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作业时限:25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水循环起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水循环没有碳循环发挥的作用大B.水循环的许多环节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C.水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是降水和蒸发D.水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联系不大,因此对水循环的干扰仅会影响到其本身解析:水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氮循环的许多环节都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水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对水循环的任何干扰,不仅会影响其本身,也会影响到其他物质的循环。
2.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如图1表示某海域中大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与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该海域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C )A.根据图1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 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C.图2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D.图2中甲可表示大黄鱼;丙和丁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解析:据图1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则捕捞后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 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分析图2可知,甲为生产者,丁、丙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故图2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106)÷(7.5×106)×100%=20%。
图2中甲为生产者,不可能表示大黄鱼;丙和丁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所以答案选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解析: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项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项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2021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巩固教材――稳扎马步】碳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的形式是()A.CO2B.单质碳C.碳酸盐D.含碳有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3.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下列哪一项不是维持大气中CO2含量平衡的因素 [ ]A.火山爆发、岩石风化B.食物链的传递C.有机物的分解D.含碳物质的燃烧【重难突破――重拳出击】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是()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图5—11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图5—1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图5—12为物质循环简图,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光合作用B.⑤过程有分解者参与C.⑦代表消费者呼吸作用D.本图涉及碳和水的循环图5—129.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 B.有机物里的碳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非生物界中的碳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都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B.都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C.碳循环以无机环境的CO2为起点,能量流动以光能为起点D.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11.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A.DDT已加入全球化的生物地化循环B.DDT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C.这种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D.上述说法都不对12.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图5—13,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的方向和转移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

B.②③④
C.①⑤
D.①⑤⑥
3 •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
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 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 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训练
[基础过关】
1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在碳循环中,
①光合作用
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
②细胞呼吸 ③分解作用 ④燃烧作用 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用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I能力提升】
9.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COi
1.'
化罕魅料
4—
C
A•图中B表示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2.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5.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因素无关()A.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6.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A.绿色植物和动物 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C.动物和微生物 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7.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密闭生态系统内,要使物质循环能长期进行下去,必须提供()A.氧气 B.水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8.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9.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单选题1.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理论上讲,没有B成分碳循环就不能进行B.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C.图中的A、D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D.在无机环境和D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生态系统名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各个符号所代表的成分和过程,再对功能等问题做出分析【详解】B是消费者,从理论上讲,没有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也可以构成碳循环的完整回路,也可以进行,A正确A、D、B、C分别是无机环境、生产首、消费者、分解者,因此①表示分解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B、C错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璄之间,D错误【点睛】判断图中各成分的技巧:A与D之间双箭头,B有箭头指向C,则A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传递食物的关系构成了食物链B.DDT沿食物链放大,对位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物种会造成灾难性影响C.食物网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都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答案】B【解析】略3.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答案】C【解析】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能够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
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如图所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养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环境中的CO2和水合成有机物,所以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A项正确;大气中CO2量增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燃烧,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包括自养生物(生产者)和所有异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物群落,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自养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不能用双向箭头表示能量流动,而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所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正确。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选D。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染色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叶绿体和核糖体D.线粒体和内质解析:选B。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把CO2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2018·上海中学高二检测)如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选D。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其体内碳的去路有: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被消费者所摄取;三是其遗体、枯枝落叶等被分解者分解,并将其中的碳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消费者的碳于对生产者的取食,其体内碳的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二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CO2释放到大气中。
从上述分析中可推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②进行7过程太强导致的解析:选C。
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O2),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它们之间以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形式传递;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造成的。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C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答案: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
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答案:B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B.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C.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答案:A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解析: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A是分解者;④是光合作用,③⑤是呼吸作用,⑧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⑦是化学燃料的燃烧作用,①②是指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分别由生产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⑥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非标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B
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均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可在食物链(网)中流动,也可流入分解者体内。
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能会倒置,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永远正立。
答案:A
3.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答案:B
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而生产者中的碳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答案:D
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
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无生产者,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
7.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
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B
8.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做成的封闭水缸内,养有鱼、虾、水蚤等水生动物,还有一些水草和藻类以及
一些微生物,开始时它们正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
后来为了取得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遮光处理,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氧气含量减少
B.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
D.动物数量减少
解析:这个封闭的水缸,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如果进行遮光处理,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二氧化碳利用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产生减少,所以厌氧微生物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多。
植
物生长受阻,结果又会导致动物数量减少。
答案:B
9.
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解析:由题意可知,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由图可知,a 的数量少,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 次之;c 数量最多,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
答案:A
10.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解析: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 、B 两项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底部的是生产者,D 项错误。
答案:C
11.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 mg 汞或者0.1 mg 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 、B 、C 、D 、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 ,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
(2)若C 中的能量不变,将B 的食物比例由C ∶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 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 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
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解析:(1)先确定小球藻为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初级、次级……),最后写出具体的食物链(网)。
(2)B的食物比例为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
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为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
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3)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
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即
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即⑥
和⑤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4)根据表格可知,污染物为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
可以从源头上、污染后的处理方
法等方面考虑。
此空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1)捕食和竞争
(2)1.375
(3)①②⑤⑥光合作用分解者
(4)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
答案也可)
1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问
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除化学燃料燃烧外,还可以通过作用产生CO2。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
运动。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其次还有化能合成细菌。
植物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
所是线粒体,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CO2回到大气中去的途径除化学燃料燃烧,还有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
(3)c a和b
(4)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微生物的分解。