——基于中外合拍 片英语评论的语义网分析张梓轩商俊2020,42(5): 127全景深描与情境构建:都市民族志纪录片的范式更新花晖 2020,42(6) :115史实再现与媒介形象:BBC—战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历史分析 刘言武 2020,42(6) :119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张同道2020,42(7): 109传统村落形象的建构:以影像记录的身份为视角兰东兴 2020,42(7) :114俯拍主轴与辅助性策略: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叙事建构 苟博宋航2020,42(9): 1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影片的题材倾向、主题流变及 审美价值戴剑平王櫻洁2020,42(10)」13纪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非虚构元素研究 潘桦孙一2020,42(11):116“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曾丽红 2020,42(11):1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韩飞 何苏六 2020,42(12) :116虚实、气蕴、鉴今: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中华美学与文化精 神马池珠刘春晓2020,42(12) :121传媒经营与管理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姚曦 任文姣 2020,42(1):128美国信息流广告的规制框架及其借鉴意义黄玉波杨金莲 2020,42(1) :133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品牌传播策略演化张慧子2020,42 (0:138广告市场的数字化、社会性、适应性辨析杜国清方贤洁2020,42(2) :124融媒体广告的品牌传播取向甘世勇舒咏平2020,42 (2):133互动的商品化:付费机制引入知识问答平台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忠博史滢晖2020,42(2): 137传媒要素理论视角的传媒经济实现研究王雪野冯婷 2020,42(3) :122论我国新闻侵犯名誉权“合理审查义务”抗辩的确立与完 善——兼评民法典分则草案历次审议稿中两条抗辩条款 王伟亮刘逸帆2020,42(3):129论数字经济的定义与测算——兼论数字经济与数字传媒的 关系崔保国刘金河2020,42(4): 120IP剧吸附性文化品牌构建研究赵楠张海韵2020,42 (4):128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李安余俊雯2020,42(4) :134重塑新闻商业模式:The Correspondent的创新与实践张建中 2020,42(5):132数据驱动下广告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马二伟2020,42(5): 138知识问答社区答主形象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微博问答为例董开栋2020,42(5) :144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燕道成 李菲2020,42(6):1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何勇杨映瑜 2020,42(6) :130传媒企业并购行为及商誉对绩效的影响梅楠戴超2020,42(6) :136论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匡文波张一虹2020,42(7): 120中国智能广告模型研究顾明毅2020,42(7):125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 践思考段淳林宋成2020,42(8) :119规制俘虏理论视角中的网红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陈清 吴联俊 2020,42(8) :129入场、转场与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创新侯迎忠杜明曦2020,42(9) :119媒介化新闻:形成机制、生产模式与基本特征——以“脆皮安全帽”事件为例陈逸君贺才钊2020,42(9) :125后疫情时代体育传播营销的场景转型王鸣捷王婉婷 2020,42(9) :132“微传播”环境下警情通报在涉法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姚广宜王栋2020,42(10): 118叠聚与辐散:数字化浪潮中的社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雪睿杨怡情2020,42(10): 123风险社会下短视频媒体软法规制的三重变奏刘京2020,42(10):128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姚德权戴烊 2020,42(11) :124瑜伽时尚的构建:基于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刘书博李珍晖 2020,42(11) :131中医药品牌传播创新模型研究孔清溪赵怡晨2020,42 (11):136内需体系构建中振兴制造业的传媒要素效能研究张崇杰 王珏2020,42(12): 126上市公司绿色金融的社会化监督研究王积龙邓雅楠 2020,42(12) :131法治视角的网络社会治理探究雷承锋2020,42(12): 138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胡泳陈磊 2020,42(1) :143军事维度阐释网络安全规则大国话语权力博弈刘小燕 崔远航 2020,42(1) :153风险感知与网络舆情的微博传播模型研究袁媛严宇桥 2020,42(1) :158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彭波严峰 2020,42(2) :142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探究——基于沉浸水平与游 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崔蕴芳张自中2020,42(2): 148致敬互联网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全球互联网纪念活 动深度解析与启示金文恺方兴东彭筱军2020,42 (3) :136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 演变考察高传智2020,42(3) :143新媒体时代权威、秩序的媒介重构:一种历史视角的思考 李书藏 2020,42(3):149新闻聚合平台的算法规制与隐私保护张文祥杨林2020,42(4) :140算法新闻用户的数字鸿沟:表现及影响杨洸佘佳玲 2020,42(4) :145儿童观众动画观看动机研究蒋莹莹陈世红2020,42 (4) :155技术、平台、政府: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多维考察。
以李小龙电影为例分析武术在好莱坞中的形象应用

以李小龙电影为例分析武术在好莱坞中的形象应用作者:张云飞曹庆华来源:《武术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在文化艺术中,电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途径和交流的工具,其中好莱坞电影代表了西方国家电影的价值观。
在好莱坞动作电影中国功夫的演绎也越来越白热化,而此时就不得不提及功夫巨星——李小龙。
他是动作电影在好莱坞以及世界影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同样在全球影视界当中,他也为中国武术搭建起推向全世界的桥梁与广阔的舞台,让全世界认识中国武术,了解中国功夫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功夫。
关键词:好莱坞中国功夫李小龙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6—0033—04在影视界,是李小龙将中国武术推上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使更多世界各国爱好功夫的人认识了中国的功夫。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李小龙在好莱坞的功夫电影让全世界掀起武术旋风,让众人喜爱的功夫将近痴迷四十年之久,至今任然备受关注。
中国功夫能够打进好莱坞电影市场,我们都知道李小龙的功劳功不可没。
如果你问外国友人喜欢中国的什么,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Chinese Kong Fu可见中国功夫在世界的文化传播舞台中影响有多大,李小龙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动作电影中对功夫动作片的虚幻。
他是中国进军好莱坞的第一人,并且是截拳道的开创人,截拳道的创立促使西方人更加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功夫。
理论意义:李小龙对功夫起到的作用已经达到了人们的共识,众所周知,他的功夫影视已经传播到全世界,为武术在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
实践意义:李小龙在好莱坞中的动作影片中带来创新尤其是动作电影的创新以及武术及动作思想的扩展,在好莱坞的动作打斗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武术里面的精髓,譬如——咏春拳(师承与叶问),然而通过影视媒体起到了传播武术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给西方国家的体育思想也带来改变,因此,中国功夫的发展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

原创成果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的身体叙事及时代价值尹永佩1,连亚菲2,刘福根1,姜传银3(1.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2.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3.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
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完成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的身体叙事和文化建构;李小龙尚武求真的武学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对构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和唤醒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阐发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以影释武;李小龙;武道哲学;身体叙事;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4)04-0058-12DOI:10.16099/j.sus.2023.05.14.0003纵览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标志性的精英人士不胜枚举,然而,在各领风骚数百年之后皆湮没于历史红尘之中,散见于史料的武学典故也因局限于相对狭窄的领域而影响有限。
唯独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的时代精英—李小龙,不仅在武术界书写了不朽的传奇,而且在影视、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强劲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
李小龙能够在短暂的生命里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如果仅从武学造诣和武学成就来看,李小龙或许不足以与其他同样推动武术变革、开宗立派的武术家们相提并论,但是李小龙以电影为媒介传递武学理念、传播中国功夫、弘扬中国文化,并把复杂的武学思想和隐晦的哲学内涵以身体叙事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可谓独树一帜。
中国龙形象的银幕塑造与国际传播

①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对中国龙在新闻媒体上的形象进行了整理,如施爱东学者曾在《辫子龙:19世纪西方漫画的中国元素》一文中总结了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中国龙形象;中国传媒大学的刘园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龙的符号解读—以<经济学人>周刊漫画插图为例》一文中搜集了2010年和2011年在《经济学人》上刊登的中国龙符号。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它涵容化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1]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龙的媒介形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的新闻漫画①,鲜见对国内外银幕上的中国龙符号进行系统梳理。
相较于新闻漫画,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对中国龙的符号书写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文化感知,凸显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同时,中国龙作为“被编码的电影语言”[2]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立场,观众可以从中“洞察到在别处看不见的被隐藏起来的社会方面”[3],尤其是广泛存在的文化惯性和认知偏见。
文章力图通过对国内外电影作品的梳理,系统总结并比较中外电影对中国龙形象塑造的特点与差异,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根由,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需求,提出中国龙银幕形象塑造的趋向。
一、国产电影里中国龙形象的拘守与承续尽管“符号只是标记,具有随意性,符号与存在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4]但在人为建构与群体认同的作用下,“中国龙”仍是具有广泛认知度的,在国内是与精神权威相联系的符号指代。
一般认为,中国龙有动物源流、自然现象和图腾综合三种起源说,其符号作为部落图腾、祭祀神物、皇权符号被广泛使用。
从符号生成的历史语境来看,无论是史实记载还是留存文物,都见证了“龙”自古与皇权的关联非常紧密,这也是当下影视作品不断重复和强化的主要向度。
然而,代表皇权并具有鲜活形象的中国龙在银幕上并不多见。
如在影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2018)中,朝堂上出现过一条红须金身的幻像之龙,使得满朝文武大臣大惊失色,唯独假装“不明真相”的唐高宗(盛鉴饰)将其与“吉兆”“金龙复生”“大唐出圣人”等相联系,以此强化皇权天授的话语叙述。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适应性重构

2023/12上管理平台队伍论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适应性重构阴范力丹穆柳秀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业态、传播生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生产主体泛化、行业专业壁垒被打破、公共性式微、行业自律弱化等成为新闻专业主义消解的主要表现。
为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理念———新闻专业主义,需从真实性到真实度、从客观性向透明性转向,媒体从业者从把关人向引导者转向,从客观报道向交往理性转向。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消解重构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新媒体背景下西藏文化对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2022087)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来自机器人新闻、智能化新闻编辑和算法式新闻分发等冲击,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新闻专业主义应该何去何从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
新闻专业主义概述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政党报刊衰落,商业化报纸逐渐成熟。
报刊在摆脱了政党控制后,在内容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也更加重视吸引读者。
于是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由普利策和赫斯特掀起的黄色新闻大战,性、犯罪等刺激性元素成为报刊吸引读者的利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美国新闻业又出现了“扒粪运动”,揭露了社会的许多阴暗面,包括政府的腐败行为等。
这不仅推动了社会的改良,更是把新闻舆论监督的观念深入到人心,建立起了新闻业的话语权。
进入20世纪后,客观性的理念逐渐为大多数媒体所认同,新闻专业主义初见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A FREE AND RESPON 原SIBLE PRESS(《自由和负责任的媒体》),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新闻专业主义正式形成。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报道秉持客观、中立和真实,追求新闻自由与独立,以实现服务于公众的核心目的。
当代影像艺术语境下叙述性摄影的消解与重组

影视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175当代影像艺术语境下叙述性摄影的消解与重组王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1331)摘要:摄影艺术是艺术中的摄影,是通过塑造视觉形象达到审美需求的一种造型艺术。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基于叙事性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出逻辑上的合理性,这就延伸出新叙述摄影的出现,虽然形式多样,日渐频繁地出现,但仍有不可规避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从当代影视艺术的阐述困境角度剖析新媒体语境下的摄影艺术。
关键词:摄影艺术;当代影像艺术;新媒体一、叙述性摄影在当代影像艺术语境下的存在危机与双重失语(一)叙述性存在感的丧失—消解与重构影像艺术的叙事性特点是伴随着它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写实性特征。
中国的当代影像是不满足叙事性所带来的情感满足的,其试图割断叙事性而寻求一种新的建构,以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出逻辑上的合理性。
叙事性的消解使一种新的语言取代固有的语言,产生的新逻辑是否合理就需要密码的破译,解读的重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从而使影像取得其他艺术品同等的地位,即非大众性。
当中国当代影像遭遇普通观众时便使观众的评价系统紊乱,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同时,作品本身的密码没有得到破译时其自身同样是失语的,即作品与观众之间由于叙事性的消解而缺失了交流的平台。
(二)新叙述摄影—另一种观念摄影的延续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重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
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